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
這一陣子天氣熱,電腦的溫度也居高不下,又讓我重新再裝上水冷。
最主要的熱源是顯示卡,即使沒在超頻,但是在CF雙卡模式下,玩個遊戲動輒8-90度。
如果要燒機軟體一跑,溫度破百可以說是基本的。
CPU的話溫度就比較低,另一方面是CPU比較有空間裝好的散熱器。
原本是搭配Noctua D-14在運作,溫度可以說是非常滿意的。
這一次水冷系統我比較傾向於購買市面上現成的產品,以前我是喜歡自已設計、手工製做。
但是現在產品的汰舊換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可能差不多一年就會想要升級新的產品。
所以有些水冷頭還沒完成,可能就會想要換新的週邊了。
那還不如市售的水冷頭買一買,快點裝一裝,就可以爽快的用電腦!
不過板上是有不少玩家是以設計、製做水冷為樂趣。
可是我的樂趣來源是打電動!
在零件選用方面,有幾個方向是我建構水冷系統的指標:
1、零件方面找二手的節省開銷。
2、家裡還有可以用的都搬出來。(不過事後才發現,只有幫浦跟4分管有用到)
3、冷頭方面,是銅底不漏水即可。不管是只支援478/462/775的,扣具改一下就可以硬上!
基於以上指標,我在網拍收到的產品如下:
1、Swiftech STORM G4 CPU水冷頭。
2、Koolance CPU-340 CPU水冷頭。
3、UPTIONTEK T1 GPU水冷頭 x2。
4、BLACK ICE GTX 240 冷排 (原本是120D厚排,只好再買過冷排)
5、Larkooler 90度、45度、3分管用接頭。
6、冷排後掛架加改裝螺絲。
為何買了2個CPU水冷頭,只是看到便宜就買了。其實有點後悔。(因為完全跟省錢的方向背道而馳)
不然那2個CPU水冷頭的價格,差不多也可以買一個新的而且不錯的CPU水冷頭了。
上面提到的6樣產品,只有後掛架跟螺絲是新的。其它的全是二手品。
這樣有比較省嗎?其實我也不確定,因為還是花了7000,可以買張不錯的顯卡了。
而且我覺得現在水冷的花費挺高的,如果非買套裝產品。
不然自已東買一樣西買一樣,整台改好很容易花費就破萬元。
既然都已經花下去了,就開始來規劃整體的安裝方式。
先測看看每種產品的水阻,才可以清楚了解到管路要怎樣跑。
▼這是EHEIM 1250接4分管之後經由4分接頭出水的情況(進水端無接管,直接吸水槽的水)
▼SWIFTECH STORM G4 :我萬萬沒想到這顆噴射式冷頭水阻這麼高。
▼UPTIONTEK T1:採微水道的設計,不過水阻算蠻低的。
▼BLACK ICE GTX 240厚排:其實也只有這麼一個2D冷排,不知好不好。
▼順便測一下之前的9800gx2水冷,基本上沒有新潮的微水道設計,只有鑽孔通水所以當然噴得遠!
由於CPU水冷頭買來的都只支援到775,原本是想要自已改扣具的。
不過775跟1155的孔位差距不大,而且水冷頭的固定孔又比較高。
只要螺絲可以傾斜就可以對得到,所以就採用下面的方面安裝。
▼利用彈簧讓螺絲可以活動,並且可以固定強化背板。不會每次拆水冷頭,4隻固定螺絲就掉下去。
▼SWIFTECH STORM G4 775扣具硬上1155!
▼雖然這水冷頭很老了,不過我還蠻喜歡它的造型。
▼Koolance CPU-340 775扣具也可硬上!
