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Computex展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廠商都展出了數位化電源供應器,在廠商們追求80+認證的極致以及大瓦數之後,看來"數位化"的題材大概還能夠延燒一陣子。數位化電源供應器的好處就是與軟體結合,能夠直覺化觀察電源的各項數據,進行監控,甚至調整,比起一般傳統類比電源要有趣多了。
Tt 率先推出的數位電源是 Toughpower DPS 系列,照先前所發佈的資訊,之後應該還會有採用無線傳輸的XT系列,而這款當然就是有線傳輸,採用一個9PIN的USB接頭來傳輸數據。Toughpower DPS 目前有750W、850W二種瓦數規格,皆通過 80Plus 金牌認證,最高可達92%的轉換效率,線材的部份則是採用全模組化設計。
7年保固、ErP標準、80Plus金牌、SLI認證、數位化、Haswell支援。
盒子後方則有DPS數位電源的說明、接頭種類數量、規格...等。
美學外觀設計、即時資訊監控、100%的高品質日系電容、穩定的12V輸出。
配件有簡易說明書、保固說明,線材的部份則是放置於大收納包內。
Toughpower DPS系列的外觀其實與Toughpower Grand系列有點類似,大概就差在風扇護網的部分。整體外觀為黑色霧面烤漆,邊緣的部份有圓角修飾,側邊有紅色邊條綴飾,風扇護網是金色烤漆,柵格狀。
風扇護網的中間有簡單明瞭的Tt字樣,柵格的部份看起來有點粗勇。
側邊的紅色邊條增添不少質感。
後方為蜂槽式網孔。
12V為70A。
線材的部份採用全模組化設計,線材接孔有10個。左上方則是有一個USB接孔,用於數據傳輸。接孔皆有分標示分類,基本上也有防呆裝置,不會接錯。
收納包裡面有模組化線材、粗勇電源線、幾條整線用束帶、防震墊。線材的部份皆採用扁線設計。
防震墊。因為邊緣有圓角的關係,隨附防震墊避免使用時可能有共振噪音。
主機板20+4PIN,CPU供電4+4PIN。
PCI-E電源線有三組,每一條上提供2個6+2PIN。
SATA的部份有三組,每一條上提供4個接頭。
大4PIN有二組,每一條上有4個接頭(有易退PIN設計)。另外小4PIN是採用大4PIN轉接。
另外還有一條是USB線,9PIN的部份是接到主機板的USB上。
若要使用軟體監控,別忘了接上。
接上線材準備測試。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2600K (4.6GHz@1.42V)
CPU Cooler: CoolerMaster V6GT
RAM: GSKILL DDR3 2133 4GBx2
MB: GIGABYTE GA-Z77X-UD5H
VGA: GIGABYTE GTX 760 OC + MSI GTX 760 GAMING OC (SLI)
HDD: OCZ Vertex 3.20 256GB
PSU: Tt Toughpower DPS 850W 80+金牌
OS: Windows 7 64bit
測試平台如上列表,CPU使用Core i7-2600K,電壓設定1.42V超頻4.6GHz,顯示卡則是找來兩張GTX 760跑SLI,雖然是不同品牌但還是ok的 ,除了上述周邊,並未使用光碟機及其他風扇。
測試以OCCT作為燒機測試使用,不過並不使用OCCT內建所測得的數值,而是直接使用三用電錶監測5V及12V的數據變化,並透過USB傳輸記錄數值輸出圖表。
整機平台待機的功耗及電壓如下,待機時的最低功耗約98W左右。
5V待機時在5.057~5.059V之間。
12V待機在12.092~12.115V之間。
CPU負載測試20分鐘
以OCCT為功耗的測試,直接使用三用電錶將測得的數據輸出,設定每2秒記錄一次,全程20分鐘,前一分鐘與最後五分鐘為待機狀態。
CPU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功耗約在310W左右。
