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Core V系列最近又有新的生力軍,型號推到了V21。Core V21比較近似V1的體型,在外觀上屬於比較立方體設計,是專為mini-ITX的主機板所推出,而V21在造型上也是如此,不過V21的尺寸要大一號,可相容於Micro-ATX的主機板,而且在翻轉放置以及水冷支援度的概念上比V1還要強大許多。
Core V21與V1有相同的設計概念,不過在Core V21上面有不少改進的部份,除了上下兩側的側板可以拆卸變換位置之外,就連翻轉放置也有相當的"優化",如風扇支架可變換、IO埠可換位置、面板與Logo可以轉向,有種要轉就徹底一點的概念。
在外箱上有一個LCS的字樣圖案,若在Tt的機殼外箱上看到這個圖章,表示這咖機殼對於水冷有相當友善的支援。
外箱背面有機殼的分解圖,對於結構與設計可以一目了然。
特色,搭載一顆20公分風扇、6個硬碟架(2.5+3.5吋)、支援ATX電源、DIY水冷裝置、USB3.0接口。
詳細規格,風扇的支援度相當高,也可以支援水冷排,前面板可安裝2顆12/14公分或1顆20公分風扇,頂部可安裝4顆12公分或2顆14公分風扇,後側可安裝1顆12或14公分風扇,左右側可安裝2顆12或14公分風扇(與頂部支架共用),底部可安裝2顆14公分風扇。CPU散熱器可支援到18.5公分,顯卡最長可吃到35公分,高階的塔散與顯卡沒問題。
Core V21外觀採用比較立方型的設計,兩側邊以及上下的側板都可以拆卸,也可以依需求對換位置,其中有一側邊是大透側設計,頂部及另一側板是打洞網孔。外型看起來真的很像是V1,不過體型要大了一點。
面板的部份承襲Core V系列的風格,整體沖孔網到底就是了,IO的位置在左側邊。
IO埠提供電源、重置鍵、2個USB3.0、耳麥孔。
面板上並沒有任何裝置擴充槽,整體沖孔網,上下緣有圓弧角度修飾,中間位置有一個Tt的Logo。整體看來簡單樸素。
中間的Logo是可以拆卸,主要用意是在於轉換Logo的方向,畢竟機殼是可以翻轉放置,Logo得跟著倒才是完美。
採用磁鐵吸付,拆裝轉向都很簡便。
右側邊與頂部一樣是大面積的通風網孔。
外層是可拆卸式的濾網,採磁鐵吸付。
從後側可以大致上了解組件的安裝位置,主機板採用平躺安裝,電源在下方位置。另外在擴充卡槽上方有預留水冷孔。
主機板上方有不少空間,大塔型散熱器是沒有問題的,官方數據為18.5公分。
主機板鎖點的位置是直接做在底板上,可省去鎖銅柱的麻煩。
3.5吋硬碟可支援3顆,採用托架安裝。
3.5吋硬碟安裝是不需要螺絲,另外,托架可以相容於2.5吋硬碟,採底部鎖點螺絲固定。
頂部是風扇水冷的安裝支架,這部份最多可以安裝4顆12公分風扇,或是2顆14公分風扇。應該是框架過於緊迫,所以14公分無法安裝4顆。
支架上面有標示14、12公分風扇的鎖點。
風扇的支架是可以拆卸,LR字樣的旁邊有一塊撥片,稍微拉起後向後側推即可拆下。
拆下之後可以把支架移到側邊使用,這樣側邊也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變換,自由度相當高。
另一側邊有3個2.5吋的托盤,採直立放置,使用手轉螺絲固定。
2.5吋硬碟托盤也是採免螺絲安裝,推入底之後會卡住固定。
面板可以拆卸,方式與一般機殼相同,不過底部沒有施力點,需從側邊凹槽施力拉出。面板內有預裝一顆20公分風扇。
面板內側有鋪濾棉可用來阻隔灰塵。
IO可拆是V21比較有趣的部分,拆下之後可以換裝到別側位置上。主要用意是機殼可以翻轉放置,IO埠的方向也能跟著變,相當便利。
看說明書可能會比較清楚一點,IO埠可以固定在A或B或C的位置,面板可以跟著轉向,Logo也是。
IO埠可以改變位置,玩家可以自行選擇方向,畢竟機殼放置的位置不是每個人都相同,著實方便許多。對應的位置的IO線也有對應的孔可以塞,細節都有考慮到。
底部,右側網孔可支援兩顆14公分風扇。左側電源對應的部份有抽取式的濾網。
底部的側板也是可以拆卸。與一般側板相同,後側螺絲轉下即可。
實際試裝一下...
