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原本的機殼是前些時候頗受好評的酷媽 CM-590, 不過隨著手邊的硬體變動以及時間的考驗, 一些使用上所遭遇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浮現, 正好趁著家人有舊電腦要淘汰升級的機會, 尋覓自己的下一咖機殼 :
1. 有效的散熱途徑設計, 但是不要洞洞裝 (這也是使用 CM-590 遇到的大問題, 雖然洞洞裝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不過相對的也增加了灰塵的進出門戶, 如果沒有定期清理濾棉, 反而影響散熱
2. 能夠至少放入 5 ~ 6 顆硬碟, 可以的話有熱拔插的功能佳
3. 能夠應付日後升級的長卡, 例如 5870, 5890
4. 鋁殼, 外型簡單洗練
先把自己的需求定出來, 再來參考各家推出的機殼以及開箱文介紹, 不過後來發現有支援熱拔插功能的機殼大多以 Full Tower 為主, 而且不少款式仍然幫機殼打了不少網洞, 不管在價格上或者是造型上都距離自己原本設定有些距離, 原本有考慮過另購像是 EX-H34S 這類型在散熱上以及功能上較為優良的硬碟擴充架來增加擴充空間, 不過在預算考量下, 也只好放棄, 在不斷調整以及符合自己需求的前提下, 終於把機殼的選擇縮小到 Lain Li PC-B25F 和 Silverstone FT02 兩款機殼上頭, 最後因為 FT02 測透開在機殼右邊, 以及再不新添擴充價的前題下只能裝五顆硬碟 (太緊密的配置, 也是放棄的原因), 加上正好問到全黑化測透不錯的價格, 就選擇 PC-B25FWB 當作這次舊配備的新屋。
有人會問, 聯力的 Lain Li 的 PC-B25S 在規格上接近, 除了多了吸音棉之外, 也有支援 USB 3.0 的多媒體阜, 不過以目前 USB 3.0 的產品數量依然有限, 而且大部分主機板也都還是以外接的方式提供接頭, 機殼原本支援的 USB 3.0 還得透過轉接頭來連接主機板上的接頭, 此外為了靜音拿掉了機殼頂端的一個 14 公分風扇, 更重要的是 ..... 機殼內部寬度從 290mm 縮減為 285mm, 在搭載長卡的風險上也增加了一點, 因此仍然選擇 PC-B25FWB, 當然在價格上也省下不少。
廢話說完了, 下面就是不專業的開箱文, 和舊零件上機照
在主機包裝只印著 PC-B25F, 不過右下角的標籤註明機殼規格是 PC-B25FWB, 確定是有開窗並且黑化的版本
搭拉 ~~~ 機殼出來了
新舊交換排排站, PC-B25F vs CM-590, 前者個頭高了點, 後者洞洞擋板髒了些
機殼風扇特寫
為了配合機殼的黑化, 所提供的各式零件, 也多以黑色為主
首先是輕輕拔下機殼前擋板來安裝光碟機, 拆下時請注意不要扯到提供藍色光圈的電源供應線材
透過免工具固定器, 使用者無須使用螺絲即可輕鬆固定光碟機
這次也趁機提早換上大瓦數的 Silverstone Strider 750W ST75F PSU, 不過殼子大的有點誇張
電源固定器的下方有塊橡膠墊, 對於吸收 PSU 振動應該有不少的幫助, 不過在扣緊扣具時會有點緊, 需要多用點力道
介面卡免工具的設計, 在接上 ATi 4890 公板時, 也沒遭遇到任何困擾, 輕輕鬆鬆即可將卡固定
趁著這次機殼升級, 也順便調整了手邊的硬碟容量, 四顆新成員, 從日本飄洋過海的 Hitachi 2TB
攻守交換之前, 當然要來個傳說中的疊疊樂, 畢竟過了今晚, 此景不再
拆下硬碟架, 並且被妥要上架的硬碟, 不過似乎少了什麼
用橡膠軟墊來將硬碟滑入硬碟架中, 不需要用螺絲固定, 方便使用者抽換
終於將兩顆系統碟和四顆資料碟全部堆到架子上頭
拿出先前預備好的伺服器專用排線, 上頭有標示 1,2,3...., 就不怕到時抽換拔錯顆硬碟了
終於把舊零件和新硬碟全部都給裝上了
正式開始使用前, 來張電腦桌全景照 ~ (藍色的圈圈好迷人 ~ ;face0;
使用新機殼的時間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 在系統散熱部份算是非常滿意, 就算在硬碟讀取頻繁的時間, 硬碟架設計的間隔, 讓前置的兩顆 1000 rpm 風扇的效果不打折扣, 硬碟溫度也維持在可接受的範圍, 不會像一些 3 轉 4 的硬碟擴充架因為排列過度緊密而造成對流不順的尷尬狀況, 將手至於機殼頂端, 兩顆 14 公分的 900 rpm 風扇也確實持續送機殼內的廢熱。
以機殼的內裝和散熱來說, 相當滿意這款機殼的表現, 不過還是有些使用上遇到的小缺點和大家分享 :
1. 機殼本身非常容易沾上指紋, 加上擦拭不易, 如果要保持機身的外觀, 勤保養是不可或缺
2. 機殼頂端開網孔, 不過兩顆風扇並未加掛濾網, 如果沒有使用電腦的時候, 也建議拿個軟布覆蓋, 避免灰塵直接進入機殼內部
3. 機殼前蓋還滿容易產生輕微共振, 用手輕輕一壓, 聲音就會消失
4. 最後一個小缺點就是機殼的前後 12 公分風扇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下, 噪音抑制並不是很好, 怕吵的人可能需要考慮置換靜音扇