5V的部份在CPU負載時幾乎沒什麼影響,測試時與待機的波動差不多,範圍大概在5.057~5.059V之間。
5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5.057V,最高為5.059V,最大波動只有0.002V。若以負載區段來看在5.086~5.094V之間,波動0.008V。
12V的部份在CPU負載時的範圍大概是12.088~12.138V。
12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12.088V,最高為12.138V,最大波動為0.05V,負載區段在12.107~12.138,波動0.031V。
CPU+GPU負載測試20分鐘
CPU+GPU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功耗約落在607W左右,偶爾衝上620W。
5V負載時比單CPU負載測試時波動頻率較為明顯一些,稍微下降,在5.05~5.059V之間。
5V測試的部份,最低為5.05V,最高為5.059V,最大波動為0.009V,負載區段約在5.05~5.058V之間,約0.008V。
12V的部份在全負載時比單CPU負載時的波動頻率更為明顯許多,在12.092~12.175V之間。
12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12.092V,最高為12.175V,最大波動0.083V,負載區段約在12.127~12.175V之間,約0.048V。
DPSApp智能監控軟體
既然是數位電源供應器,就不得不提到軟體的部份。軟體並沒有附在包裝內,需要自行上官網下載,不過下載需要輸入序號有點小麻煩,序號可以在包裝外盒以及電源規格表上方找到。
透過DPSApp軟體可以監看電源供應器的狀況,如風扇轉速、電壓(12V/5V/3.3V)、安培、轉換效率、瓦特數、電費、溫度。
按一下左側上方的"切換"鈕可以切換成記錄表,查詢一定時間內的數據狀態。
既然能夠顯示瓦特數,計算電費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以查詢一下目前一度電多少錢,然後輸入在右側,即可計算出使用的電費。
風扇的部份除了監看轉速之外,還能夠切換靜音以及高效兩種模式。
電壓12V、5V、3.3V的部份得透過切換來個別顯示,並不會同時顯示,覺得有點遺憾。
功能設定的部份,有語言切換、電費歸零、清除社群帳戶、支援、手冊、軟體更新。
記錄,這部份要關機之後再開機才會出現,會自動記錄上一次開機至關機之間的所有數據。
記錄完整的一次開機後至關機的各項數據,時間軸是可以移動,用來觀看當時的數值。
有記錄之後才有辦法分享,你可以選擇發佈到目前常用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微博或電子郵件。
來看看剛剛執行CPU+GPU的測試...
瓦特數耗電量
溫度
12V
小結
Tt Toughpower DPS 系列最主要的就是數位化,透過軟體的部份就能夠直接監看相關數據,如溫度、轉速、電壓、轉換效率,甚至能夠調整轉速、計算電費金額,在功能上比起傳統電源要強得多,軟體介面也相當親切,操作方便,不過在"監看"的部份似乎可以加強一下,如12V/5V/3.3V的電壓得經過切換才能夠顯示、歷程數據得透過下一次開機後的記錄才得已查詢...等,有那麼點不太便利。至於負載測試的部份表現得還不錯,5V幾乎是沒什麼動,12V在CPU+GPU負載時也僅有0.7%的波動。
Tt 率先推出的數位電源是 Toughpower DPS 系列,照先前所發佈的資訊,之後應該還會有採用無線傳輸的XT系列,而這款當然就是有線傳輸,採用一個9PIN的USB接頭來傳輸數據。Toughpower DPS 目前有750W、850W二種瓦數規格,皆通過 80Plus 金牌認證,最高可達92%的轉換效率,線材的部份則是採用全模組化設計。

