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8/26/21
- 訊息
- 145
- 互動分數
- 5
- 點數
- 18
在去年年底,ZOWIE經典的對稱外型三兄弟:FK、S和ZA三兄弟獲得巨大的升級,除了最重要的輕量化之外,規格上也搭載了3950感應器和無線4K回報率,跟上了目前主流高規滑鼠該有的配置;而作為ZOWIE最經典的EC系列右手外型滑鼠,也是曾經職業賽場上的王者,歷經了ZOWIE第一次嘗試無線方案的CW系列之後,在2025年終於也跟上了對稱三兄弟的腳步,變身成為了DW旗艦規格系列的成員;
這次ZOWIE一口氣將三款不同大小的EC都同步更新,而筆者這次也收到了3顆來開箱跟試用,接下來就來介紹一下這三顆的手感,另外也會同步開箱ZOWIE最知名的滑鼠墊:G-SR-SE Rouge II。
背面同樣放上了相關生產資訊、通過的驗證圖標、產品型號、工作電壓/電流…等。
側面有經典ZOWIE紅的商標LOGO和型號字樣,會對應各自大小的型號做區分,在型號下方有放上以及Mouse for e-Sports的標語。
接著打開包裝,基本上內容物與之前開箱的FK2-DW相同,包含滑鼠本體、4K無線訊號接收塔、Type-C to Type-A傳輸線、1K小無線接收器、簡易操作說明小卡、黑白鼠貼各一組、保固小卡以及安全規章說明書。
另一面則是高回報率的說明,由於底部的回報率數字最高只到1000,因此如果要開到2000或4000,顯示的燈效比較特殊,另外開啟2000以上的高回報率,訊號塔上面也會有指示燈亮起。
這次EC-DW系列滑鼠一樣有提供黑白兩種顏色的鼠貼各一組,白色速度較快,比較適合現在的遊戲,而黑色則是偏慢,玩家可依照自身的習慣去更換。
線材部分同樣維持橡膠材質,兩端插頭有預先安裝上保護蓋;長度部分也一樣是2m,有附上整線還,如果基地台跟主機之間的線材不用這麼長,就可以捆起來讓桌面更整潔一些。
接口一樣是Type-C to Type-A,Type-C為基地台端或是有線充電滑鼠時可以利用,而Type-A則是PC端,插在主機板上;另外在在Type-A端有ZOWIE的LOGO。
無線方案部分,ZOWIE還是有提供小接收器和轉接器,不過小接收器沒有支援2K以上的高回報率;筆者覺得小接收器可以插在另外一台設備上,這樣滑鼠就可以快速切換操作裝置,會非常方便。
接著就是ZOWIE最具有特色的無線訊號增強基地台,主要就是提供相比小接收器更強的無線訊號,讓滑鼠有更穩定的連線品質,當然這樣的外型在職業賽場上也最具辨識度,只要導播轉到選手視角,遠遠看到如此特殊的造型,一眼就能知道選手是用ZOWIE的無線滑鼠。
底部有基地台通過的相關安全認證以及產品SN序號碼,外圍則有一圈止滑墊,可避免基地台在桌面上發生滑動。
除了有無線訊號增強的功能之外,從第一代的CW系列就加入了金手指的充電功能,滑鼠靠上去之後就能充電;另外因為EC-DW一樣僅有一條線材,因此ZOWIE就是希望玩家能夠多加利用此方式給滑鼠充電。
底座的背面則有USB Type-C插口,插上電腦之後,基地台就會變成無線訊號發射器以及充電兩用的工具。
基地台通電後,中間就會先出現一個白色無線訊號的圖案,如果訊號較差的情況下會變成閃爍的琥珀色燈號;如果開啟2K和4KHz高回報率,右側還會額外顯示一個Hz的燈號。
如果滑鼠本身電量變很低,開啟高回報率時,燈號會從綠色變成紅色提醒玩家要充電。
基地台有金手指充電的平台高度比後半部插電口的還要低許多,配合這次一起開箱的G-SR-SE Rouge II鼠墊,只要輕輕靠上去就能充電了。
尺寸(長 x 寬 x 高):129.4 x 64.2(最窄)- 69.3(最寬)x 33.6(滾輪)- 42.3(最高)mm
重量:63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從側面來看,EC1-DW的最高點在滑鼠中間,最高點為42.3 mm,後段弧線則是從最高點慢慢一路的往下收;與EC2相比,雖然高度僅僅只有高0.2 mm,幾乎是沒變,不過因為長度部分有明顯的拉長,在趴握或抓趴握的情況下,提供手掌與手掌下緣更飽滿的手感;重心部分,這次EC-DW內部結構與之前的對稱三兄弟採用同個設計方案,因此都是偏低且置中的重心。
