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開箱測試, 與 RTX 4080 / 4090 效能比較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519
互動分數
1,939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MSI 在這次 RTX 50 系列中加入了新款散熱器設計 VANGUARD 系列,在 RTX 5090 、 RTX 5080 以及 RTX 5070 Ti 上面都有此版本,另外首發有特別限量版 LAUNCH EDITION ,主要是加入了隨附贈品 Lucky 小龍,外包裝也不一樣。

NVIDIA RTX 5080 採用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 GPU,在規格上相比 RTX 5090 幾乎是少了一半,可以參考下圖,不過在之前官方簡報中提到,RTX 5080 可以帶來 RTX 4080 兩倍的效能,主要是拜 DLSS 4 所賜,這也是這代的優點之一,當然還有新一代的 Tensor 以及光線追蹤核心,另外在 AI 效能也可以比上一代有更好的運算效能。
rtx_50_sp.png


關於 RTX 50 系列技術文章可參考以下連結
NVIDIA RTX 50 Blackwell GPU 架構解析
NVIDIA DLSS4 多畫格生成4倍模式, RTX 5070 是 RTX 4070 兩倍效能

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首發版,外盒也是相當大一箱。外包裝圖案可以看到底圖是採用顯卡與 Licky 小龍的印刷,右上角則有附註是 SOC 超頻版,時脈速度的部分,SILNET 與 GAMING 模式 Boost 都是 2730MHz,應該是風扇模式曲線不同,而透過 MSI Center 開啟 Extreme Performance 則可以達到 2745MHz。相比標準 2620MHz,提高 4.8%。記憶體則是維持標準 30Gbps。
01.jpg



主要特色,採用 HYPER FROZR 散熱設計,搭配 STORMFORCE 風扇、方形熱導管增加接觸面以及先進的均溫版最佳化散熱。另外首發版內也包含一隻獨家限量的 Lucky 小龍環遊世界公仔。
02.jpg



外包裝打開還有一個內盒。
03.jpg



掀蓋式設計,上蓋內側的圖案就是 Lucky 小龍環遊世界公仔的圖示,一共有9款加上1個神祕隱藏版。
04.jpg



配件有 Lucky 小龍環遊世界公仔、3個 8pin 轉 12V-2x6 接頭、顯卡支撐架、Lucky 小龍環遊世界卡片。
05.jpg



至於你會拿到甚麼版本公仔並不知道,採盲盒制。我拿到的是酒鬼..不是,是啤酒 Lucky 。
06.jpg



右側邊則是顯卡支撐架,中間有箭頭的那塊是可以旋轉,順轉是鬆,可調整高低,條好之後逆轉緊則可固定。
07.jpg



啤酒 Lucky 小龍,現在流行都是透側甚至270度海景房機殼,內部如果有空間可以放也不錯。
21.jpg


22.jpg


23.jpg



RTX 5080 VANGUARD SOC 也是相當大一張,尺寸為 357 x 151 x 66 mm,重量 1945g,將近2公斤,超過3插槽的設計,需要有4個插槽位或以上。
08.jpg



散熱的部分採用了 HYPER FROZR 散熱設計,三顆 STORMFORCE 風扇,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方形熱導管以及均溫板,以最佳化散熱效率。
09.jpg



整體顯卡是灰色搭配黑色的外觀設計,在框架上有部分立體線條以及落差設計,在落差內凹的部分採用 CARBON 紋點綴。另外在中間斜切的內凹下緣則是有 RGB 燈效。
10.jpg



STORMFORCE 風扇,採用七片扇葉,在外緣有爪狀紋理和圓形弧度設計,風扇外緣相連,可達到較佳氣流並降低噪音。內部的散熱鰭片採用 Wave Curved 4.0 ,在鰭片上採用了波浪邊緣,搭配高低鰭的設計,可提升氣流並減少湍流。
11.jpg



顯卡下方可看到有相當多的散熱鰭片。
12.jpg



核心與記憶體的部分則是使用均溫板,可以將熱能轉移到方形導管迅速導熱。
13.jpg



顯卡尾端為封閉式,在後上方也設計了一個龍紋的圖案,這部分有 RGB 燈效,主要是配合現在常見的270度海景房,在機殼前方也可以看到燈效。
14.jpg



頂部,前端有 GEFROCE RTX 字樣,電源接口在中間位置,後方則有 MSI 龍紋圖案。
15.jpg



需要外接1個 12V-2x6 電源。
16.jpg



後方龍紋 MSI 字樣是有 RGB 燈效。
17.jpg



銀灰色的強化金屬背板,表面有橫向髮絲紋處理,左側邊有黑色龍紋圖案。
18.jpg



雙 BIOS 設計,在電源接口旁邊有個 SILENT 靜音 / GAMING 遊戲模式兩種可自行依需求切換。這兩個 BIOS 設定的時脈速度相同,主要在於風扇轉速對應溫度曲線差異。
19.jpg



