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測試DELL的筆記型電腦,
超緊張的,
尤其是一台破十萬大關的工作站級筆記型電腦,
拿到之後還真的會手軟,
扛到肩上之後,哇咧,連腳都軟了,
重量超過3公斤,
這兩年要找到這麼重的筆電,
還真是不容易,
不過看在它高檔的配備上,
重一點,還可以原諒啦。
先來看看M70的基本規格
CPU:Intel® Pentium® M Processor 770 (2.13GHz, 2MB L2 Cache)
記憶體:DDR II 533 512X2(共有兩個插槽,最高可支援到2G)
顯示晶片:爆強的 NVIDIA Quadro FX Go1400 256MB OpenGL graphics
硬碟:日立Travelstar 7K60 HTS726060,這可是7200轉的好貨喔。
螢幕:15.4吋WUXGA寬螢幕LCD,最高(佳)解析度1920x1200。
其他的詳細規格,
請參遭ELL官方網站介紹
http://www1.ap.dell.com/content/products/p...viewstab#tabtop
接下來,看圖囉。
很大一台,高4.24cmx 寬36.12cmx 深 26.04cm,
體力不佳者最好離它遠一點。
到底有多大呢?拿顆硬碟來韙@比,
這顆硬碟是3.5吋的標準型硬碟,不是筆電的喔,
這樣看就知道它有多大了。
俯視圖,上輒﹞彌蘆鷵搘~殼,但主要結構還是以塑膠材質為主
仰視圖,左上是電池、中右的是記憶體插槽和Mini port的插槽,
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散熱風扇。
下方則是D/Dock擴充底座的插槽,
可以連接D-port擴充座或是D-dock擴充座,
擴充座的價格不便宜,D-port 179.99美元,D-dock要337.49美元,不過基本上是不太需要啦。 :em33:
前視圖,兩側有兩個喇叭,中間則是開啟LCD的卡榫按鍵。
操作時最好兩手並用,否則很難開啟。
前方設計簡單到不行,也難看到不行,
看來DELL只強調它的弁鄔吽A至於美觀嗎,就先瞻@旁了。
左視圖,左側是散熱孔,中間附有一個PCMCIA插槽,右上方有個小小的插槽,
是用來讀取智卡片用的。中下方的凸出部,則是硬碟槽,
從側面看,M70真的很像是沒切好的厚片吐司。 :em05:
右視圖,光碟機置於右側,另外只加上了兩個USB prot和麥克風、耳機孔,
IO不多,但絕對夠用,也考慮到多數使用者的習慣。
後視圖,大部分的IO都設計在機器的後方,
除了兩側的散熱孔外,中間設有電源插孔、RJ45網路接孔、RJ11數據機接孔、
紅外線模組、serial port、S-Vidio連接孔和D-Sub輸出接頭。
鍵盤及觸控板,鍵盤是87鍵的標準型,
觸控板的位置在中間偏左,採用DELL雙模組觸控板,
Touch Pad 和Track Stick都有,就連按鍵都各有兩組,
對慣用IBM Track Stick的人說,是一大福音,
不過在使用Track Stick的時候,手指常會碰到觸控板,算是一項缺點。
而且Track Stick的按鍵的深度太深,要適應一下才能操控自如。
至於Touch Pad,按鍵的觸感很「脆」,Touch Pad的滑移也略嫌遲頓,
就算在控制台把速度調到最快,還是會有延滯感,用起來有點礙事。
電源開關及電腦狀態控制總成,
包含音量調節、靜音鈕、WiFi 狀態、藍芽訊號燈及鍵盤控制都在這裡,
簡單扼要,一目了然,對那些喜歡把LED裝得像滿天星斗的廠商來說,
這種設計是很好參考對象。
電池,由9顆800mAh的鋰電池組成,共7200mAh,
適合短時間使用,但如果希望長時間使用,建議多帶一顆電池備用,
別忘了這台M70裡頭,用的是NVIDIA Quadro FX Go1400 256MB,
這玩意兒,可不是個省電的傢伙。
電池後方附有一個電池電力的指示燈,
在不開機的狀況下,按一下左側的按鈕,
就可以知道電池還有多少電。
光碟機,這台附的是DVD燒錄機,
光碟機的位置,DELL設計成可抽換的模組,
在光碟下方有一個小裝置,按一下就會彈出一個拉桿,
方便使用者將模組抽出來,
這個插孔可以替換成選購的軟碟機或是第二顆硬碟槽。
Intel的無線網路模組,後方則是數據機。
用的記憶體是三星原廠的DDR II模組,這一條是512MB的,
整台機器一共有兩個插槽,如果需要,可以換購成1GbX2,
發揮更強的弁遄C
DELL的電源供應器,
也有很貼心的設計,
在插孔的部分,採用L型接頭,
整個電源供應品也採用線軸型概念,外寬中窄,
方便使用者收納,
而且收線時也不會造成接頭折損或鬆脫,
減少電源供應品故障的機會,
小地方,卻可以看出大廠的用心。
這台M70,定位在「行動工作站」,
嚴格來說,不能用一般筆電的評價來論斷這台電腦,
它的外形或酗ㄛO那麼吸引人,
但弁鉞晶黿j大,運作也極為穩定,
不論整體效能、散熱或是噪音抑制,都極為出色。
外觀說明部分就到此告一段落。
相關效能測試部分,在下會另文說明。 :em19:
