- 已加入
- 9/23/03
- 訊息
- 3,703
- 互動分數
- 123
- 點數
- 63
上次測試Seagate FireCuda 530是2021年中的過往,2024年4月時Seagate發布
訊息表示將推出繼任的新品FireCuda 530R,只是到2024年底前相關新品的測
試報告似乎都偏少。剛好近期測試Z890平台與Gen4x4 SSD主控相容性時,順
勢測試搭載Phison主控的這款新品,也謝謝Seagate提供借測品。
根據官網的文宣資料,SSD主控續採用Phison PS5018-E18,支援Micosoft
DirectStorage技術,同樣提供五年保固、三年Rescure資料救援服務,與前一
代530不同的是,這回提供的最低容量為1TB,不再提供500GB的530R SSD,最
大SSD容量仍是4TB,不像其它採用E18主控的部分競品提供高達8TB容量。
因官方對於新品的說明有點省略,為了更加了解530與530R產品的差異,特別
抓出兩款商品的規格表,兩者間的差異就以綠框標示。
首先不論各容量的循序讀取速率均提高至7400MB/s,1TB的循序寫入速率意外的
提高至7000MB/s,為各容量最快的循序寫入值。4KQD32的隨機讀寫速率均由前
一代提升到1300K IOPS,這是蠻明顯的規格提升,惟這樣造成530R的使用與待
機耗電量均高於530。若以未包含原廠散熱的530R的標準版重量與前一代相比
明顯減輕,不知是否NAND封裝製程有改變,才會讓重量減輕。
此外,讓使用者或許覺得失望的是530R保固的TBW寫入量值較前一代530略有減
少,這部分或許是新品最大的遺憾。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延用FireCuda 530紅黑配色系,左上方規屬於Seagate Gaming系列,資料
救援服務的標籤印在右上方,同時標示與PS5相容。
外紙盒背面五國文字規格敘述,製造日期為2024年五月。與其它多數採E18主控
SSD不同的是產地不是MIT,還是在Seagate生產基地-泰國。
內盒仍採取透明盒,為了提供散熱器版本更好的保護,SSD外圍還有海棉包覆,
不像裸碟版多以靜電袋保護。
除了SSD本體外,附上保固說明、資料救援服務說明。
原廠SSD散熱器維持霧黑鋁質材質,減少指紋印的殘留,兩側分別印上Seagate
的LOGO及FireCuda字樣,可惜的是既然是Gaming系列,紅線通電時不會亮燈,
不像Samsung 990 PRO散熱器版通電就會亮燈。
散熱器版底部貼著保固貼紙,切記這張保固貼紙不可移除或破壞。
散熱器版的側邊採標準十字螺絲固定,整體散熱器質感維持目前Seagate水準。
將散熱器螺絲卸下,隱約看見到主控相關的布局,維持與FireCuda 530相同的布
局,主控擺於中間,旁邊為快取記憶體,兩側再各搭兩顆NAND Flash,單面計搭
載四顆NAND Flash。
SSD反面同樣維持快取記憶體及四顆NAND Flash,不論是DRAM Cache或是NAND均有
導熱膠黏附於上。
有點可惜的是,新款的FireCuda 530R不像同業Crucial T500採單面NAND Flash布
局的設計,為此次開箱另一個小小的遺憾。
因為不想把借測品的導熱膠全抹掉,第一眼看到NAND Flash與先前的530採用的是
不同家的NAND Flash,查了國外TECHPOWERUP網站所作的技術規格,作個簡單的比
較,硬體差異處為紅框處,就可以看出兩款前後期SSD的硬體改版處。
從對照表中,可以看出530R的快取記憶體運作頻率提升至DDR4-3200,快取配置仍
維持單顆1GB,雙面各一顆合計2GB的快取記憶體容量。此外,NAND Flash由原本
的Micron B47R顆粒改為Kioxia BiCS6,這比較符合群聯的習性,兩款NAND的技術
規格就不贅述。
顯然E18主控搭配Kioxia BiCS6的組合,目前屬於Seagate專屬規格,尚未有其它競
品採用類似的組合,不像E18主控搭配Micron B47R的組合有不同品牌採用。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1203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OS SSD: Samsung 990 PRO 4TB
測試SSD: Seagate FireCuda 530R 2TB with Heatsink
SSD散熱器:Seagate 原廠散熱器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採用NVMe Express 1.4協定,未升級至支援NVMe Express
2.0協定,傳輸模式為PCIe 4.0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4度。
寫入超過18TB時,CystalDiskInfo顯示健康度會降1%,比起前一代530寫入約21.6TB
時健康度才會降1%,這個數值若放在其它Phison E18主控競品或是是正常值,但對
過往背負著耐寫型SSD種類的盛名而言,這個數值降低或許會造成部分使用者的不
悅,也造成寫入超過2000TB時,CDI的健康度可能降至0%的誤解,憑添不必要的麻煩。
室溫環境,在機殼風道吹拂下,連續高負載測試,原廠被動式散熱器可壓制最高
溫度至攝氏81度,雖未觸及Phison E18主控強制降速的攝氏83度,但也蠻貼近,導
致部分測試軟體偶有降速。
HWiNFO64顯示的連續高負載測試過程,SSD的最高溫度為攝氏81度。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471~5971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959MB/s;線性寫入曲線
過了容量值約7%後就開始抖動,容量值約32%後大幅下滑,之後多於710~1550MB/s
間游走,平均寫入速率2662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535MB/s;隨機寫入曲線