後方為開窗設計,可以迅速讓前方風扇帶走散熱鰭片廢熱。左側位置則有兩塊採用 CARBON 貼紋綴飾。
20.jpg



輸出埠,3個 DP 2.1b、1個 HDMI 2.1b。
24.jpg



燈效的部分在頂部後方、中間斜切內凹處,以及尾端上方。
25.jpg


26.jpg



中間斜切內凹處也會反射到內側散熱鰭片上,呈現不錯的星點效果。
27.jpg



尾端上方的龍紋圖案燈效。
28.jp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FSP VITA GM 1000W
OS: Windows 11

測試除了 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之外,也加入了同平台所測 MSI RTX 5090 SUPRIM LIQUID SOC、 RTX 4090 FE 以及 GIGABYTE RTX 4080 GAMING OC 這三張顯卡進行比較。為了不把版面拉太長,只有主角上測試圖,其餘直接圖表數據比較。

3DMark 效能測試
Fire Strike Extreme:37913
Graphics score:41683
Physics score:39964
31.jpg


以圖形 Graphics 分數來看,RTX 5080 相較於 RTX 4080 高出了23.8%。
x1.png



Fire Strike Ultra:21672
Graphics score:21731
Physics score:39941
32.jpg


圖形 Graphics 分數的部分,RTX 5080 相較於 RTX 4080 高出了26.4%。
x2.png



Time Spy:29073
Graphics score:33667
CPU score:16396
33.jpg


圖形 Graphics 分數的部分,RTX 5080 相較於 RTX 4080 高出了18.1%。
x3.png



Time Spy Extreme:14074
Graphics score:16604
CPU score:7554
34.jpg


圖形 Graphics 分數的部分,RTX 5080 相較於 RTX 4080 高出了19.9%。
x4.png



Port Royal:22712
35.jpg


Steel Nomad:8526
36.jpg


Speed Way:9212
37.jpg


與 RTX 4080 相比,Speed Way 高出 25.9%;Steel Nomad 高出 29.4%;Port Royal 高出 25.4%。
x5.png



NVIDIA DLSS 3
off:50.30
on:207.91
38.jpg


NVIDIA DLSS 4 (x4)
off:50.22
on:362.44
39.jpg


與 RTX 4080 相比,原生效能高出 26.7%,DLSS3 高出 24.5%。RTX 5080 在4倍模式相較於原生效能增加 621%。
x6.png



AI 效能測試
V-Ray GPU score (CUDA):2569
40.jpg


V-Ray GPU score (RTX):9390
41.jpg


RTX 50 系列於 CUDA 的測試項目並不正常,因為相比 RTX 40 系列都要低,不確定是否是 V-Ray 的計算方式或是驅動問題。另外 RTX 項目應該就合理一點,RX 5080 相比 RTX 4080 大約高出 24.9%
x7.png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PHI 3.5:4827
MISTRAL 7B:5063
LLAMA 3.1:4843
LLAMA 2:4993
42.jpg


與 RTX 4080 相比,PHI 3.5 +12.9%;MISTRAL 7B +24.8%; LLAMA 3.1 +27.3%;LLAMA 2 +26.8%。
x8.png



Procyon FLUX.1 dev (FP8) 圖像生成
Overall image generation speed:13.624 s/image
Overall duration:54.495 s
43.jpg


Procyon FLUX.1 dev (FP4) 圖像生成
Overall image generation speed:6.768 s/image
Overall duration:27.073 s
44.jpg


圖像生成以秒為單位,越少越好。相較於 RTX 4080 ,FLUX.1 在 FP8 版下 RTX 5080 要少 13.9% 的時間,FP4 版則有更高優勢,RTX 4080 跑完4圖要116.405秒,而 RTX 5080 則是27.073秒完成,差異4.3倍,而這項目也比 RTX 4090 快一倍以上。
x9.png



遊戲效能
測試12款遊戲,包括《黑神話:悟空》、《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死亡回歸》、《碧血狂殺2》、《魔物獵人 荒野》、《太空戰士XIV》、《極地戰嚎6》、《F1 22》、《電馭叛客 2077》、《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邊緣境地3》、《刺客教條:幻象》,以遊戲內建的 Benchmark 進行測試,圖形品質為最高,有光追則開啟光追最高,無 DLSS 、無 FSR、無畫格生成的原生畫質,分別測試 1080p、2K 以及 4K 三種解析度。