▼CPU-340這顆也算是三年前的產品了。現在市售只有CPU-370,其實我很喜歡370的造型,可是價格付擔不起。
▼這是我買CPU-340,另外附給我的 koolance 1366扣具。
▼利用球型扣具來固定。不過其實拆裝不太方面,所以就沒採用這組。
▼強化背板是koolance 1366扣具裡面的。背板上的3個孔是另外鑽的,才可以完全貼合於主機板上。
▼由於這組背板只有1366/755的孔位,所以也必需鑽過。圖中的孔已穿過M3螺絲。
接下來是顯示卡的改裝,雖然顯卡是這次要改水冷冷卻的重點,不過花費卻是最少的。
溫度較低的CPU卻花費最多。
先說明一下情況,因為我用 ASUS EAH 6970 DirectCUII。由於是非公板的設計,再加上占用3個插槽。
所以在安裝兩張上之後造成通風不良。不過若使用單張卡來說溫度直得蠻低的,散熱比公版的佳。不過在CF模式下會吸不到風。
▼除非用較大的CASE,以及主機板PCI 插槽有更多的位置可安裝,不然在SABERTOOTH P67上安裝兩張6970 DCII 就會跟下圖一樣擠。
▼ASUS EAH 6970 DCII 散熱器拆光光的情況,雙風扇導熱管設定。
▼其實我覺得最搞笑的是這邊的HDT,此風扇跟 580 DCII是同一款,不過580晶片有保護蓋所以5根都可以接觸到。不過6970晶片只能貼到3根。
▼由於顯示卡是非公版的設計,所以沒有全覆式的冷頭可用。在記憶體部份加裝散片,而供電MOS部份是原本就有散熱片。散熱片磨掉的部份是之後閃水管的。
▼顯示卡安裝T1 GPU水冷頭的情況。
▼各部位水冷頭安裝情況。
▼Black ice冷排+風扇,由於12V太吵所以現在是降5V在約,轉速約1000rpm。
安裝完成測試情形:
其實我原本就規劃要直接裝進主機裡,可是主機有點小不太好安裝,所以就先祼機使用。
不然等我想到要怎麼改到主機裡面的時候,應該也已經冬天了。
▼水路的跑法照片應該大致看得出來,原本其實我想用單一水路,比較簡單管子也不會拉太多。不過由於CPU水冷頭水阻太高,所以我的接法是:馬達出水後分2路,分別進CPU冷頭及顯示卡冷頭,之後再回冷排。
▼顯示卡水冷部份:
▼Swiftech storm! 從 K7到 i7,也算是跨好幾個世代。
▼關燈再來一張,看起來還蠻好看的。這也是我另一個不急於裝進主機的原因。
▼接下來是測試部份,室溫約在32℃
▼經冷排降溫之後的水溫測試:
▼感溫器由水箱穿進管路內:
[size=+3]測試硬體週邊:
CPU:i7-2600K @48x100 4.8G 1.385v
M/B:ASUS SABERTOOTH P67
RAM:Kingston DDR3 1600 4GBx2
VGA:ASUS EAH6970 DirectCU II x2 CrossFireX[/size]
▼CPU溫度測試部份:HyperPI 32M 最高溫度:73、77、74、70
▼CPU溫度測試部份:IBT 最高溫度:73、78、78、73
▼此時冷卻水溫度約在39℃ (降溫後)
接下來是顯示卡溫度測試:
▼FurMark燒機測試:10分鐘燒機。
▼GPU所得到最高溫的資訊:由於不是採用全覆式的水冷頭,所以部份元件的溫度仍然相當高。
只有GPU可壓制在58度左右,不過這溫度只會在燒機中出現。在用空冷之前這些溫度是玩遊戲即可達到。
▼顯示卡燒機時,經冷排降溫後的水溫仍有 48℃! AMD 6970其實蠻熱情的。另一方面可能冷排的風扇轉速太低了,至於連冷排摸起來都會燙人。
接下來是綜合測試,比較接近我們玩遊戲時的情況。
簡單測試了3Mark11跟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X 模式
▼3Dmark 11 P 模式
▼3Dmark 11 e 模式
▼3DMark Vantage P模式
結論:
花大錢改散熱,還是善用保固?這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有著不同的解。
但是在這次安裝完水冷系統後第一個感覺到的就是安靜,可以說是相當明顯的感受。所以或許這樣的花費也是值得的!