側鍵部分一樣是亮面材質,並且中間有小小的間隔來避免玩家誤觸,側鍵的凸出與之前開箱的FK2相比有內收一點;手感上僅有細微的前行程,觸發之後會有一點點的後行程,接著就會觸底,不會有壓到陷進去的狀況,手感上相當不錯。
作為右手外型的EC滑鼠,左側中段有明顯的內收,又或者說尾部有明顯的外拉,不過整體弧線過度相當溫和舒適,大拇指放上去之後,大拇指下方的手掌肌肉區也不會有明顯的頂手感;另外尾部也沒有明顯的防夾設計,不過因為筆者的手握EC會覺得偏大,後段會將手掌撐起來,手腕會有點懸空,因此不太會有夾到肉的狀況。
從後方來看,EC系列滑鼠的頂部在中間偏左側一些些而已,不像前陣子筆者開箱的Glorious Model D2這麼左側,並且頂部右側的弧線在也比較平緩,到最右側才比較急的向下。
來到滑鼠右側,按鍵側牆維持了ZOWIE優良的設計,往上的曲線延伸到前側,可以防止無名指被夾肉,另外前側也有明顯的倒梯形來協助抬鼠;在中段一樣有內收的弧線,會引導小拇指放在那個位置。
在外觀上,EC-DW系列也採用對稱三兄弟DW系列的設計,將充電口的位置內收,並且也設計的比較深,下圖右側為筆者之前收藏的EC3-CW,就可以發現兩代前端的差異了。
除了無線訊號增強基地台是ZOWIE滑鼠的一大特色之外,在滑鼠本身左前端也有額外設置無線訊號發射器,這也是讓玩家更容易辨識出是ZOWIE滑鼠的設計之一。
塗層部分則依舊維持ZOWIE的經典傳統黑色塗層,剛上手就有一定的止滑力,留點手汗之後會有更穩定的控制;不過就是容易留下指紋,玩家需要增加清潔的頻率。
電量指示燈也一樣設計在左右按鍵的中間縫隙處,在充電時也會顯示目前的電量,讓玩家有個參考值。
按鍵部分維持一體式的設計,與分體式按鍵相比,這樣的設計能夠提供按壓下去後能夠更穩定,部會影響到壓槍的手感跟穩定性。
滾輪部分也維持跟左右按鍵分離的設計,不過這次滾輪的手感是讓筆者有驚豔到的地方,與FK2-DW的相比,段落感更加明確,滾動手感更加精緻,另外聲音也更緊實安靜,不過就是按壓力道比較重手,後面會再附上按壓滑鼠的ASMR影片給大家參考。
兩邊按鍵最前端邊緣處一樣有一個向下的弧線,能夠提供大手或是習慣按壓滑鼠最前側的玩家有一個可以按壓的點;微動部分則維持華諾的藍殼粉點,不過觸發力道與FK2-DW相比更輕手一點,觸發後只有一點點後行程就會觸底,不會撞到底殼。
接著來到底部,EC-CW系列滑鼠當初為了前端要塞入充電用金手指而捨棄了完整大片鼠腳的設計,而當時兩小片鼠貼的設計對於移動上確實也有影響;這次EC-DW延續了對稱系列滑鼠的設計,變成一大片並且中間挖孔的設計,對於滑鼠多方位移動上會更有一致性;另外就是也配上了白色鼠貼,速度上也會比黑色的快,比較符合現在大眾主流的手感。
感應器部分當然也是DW系列滑鼠的一大升級,全線搭載了ZOWIE調教的PAW 3950感應器,這段時間筆者都是使用FK2-DW在玩遊戲,而ZOWIE調教的3950感應器個人覺得是偏慢且穩定的調教。
ZOWIE的滑鼠一直都是on board設定,全靠滑鼠按鍵進行設定,回報率、DPI、工作高度、按鍵速度、Motion Sync…等都是透過組合鍵來設定,因此筆者依舊強烈建議玩家先仔細閱讀操作說明書再來設定。
尺寸(長 x 寬 x 高):123 x 60.8(最窄)- 65(最寬)x 33(滾輪)- 42.1(最高)mm
重量:60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與EC1相比,EC2的三圍並不是等比例縮小,高度上僅降低大概0.2 mm左右,主要是長度的部分縮短了6 mm,在握感上能明顯感受到掌心有多了些許的微調空間。
在尾段外拉的部分,EC2也稍微比較窄一點,因此小拇指下方的肌肉在接觸面積就沒有EC1那麼飽滿,如果跟筆者一樣是抓趴握的握法,手腕就會比較容易貼在滑鼠墊上。
尺寸(長 x 寬 x 高):118.4 x 60.5(最窄)- 65.6(最寬)x 32.8(滾輪)- 41.1(最高)mm