1920×1080,RTX 5080 與 RTX 4080 相比差異不是太多,有些甚至還低於 RTX 4080,不確定是不是遊戲優化或驅動程式的關係,但實測就是如此,如《魔物獵人 荒野》只差 3%。其餘差異較高的約在 10% 左右。
x10.png


2560×1440,相較於 1080p 這解析度下測得數據就比較正常一點,也有些遊戲 RTX 5080 與 RTX 4080 差異不大,如《碧血狂殺2》、《刺客教條:幻象》,大部分的差異大概在 10% 左右。
x11.png


3840×2160,有較明顯的差異,《魔物獵人 荒野》RTX 5080 高於 RTX 4080 約 16%。
x12.png


12款遊戲平均 FPS 比較。RTX 5080 與 RTX 4080 相比,1080p 解析度 +3.9%;2K 解析度 +10.8%;4K 解析度 +17.6%。
x13.png



DLSS 遊戲效能
針對幾款有支援 DLSS 的遊戲進行測試,比較開啟與否的效能差異,DLSS 設定為 Ultra Performance 最高效能,並開啟畫格生成,另外《電馭叛客2077》有支援 DLSS4,所以加入了 "x4" 的4倍模式。

1920×1080
x14.png


2560×1440
x15.png


3840×2160
x16.png



功耗與溫度測試
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支援 0dB 完全靜音設計,待機時溫度核心只有34度左右,記憶體溫度44度,風扇都是0%停轉,尚未達到工作溫度。待機時功耗約13.2W。
45.jpg


使用 Furmark 進行燒機測試,燒機10分鐘控制維持在60度左右,記憶體溫度僅54度,風扇轉速大概在51%,最大 FPS 為563,平均 FPS 559,降幅很小,並沒有因為溫度控制而降速。
46.jpg


溫度,核心最高控制於60度,記憶體溫度只54度。
x17.png


功耗,待機約 13W,Furmark 峰值 361W 。
x18.png



小結
測試的 RTX 5080 以及 RTX 4080 都是屬於超頻版,所以比較起來應該還算符合基礎,在遊戲的部分,1080p 解析度差異並不是太大,平均12款遊戲有新有舊優化可能也有差,RTX 5080 高出 4%,最大有 10% 左右;4K 解析度差異較大,平均有 17%;2K 解析度下平均 10%。這些是無 DLSS 畫格生成的設定下,

在 DLSS 測試項目下 ,DLSS 4 無疑是 RTX 50 系列的優點,在《電馭叛客2077》的 x4 模式下,4K 解析度並全開效能原本只有 20 FPS,提升至 219 FPS,高出了10倍,相比 DLSS 3 也要高出 47%。

除了 DLSS4 有 x4 畫格生成之外,RTX 50 在 DLSS3 的提升幅度似乎也比 RTX 40 好一點,如《魔物獵人 荒野》在 DLSS 測試 RTX 5080 似乎可以達到與 RTX 4090 差不多的效能,都是相同的 DLSS3 版本,相同畫面設置。

AI 效能的部分,這代 Blackwell GPU 架構使用新一代 Tensor Core ,增加了對 FP4 浮點運算精確度的支援,在 AI 圖片生成 FLUX.1 Dev FP4 測試 RTX 5080 只需要27秒左右完成,而 RTX 4080 則需要約116秒;RTX 4090 需要74秒。

散熱的部分,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有不錯的表現,Furmark 燒機測試核心可維持在60度左右,記憶體也僅54度,風扇轉速 51%,還有些空間可以應付高溫夏天。功耗上是維持 RTX 5080 標準的 360W,相比 RTX 4080 高出 20W,約多出 6%,但整體看來能效比是更好一點。
 

laudmankimo

榮譽會員
已加入
9/22/06
訊息
1,054
互動分數
96
點數
48
等雙8PIN或單8PIN的華碩PROART造型版本 304不銹鋼檔板已經成了買華碩的重要原因

至於微星的LUCKY小龍 我真的很好奇是否會有人覺得它可愛?
 

zxcvb680

榮譽會員
已加入
2/5/09
訊息
1,890
互動分數
11
點數
38
年齡
35
感謝大大開箱 VANGUARD SOC神龍 這次散熱有進步很好 散熱很好有RGB好看.
希望有5090 VANGUARD SOC .
5090 32G SUPRIM SOC 超龍.
5090 32G GAMING TRIO OC魔龍開箱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519
互動分數
1,939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感謝大大開箱 VANGUARD SOC神龍 這次散熱有進步很好 散熱很好有RGB好看.
希望有5090 VANGUARD SOC .
5090 32G SUPRIM SOC 超龍.
5090 32G GAMING TRIO OC魔龍開箱

有難度,可期待一下2/20 22:00有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