抖動的幅度高於讀取測試,平均寫入速率5546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256MB~64GB
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5947~6003MB/s、寫入速率5940~6169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Compress 0Fill 模式:與530 2TB在Z790上相比,4KQD4/QD16的讀/寫速率明顯降低,
不確定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Compress 100% 模式:與530 2TB在Z790上相比,4KQD4/QD16的讀/寫速率明顯降低,
不確定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873及5228 MB/s,4K QD1讀取28K iops、4K QD1寫入76K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49及5927 MB/s,4K QD1讀取21L iops、4K QD1寫入85K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3835MB/s、程式載入速率1779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4393MB/s、程式載入速率1748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0GB的讀寫曲線。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4GB及32GB,
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65GB/s、寫入速率最快6.38GB/s,
大檔寫入偶爾發生掉速狀況。
0-Fill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35GB/s、寫入速率最快5.96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速率略有小降。
Random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17GB/s、寫入速率最快5.97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速率測試中略有降速。
Crystal Diskmark v8.0.6,選取NVMe SSD,分別測試Random及0Fill資料型態,選取
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皆未達官方標示值7400MB/s、寫入
速率貼近官方標示值6900MB/s。4K Q1T1讀取約86~88MB/s、寫入速率介於412~420MB/s。
0Fill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皆未達官方標示值7400MB/s、寫入速率貼近官方
標示值6900MB/s。4K Q1T1讀取速率326~344MB/s、寫入速率411~420MB/s。
設定1GiB容量,採用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設定1GiB容量,採用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6841MB/s、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6443MB/s;4K QD32隨機讀取最
快可達1396K IOPS、隨機寫入最快為1212K IOPS。4KQD32讀取速率超過官方標示值,
4KQD32寫入速率貼近官方標示值1300K IOP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十分平順,幾乎無抖動,平均讀取速率6060MB/s,寫入曲線多數期間維持
小抖動,僅期間意外短暫下墜,多數期間寫入速率維持在6000MB/s以上,平均寫入
速率6053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速率在容量212GB附近大幅的下墜,之後就停留在約1500MB/s
的寫入速度,SLC Cache大小應該差不多就約212GB左右。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997MB/s、平均寫入速率2653B/s。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705MB/s、平均寫入速率2743MB/s。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5950MB/s、循序寫入速率5710MB/s。
PCMark 10測試,分別系統碟及資料碟模式。
系統碟得到分數為3569、頻寬為571MB/s。
資料碟得到分數為5686、頻寬833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1681分。
3DMark DirectStorage Benchmark:若啟動DirectStorage功能,SSD的傳輸率可達
到11.96GB/s,相對於未啟動DirectStorgae的傳輸率5.74GB/s,增速約1.08倍。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型態。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壓縮檔案,從990 PRO Gen4 寫入FireCuda 530R,因為
Z890限制了990 PRO的讀取速率在3000MB/s附近,導致實際傳輸至530R的寫入速率
