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koon 在不久前發佈了 CA-I 以及 CA-M 兩款兄弟機殼,與以往的產品風格似乎有所不同,這次CA系列是採用全鋁材質,並且以簡約、小體積為主要訴求,分別為Mini-ITX以及Micro-ATX的尺寸主機板所量身訂製。
Sharkoon CA-I 以及 CA-M 這兩款機箱都有入手,不過這次先為各位介紹CA-M,Micro-ATX尺寸適用的機箱,當然也可以向下相容於mini-ITX,空間會更為餘裕一些。
外箱側邊有詳細的規格以及支援度。下方詳述。
在配件上有一條SATA線,它的接頭是採L型設計,其實有不少主機板所附贈的接頭都是這種,為的是主機板SATA接口若過於靠近機殼架構,可能會不好安裝,或有裝不上的情況行,所以L型接頭就能解決這問題。
CA-M 整體看起來質感還不錯,不過外型是屬於相當中規中矩樸素簡單的設計,機殼表面全部都有髮絲紋處理,採用鋁材質打造,尺寸為270x225x285mm,擺放在桌上還不致於太佔用空間。
左側邊有開網孔,內部對應是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面板一樣是簡單素雅,並沒有支援5.25吋光碟機或其他外置擴充槽,IO的部份在左側,USB3.0則是在頂部位置。另外右側板是無任何開孔。
頂部有兩個USB3.0,後方位置有通風開孔,內部對應一顆12公分風扇。
IO的部份在面板左上側,有電源鍵(帶指示燈)、2個USB2.0、耳麥孔,可惜沒有重置鍵。
下方有Sharkoon的Logo字樣。
從背面可以看出週邊架構配置,主機板一樣是放在常見的左側位置,不過電源的部份移到了主機板上方。另外在擴充卡槽旁有一個風扇開孔,裡面可以支援1顆6公分風扇。
底部有不少開孔,主要是硬碟是裝在底部,可以有比較良好的散熱。另外四邊有4個圓柱形塑膠腳墊。
側板是採用螺絲固定,整體在接合的部份做工細節還不錯,有一定的水準。
內部安裝底板是採用兩條支架,可以看到鎖點其實只有4個,如果是比較大張的M-ATX需要套上塑膠柱支撐(配件包內有附)。
頂部有預裝1顆12公分風扇。
後側(主機板上方)則是電源安裝的位置,擴充卡槽有4個,檔板為一次性拆卸,無法重複使用。
底部則是硬碟安裝的位置,是直接透過螺絲固定在底部,可以安裝2顆3.5吋硬碟,或3顆2.5吋硬碟,或2.5吋3.5吋各1。
面板內側。
實際試裝
因為鎖點只有四個的關係,如果是比較大張的M-ATX主機板,其他沒有螺絲可固定的孔位可能需要套上這種附屬的塑膠柱來支撐。
其實這張M-ATX主機板還不是全板尺寸,如果是24.4公分的尺寸會幾乎佔滿。
沒有鎖點的孔位最好套上塑膠柱來支撐。
擴充卡槽是採用一片式的檔片固定,需從外部拆卸。
CA-M的顯卡支援最長為25公分(官方數據),HD6950這種長卡是吃不下的。
換上一張正25公分的MSI GTX 750 Ti ,其實如果懶得拆面板是會卡住的,我是不敢硬扳。可能24公分以下會比較剛好一點,如果要裝25公分很剛好的顯卡,就得拆面板。
機殼底部有標示2.5吋與3.5吋硬碟安裝的孔位。
硬碟安裝之前得先墊上塑膠墊片,因為是固定於機殼底,得墊高一些空間,讓硬碟的電源線以及訊號線比較好安裝。
硬碟是像這樣固定在底部位置,不過可以看到3.5吋在IO接線上方,所以得先安裝接線再安裝硬碟。
稍微墊高硬碟在安裝電源線以及訊號線時會比較簡單一點。
CPU上方是電源供應器,所以CPU散熱器高度僅能支援10.5公分。
雖然說電源位置會影響到CPU散熱,不過還好頂部有一顆風扇加強散熱。
電源線材的部份大概只能塞在右側了。
小結
外觀的部份,Sharkoon CA-M 在整體的做工細節與接合面上都有一定的水準,中規中矩,簡單不失質感,算是一般大眾可以接受的款型。擴充性的部份,畢竟礙於體積的關係而有所限制,如2.5吋與3.5吋的數量最多是2或3,且安裝位置並不是那麼的理想方便,底部安裝過於貼合通常會不好安插電源接頭,不過還好有附帶墊片,能夠陽春的解決這個問題,另外顯卡的部份可以支援到25公分,大約是中高階卡等級。至於散熱的部份,CA-M有預裝1顆12公分風扇在頂部位置,雖然CPU旁就是電源,但應該多少還是有點幫助,不過整體因為空間的關係,可能不太適合溫度較高的高階處理器。
