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軍規認證主流規格主機板 |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RickWang0412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8/26/21
訊息
94
互動分數
4
點數
8
去年年底Intel按照慣例更新了新一代的桌上型CPU,不過整體規格上與13代相比沒有太大的差異,僅有一點點的差異,更而主機板部分由於沒有推出Z890跟B860晶片組,所以板廠就針對原有的Z790主機板部分設計進行更新並推出所謂的Z790二代;
作為華碩定位在中階主流的TUF GAMING系列主機板近幾年的用料規格與過往的TUF GAMING相比已經高級許多,無論是SSD散熱片數量、擴充性其實與ROG STRIX相比不會遜色太多,並且TUF GAMING系列一直都標榜通過軍規認證,在耐用性上屬於前面梯次的,也是許多玩家組電腦時會選擇的系列,這次要來開箱的就是華碩針對TUF GAMING系列Z790二代更新的:TUF GAMING Z790-PRO WIFI。
1.jpg


=====開箱=====
如果對TUF GAMING熟知的玩家,高機率會發現TUF GAMING的LOGO其實在前兩年有修改過,從原本比較圓滑的曲線設計,變成更簡潔俐落、更像軍徽的風格,更能展現TUF GAMING軍規的特色;
在主機板外盒正面也是直接放上TUF GAMING LOGO作為背景圖,左下角有完整的主機板型號字樣,右下角也有放上一個小小的TUF GAMING字樣和LOGO。
2.jpg


在型號字樣下有放上主機板支援的相關規格,包含:Intel Core 14th CPU、Z790晶片組、LGA 1700腳位、PCIE 5.0、DDR5、DTS音效、HDMI影像輸出、WIFI6-E以及AURA SYNC RGB。
3.jpg


背面右側放上主機板的正面視角圖,左右詳細的規格表(後面會再附上)以及主要的4項特色標誌。
4.jpg


主要的4項特色包含DDR5 with AEMP II、前置USB 20Gbps擁有PD 3.0快充、最新的ASUS WiFi Q-Antenna與AI超頻。
5.jpg


配件部分相對少了一些,有很少人在用的驅動光碟、ASUS雲端儲存方案說明紙、通過穩定度測試的認證卡、主機板快速指南、TUF GAMING信仰貼紙、SATA線、M.2 SSD底座與Q-Antenna WiFi天線。
6.jpg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開始介紹各區域之前,一樣先放上TUF GAMING Z790-PRO WIFI的部分規格:
尺寸:ATX(30.5 x 24.4 cm)
CPU: Intel Core 14th & 13th & 12th Gen Intel Core processors, Pentium Gold and Celeron Processors
Memory:4 x DIMM slots, max 192GB, DDR5 7800+(OC)
Graphics:1 x DisplayPort 1.4、1 x HDMI 2.1(4K@60Hz)
Expansion Slots:1 x PCIe 5.0 x16 slot、1 x PCIe 4.0 x16 slot (supports x4 mode)、1 x PCIe 4.0 x4 slot、1 x PCIe 3.0 x16 slot (supports x1 mode)、1 x PCIe 3.0 x1 slot
Storage:4 x M.2 slots and 4 x SATA 6Gb/s ports,M.2_1 slot (Key M), type 2242 / 2260 / 2280 / 22110 (PCIe 4.0 x4)、M.2_2 slot (Key M), type 2242 / 2260 / 2280 (PCIe 4.0 x4 mode)、M.2_3 slot (Key M), type 2242 / 2260 / 2280 / 22110 (PCIe 4.0 x4 mode)、M.2_4 slot (Key M), type 2242 / 2260 / 2280 (PCIe 4.0 x4 & SATA modes)
Ethernet:1 x Intel 2.5Gb Ethernet、TUF LANGuard
Wireless & Bluetooth :2x2 Wi-Fi 6E (802.11ax)、Bluetooth v5.3
7.jpg


背面部分無額外加裝強化背板,畢竟TUF GAMING系列主機板本身也不重,中間有簡單印上白色的TUF GAMING LOGO和ULTIMATE FORCE、GET TUF GAME TOUCH的標語。
8.jpg


VRM散熱塊總共有兩個區域,都是採用方格的設計,表現有作髮絲紋的處理,另外因為這張Z790-PRO WIFI的供電項數是16+1+1項,大部分為60A的規格,發熱量相對較低,所以兩塊散熱鰭片之間就沒有額外用一個L行導熱條連接。
9.jpg