重量:59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相較於EC1和EC2的三圍比例差異,EC3和EC3相比有更明顯的縮小,而這樣的設計帶來的手感就是有更多微調滑鼠的空間,而長度縮短也更適合指握的玩家。
而EC3與前面兩位大哥在側鍵的設計造型上有很大的差異,EC1和EC2的後側鍵是上端收尾,而EC3是下端收尾到後側,兩個側鍵之間的間隔也比較小,不過寬度上也比兩位大哥還寬,可增加接觸面積。
由於G-SR-SE系列滑鼠有不同的顏色,因此上方有特別挖孔來讓玩家確認盒裝內部的顏色為哪種款式,避免購買錯誤。
背面底部一樣有放上公司與製造商的相關資訊以及製造日期,這次收到的是2024年9月生產的。
打開後,頂部有清理鼠墊的教學QR-Code可以掃描,畢竟一張滑鼠墊非常貴,需要好好保養才能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
這邊也簡單放上G-SR-III的產品規格給大家參考:
尺寸(長 x 寬 x 高):470 x 390 x 3.5 mm
材質:布質、防滑底部(軟硬適中)
G-SR-SE系列滑鼠墊最大的特色就是放上了很大的ZOWIE LOGO作為表面設計,同樣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不過這次Rouge系列與原先的初代G-SR-SE系列鼠墊相比,整體速度會再更快一些。
G-SR-SE Rouge II與之前開箱的G-SR-III同樣是有規律的紋路墊面,不過摸起來更滑順一些;另外在速度上也比G-SR-III再快一些,對於大角度甩槍上會更容易操作出來;與一代相比,二代的表面也加入了特殊的防潮布料,可以有更好的抗潮性。
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G-SR-SE Rouge II的邊緣處則沒有額外的縫邊設計。
底部跟之前開箱的G-SR-III同樣採用全新的防滑設計,透過許多小顆的類似橡膠材質的小氣泡;整體抓地力非常穩定,甚至放在桌面滑個5分鐘就會黏在桌上了,非常牢固。
最後就放上ZOWIE EC-DW系列三顆滑鼠的按鍵聲以及EC2-DW搭配G-SR-SE Rouge II滑鼠墊在4KHz並關閉Motion Sync的情況下在PUBG壓槍和8V8的影片給大家參考拉~~
網址:
以上就是ZOWIE EC-DW系列滑鼠和G-SR-SE Rouge II的開箱和介紹拉~~
作為ZOWIE最經典的外型,雖然之前的CW系列滑鼠有許多的大家討論的點,不過憑藉著出色的外型手感,在職業賽場上依舊有著一定的使用率;這次EC-DW的升級讓許多玩家等了許久,總算是跟上了對稱三兄弟的腳步,獲得了輕量化、3950感應器以及高回報率的升級,我相信能夠讓EC-DW系列滑鼠重新回到前段排名,也算是為ZOWIE的滑鼠線在這階段劃下一個休止符;
除了規格上的升級之外,在按鍵和滾輪的手感上也與CW甚至是筆者手上的FK2-DW相比來的更好,尤其是按鍵變得更輕的情況下,對於PUBG這類需要多次開關倍鏡的遊戲,長時間遊玩下對於手指的負擔能夠更小;另外滾輪的聲音也變得更安靜,就算不戴耳機也不會無法接受的程度;
如果你本身就是老EC用戶,那麼這次EC-DW系列滑鼠基本上就是目前最完整的型態,可以直接入手完全沒問題;如果你是近一兩年剛入坑滑鼠的新玩家,可能對於ZOWIE這個品牌不是那麼了解,也不知道EC系列滑鼠在當時的知名程度,這三顆看似極其相似,但僅僅是不同的三圍帶來的手感差異極大,如果近期要選擇入手新的高階右手外型滑鼠的話,不妨可以到實體店面握握看來自ZOWIE的EC-DW系列滑鼠,體驗看看這經典的滑鼠,或許你就能體會到當時EC滑鼠在職業賽場上的使用率為何會如此的高了~
這次ZOWIE一口氣將三款不同大小的EC都同步更新,而筆者這次也收到了3顆來開箱跟試用,接下來就來介紹一下這三顆的手感,另外也會同步開箱ZOWIE最知名的滑鼠墊:G-SR-SE Rouge II。

