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WIN在不久前發佈了兩款新型機殼,型號為707以及703,這兩款機箱其實在早前的Computex就已經有曝光,不過實際發佈在命名上有所改變,原本是都稱之707,後綴字樣為支援規格分Full Tower以及Mid Tower兩款,而目前正式推出的703也就是先前707 Mid Tower的版本。
IN WIN的機殼產品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每年都會推出的概念機箱,如開放架構的S-Frame、D-Frame以及鏡面徹底的tòu(透)...等等,在做工細緻度以及創新造型上具有相當的水準,但這類的產品在實用性與價格上也就不那麼討喜。最近IN WIN所推出的707、703並不是歸於此類,在擴充性與價格比上面是比較符合一般玩家需求的。
IN WIN 703與707都有入手,此篇以703 Mid-Tower為主,707 Full Tower另外一篇詳細介紹。
IN WIN 703 外箱側邊有詳細規格。
另一側特點說明,極致簡約的外觀設計、鋁質髮絲紋面板、支援408mm長顯卡、170mm高的CPU散熱器、可拆式風扇濾網。
IN WIN 703 有黑紅以及白黑兩種顏色,入手的這款為黑紅,黑色為主色,紅色邊綴飾。另一款白黑則是白色為主色,黑色綴飾。
黑或白都有大大的透窗,在透窗上有IN WIN的字樣。
透窗是有立體造型,主要是增加內部的空間,CPU散熱器的支援高度。
面板正面並沒有任何的孔洞設計,主要散熱孔在兩側位置。面板內側有些微的內凹設計,且使用紅色來綴飾。
IO的部份在頂部位置,左側的小圓燈為硬碟燈,USB有3個,其中1個為USB3.0規格,也有前置耳麥孔,電源鍵與燈則是在右側邊。
右側邊有一個黑色鏡面的按鍵,是電源開關,上方則是有電源燈。
面板的部份並沒有任何的孔洞設計,而是一片平整,採鋁質髮絲紋,簡單俐落。
外部5.25吋的擴充槽有一個,檔板的邊緣也有紅色點綴,與面板有一體感的設計。另外在上部位置有IN WIN的Logo字樣。
右側一樣是有方形的散熱孔洞。
右側板也是有凸起的立體造型,主要是為內側走線增加空間之用。
後側上方有兩個支援外部的水冷孔。
內部採用全黑化,從主機板安裝孔位來看空間應該算是蠻剛好。
安裝底板的側邊有預留走線孔,下方則是完全挖空,在走線整線上會比較便利一些。
頂部沒有任何開孔,也不支援風扇。
後側有預裝1顆12公分紅色LED風扇。擴充卡槽有7個,一般標準ATX規格,檔板的部份只有一片是可重複使用,其餘是一次性拆卸,固定的方式是從外側使用一片式檔片固定。
底部中間位置可以安裝1顆12公分風扇。
5.25吋有1外露2隱藏,中間位置是直接鏤空留給顯卡更多的空間,而下方硬碟擴充槽最多可以支援4顆3.5 / 2.5吋+2顆2.5吋。
5.25吋1外露採用免螺絲的卡榫安裝設計。另外兩個是幾乎用不到,倒是可以設計成支援3.5或2.5吋裝置。
顯卡的部份並不受限於右側空間,最大可支援到40.8公分。
硬碟架上方以及機殼底部可以另外安裝2顆2.5吋硬碟。
3.5吋的硬碟托盤底部有2.5吋的安裝孔位。
703面板拆卸的方式並不是從底側外拉,在側邊有卡扣得扳開。
面板與IO線相連,拆卸得注意。
面板內側可安裝2顆12公分風扇。
風扇濾網採可拆卸式的模組化設計。
出廠預裝1顆12公分風扇。
檔板拆卸的方式是從外側邊扳開。
底部,電源與中間位置有襯上濾網。
腳墊算是有一些高度。
底部的濾網感覺是陽春了一點。
實際試裝一下...