與後方I/O連接的散熱片上方有TUG GAMING的字樣,另外還有一塊橡膠材質的ULTIMATE FORCE標語,更顯現出TUF GAMING軍事風格。
10.jpg


後方I/O包含1 x DisplayPort、1 x HDMI、4 x USB 5Gbps (Type-A)、3 x USB 10Gbps (2 x Type-A + 1 x USB Type-C)、1 x USB 20Gbps port (Type-C)、1 x Intel 2.5Gb Ethernet port、1 x Wi-Fi module、5 x Audio jacks、1 x Optical S/PDIF out port,並且有預先安裝擋板,安裝時方便許多(曾經的TUF GAMING的主機板還需要額外安裝呢…)。
11.jpg


華碩在這次的Z790二代主機板上新增了一項新的快拆功能:Q-Antenna,如果是需要使用WiFi的玩家都知道,目前普遍的WiFi天線在安裝時要轉好幾圈才鎖緊,然後時間久了也有可能會鬆脫,或是要拆下來也要轉好幾圈;華碩這次就將這個安裝機制改成插拔的設計,只要對準推進去就可以穩穩的卡住,拆下來也只要往外抽就可以了,非常的迅速跟方便,當初我看到這個設計真的是不得不讚嘆華碩主機板設計的能力。
12.jpg

13.jpg


晶片組的散熱片上也有印上TUF GAMING的LOGO與BE THE LAST ONE STANDING的標語。
14.jpg


CPU供電部分也是採用雙8-pin的規格,可提供CPU更多的功耗進行超頻。
15.jpg


記憶體區這次開箱的是DDR5,總共4個插槽,容量最大可安裝到192GB,頻率部分可從4800 MHz開始,並且也支援Intel自家的XMP記憶體超頻技術與華碩自家的AEMP II。
16.jpg


前置USB插座有1個USB 20Gbps(支援USB Type-C 30W PD快充)與1個5Gbps(可支援2個5Gbps),可搭配機殼前板I/O使用。
17.jpg


SSD散熱片有兩片,分別是M2_1、M2_3和M2_4,由於TUF GAMING主機板目前無論直連CPU或是連晶片組的都是4.0 x 4的規格,所以不用設計的太厚,不需要違建,另外散熱片背面都有預先貼上導熱片。
18.jpg


雖然現在大家使用PCIE進行設備擴充的情況越來越少,外加顯卡越來越大張,所以部分插槽只是設計好看的,但TUF GAMING Z790-PRO WIFI還是提供多條插槽給使用者利用,由上到下分別是、1 x PCIe 5.0 x16 slot、1 x PCIe 4.0 x16 slot (supports x4 mode)、1 x PCIe 4.0 x4 slot、1 x PCIe 3.0 x16 slot (supports x1 mode)、1 x PCIe 3.0 x1 slot,第一條PCIe 5.0 x16插槽也有強化金屬護套,可提供插槽的牢固性,避免顯卡過重,長時間應力導致插槽歪掉;
SSD部分總共有4個插槽,全部都是PCIe 4.0 x4,只有第一條是直連CPU,其餘皆是走晶片組,第4條還有額外支援SATA版本的SSD。
19.jpg


儲存部分除了4條M.2 SSD插槽以外,還有額外4個SATA 6Gbps的插槽可安裝SATA SSD或是HDD。
20.jpg


主機板上面4個M.2 SSD插槽皆有使用Q-Latch免螺絲快拆裝設計,讓安裝SSD的過程變得更簡單。
21.jpg


在第一條PCIE插槽上,這次TUF GAMING Z790-PRO WiFi也有放上第二代的Q-Release顯卡快拆裝置,在拆裝顯卡上會更快速方便。
22.jpg


音效卡部分採用Realtek S1220A音效晶片,可提供 120 dB訊噪比的立體聲輸出與113 dB訊噪比的音訊輸入,另外也支援DTS音效軟體。
23.jpg


RGB插頭部分,12v 4-pin的有一個,設計在24-pin旁邊,5v 3-pin的總共有3個,並且都支援Gen2燈效,一個設計在12v 4-pin的的旁邊,另外兩個則設計在主機板底部Thunderbolt 4插座的旁邊。
24.jpg

25.jpg


底部USB 2.0插座一樣有兩個,並且各自都可安裝兩個,最高可安裝4個USB 2.0設備(水冷或風扇燈光控制器)。
26.jpg


===== Armoury Crate=====
在Armoury Crate,TUF GAMING系列的產品也有整合進這套系統裡面,第一個設定是關機後主機板邊邊的RGB燈效,如果電腦是放在床旁邊的,會建議直接關掉。
27.png