===== 開箱 =====
由於配件部分三顆的配置皆相同,因此前半段會以EC2-DW的包裝為主來介紹,外型部分會再額外分成三個外型來介紹;外盒正面維持ZOWIE一貫的設計,經典紅的LOGO和型號字樣,中間有滑鼠的外型輪廓,並且三顆不同大小的尺寸在正面的輪廓圖也有對應的形象圖,不過也是要三顆擺在一起才會發現其差異,如果只有一顆基本上難以發現。
背面同樣放上了相關生產資訊、通過的驗證圖標、產品型號、工作電壓/電流…等。

側面有經典ZOWIE紅的商標LOGO和型號字樣,會對應各自大小的型號做區分,在型號下方有放上以及Mouse for e-Sports的標語。

接著打開包裝,基本上內容物與之前開箱的FK2-DW相同,包含滑鼠本體、4K無線訊號接收塔、Type-C to Type-A傳輸線、1K小無線接收器、簡易操作說明小卡、黑白鼠貼各一組、保固小卡以及安全規章說明書。

===== 配件 =====
簡易操作小卡其中一面為安裝教學,以訊號接收塔為範例,連接到電腦後,將滑鼠底部的開關往右邊打開即可跟訊號塔連線;下方也有提供一個更完整詳細的安裝教學和其他細節設定的QRCode讓玩家掃描觀看(由於ZOWIE滑鼠一樣維持無額外驅動設定,因此筆者強烈建議玩家要掃描查看)。
另一面則是高回報率的說明,由於底部的回報率數字最高只到1000,因此如果要開到2000或4000,顯示的燈效比較特殊,另外開啟2000以上的高回報率,訊號塔上面也會有指示燈亮起。

這次EC-DW系列滑鼠一樣有提供黑白兩種顏色的鼠貼各一組,白色速度較快,比較適合現在的遊戲,而黑色則是偏慢,玩家可依照自身的習慣去更換。

線材部分同樣維持橡膠材質,兩端插頭有預先安裝上保護蓋;長度部分也一樣是2m,有附上整線還,如果基地台跟主機之間的線材不用這麼長,就可以捆起來讓桌面更整潔一些。

接口一樣是Type-C to Type-A,Type-C為基地台端或是有線充電滑鼠時可以利用,而Type-A則是PC端,插在主機板上;另外在在Type-A端有ZOWIE的LOGO。

無線方案部分,ZOWIE還是有提供小接收器和轉接器,不過小接收器沒有支援2K以上的高回報率;筆者覺得小接收器可以插在另外一台設備上,這樣滑鼠就可以快速切換操作裝置,會非常方便。