上面是簡單的開箱和一些使用時遇上的問題, 請大家多多指教
1. 有效的散熱途徑設計, 但是不要洞洞裝 (這也是使用 CM-590 遇到的大問題, 雖然洞洞裝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不過相對的也增加了灰塵的進出門戶, 如果沒有定期清理濾棉, 反而影響散熱
2. 能夠至少放入 5 ~ 6 顆硬碟, 可以的話有熱拔插的功能佳
3. 能夠應付日後升級的長卡, 例如 5870, 5890
4. 鋁殼, 外型簡單洗練
先把自己的需求定出來, 再來參考各家推出的機殼以及開箱文介紹, 不過後來發現有支援熱拔插功能的機殼大多以 Full Tower 為主, 而且不少款式仍然幫機殼打了不少網洞, 不管在價格上或者是造型上都距離自己原本設定有些距離, 原本有考慮過另購像是 EX-H34S 這類型在散熱上以及功能上較為優良的硬碟擴充架來增加擴充空間, 不過在預算考量下, 也只好放棄, 在不斷調整以及符合自己需求的前提下, 終於把機殼的選擇縮小到 Lain Li PC-B25F 和 Silverstone FT02 兩款機殼上頭, 最後因為 FT02 測透開在機殼右邊, 以及再不新添擴充價的前題下只能裝五顆硬碟 (太緊密的配置, 也是放棄的原因), 加上正好問到全黑化測透不錯的價格, 就選擇 PC-B25FWB 當作這次舊配備的新屋。
有人會問, 聯力的 Lain Li 的 PC-B25S 在規格上接近, 除了多了吸音棉之外, 也有支援 USB 3.0 的多媒體阜, 不過以目前 USB 3.0 的產品數量依然有限, 而且大部分主機板也都還是以外接的方式提供接頭, 機殼原本支援的 USB 3.0 還得透過轉接頭來連接主機板上的接頭, 此外為了靜音拿掉了機殼頂端的一個 14 公分風扇, 更重要的是 ..... 機殼內部寬度從 290mm 縮減為 285mm, 在搭載長卡的風險上也增加了一點, 因此仍然選擇 PC-B25FWB, 當然在價格上也省下不少。
廢話說完了, 下面就是不專業的開箱文, 和舊零件上機照
在主機包裝只印著 PC-B25F, 不過右下角的標籤註明機殼規格是 PC-B25FWB, 確定是有開窗並且黑化的版本
搭拉 ~~~ 機殼出來了
新舊交換排排站, PC-B25F vs CM-590, 前者個頭高了點, 後者洞洞擋板髒了些
機殼風扇特寫
為了配合機殼的黑化, 所提供的各式零件, 也多以黑色為主
首先是輕輕拔下機殼前擋板來安裝光碟機, 拆下時請注意不要扯到提供藍色光圈的電源供應線材
透過免工具固定器, 使用者無須使用螺絲即可輕鬆固定光碟機
這次也趁機提早換上大瓦數的 Silverstone Strider 750W ST75F PSU, 不過殼子大的有點誇張
電源固定器的下方有塊橡膠墊, 對於吸收 PSU 振動應該有不少的幫助, 不過在扣緊扣具時會有點緊, 需要多用點力道
介面卡免工具的設計, 在接上 ATi 4890 公板時, 也沒遭遇到任何困擾, 輕輕鬆鬆即可將卡固定
趁著這次機殼升級, 也順便調整了手邊的硬碟容量, 四顆新成員, 從日本飄洋過海的 Hitachi 2TB
攻守交換之前, 當然要來個傳說中的疊疊樂, 畢竟過了今晚, 此景不再
拆下硬碟架, 並且被妥要上架的硬碟, 不過似乎少了什麼
用橡膠軟墊來將硬碟滑入硬碟架中, 不需要用螺絲固定, 方便使用者抽換
終於將兩顆系統碟和四顆資料碟全部堆到架子上頭
拿出先前預備好的伺服器專用排線, 上頭有標示 1,2,3...., 就不怕到時抽換拔錯顆硬碟了
終於把舊零件和新硬碟全部都給裝上了
正式開始使用前, 來張電腦桌全景照 ~ (藍色的圈圈好迷人 ~ ;face0;
使用新機殼的時間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 在系統散熱部份算是非常滿意, 就算在硬碟讀取頻繁的時間, 硬碟架設計的間隔, 讓前置的兩顆 1000 rpm 風扇的效果不打折扣, 硬碟溫度也維持在可接受的範圍, 不會像一些 3 轉 4 的硬碟擴充架因為排列過度緊密而造成對流不順的尷尬狀況, 將手至於機殼頂端, 兩顆 14 公分的 900 rpm 風扇也確實持續送機殼內的廢熱。
以機殼的內裝和散熱來說, 相當滿意這款機殼的表現, 不過還是有些使用上遇到的小缺點和大家分享 :
1. 機殼本身非常容易沾上指紋, 加上擦拭不易, 如果要保持機身的外觀, 勤保養是不可或缺
2. 機殼頂端開網孔, 不過兩顆風扇並未加掛濾網, 如果沒有使用電腦的時候, 也建議拿個軟布覆蓋, 避免灰塵直接進入機殼內部
3. 機殼前蓋還滿容易產生輕微共振, 用手輕輕一壓, 聲音就會消失
4. 最後一個小缺點就是機殼的前後 12 公分風扇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下, 噪音抑制並不是很好, 怕吵的人可能需要考慮置換靜音扇
上面是簡單的開箱和一些使用時遇上的問題, 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