CPU 8pin可以從底部通過沒問題。不過安裝礙於頂部空間狹窄的關係,最好先裝上CPU 8pin之後再固定主機板到機殼上。
CPU散熱器安裝使用V6GT,高度16.5公分,看來是超過一些,不過側板有凸起的設計,應該沒問題?!
擴充卡槽檔板採用一片式的檔片設計,從外側拆卸安裝。
只有一片是採用可重複使用檔板,其於為一次性拆卸。
USB3.0的線材是扁線設計,比較軟性的材質,好彎折整線。
顯卡當然沒問題,40.8公分的支援,任何尺寸通吃。
3.5吋硬碟安裝之前需在托盤側邊套上軟墊,可以防止硬碟共振音。
扳開托盤兩側卡入硬碟側邊安裝孔位即可。
2.5吋的硬碟可以直接安裝托盤上
也可以安裝在硬碟架頂部以及底部位置。
整體看來空間上是有點緊湊,頂部幾乎沒有過多的空間。
背部走線是沒什麼問題。
有問題的是CPU散熱器高度的支援,官方寫17公分,應該是有包括側板造型的部份,不過實際上有些大型的散熱器可不只是高而已,像V6GT會頂到側板金屬的部份,所以是蓋不起來的,估計CPU散熱器高度最好是16公分以下會比較保險。
勉強稍微固定一下來張完成照。
電源燈在電源鍵上面。
小結
IN WIN 703 整體外觀還不錯,部分紅色搭配點綴、鋁質面板髮絲紋以及大大的透側,簡單但不失質感,在烤漆以及做工上也都有相當的水準。擴充的部份支援4顆3.5吋或6顆2.5吋、4顆12公分風扇(預裝2顆)、3個USB(1個USB3.0)、長顯卡、大型CPU散熱器...等,規格面對一般玩家而言是相當夠用,不過內部的空間有點過於緊湊,頂部位置如果再多幾mm對於安裝上會友善許多,還有官方所標示CPU散熱器支援17公分並不夠準確,像上面所試裝的V6GT在規格內仍會卡到側板,嚴格來說應該16公分內是比較保險的。
IN WIN的機殼產品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每年都會推出的概念機箱,如開放架構的S-Frame、D-Frame以及鏡面徹底的tòu(透)...等等,在做工細緻度以及創新造型上具有相當的水準,但這類的產品在實用性與價格上也就不那麼討喜。最近IN WIN所推出的707、703並不是歸於此類,在擴充性與價格比上面是比較符合一般玩家需求的。
IN WIN 703與707都有入手,此篇以703 Mid-Tower為主,707 Full Tower另外一篇詳細介紹。
IN WIN 703 外箱側邊有詳細規格。
另一側特點說明,極致簡約的外觀設計、鋁質髮絲紋面板、支援408mm長顯卡、170mm高的CPU散熱器、可拆式風扇濾網。
IN WIN 703 有黑紅以及白黑兩種顏色,入手的這款為黑紅,黑色為主色,紅色邊綴飾。另一款白黑則是白色為主色,黑色綴飾。
黑或白都有大大的透窗,在透窗上有IN WIN的字樣。
透窗是有立體造型,主要是增加內部的空間,CPU散熱器的支援高度。
面板正面並沒有任何的孔洞設計,主要散熱孔在兩側位置。面板內側有些微的內凹設計,且使用紅色來綴飾。
IO的部份在頂部位置,左側的小圓燈為硬碟燈,USB有3個,其中1個為USB3.0規格,也有前置耳麥孔,電源鍵與燈則是在右側邊。
右側邊有一個黑色鏡面的按鍵,是電源開關,上方則是有電源燈。
面板的部份並沒有任何的孔洞設計,而是一片平整,採鋁質髮絲紋,簡單俐落。
外部5.25吋的擴充槽有一個,檔板的邊緣也有紅色點綴,與面板有一體感的設計。另外在上部位置有IN WIN的Logo字樣。