電源供應器的部份僅靠後面四根螺絲感覺是不太夠力,畢竟離側板有一點點距離。
所以在配件的部份有兩根支撐架是給電源供應器使用的。
先安裝上避震橡膠墊,可以防止間隙造成的共振。
兩根支撐架是組成L型,側邊使用螺絲定。
支援M-ATX尺寸主機板,試裝使用的是標準尺寸。
頂部用來安裝水冷當然沒問題。可以可以支援2組24公分或1組28公分水冷排。安裝使用的是24公分冷排。
與頂部的位置有不少空間,也可以支援大塔型散熱器(官方數據18.5公分)。
也可以把頂部的風扇支架直接移到側邊。
擴充卡槽安裝得先從外側拆下防塵蓋。兩側按壓。
3.5吋硬碟安裝,托盤稍微有彈性,兩側有卡榫,直接扳開托盤扣到硬碟兩邊的螺絲孔。
2.5吋硬碟安裝,也是使用托盤,直接推入後上方兩側會卡住固定,至於要不要加螺絲就看個人了。
顯卡使用HD 6950標準長卡,右側還有不少空間,官方數據支援到35公分,高階卡沒問題。
頂部特寫。
大面積透側就是舒適。
看膩了,V21還可以轉向放置,有不同風景。感覺這樣放置面板側邊比較有質感。
最後提一下,V21是可以堆疊使用,前側在堆疊之後可以安裝到60公分的水冷排,上面也可以放置水箱或幫浦等,就看神人如何應用了。(以下為官方圖片)
小結
Tt Core V21在外觀上質感還不錯,畢竟承襲Core V系列的網孔面板,感覺就是V1大一號,不過支援度上是比V1要強許多,畢竟空間大,在應用上佔了不少好處,水冷系統有極友善的支援,最多可以安裝到2組24或28公分的水冷排,風扇安裝支架也可以依需求變換於側邊安裝。還有最大的不同是V21可以翻轉放置,上下以及左右的側板都可以拆卸,依需求對換安裝,甚至連面板側邊的IO埠、LOGO都能變換位置,可以說是翻轉境界的極致。雖然說近似立體的造型怎麼轉大致是一樣的,不過對於透側所觀視的角度以及內部風扇所對應的散熱位置就有相當的改變,算是相當不錯的概念。
Core V21與V1有相同的設計概念,不過在Core V21上面有不少改進的部份,除了上下兩側的側板可以拆卸變換位置之外,就連翻轉放置也有相當的"優化",如風扇支架可變換、IO埠可換位置、面板與Logo可以轉向,有種要轉就徹底一點的概念。
在外箱上有一個LCS的字樣圖案,若在Tt的機殼外箱上看到這個圖章,表示這咖機殼對於水冷有相當友善的支援。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1.jpg)
外箱背面有機殼的分解圖,對於結構與設計可以一目了然。
![0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2.jpg)
特色,搭載一顆20公分風扇、6個硬碟架(2.5+3.5吋)、支援ATX電源、DIY水冷裝置、USB3.0接口。
![0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3.jpg)
詳細規格,風扇的支援度相當高,也可以支援水冷排,前面板可安裝2顆12/14公分或1顆20公分風扇,頂部可安裝4顆12公分或2顆14公分風扇,後側可安裝1顆12或14公分風扇,左右側可安裝2顆12或14公分風扇(與頂部支架共用),底部可安裝2顆14公分風扇。CPU散熱器可支援到18.5公分,顯卡最長可吃到35公分,高階的塔散與顯卡沒問題。
![0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4.jpg)
Core V21外觀採用比較立方型的設計,兩側邊以及上下的側板都可以拆卸,也可以依需求對換位置,其中有一側邊是大透側設計,頂部及另一側板是打洞網孔。外型看起來真的很像是V1,不過體型要大了一點。
![0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5.jpg)
面板的部份承襲Core V系列的風格,整體沖孔網到底就是了,IO的位置在左側邊。
![0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6.jpg)
IO埠提供電源、重置鍵、2個USB3.0、耳麥孔。
![0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7.jpg)
面板上並沒有任何裝置擴充槽,整體沖孔網,上下緣有圓弧角度修飾,中間位置有一個Tt的Logo。整體看來簡單樸素。
![0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8.jpg)
中間的Logo是可以拆卸,主要用意是在於轉換Logo的方向,畢竟機殼是可以翻轉放置,Logo得跟著倒才是完美。
![0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09.jpg)
採用磁鐵吸付,拆裝轉向都很簡便。
![1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0.jpg)
右側邊與頂部一樣是大面積的通風網孔。
![1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1.jpg)
![1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2.jpg)
外層是可拆卸式的濾網,採磁鐵吸付。
![1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3.jpg)
從後側可以大致上了解組件的安裝位置,主機板採用平躺安裝,電源在下方位置。另外在擴充卡槽上方有預留水冷孔。
![1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4.jpg)
主機板上方有不少空間,大塔型散熱器是沒有問題的,官方數據為18.5公分。
![1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5.jpg)
主機板鎖點的位置是直接做在底板上,可省去鎖銅柱的麻煩。
![1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6.jpg)
3.5吋硬碟可支援3顆,採用托架安裝。
![1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7.jpg)
3.5吋硬碟安裝是不需要螺絲,另外,托架可以相容於2.5吋硬碟,採底部鎖點螺絲固定。
![3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1.jpg)
頂部是風扇水冷的安裝支架,這部份最多可以安裝4顆12公分風扇,或是2顆14公分風扇。應該是框架過於緊迫,所以14公分無法安裝4顆。
![1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8.jpg)
支架上面有標示14、12公分風扇的鎖點。
![2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7.jpg)