而這套系統在於效能上的表現可能不是這麼的亮眼,不過也是仍然有達到當初的目標設定。
第一點就是要安靜,第二點就是工作溫度控制在60℃以下,至少這樣的溫度可以讓電子元件更穩定的工作。
[/size]
這一陣子天氣熱,電腦的溫度也居高不下,又讓我重新再裝上水冷。
最主要的熱源是顯示卡,即使沒在超頻,但是在CF雙卡模式下,玩個遊戲動輒8-90度。
如果要燒機軟體一跑,溫度破百可以說是基本的。
CPU的話溫度就比較低,另一方面是CPU比較有空間裝好的散熱器。
原本是搭配Noctua D-14在運作,溫度可以說是非常滿意的。
這一次水冷系統我比較傾向於購買市面上現成的產品,以前我是喜歡自已設計、手工製做。
但是現在產品的汰舊換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可能差不多一年就會想要升級新的產品。
所以有些水冷頭還沒完成,可能就會想要換新的週邊了。
那還不如市售的水冷頭買一買,快點裝一裝,就可以爽快的用電腦!
不過板上是有不少玩家是以設計、製做水冷為樂趣。
可是我的樂趣來源是打電動!
在零件選用方面,有幾個方向是我建構水冷系統的指標:
1、零件方面找二手的節省開銷。
2、家裡還有可以用的都搬出來。(不過事後才發現,只有幫浦跟4分管有用到)
3、冷頭方面,是銅底不漏水即可。不管是只支援478/462/775的,扣具改一下就可以硬上!
基於以上指標,我在網拍收到的產品如下:
1、Swiftech STORM G4 CPU水冷頭。
2、Koolance CPU-340 CPU水冷頭。
3、UPTIONTEK T1 GPU水冷頭 x2。
4、BLACK ICE GTX 240 冷排 (原本是120D厚排,只好再買過冷排)
5、Larkooler 90度、45度、3分管用接頭。
6、冷排後掛架加改裝螺絲。
為何買了2個CPU水冷頭,只是看到便宜就買了。其實有點後悔。(因為完全跟省錢的方向背道而馳)
不然那2個CPU水冷頭的價格,差不多也可以買一個新的而且不錯的CPU水冷頭了。
上面提到的6樣產品,只有後掛架跟螺絲是新的。其它的全是二手品。
這樣有比較省嗎?其實我也不確定,因為還是花了7000,可以買張不錯的顯卡了。
而且我覺得現在水冷的花費挺高的,如果非買套裝產品。
不然自已東買一樣西買一樣,整台改好很容易花費就破萬元。
既然都已經花下去了,就開始來規劃整體的安裝方式。
先測看看每種產品的水阻,才可以清楚了解到管路要怎樣跑。
▼這是EHEIM 1250接4分管之後經由4分接頭出水的情況(進水端無接管,直接吸水槽的水)
▼SWIFTECH STORM G4 :我萬萬沒想到這顆噴射式冷頭水阻這麼高。
▼UPTIONTEK T1:採微水道的設計,不過水阻算蠻低的。
▼BLACK ICE GTX 240厚排:其實也只有這麼一個2D冷排,不知好不好。
▼順便測一下之前的9800gx2水冷,基本上沒有新潮的微水道設計,只有鑽孔通水所以當然噴得遠!
由於CPU水冷頭買來的都只支援到775,原本是想要自已改扣具的。
不過775跟1155的孔位差距不大,而且水冷頭的固定孔又比較高。
只要螺絲可以傾斜就可以對得到,所以就採用下面的方面安裝。
▼利用彈簧讓螺絲可以活動,並且可以固定強化背板。不會每次拆水冷頭,4隻固定螺絲就掉下去。
▼SWIFTECH STORM G4 775扣具硬上1155!
▼雖然這水冷頭很老了,不過我還蠻喜歡它的造型。
▼Koolance CPU-340 775扣具也可硬上!