約2.6~3.2G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隨機檔案,從990 PRO Gen4 寫入FireCuda 530R,因為
Z890限制了990 PRO的讀取速率在3000MB/s附近,導致實際傳輸至530R的寫入速率
約2.5~3.2GB/s。
距離上次測試Seagate SeaTools工具軟體已超過三年,下載新版SeaTools軟體安
裝後,還是有點失望,軟體功能仍然有點偏向於HDD,對於SSD常見實用的功能如
磁碟刪除功能、調整OP空間等偏向於SSD的功能,還是提供的不夠完善。抱怨處
可參考先前自己貼的測試文,本篇僅貼出新版SeaTools主畫面的圖檔。
先前測試530時,發現它的非壓縮隨機寫入的耗用度偏高,沒想到在530R這個問
題還是存在。原本SSD都是讀取量大於寫入量,但是歷經一段連續隨機讀寫測試
後,整個情況改觀,變成寫入量大於讀取量。顯然歷經了數年,E18主控還是沒
調整完這個老毛病。畢竟多數一般使用環境,不一定都會採壓縮模式儲存,如
此將極有可能快速消耗掉TBW保固值。再看HWiNFO64的Total Host Write值,人
家990 PRO Host Write再怎麼寫入,也還是低於Host Read值,而530R測試到近
尾聲時,已開始出現Host Write寫入量大於Host Read讀取量,並一路擴大至測
試終點。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或PS5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寫入速率貼近或超越官方值。
2.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4KQD32的寫入IOPS超越官方標示值。
3. 官方提供五年保固、3年SSD資料救援服務。
4. 搭配Z890平台,還可以發揮Gen4x4該有的循序讀取速率,不會出現其它主控被閹割的循序讀取速率。
5. 搭配原廠散熱器,最高溫度還是可避免觸及主控溫度牆而被迫降速。
6. SLC Cach快取容量應超過200GB,有助於部分小檔的傳輸速率。
缺點
1. 未改變NAND布局,仍維持雙面NAND Flash布局,使得SSD厚度相對較厚。
2. 寫入保固量及健康度降低的環境參數明顯低於前一代530。
3.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不論是4KQD1、4KQD4、4KQD16的讀/寫速率都不甚理想,但無法確認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4. 隨機(RANDOM)寫入時,會快速耗用寫入量保固,造成使用過程需小心計算。
5. 官方提供SeaTool工具軟體,沒有切合SSD的實際需要,多數操作邏輯停留在機械式硬碟環境。
6. 既然是Gaming系列SSD,就大方點給予燈條亮光,不要又出另個版本再賣燈光版。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訊息表示將推出繼任的新品FireCuda 530R,只是到2024年底前相關新品的測
試報告似乎都偏少。剛好近期測試Z890平台與Gen4x4 SSD主控相容性時,順
勢測試搭載Phison主控的這款新品,也謝謝Seagate提供借測品。
根據官網的文宣資料,SSD主控續採用Phison PS5018-E18,支援Micosoft
DirectStorage技術,同樣提供五年保固、三年Rescure資料救援服務,與前一
代530不同的是,這回提供的最低容量為1TB,不再提供500GB的530R SSD,最
大SSD容量仍是4TB,不像其它採用E18主控的部分競品提供高達8TB容量。
因官方對於新品的說明有點省略,為了更加了解530與530R產品的差異,特別
抓出兩款商品的規格表,兩者間的差異就以綠框標示。
首先不論各容量的循序讀取速率均提高至7400MB/s,1TB的循序寫入速率意外的
提高至7000MB/s,為各容量最快的循序寫入值。4KQD32的隨機讀寫速率均由前
一代提升到1300K IOPS,這是蠻明顯的規格提升,惟這樣造成530R的使用與待
機耗電量均高於530。若以未包含原廠散熱的530R的標準版重量與前一代相比
明顯減輕,不知是否NAND封裝製程有改變,才會讓重量減輕。
此外,讓使用者或許覺得失望的是530R保固的TBW寫入量值較前一代530略有減
少,這部分或許是新品最大的遺憾。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延用FireCuda 530紅黑配色系,左上方規屬於Seagate Gaming系列,資料
救援服務的標籤印在右上方,同時標示與PS5相容。
外紙盒背面五國文字規格敘述,製造日期為2024年五月。與其它多數採E18主控
SSD不同的是產地不是MIT,還是在Seagate生產基地-泰國。
內盒仍採取透明盒,為了提供散熱器版本更好的保護,SSD外圍還有海棉包覆,
不像裸碟版多以靜電袋保護。
除了SSD本體外,附上保固說明、資料救援服務說明。
原廠SSD散熱器維持霧黑鋁質材質,減少指紋印的殘留,兩側分別印上Seagate
的LOGO及FireCuda字樣,可惜的是既然是Gaming系列,紅線通電時不會亮燈,
不像Samsung 990 PRO散熱器版通電就會亮燈。
散熱器版底部貼著保固貼紙,切記這張保固貼紙不可移除或破壞。
散熱器版的側邊採標準十字螺絲固定,整體散熱器質感維持目前Seagate水準。
將散熱器螺絲卸下,隱約看見到主控相關的布局,維持與FireCuda 530相同的布
局,主控擺於中間,旁邊為快取記憶體,兩側再各搭兩顆NAND Flash,單面計搭
載四顆NAND Flash。
SSD反面同樣維持快取記憶體及四顆NAND Flash,不論是DRAM Cache或是NAND均有
導熱膠黏附於上。
有點可惜的是,新款的FireCuda 530R不像同業Crucial T500採單面NAND Flash布
局的設計,為此次開箱另一個小小的遺憾。