Sharkoon CA-I 以及 CA-M 這兩款機箱都有入手,不過這次先為各位介紹CA-M,Micro-ATX尺寸適用的機箱,當然也可以向下相容於mini-ITX,空間會更為餘裕一些。
外箱側邊有詳細的規格以及支援度。下方詳述。
在配件上有一條SATA線,它的接頭是採L型設計,其實有不少主機板所附贈的接頭都是這種,為的是主機板SATA接口若過於靠近機殼架構,可能會不好安裝,或有裝不上的情況行,所以L型接頭就能解決這問題。
CA-M 整體看起來質感還不錯,不過外型是屬於相當中規中矩樸素簡單的設計,機殼表面全部都有髮絲紋處理,採用鋁材質打造,尺寸為270x225x285mm,擺放在桌上還不致於太佔用空間。
左側邊有開網孔,內部對應是電源供應器的位置。
面板一樣是簡單素雅,並沒有支援5.25吋光碟機或其他外置擴充槽,IO的部份在左側,USB3.0則是在頂部位置。另外右側板是無任何開孔。
頂部有兩個USB3.0,後方位置有通風開孔,內部對應一顆12公分風扇。
IO的部份在面板左上側,有電源鍵(帶指示燈)、2個USB2.0、耳麥孔,可惜沒有重置鍵。
下方有Sharkoon的Logo字樣。
從背面可以看出週邊架構配置,主機板一樣是放在常見的左側位置,不過電源的部份移到了主機板上方。另外在擴充卡槽旁有一個風扇開孔,裡面可以支援1顆6公分風扇。
底部有不少開孔,主要是硬碟是裝在底部,可以有比較良好的散熱。另外四邊有4個圓柱形塑膠腳墊。
側板是採用螺絲固定,整體在接合的部份做工細節還不錯,有一定的水準。
內部安裝底板是採用兩條支架,可以看到鎖點其實只有4個,如果是比較大張的M-ATX需要套上塑膠柱支撐(配件包內有附)。
頂部有預裝1顆12公分風扇。
後側(主機板上方)則是電源安裝的位置,擴充卡槽有4個,檔板為一次性拆卸,無法重複使用。
底部則是硬碟安裝的位置,是直接透過螺絲固定在底部,可以安裝2顆3.5吋硬碟,或3顆2.5吋硬碟,或2.5吋3.5吋各1。
面板內側。
實際試裝
因為鎖點只有四個的關係,如果是比較大張的M-ATX主機板,其他沒有螺絲可固定的孔位可能需要套上這種附屬的塑膠柱來支撐。
其實這張M-ATX主機板還不是全板尺寸,如果是24.4公分的尺寸會幾乎佔滿。
沒有鎖點的孔位最好套上塑膠柱來支撐。
擴充卡槽是採用一片式的檔片固定,需從外部拆卸。
CA-M的顯卡支援最長為25公分(官方數據),HD6950這種長卡是吃不下的。
換上一張正25公分的MSI GTX 750 Ti ,其實如果懶得拆面板是會卡住的,我是不敢硬扳。可能24公分以下會比較剛好一點,如果要裝25公分很剛好的顯卡,就得拆面板。
機殼底部有標示2.5吋與3.5吋硬碟安裝的孔位。
硬碟安裝之前得先墊上塑膠墊片,因為是固定於機殼底,得墊高一些空間,讓硬碟的電源線以及訊號線比較好安裝。
硬碟是像這樣固定在底部位置,不過可以看到3.5吋在IO接線上方,所以得先安裝接線再安裝硬碟。
稍微墊高硬碟在安裝電源線以及訊號線時會比較簡單一點。
CPU上方是電源供應器,所以CPU散熱器高度僅能支援10.5公分。
雖然說電源位置會影響到CPU散熱,不過還好頂部有一顆風扇加強散熱。
電源線材的部份大概只能塞在右側了。
小結
外觀的部份,Sharkoon CA-M 在整體的做工細節與接合面上都有一定的水準,中規中矩,簡單不失質感,算是一般大眾可以接受的款型。擴充性的部份,畢竟礙於體積的關係而有所限制,如2.5吋與3.5吋的數量最多是2或3,且安裝位置並不是那麼的理想方便,底部安裝過於貼合通常會不好安插電源接頭,不過還好有附帶墊片,能夠陽春的解決這個問題,另外顯卡的部份可以支援到25公分,大約是中高階卡等級。至於散熱的部份,CA-M有預裝1顆12公分風扇在頂部位置,雖然CPU旁就是電源,但應該多少還是有點幫助,不過整體因為空間的關係,可能不太適合溫度較高的高階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