7年保固、ErP標準、80Plus金牌、SLI認證、數位化、Haswell支援。

盒子後方則有DPS數位電源的說明、接頭種類數量、規格...等。

美學外觀設計、即時資訊監控、100%的高品質日系電容、穩定的12V輸出。

配件有簡易說明書、保固說明,線材的部份則是放置於大收納包內。

Toughpower DPS系列的外觀其實與Toughpower Grand系列有點類似,大概就差在風扇護網的部分。整體外觀為黑色霧面烤漆,邊緣的部份有圓角修飾,側邊有紅色邊條綴飾,風扇護網是金色烤漆,柵格狀。


風扇護網的中間有簡單明瞭的Tt字樣,柵格的部份看起來有點粗勇。

側邊的紅色邊條增添不少質感。

後方為蜂槽式網孔。

12V為70A。

線材的部份採用全模組化設計,線材接孔有10個。左上方則是有一個USB接孔,用於數據傳輸。接孔皆有分標示分類,基本上也有防呆裝置,不會接錯。

收納包裡面有模組化線材、粗勇電源線、幾條整線用束帶、防震墊。線材的部份皆採用扁線設計。

防震墊。因為邊緣有圓角的關係,隨附防震墊避免使用時可能有共振噪音。

主機板20+4PIN,CPU供電4+4PIN。

PCI-E電源線有三組,每一條上提供2個6+2PIN。

SATA的部份有三組,每一條上提供4個接頭。

大4PIN有二組,每一條上有4個接頭(有易退PIN設計)。另外小4PIN是採用大4PIN轉接。

另外還有一條是USB線,9PIN的部份是接到主機板的USB上。

若要使用軟體監控,別忘了接上。

接上線材準備測試。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2600K (4.6GHz@1.42V)
CPU Cooler: CoolerMaster V6GT
RAM: GSKILL DDR3 2133 4GBx2
MB: GIGABYTE GA-Z77X-UD5H
VGA: GIGABYTE GTX 760 OC + MSI GTX 760 GAMING OC (SLI)
HDD: OCZ Vertex 3.20 256GB
PSU: Tt Toughpower DPS 850W 80+金牌
OS: Windows 7 64bit
測試平台如上列表,CPU使用Core i7-2600K,電壓設定1.42V超頻4.6GHz,顯示卡則是找來兩張GTX 760跑SLI,雖然是不同品牌但還是ok的 ,除了上述周邊,並未使用光碟機及其他風扇。
測試以OCCT作為燒機測試使用,不過並不使用OCCT內建所測得的數值,而是直接使用三用電錶監測5V及12V的數據變化,並透過USB傳輸記錄數值輸出圖表。
整機平台待機的功耗及電壓如下,待機時的最低功耗約98W左右。
5V待機時在5.057~5.059V之間。

12V待機在12.092~12.115V之間。

CPU負載測試20分鐘
以OCCT為功耗的測試,直接使用三用電錶將測得的數據輸出,設定每2秒記錄一次,全程20分鐘,前一分鐘與最後五分鐘為待機狀態。
CPU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功耗約在310W左右。
5V的部份在CPU負載時幾乎沒什麼影響,測試時與待機的波動差不多,範圍大概在5.057~5.059V之間。

5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5.057V,最高為5.059V,最大波動只有0.002V。若以負載區段來看在5.086~5.094V之間,波動0.008V。

12V的部份在CPU負載時的範圍大概是12.088~12.138V。

12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12.088V,最高為12.138V,最大波動為0.05V,負載區段在12.107~12.138,波動0.031V。

CPU+GPU負載測試20分鐘
CPU+GPU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功耗約落在607W左右,偶爾衝上620W。
5V負載時比單CPU負載測試時波動頻率較為明顯一些,稍微下降,在5.05~5.059V之間。

5V測試的部份,最低為5.05V,最高為5.059V,最大波動為0.009V,負載區段約在5.05~5.058V之間,約0.008V。

12V的部份在全負載時比單CPU負載時的波動頻率更為明顯許多,在12.092~12.175V之間。

12V的測試結果,最低為12.092V,最高為12.175V,最大波動0.083V,負載區段約在12.127~12.175V之間,約0.048V。

DPSApp智能監控軟體
既然是數位電源供應器,就不得不提到軟體的部份。軟體並沒有附在包裝內,需要自行上官網下載,不過下載需要輸入序號有點小麻煩,序號可以在包裝外盒以及電源規格表上方找到。
透過DPSApp軟體可以監看電源供應器的狀況,如風扇轉速、電壓(12V/5V/3.3V)、安培、轉換效率、瓦特數、電費、溫度。

按一下左側上方的"切換"鈕可以切換成記錄表,查詢一定時間內的數據狀態。

既然能夠顯示瓦特數,計算電費就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以查詢一下目前一度電多少錢,然後輸入在右側,即可計算出使用的電費。

風扇的部份除了監看轉速之外,還能夠切換靜音以及高效兩種模式。

電壓12V、5V、3.3V的部份得透過切換來個別顯示,並不會同時顯示,覺得有點遺憾。

功能設定的部份,有語言切換、電費歸零、清除社群帳戶、支援、手冊、軟體更新。

記錄,這部份要關機之後再開機才會出現,會自動記錄上一次開機至關機之間的所有數據。

記錄完整的一次開機後至關機的各項數據,時間軸是可以移動,用來觀看當時的數值。

有記錄之後才有辦法分享,你可以選擇發佈到目前常用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微博或電子郵件。

來看看剛剛執行CPU+GPU的測試...
瓦特數耗電量

溫度

12V

小結
Tt Toughpower DPS 系列最主要的就是數位化,透過軟體的部份就能夠直接監看相關數據,如溫度、轉速、電壓、轉換效率,甚至能夠調整轉速、計算電費金額,在功能上比起傳統電源要強得多,軟體介面也相當親切,操作方便,不過在"監看"的部份似乎可以加強一下,如12V/5V/3.3V的電壓得經過切換才能夠顯示、歷程數據得透過下一次開機後的記錄才得已查詢...等,有那麼點不太便利。至於負載測試的部份表現得還不錯,5V幾乎是沒什麼動,12V在CPU+GPU負載時也僅有0.7%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