接著就是ZOWIE最具有特色的無線訊號增強基地台,主要就是提供相比小接收器更強的無線訊號,讓滑鼠有更穩定的連線品質,當然這樣的外型在職業賽場上也最具辨識度,只要導播轉到選手視角,遠遠看到如此特殊的造型,一眼就能知道選手是用ZOWIE的無線滑鼠。

底部有基地台通過的相關安全認證以及產品SN序號碼,外圍則有一圈止滑墊,可避免基地台在桌面上發生滑動。

除了有無線訊號增強的功能之外,從第一代的CW系列就加入了金手指的充電功能,滑鼠靠上去之後就能充電;另外因為EC-DW一樣僅有一條線材,因此ZOWIE就是希望玩家能夠多加利用此方式給滑鼠充電。

底座的背面則有USB Type-C插口,插上電腦之後,基地台就會變成無線訊號發射器以及充電兩用的工具。

基地台通電後,中間就會先出現一個白色無線訊號的圖案,如果訊號較差的情況下會變成閃爍的琥珀色燈號;如果開啟2K和4KHz高回報率,右側還會額外顯示一個Hz的燈號。

如果滑鼠本身電量變很低,開啟高回報率時,燈號會從綠色變成紅色提醒玩家要充電。

基地台有金手指充電的平台高度比後半部插電口的還要低許多,配合這次一起開箱的G-SR-SE Rouge II鼠墊,只要輕輕靠上去就能充電了。

===== ZOWIE EC1-DW =====
接下來就是三顆滑鼠的外型手感介紹,會依序從大到小來介紹,首先是外型最大的EC1-DW,一樣先放上規格給大家參考~尺寸(長 x 寬 x 高):129.4 x 64.2(最窄)- 69.3(最寬)x 33.6(滾輪)- 42.3(最高)mm
重量:63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從側面來看,EC1-DW的最高點在滑鼠中間,最高點為42.3 mm,後段弧線則是從最高點慢慢一路的往下收;與EC2相比,雖然高度僅僅只有高0.2 mm,幾乎是沒變,不過因為長度部分有明顯的拉長,在趴握或抓趴握的情況下,提供手掌與手掌下緣更飽滿的手感;重心部分,這次EC-DW內部結構與之前的對稱三兄弟採用同個設計方案,因此都是偏低且置中的重心。

側鍵部分一樣是亮面材質,並且中間有小小的間隔來避免玩家誤觸,側鍵的凸出與之前開箱的FK2相比有內收一點;手感上僅有細微的前行程,觸發之後會有一點點的後行程,接著就會觸底,不會有壓到陷進去的狀況,手感上相當不錯。

作為右手外型的EC滑鼠,左側中段有明顯的內收,又或者說尾部有明顯的外拉,不過整體弧線過度相當溫和舒適,大拇指放上去之後,大拇指下方的手掌肌肉區也不會有明顯的頂手感;另外尾部也沒有明顯的防夾設計,不過因為筆者的手握EC會覺得偏大,後段會將手掌撐起來,手腕會有點懸空,因此不太會有夾到肉的狀況。

從後方來看,EC系列滑鼠的頂部在中間偏左側一些些而已,不像前陣子筆者開箱的Glorious Model D2這麼左側,並且頂部右側的弧線在也比較平緩,到最右側才比較急的向下。

來到滑鼠右側,按鍵側牆維持了ZOWIE優良的設計,往上的曲線延伸到前側,可以防止無名指被夾肉,另外前側也有明顯的倒梯形來協助抬鼠;在中段一樣有內收的弧線,會引導小拇指放在那個位置。

在外觀上,EC-DW系列也採用對稱三兄弟DW系列的設計,將充電口的位置內收,並且也設計的比較深,下圖右側為筆者之前收藏的EC3-CW,就可以發現兩代前端的差異了。