超緊張的,
尤其是一台破十萬大關的工作站級筆記型電腦,
拿到之後還真的會手軟,
扛到肩上之後,哇咧,連腳都軟了,
重量超過3公斤,
這兩年要找到這麼重的筆電,
還真是不容易,
不過看在它高檔的配備上,
重一點,還可以原諒啦。
先來看看M70的基本規格
CPU:Intel® Pentium® M Processor 770 (2.13GHz, 2MB L2 Cache)
記憶體:DDR II 533 512X2(共有兩個插槽,最高可支援到2G)
顯示晶片:爆強的 NVIDIA Quadro FX Go1400 256MB OpenGL graphics
硬碟:日立Travelstar 7K60 HTS726060,這可是7200轉的好貨喔。
螢幕:15.4吋WUXGA寬螢幕LCD,最高(佳)解析度1920x1200。
其他的詳細規格,
請參遭ELL官方網站介紹
http://www1.ap.dell.com/content/products/p...viewstab#tabtop
接下來,看圖囉。
很大一台,高4.24cmx 寬36.12cmx 深 26.04cm,
體力不佳者最好離它遠一點。
到底有多大呢?拿顆硬碟來韙@比,
這顆硬碟是3.5吋的標準型硬碟,不是筆電的喔,
這樣看就知道它有多大了。
俯視圖,上輒﹞彌蘆鷵搘~殼,但主要結構還是以塑膠材質為主
仰視圖,左上是電池、中右的是記憶體插槽和Mini port的插槽,
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散熱風扇。
下方則是D/Dock擴充底座的插槽,
可以連接D-port擴充座或是D-dock擴充座,
擴充座的價格不便宜,D-port 179.99美元,D-dock要337.49美元,不過基本上是不太需要啦。 :em33:
前視圖,兩側有兩個喇叭,中間則是開啟LCD的卡榫按鍵。
操作時最好兩手並用,否則很難開啟。
前方設計簡單到不行,也難看到不行,
看來DELL只強調它的弁鄔吽A至於美觀嗎,就先瞻@旁了。
左視圖,左側是散熱孔,中間附有一個PCMCIA插槽,右上方有個小小的插槽,
是用來讀取智卡片用的。中下方的凸出部,則是硬碟槽,
從側面看,M70真的很像是沒切好的厚片吐司。 :em05:
右視圖,光碟機置於右側,另外只加上了兩個USB prot和麥克風、耳機孔,
IO不多,但絕對夠用,也考慮到多數使用者的習慣。
後視圖,大部分的IO都設計在機器的後方,
除了兩側的散熱孔外,中間設有電源插孔、RJ45網路接孔、RJ11數據機接孔、
紅外線模組、serial port、S-Vidio連接孔和D-Sub輸出接頭。
鍵盤及觸控板,鍵盤是87鍵的標準型,
觸控板的位置在中間偏左,採用DELL雙模組觸控板,
Touch Pad 和Track Stick都有,就連按鍵都各有兩組,
對慣用IBM Track Stick的人說,是一大福音,
不過在使用Track Stick的時候,手指常會碰到觸控板,算是一項缺點。
而且Track Stick的按鍵的深度太深,要適應一下才能操控自如。
至於Touch Pad,按鍵的觸感很「脆」,Touch Pad的滑移也略嫌遲頓,
就算在控制台把速度調到最快,還是會有延滯感,用起來有點礙事。
電源開關及電腦狀態控制總成,
包含音量調節、靜音鈕、WiFi 狀態、藍芽訊號燈及鍵盤控制都在這裡,
簡單扼要,一目了然,對那些喜歡把LED裝得像滿天星斗的廠商來說,
這種設計是很好參考對象。
電池,由9顆800mAh的鋰電池組成,共7200mAh,
適合短時間使用,但如果希望長時間使用,建議多帶一顆電池備用,
別忘了這台M70裡頭,用的是NVIDIA Quadro FX Go1400 256MB,
這玩意兒,可不是個省電的傢伙。
電池後方附有一個電池電力的指示燈,
在不開機的狀況下,按一下左側的按鈕,
就可以知道電池還有多少電。
光碟機,這台附的是DVD燒錄機,
光碟機的位置,DELL設計成可抽換的模組,
在光碟下方有一個小裝置,按一下就會彈出一個拉桿,
方便使用者將模組抽出來,
這個插孔可以替換成選購的軟碟機或是第二顆硬碟槽。
Intel的無線網路模組,後方則是數據機。
用的記憶體是三星原廠的DDR II模組,這一條是512MB的,
整台機器一共有兩個插槽,如果需要,可以換購成1GbX2,
發揮更強的弁遄C
DELL的電源供應器,
也有很貼心的設計,
在插孔的部分,採用L型接頭,
整個電源供應品也採用線軸型概念,外寬中窄,
方便使用者收納,
而且收線時也不會造成接頭折損或鬆脫,
減少電源供應品故障的機會,
小地方,卻可以看出大廠的用心。
這台M70,定位在「行動工作站」,
嚴格來說,不能用一般筆電的評價來論斷這台電腦,
它的外形或酗ㄛO那麼吸引人,
但弁鉞晶黿j大,運作也極為穩定,
不論整體效能、散熱或是噪音抑制,都極為出色。
外觀說明部分就到此告一段落。
相關效能測試部分,在下會另文說明。 :em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