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9/18/03
- 訊息
- 14,397
- 互動分數
- 2
- 點數
- 0
大家好
這次就請大家委屈一點來看我這人家口中的"熱流小咖"
道以如何來分析這測試
首先我要跟大家說的是:
其實thermal paste,也就是散熱膏,在一般空冷狀況下的bench並不是主角
cooler和ambient temperature(室溫或環境溫度)才是扮演整體散熱的重要角色
散熱膏只是一個介質,並不會影響整個測試大局
所以狂少在測試中有以兩個散熱器來比較進一步讓大家能看的更清楚
由於測試數據過多,難用傳統式貼圖來做解說
只好以統計長條圖來示意並標示我的測試結果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1.7種散熱介質:
大家比較看不出或是不熟的應該是那條很大的"Carbon conductive grease"
那是一種比較重保護的油性thermal paste.
狂少覺得它可以參加這次的測試,所以也加上它
證明效果真的不錯.:)
再來是Artic Silver所出的Arctic Alumina,
這是AS散熱膏中最低一階的thermal paste
比台灣所謂Y500好一點
其它我想我都不必多說
*******************************************************************
再來我要說明的是幾張足以有誤差的測試準備圖
一般我們的溫度計不是不好,
狂少所用的是已經是一般我們power user所用最頂級的Fluke 52II
就算我玩LN2也是用這個
而是他的probe(測溫線的終端)不是那麼的精準
而且大家對測溫點的選取有些也不是那麼正確
我們看到下圖,狂少的測溫點是這樣
再來就是測ambeint的溫度..
也就是環境溫度的值
並且將平台A準備好,再確認先前我們測溫點的值是否有所變動
**誤差為0.5c因為prob已經接觸到散熱器
[http://www.ocxtreme.org/opb/thermalpaste/t04.jpg[/img]
順便把所有元件上好平台,通電後又變22.5c,
***********************************************************************
那這邊就是分成兩張圖來解釋:
測試平台完全一模一樣,歷經4天
我可不是啥這條沒看頭就下去換下一位...
**大家看紅框部分有了個foot notes:
左邊是講解我的測試環境和一些設置
右邊是講解或提及測試軟體的Loading rate(cpu loading的百分比)
一般像32m..2個core以上跑一個32m,是無法達到100% cpu loaded的
而所有的測試軟體還是以ortho的Large in place fft所load的熱最重
但是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對待電腦...
最後是兩組不同散熱器用相同測試的7種不同散熱膏之間的對比
很明顯, Tuniq Tower 120這一代散熱天王生涯已被Thermalright ultra 120 extreme取而代之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越好的散熱膏是在大或中壓力的測試越能壓制大量的熱
我的意思是如果測試軟體是一種綿長的"heat loading" stress test, 那好散熱介質就越容易
將熱帶到cooler去把它散掉,所以好的散熱膏其傳導的性質很重要,也就是要好的conductivity.
不是說誰今天測出來數字越低溫越好
那我帶到瑞典去測好了..
所以狂少做這個,不是要誇我多行
我只是希望大家觀念要正確
狂少頓首
這次就請大家委屈一點來看我這人家口中的"熱流小咖"
道以如何來分析這測試
首先我要跟大家說的是:
其實thermal paste,也就是散熱膏,在一般空冷狀況下的bench並不是主角
cooler和ambient temperature(室溫或環境溫度)才是扮演整體散熱的重要角色
散熱膏只是一個介質,並不會影響整個測試大局
所以狂少在測試中有以兩個散熱器來比較進一步讓大家能看的更清楚
由於測試數據過多,難用傳統式貼圖來做解說
只好以統計長條圖來示意並標示我的測試結果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1.7種散熱介質:
大家比較看不出或是不熟的應該是那條很大的"Carbon conductive grease"
那是一種比較重保護的油性thermal paste.
狂少覺得它可以參加這次的測試,所以也加上它
證明效果真的不錯.:)
再來是Artic Silver所出的Arctic Alumina,
這是AS散熱膏中最低一階的thermal paste
比台灣所謂Y500好一點
其它我想我都不必多說
*******************************************************************
再來我要說明的是幾張足以有誤差的測試準備圖
一般我們的溫度計不是不好,
狂少所用的是已經是一般我們power user所用最頂級的Fluke 52II
就算我玩LN2也是用這個
而是他的probe(測溫線的終端)不是那麼的精準
而且大家對測溫點的選取有些也不是那麼正確
我們看到下圖,狂少的測溫點是這樣
再來就是測ambeint的溫度..
也就是環境溫度的值
並且將平台A準備好,再確認先前我們測溫點的值是否有所變動
**誤差為0.5c因為prob已經接觸到散熱器
[http://www.ocxtreme.org/opb/thermalpaste/t04.jpg[/img]
順便把所有元件上好平台,通電後又變22.5c,
***********************************************************************
那這邊就是分成兩張圖來解釋:
測試平台完全一模一樣,歷經4天
我可不是啥這條沒看頭就下去換下一位...
**大家看紅框部分有了個foot notes:
左邊是講解我的測試環境和一些設置
右邊是講解或提及測試軟體的Loading rate(cpu loading的百分比)
一般像32m..2個core以上跑一個32m,是無法達到100% cpu loaded的
而所有的測試軟體還是以ortho的Large in place fft所load的熱最重
但是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對待電腦...
最後是兩組不同散熱器用相同測試的7種不同散熱膏之間的對比
很明顯, Tuniq Tower 120這一代散熱天王生涯已被Thermalright ultra 120 extreme取而代之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越好的散熱膏是在大或中壓力的測試越能壓制大量的熱
我的意思是如果測試軟體是一種綿長的"heat loading" stress test, 那好散熱介質就越容易
將熱帶到cooler去把它散掉,所以好的散熱膏其傳導的性質很重要,也就是要好的conductivity.
不是說誰今天測出來數字越低溫越好
那我帶到瑞典去測好了..
所以狂少做這個,不是要誇我多行
我只是希望大家觀念要正確
狂少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