除了無線訊號增強基地台是ZOWIE滑鼠的一大特色之外,在滑鼠本身左前端也有額外設置無線訊號發射器,這也是讓玩家更容易辨識出是ZOWIE滑鼠的設計之一。

塗層部分則依舊維持ZOWIE的經典傳統黑色塗層,剛上手就有一定的止滑力,留點手汗之後會有更穩定的控制;不過就是容易留下指紋,玩家需要增加清潔的頻率。

電量指示燈也一樣設計在左右按鍵的中間縫隙處,在充電時也會顯示目前的電量,讓玩家有個參考值。

按鍵部分維持一體式的設計,與分體式按鍵相比,這樣的設計能夠提供按壓下去後能夠更穩定,部會影響到壓槍的手感跟穩定性。

滾輪部分也維持跟左右按鍵分離的設計,不過這次滾輪的手感是讓筆者有驚豔到的地方,與FK2-DW的相比,段落感更加明確,滾動手感更加精緻,另外聲音也更緊實安靜,不過就是按壓力道比較重手,後面會再附上按壓滑鼠的ASMR影片給大家參考。

兩邊按鍵最前端邊緣處一樣有一個向下的弧線,能夠提供大手或是習慣按壓滑鼠最前側的玩家有一個可以按壓的點;微動部分則維持華諾的藍殼粉點,不過觸發力道與FK2-DW相比更輕手一點,觸發後只有一點點後行程就會觸底,不會撞到底殼。

接著來到底部,EC-CW系列滑鼠當初為了前端要塞入充電用金手指而捨棄了完整大片鼠腳的設計,而當時兩小片鼠貼的設計對於移動上確實也有影響;這次EC-DW延續了對稱系列滑鼠的設計,變成一大片並且中間挖孔的設計,對於滑鼠多方位移動上會更有一致性;另外就是也配上了白色鼠貼,速度上也會比黑色的快,比較符合現在大眾主流的手感。

感應器部分當然也是DW系列滑鼠的一大升級,全線搭載了ZOWIE調教的PAW 3950感應器,這段時間筆者都是使用FK2-DW在玩遊戲,而ZOWIE調教的3950感應器個人覺得是偏慢且穩定的調教。

ZOWIE的滑鼠一直都是on board設定,全靠滑鼠按鍵進行設定,回報率、DPI、工作高度、按鍵速度、Motion Sync…等都是透過組合鍵來設定,因此筆者依舊強烈建議玩家先仔細閱讀操作說明書再來設定。

===== ZOWIE EC2-DW =====
接下來是中尺寸的EC2-DW,同樣先放上相關規格給大家參考~ 由於規格和大部分的細節設計都相同,因此就主要介紹三圍的變化帶來的手感差異介紹~尺寸(長 x 寬 x 高):123 x 60.8(最窄)- 65(最寬)x 33(滾輪)- 42.1(最高)mm
重量:60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與EC1相比,EC2的三圍並不是等比例縮小,高度上僅降低大概0.2 mm左右,主要是長度的部分縮短了6 mm,在握感上能明顯感受到掌心有多了些許的微調空間。

在尾段外拉的部分,EC2也稍微比較窄一點,因此小拇指下方的肌肉在接觸面積就沒有EC1那麼飽滿,如果跟筆者一樣是抓趴握的握法,手腕就會比較容易貼在滑鼠墊上。

===== ZOWIE EC3-DW =====
最後則是尺寸最小的EC3-DW,規格上與前面兩位大哥都相同,主要就是尺寸再縮小一些,一樣放上規格表給大家~尺寸(長 x 寬 x 高):118.4 x 60.5(最窄)- 65.6(最寬)x 32.8(滾輪)- 41.1(最高)mm
重量:59 g
傳輸介面:2.4G Hz無線(訊號強化基地台、無線接收器)、有線
感應器:PMW 3950感應器
回報率:125/500/1000/2000/4000 Hz
DPI:400/800/1000/1200/1600/3200 DPI
按鍵:華諾藍殼粉點
按鍵數:7
滾輪:24段
點擊回應時間:標準/快速
電池續航力:80 Hours(1000 Hz)、30 Hours(2000 Hz)、24 Hours(4000 Hz)
Motion Sync:開啟/關閉