▼CPU-340這顆也算是三年前的產品了。現在市售只有CPU-370,其實我很喜歡370的造型,可是價格付擔不起。
▼這是我買CPU-340,另外附給我的 koolance 1366扣具。
▼利用球型扣具來固定。不過其實拆裝不太方面,所以就沒採用這組。
▼強化背板是koolance 1366扣具裡面的。背板上的3個孔是另外鑽的,才可以完全貼合於主機板上。
▼由於這組背板只有1366/755的孔位,所以也必需鑽過。圖中的孔已穿過M3螺絲。
接下來是顯示卡的改裝,雖然顯卡是這次要改水冷冷卻的重點,不過花費卻是最少的。
溫度較低的CPU卻花費最多。
先說明一下情況,因為我用 ASUS EAH 6970 DirectCUII。由於是非公板的設計,再加上占用3個插槽。
所以在安裝兩張上之後造成通風不良。不過若使用單張卡來說溫度直得蠻低的,散熱比公版的佳。不過在CF模式下會吸不到風。
▼除非用較大的CASE,以及主機板PCI 插槽有更多的位置可安裝,不然在SABERTOOTH P67上安裝兩張6970 DCII 就會跟下圖一樣擠。
▼ASUS EAH 6970 DCII 散熱器拆光光的情況,雙風扇導熱管設定。
▼其實我覺得最搞笑的是這邊的HDT,此風扇跟 580 DCII是同一款,不過580晶片有保護蓋所以5根都可以接觸到。不過6970晶片只能貼到3根。
▼由於顯示卡是非公版的設計,所以沒有全覆式的冷頭可用。在記憶體部份加裝散片,而供電MOS部份是原本就有散熱片。散熱片磨掉的部份是之後閃水管的。
▼顯示卡安裝T1 GPU水冷頭的情況。
▼各部位水冷頭安裝情況。
▼Black ice冷排+風扇,由於12V太吵所以現在是降5V在約,轉速約1000rpm。
安裝完成測試情形:
其實我原本就規劃要直接裝進主機裡,可是主機有點小不太好安裝,所以就先祼機使用。
不然等我想到要怎麼改到主機裡面的時候,應該也已經冬天了。
▼水路的跑法照片應該大致看得出來,原本其實我想用單一水路,比較簡單管子也不會拉太多。不過由於CPU水冷頭水阻太高,所以我的接法是:馬達出水後分2路,分別進CPU冷頭及顯示卡冷頭,之後再回冷排。
▼顯示卡水冷部份:
▼Swiftech storm! 從 K7到 i7,也算是跨好幾個世代。
▼關燈再來一張,看起來還蠻好看的。這也是我另一個不急於裝進主機的原因。
▼接下來是測試部份,室溫約在32℃
▼經冷排降溫之後的水溫測試:
▼感溫器由水箱穿進管路內:
[size=+3]測試硬體週邊:
CPU:i7-2600K @48x100 4.8G 1.385v
M/B:ASUS SABERTOOTH P67
RAM:Kingston DDR3 1600 4GBx2
VGA:ASUS EAH6970 DirectCU II x2 CrossFireX[/size]
▼CPU溫度測試部份:HyperPI 32M 最高溫度:73、77、74、70
▼CPU溫度測試部份:IBT 最高溫度:73、78、78、73
▼此時冷卻水溫度約在39℃ (降溫後)
接下來是顯示卡溫度測試:
▼FurMark燒機測試:10分鐘燒機。
▼GPU所得到最高溫的資訊:由於不是採用全覆式的水冷頭,所以部份元件的溫度仍然相當高。
只有GPU可壓制在58度左右,不過這溫度只會在燒機中出現。在用空冷之前這些溫度是玩遊戲即可達到。
▼顯示卡燒機時,經冷排降溫後的水溫仍有 48℃! AMD 6970其實蠻熱情的。另一方面可能冷排的風扇轉速太低了,至於連冷排摸起來都會燙人。
接下來是綜合測試,比較接近我們玩遊戲時的情況。
簡單測試了3Mark11跟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X 模式
▼3Dmark 11 P 模式
▼3Dmark 11 e 模式
▼3DMark Vantage P模式
結論:
花大錢改散熱,還是善用保固?這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有著不同的解。
但是在這次安裝完水冷系統後第一個感覺到的就是安靜,可以說是相當明顯的感受。所以或許這樣的花費也是值得的!
而這套系統在於效能上的表現可能不是這麼的亮眼,不過也是仍然有達到當初的目標設定。
第一點就是要安靜,第二點就是工作溫度控制在60℃以下,至少這樣的溫度可以讓電子元件更穩定的工作。
[/size]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