因為不想把借測品的導熱膠全抹掉,第一眼看到NAND Flash與先前的530採用的是
不同家的NAND Flash,查了國外TECHPOWERUP網站所作的技術規格,作個簡單的比
較,硬體差異處為紅框處,就可以看出兩款前後期SSD的硬體改版處。
從對照表中,可以看出530R的快取記憶體運作頻率提升至DDR4-3200,快取配置仍
維持單顆1GB,雙面各一顆合計2GB的快取記憶體容量。此外,NAND Flash由原本
的Micron B47R顆粒改為Kioxia BiCS6,這比較符合群聯的習性,兩款NAND的技術
規格就不贅述。
顯然E18主控搭配Kioxia BiCS6的組合,目前屬於Seagate專屬規格,尚未有其它競
品採用類似的組合,不像E18主控搭配Micron B47R的組合有不同品牌採用。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1203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OS SSD: Samsung 990 PRO 4TB
測試SSD: Seagate FireCuda 530R 2TB with Heatsink
SSD散熱器:Seagate 原廠散熱器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採用NVMe Express 1.4協定,未升級至支援NVMe Express
2.0協定,傳輸模式為PCIe 4.0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4度。
寫入超過18TB時,CystalDiskInfo顯示健康度會降1%,比起前一代530寫入約21.6TB
時健康度才會降1%,這個數值若放在其它Phison E18主控競品或是是正常值,但對
過往背負著耐寫型SSD種類的盛名而言,這個數值降低或許會造成部分使用者的不
悅,也造成寫入超過2000TB時,CDI的健康度可能降至0%的誤解,憑添不必要的麻煩。
室溫環境,在機殼風道吹拂下,連續高負載測試,原廠被動式散熱器可壓制最高
溫度至攝氏81度,雖未觸及Phison E18主控強制降速的攝氏83度,但也蠻貼近,導
致部分測試軟體偶有降速。
HWiNFO64顯示的連續高負載測試過程,SSD的最高溫度為攝氏81度。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471~5971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959MB/s;線性寫入曲線
過了容量值約7%後就開始抖動,容量值約32%後大幅下滑,之後多於710~1550MB/s
間游走,平均寫入速率2662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535MB/s;隨機寫入曲線
抖動的幅度高於讀取測試,平均寫入速率5546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256MB~64GB
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5947~6003MB/s、寫入速率5940~6169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Compress 0Fill 模式:與530 2TB在Z790上相比,4KQD4/QD16的讀/寫速率明顯降低,
不確定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Compress 100% 模式:與530 2TB在Z790上相比,4KQD4/QD16的讀/寫速率明顯降低,
不確定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873及5228 MB/s,4K QD1讀取28K iops、4K QD1寫入76K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49及5927 MB/s,4K QD1讀取21L iops、4K QD1寫入85K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3835MB/s、程式載入速率1779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4393MB/s、程式載入速率1748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0GB的讀寫曲線。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4GB及32GB,
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65GB/s、寫入速率最快6.38GB/s,
大檔寫入偶爾發生掉速狀況。
0-Fill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35GB/s、寫入速率最快5.96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速率略有小降。
Random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17GB/s、寫入速率最快5.97GB/s,
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速率測試中略有降速。
Crystal Diskmark v8.0.6,選取NVMe SSD,分別測試Random及0Fill資料型態,選取
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皆未達官方標示值7400MB/s、寫入
速率貼近官方標示值6900MB/s。4K Q1T1讀取約86~88MB/s、寫入速率介於412~420MB/s。