相較於EC1和EC2的三圍比例差異,EC3和EC3相比有更明顯的縮小,而這樣的設計帶來的手感就是有更多微調滑鼠的空間,而長度縮短也更適合指握的玩家。

而EC3與前面兩位大哥在側鍵的設計造型上有很大的差異,EC1和EC2的後側鍵是上端收尾,而EC3是下端收尾到後側,兩個側鍵之間的間隔也比較小,不過寬度上也比兩位大哥還寬,可增加接觸面積。

===== ZOWIE G-SR-SE Rouge II =====
接下來就來開箱本次筆者一併收到的G-SR-SE Rouge II滑鼠墊,正面底部一樣有ZOWIE經典紅配色的鼠墊型號字樣。
由於G-SR-SE系列滑鼠有不同的顏色,因此上方有特別挖孔來讓玩家確認盒裝內部的顏色為哪種款式,避免購買錯誤。

背面底部一樣有放上公司與製造商的相關資訊以及製造日期,這次收到的是2024年9月生產的。

打開後,頂部有清理鼠墊的教學QR-Code可以掃描,畢竟一張滑鼠墊非常貴,需要好好保養才能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

這邊也簡單放上G-SR-III的產品規格給大家參考:
尺寸(長 x 寬 x 高):470 x 390 x 3.5 mm
材質:布質、防滑底部(軟硬適中)

G-SR-SE系列滑鼠墊最大的特色就是放上了很大的ZOWIE LOGO作為表面設計,同樣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不過這次Rouge系列與原先的初代G-SR-SE系列鼠墊相比,整體速度會再更快一些。

G-SR-SE Rouge II與之前開箱的G-SR-III同樣是有規律的紋路墊面,不過摸起來更滑順一些;另外在速度上也比G-SR-III再快一些,對於大角度甩槍上會更容易操作出來;與一代相比,二代的表面也加入了特殊的防潮布料,可以有更好的抗潮性。

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G-SR-SE Rouge II的邊緣處則沒有額外的縫邊設計。

底部跟之前開箱的G-SR-III同樣採用全新的防滑設計,透過許多小顆的類似橡膠材質的小氣泡;整體抓地力非常穩定,甚至放在桌面滑個5分鐘就會黏在桌上了,非常牢固。

最後就放上ZOWIE EC-DW系列三顆滑鼠的按鍵聲以及EC2-DW搭配G-SR-SE Rouge II滑鼠墊在4KHz並關閉Motion Sync的情況下在PUBG壓槍和8V8的影片給大家參考拉~~
網址:
===== 總結 =====

以上就是ZOWIE EC-DW系列滑鼠和G-SR-SE Rouge II的開箱和介紹拉~~
作為ZOWIE最經典的外型,雖然之前的CW系列滑鼠有許多的大家討論的點,不過憑藉著出色的外型手感,在職業賽場上依舊有著一定的使用率;這次EC-DW的升級讓許多玩家等了許久,總算是跟上了對稱三兄弟的腳步,獲得了輕量化、3950感應器以及高回報率的升級,我相信能夠讓EC-DW系列滑鼠重新回到前段排名,也算是為ZOWIE的滑鼠線在這階段劃下一個休止符;
除了規格上的升級之外,在按鍵和滾輪的手感上也與CW甚至是筆者手上的FK2-DW相比來的更好,尤其是按鍵變得更輕的情況下,對於PUBG這類需要多次開關倍鏡的遊戲,長時間遊玩下對於手指的負擔能夠更小;另外滾輪的聲音也變得更安靜,就算不戴耳機也不會無法接受的程度;
如果你本身就是老EC用戶,那麼這次EC-DW系列滑鼠基本上就是目前最完整的型態,可以直接入手完全沒問題;如果你是近一兩年剛入坑滑鼠的新玩家,可能對於ZOWIE這個品牌不是那麼了解,也不知道EC系列滑鼠在當時的知名程度,這三顆看似極其相似,但僅僅是不同的三圍帶來的手感差異極大,如果近期要選擇入手新的高階右手外型滑鼠的話,不妨可以到實體店面握握看來自ZOWIE的EC-DW系列滑鼠,體驗看看這經典的滑鼠,或許你就能體會到當時EC滑鼠在職業賽場上的使用率為何會如此的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