可編程接頭主要是設定3-pin ARGB的LED數量,如果單個接口接太多設備,數量不足對發生燈效強度不足,一閃一閃的狀況,所以也建議走線時稍微分散會比較適當。
28.png


RGB接頭則針對12v的RGB接頭進行校準。
29.png


另外TUF GAMING系列也有支援曾經是ROG系列專屬的雙向AI降噪,可以設定對方講話時進行一定程度的降噪,說話時也可以透過這個AI降噪,避免對方聽到太多雜音。
30.png


硬碟資訊可察看主機板上所有硬碟的相關資訊,就不用額外下載監控軟體。
31.png


另外就是上面提到,這次華碩針對2代Z790新推出的Q-Antenna WiFi天線快拆設計,另外他也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讓天線進行訊號強度的偵測,非常酷炫的設計。
32.png


當然TUF GAMING系列主機板也支援AI散熱功能,可自行調整風扇轉速曲線,你也可以讓主機板進行自檢,然後調整出一個曲線。
33.png


=====效能測試=====
由於我手邊沒有最新的14代CPU,所以就一樣用i7-12700K簡單跑一下跑分跟穩定性測試,
CPU:Intel Core i7-12700K
MB:TUF GAMING Z790-PRO WIFI
GPU:NVIDIA RTX 4070 SUPER FE
RAM:T-FORCE XTREEM ARGB DDR5 2x16G 6000MHz
AIO:DEEPCOOL LT720 WHITE
SSD:Kingston FURY Renegade 1TB
POWER:FSP Hydro PTM X PRO 1200W WHITE + Bear Mod小熊傘兵繩模組線
CASE:PHANTEKS XT VIEW WHITE
BIOS部分先前TUF GAMING Z790-PRO WIFI更新到最新的1656版本並且同時開始AI超頻,測試環境一樣是32度以模擬夏天狀況。
34.jpg


首先先附上CPU-Z驗明正身,另外也將XTREEM ARGB DDR5開啟XMP到6000MHz進行CPU-Z的跑分測試,i7-12700K單核與多核分別為837.7分和9798.2分。
35.jpg


Cinebench R23測試中,i7-12700K單核與多核分別為1981分和22116分,在多核測試中,package功耗最高到224 w,溫度最高到98度。
36.png


Cinebench 2024測試中,i7-12700K單核與多核分別為120分和1276分,而顯卡4070 super則是18550分。
37.png


在3D Mark CPU Profile測試中,12700K最大執行緒成績為10673分,8緒和4緒則為7448、4128分。
38.png


PCMark 10部分,12700K獲得Essentials 11289分、生產力 10781分與數位內容創作內容 15760分。
39.png


這邊也簡單測試一下直連CPU的SSD通道讀寫表現,Kingston FURY Renegade 1TB官方數據讀寫分別為7300 MB/s與6000 MB/s,而本次的CrystalDiskMark測試中,則分別測出6991.6 MB/s與6134 MB/s。
40.jpg


=====總結=====
41.jpg

以上就是TUF GAMING Z790-PRO WIFI的開箱與簡單的測試拉~~
TUF GAMING系列主機板雖然是被歸類在中階主流等級,但在許多設計上也是漸漸地靠近ROG STRIX系列的主機板,包含對PC DIY友善的Q-Latch、Q-LED、Q-Release、Q-Antenna的快拆設計、多項AI軟體支援,這些設計曾經都是ROG的專屬,現在都下放到TUF GAMING的主機板,在擴充性上也逐漸完善,看的出來華碩對於TUF GAMING系列也是極力打造出一個可與ROG並行的生態系統;但華碩也並非全部的規格都下放,背板I/O數量、SSD頻寬、VRM供電項數...等這些更細節的規格設計上如果認真跟ROG比對還是有一定的取捨,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目前TUF GAMING大部分的規格其實都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畢竟一般使用者也不會閒閒沒事一直超CPU跟記憶體,或是可能組一台電腦後就會直接使用5年,甚至10年都不換,那麼與其追求規格,耐用性反而是這些人所追求的標準,而TUF GAMING系列的產品也是主打通過軍規等級認證的耐用性,加上價格也不會像ROG那麼貴,就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之一。
 

附件

  • 38.png
    38.png
    765.8 KB · 人氣: 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