0Fill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皆未達官方標示值7400MB/s、寫入速率貼近官方
標示值6900MB/s。4K Q1T1讀取速率326~344MB/s、寫入速率411~420MB/s。
設定1GiB容量,採用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設定1GiB容量,採用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6841MB/s、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6443MB/s;4K QD32隨機讀取最
快可達1396K IOPS、隨機寫入最快為1212K IOPS。4KQD32讀取速率超過官方標示值,
4KQD32寫入速率貼近官方標示值1300K IOP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十分平順,幾乎無抖動,平均讀取速率6060MB/s,寫入曲線多數期間維持
小抖動,僅期間意外短暫下墜,多數期間寫入速率維持在6000MB/s以上,平均寫入
速率6053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速率在容量212GB附近大幅的下墜,之後就停留在約1500MB/s
的寫入速度,SLC Cache大小應該差不多就約212GB左右。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997MB/s、平均寫入速率2653B/s。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705MB/s、平均寫入速率2743MB/s。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5950MB/s、循序寫入速率5710MB/s。
PCMark 10測試,分別系統碟及資料碟模式。
系統碟得到分數為3569、頻寬為571MB/s。
資料碟得到分數為5686、頻寬833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1681分。
3DMark DirectStorage Benchmark:若啟動DirectStorage功能,SSD的傳輸率可達
到11.96GB/s,相對於未啟動DirectStorgae的傳輸率5.74GB/s,增速約1.08倍。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型態。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壓縮檔案,從990 PRO Gen4 寫入FireCuda 530R,因為
Z890限制了990 PRO的讀取速率在3000MB/s附近,導致實際傳輸至530R的寫入速率
約2.6~3.2G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隨機檔案,從990 PRO Gen4 寫入FireCuda 530R,因為
Z890限制了990 PRO的讀取速率在3000MB/s附近,導致實際傳輸至530R的寫入速率
約2.5~3.2GB/s。
距離上次測試Seagate SeaTools工具軟體已超過三年,下載新版SeaTools軟體安
裝後,還是有點失望,軟體功能仍然有點偏向於HDD,對於SSD常見實用的功能如
磁碟刪除功能、調整OP空間等偏向於SSD的功能,還是提供的不夠完善。抱怨處
可參考先前自己貼的測試文,本篇僅貼出新版SeaTools主畫面的圖檔。
先前測試530時,發現它的非壓縮隨機寫入的耗用度偏高,沒想到在530R這個問
題還是存在。原本SSD都是讀取量大於寫入量,但是歷經一段連續隨機讀寫測試
後,整個情況改觀,變成寫入量大於讀取量。顯然歷經了數年,E18主控還是沒
調整完這個老毛病。畢竟多數一般使用環境,不一定都會採壓縮模式儲存,如
此將極有可能快速消耗掉TBW保固值。再看HWiNFO64的Total Host Write值,人
家990 PRO Host Write再怎麼寫入,也還是低於Host Read值,而530R測試到近
尾聲時,已開始出現Host Write寫入量大於Host Read讀取量,並一路擴大至測
試終點。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或PS5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寫入速率貼近或超越官方值。
2.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4KQD32的寫入IOPS超越官方標示值。
3. 官方提供五年保固、3年SSD資料救援服務。
4. 搭配Z890平台,還可以發揮Gen4x4該有的循序讀取速率,不會出現其它主控被閹割的循序讀取速率。
5. 搭配原廠散熱器,最高溫度還是可避免觸及主控溫度牆而被迫降速。
6. SLC Cach快取容量應超過200GB,有助於部分小檔的傳輸速率。
缺點
1. 未改變NAND布局,仍維持雙面NAND Flash布局,使得SSD厚度相對較厚。
2. 寫入保固量及健康度降低的環境參數明顯低於前一代530。
3.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不論是4KQD1、4KQD4、4KQD16的讀/寫速率都不甚理想,但無法確認是Z890平台或Windows 11 24H2造成還是因NAND Flash品牌或製程更換所致。
4. 隨機(RANDOM)寫入時,會快速耗用寫入量保固,造成使用過程需小心計算。
5. 官方提供SeaTool工具軟體,沒有切合SSD的實際需要,多數操作邏輯停留在機械式硬碟環境。
6. 既然是Gaming系列SSD,就大方點給予燈條亮光,不要又出另個版本再賣燈光版。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