風扇的支架是可以拆卸,LR字樣的旁邊有一塊撥片,稍微拉起後向後側推即可拆下。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6.jpg)
拆下之後可以把支架移到側邊使用,這樣側邊也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可以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變換,自由度相當高。
![2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8.jpg)
另一側邊有3個2.5吋的托盤,採直立放置,使用手轉螺絲固定。
![1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19.jpg)
2.5吋硬碟托盤也是採免螺絲安裝,推入底之後會卡住固定。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2.jpg)
面板可以拆卸,方式與一般機殼相同,不過底部沒有施力點,需從側邊凹槽施力拉出。面板內有預裝一顆20公分風扇。
![2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0.jpg)
面板內側有鋪濾棉可用來阻隔灰塵。
![2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1.jpg)
IO可拆是V21比較有趣的部分,拆下之後可以換裝到別側位置上。主要用意是機殼可以翻轉放置,IO埠的方向也能跟著變,相當便利。
![2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2.jpg)
看說明書可能會比較清楚一點,IO埠可以固定在A或B或C的位置,面板可以跟著轉向,Logo也是。
![2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3.jpg)
IO埠可以改變位置,玩家可以自行選擇方向,畢竟機殼放置的位置不是每個人都相同,著實方便許多。對應的位置的IO線也有對應的孔可以塞,細節都有考慮到。
![2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4.jpg)
底部,右側網孔可支援兩顆14公分風扇。左側電源對應的部份有抽取式的濾網。
![2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29.jpg)
底部的側板也是可以拆卸。與一般側板相同,後側螺絲轉下即可。
![3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0.jpg)
實際試裝一下...
電源供應器的部份僅靠後面四根螺絲感覺是不太夠力,畢竟離側板有一點點距離。
![3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3.jpg)
所以在配件的部份有兩根支撐架是給電源供應器使用的。
![3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4.jpg)
先安裝上避震橡膠墊,可以防止間隙造成的共振。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5.jpg)
兩根支撐架是組成L型,側邊使用螺絲定。
![3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6.jpg)
支援M-ATX尺寸主機板,試裝使用的是標準尺寸。
![3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7.jpg)
頂部用來安裝水冷當然沒問題。可以可以支援2組24公分或1組28公分水冷排。安裝使用的是24公分冷排。
![3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8.jpg)
與頂部的位置有不少空間,也可以支援大塔型散熱器(官方數據18.5公分)。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39.jpg)
也可以把頂部的風扇支架直接移到側邊。
![4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0.jpg)
擴充卡槽安裝得先從外側拆下防塵蓋。兩側按壓。
![4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1.jpg)
3.5吋硬碟安裝,托盤稍微有彈性,兩側有卡榫,直接扳開托盤扣到硬碟兩邊的螺絲孔。
![4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2.jpg)
2.5吋硬碟安裝,也是使用托盤,直接推入後上方兩側會卡住固定,至於要不要加螺絲就看個人了。
![4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3.jpg)
顯卡使用HD 6950標準長卡,右側還有不少空間,官方數據支援到35公分,高階卡沒問題。
![4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4.jpg)
頂部特寫。
![4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5.jpg)
大面積透側就是舒適。
![4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6.jpg)
看膩了,V21還可以轉向放置,有不同風景。感覺這樣放置面板側邊比較有質感。
![4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7.jpg)
最後提一下,V21是可以堆疊使用,前側在堆疊之後可以安裝到60公分的水冷排,上面也可以放置水箱或幫浦等,就看神人如何應用了。(以下為官方圖片)
![4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thermaltake/core_v21/48.jpg)
小結
Tt Core V21在外觀上質感還不錯,畢竟承襲Core V系列的網孔面板,感覺就是V1大一號,不過支援度上是比V1要強許多,畢竟空間大,在應用上佔了不少好處,水冷系統有極友善的支援,最多可以安裝到2組24或28公分的水冷排,風扇安裝支架也可以依需求變換於側邊安裝。還有最大的不同是V21可以翻轉放置,上下以及左右的側板都可以拆卸,依需求對換安裝,甚至連面板側邊的IO埠、LOGO都能變換位置,可以說是翻轉境界的極致。雖然說近似立體的造型怎麼轉大致是一樣的,不過對於透側所觀視的角度以及內部風扇所對應的散熱位置就有相當的改變,算是相當不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