右側一樣是有方形的散熱孔洞。
右側板也是有凸起的立體造型,主要是為內側走線增加空間之用。
後側上方有兩個支援外部的水冷孔。
內部採用全黑化,從主機板安裝孔位來看空間應該算是蠻剛好。
安裝底板的側邊有預留走線孔,下方則是完全挖空,在走線整線上會比較便利一些。
頂部沒有任何開孔,也不支援風扇。
後側有預裝1顆12公分紅色LED風扇。擴充卡槽有7個,一般標準ATX規格,檔板的部份只有一片是可重複使用,其餘是一次性拆卸,固定的方式是從外側使用一片式檔片固定。
底部中間位置可以安裝1顆12公分風扇。
5.25吋有1外露2隱藏,中間位置是直接鏤空留給顯卡更多的空間,而下方硬碟擴充槽最多可以支援4顆3.5 / 2.5吋+2顆2.5吋。
5.25吋1外露採用免螺絲的卡榫安裝設計。另外兩個是幾乎用不到,倒是可以設計成支援3.5或2.5吋裝置。
顯卡的部份並不受限於右側空間,最大可支援到40.8公分。
硬碟架上方以及機殼底部可以另外安裝2顆2.5吋硬碟。
3.5吋的硬碟托盤底部有2.5吋的安裝孔位。
703面板拆卸的方式並不是從底側外拉,在側邊有卡扣得扳開。
面板與IO線相連,拆卸得注意。
面板內側可安裝2顆12公分風扇。
風扇濾網採可拆卸式的模組化設計。
出廠預裝1顆12公分風扇。
檔板拆卸的方式是從外側邊扳開。
底部,電源與中間位置有襯上濾網。
腳墊算是有一些高度。
底部的濾網感覺是陽春了一點。
實際試裝一下...
CPU 8pin可以從底部通過沒問題。不過安裝礙於頂部空間狹窄的關係,最好先裝上CPU 8pin之後再固定主機板到機殼上。
CPU散熱器安裝使用V6GT,高度16.5公分,看來是超過一些,不過側板有凸起的設計,應該沒問題?!
擴充卡槽檔板採用一片式的檔片設計,從外側拆卸安裝。
只有一片是採用可重複使用檔板,其於為一次性拆卸。
USB3.0的線材是扁線設計,比較軟性的材質,好彎折整線。
顯卡當然沒問題,40.8公分的支援,任何尺寸通吃。
3.5吋硬碟安裝之前需在托盤側邊套上軟墊,可以防止硬碟共振音。
扳開托盤兩側卡入硬碟側邊安裝孔位即可。
2.5吋的硬碟可以直接安裝托盤上
也可以安裝在硬碟架頂部以及底部位置。
整體看來空間上是有點緊湊,頂部幾乎沒有過多的空間。
背部走線是沒什麼問題。
有問題的是CPU散熱器高度的支援,官方寫17公分,應該是有包括側板造型的部份,不過實際上有些大型的散熱器可不只是高而已,像V6GT會頂到側板金屬的部份,所以是蓋不起來的,估計CPU散熱器高度最好是16公分以下會比較保險。
勉強稍微固定一下來張完成照。
電源燈在電源鍵上面。
小結
IN WIN 703 整體外觀還不錯,部分紅色搭配點綴、鋁質面板髮絲紋以及大大的透側,簡單但不失質感,在烤漆以及做工上也都有相當的水準。擴充的部份支援4顆3.5吋或6顆2.5吋、4顆12公分風扇(預裝2顆)、3個USB(1個USB3.0)、長顯卡、大型CPU散熱器...等,規格面對一般玩家而言是相當夠用,不過內部的空間有點過於緊湊,頂部位置如果再多幾mm對於安裝上會友善許多,還有官方所標示CPU散熱器支援17公分並不夠準確,像上面所試裝的V6GT在規格內仍會卡到側板,嚴格來說應該16公分內是比較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