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sair HX1000 1000W模組化電源供應器簡介及測試

  • 主題發起人 主題發起人 LSI狼
  • 開始日期 開始日期

LSI狼

榮譽會員
已加入
11/8/04
訊息
2,281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46
因應目前高速多核心處理器以及多張顯示卡併行運算,需要強力的電源供應器作為後盾,Corsair在模組化HX系列中,推出輸出達1000W的機種,提供多組輸出接頭,並維持線材使用彈性,來滿足目前高階使用者及玩家的需求,以下是HX1000的簡介及測試。

藍色與黑色配色為主的長型外盒正面,下方Corsair商標及HX1000W字樣相當明顯,左側處為三國語言的特色說明文字,右側小圖示說明此電源通過80PLUS、並符合Nvidia SLI認證及提供五年保固服務。
01.jpg


外盒背面,用整體及內部照片來解說主要特色,例如平行帶狀模組化線材、14公分風扇、獨立雙功率級設計、採用固態電容及DC-DC轉換器,其他還有各路輸出規格表及各瓦數下風扇轉速圖表。
02.jpg


外盒側面以實體照片說明接頭種類與提供數目。
03.jpg


另一側面以三國語言說明產品各項特點。
04.jpg


Corsair海盜船及HX1000W系列商標也印在外盒側面上。
05.jpg


包裝內容一覽,配件有125V 15A安規電源線、固定螺絲、整線束帶、商標貼紙、說明書、印有商標的黑色模組化線路收納包。
06.jpg


電源本體外觀為黑色霧面烤漆,兩側側面有裝飾用的藍色Corsair標誌及HX1000W字樣貼紙。
07.jpg


後方的六角形蜂巢網狀散熱出風口,標準規格交流輸入插座及大型電源總開關亦設置於此。
08.jpg


與外殼同色系的消光黑風扇護網,蓋住14公分風扇的進氣口,避免被風扇葉片誤傷,中央圓形處還有Corsair的海盜船商標。
09.jpg


模組化線組輸出插座,以不同顏色的插座與文字表示所連接的裝置種類,並在每組接頭上標上其使用的12V迴路編號。
10.jpg


貼在電源本體背面的輸出規格標籤,因為有兩組功率級,提供兩組12V,最大輸出電流量達每路40A,每組12V個別負責3.3V與5V的轉換,其單組總和功率為500W。
11.jpg


非模組化的主要電源接頭,提供一組ATX 20+4P接頭與一組EPS/ATX12V 4P+4P兩用處理器電源接頭,線路本體採黑色隔離網包覆處理。
12.jpg


非模組化的PCIE顯示卡電源線路,兩組線路可提供二個PCIE 6+2P接頭,同樣也採隔離網包覆處理。
13.jpg


所有模組化線路一覽,Corsair提供了額外的線路,可供使用者自行搭配運用。
14.jpg


此電源提供的第二組ATX/EPS12V 4P+4P連接線採模組化設計,會佔用PCIE顯示卡電源線路插座,使用者可依需要自行加裝或拔除。
線路本身以隔離網包覆,內部線路均使用黑色絕緣皮,並沒有分線色。
15.jpg


接頭為藍色的PCIE顯示卡電源模組化連接線,提供四組PCIE 6+2P顯示卡電源接頭,線路末端並加上EMI磁環,減少線路上細微雜訊干擾。
16.jpg


週邊裝置電源模組化連接線,四組線路提供12個大4P及2個小4P,大4P採用省力易拔設計。
17.jpg


SATA裝置電源模組化連接線,四組線路提供12個SATA電源接頭,線路中段處使用直角刺破型接頭,線路尾端則使用直式接頭。
18.jpg


模組化線路整段採平行帶狀設計,提升整體質感,但帶狀設計使部分接頭PIN腳有外擴現象,不好插入裝置,且線的顏色都是黑色,無法以顏色判斷是否有連接錯誤現象。

將所有模組化連接線插上後的示意圖。
19.jpg


各插座雖無防呆堵孔,但因為外殼卡榫開口處有寬度限制,兩者線路並無法直接互插,達到防呆的目的。

內部結構圖,採用CWT PUC系列的架構,其特點是自橋式整流器後,分割為兩組獨立的功率級電路供應獨立的12V迴路輸出,並透過兩組獨立DC-DC電源轉換電路來供應3.3V與5V,可避免各路輸出不均時彼此拖累的現象。
功率元件散熱片及大型磁性元件幾乎占據了內部可用的空間,看起來相當擁擠。
20.jpg


使用的散熱風扇為悅倫D14BH-12 12V 0.7A滾珠軸承14公分風扇,並透過內部溫控電路隨溫度來調節轉速。
21.jpg


交流輸入插座採用一體式EMI濾波器,後方線路經總開關後便進入主電路板。插座後方焊點使用塑膠片覆蓋住,於開關後方焊點處加套熱縮套管,連接至主電路板的接頭為可拆卸式,同樣有絕緣套。
22.jpg


主電路板上的第二階EMI濾波電路,TNR元件及環形電感同樣也加上熱縮套管。
23.jpg


用來供應5V待命電源及電源供應器自身所需電源的輔助電源電路被安置在EMI電路上方,並靠近散熱出風口,可在關機時風扇不運作下協助散發運作時產生的熱量。
24.jpg


兩顆橋式整流器(散熱片另一面還有一顆)鎖固於散熱片上,熱量得以散發。
25.jpg


其中一組功率級電路的近照,每組功率級有自己的PFC、PWM、控制電路、主變壓器、二次整流濾波電路、DC-DC轉換電路、電源管理電路。
26.jpg


APFC/功率級一次側(右)與主要變壓器(左),經由PFC及PWM電路開關晶體,將整流後的直流先調整至380V左右的高壓直流,再轉換成高壓脈流,輸入變壓器初級繞組,功率前向傳遞至次級繞組,便可輸出所需電壓。
27.jpg


於APFC輸出電容使用NCC(日本化工)KMR系列420V 330uF 105度電解電容。
28.jpg


功率級一次側散熱片間的電路子板,上方為CM6800G這顆相當常見的PFC/PWM整合控制器。
每組功率級各有一組獨立控制電路。
29.jpg


二次側整流濾波輸出電路,將變壓器次級繞組輸出進行整流及濾波,整流元件固定於散熱片上,輸出電感夾在兩散熱片間,其輸出電壓為12V。
30.jpg


獨立的DC-DC電源調整電路,每組功率級各有一組,負責將12V轉換成3.3V及5V,可避免因為各路輸出負載量差異導致輸出產生互相牽制情形。
DC-DC電路因為有較高的交換頻率,所以採用固態電解電容作為濾波及儲能使用。
31.jpg


電源管理電路以子板獨立製作,其上的電源管理IC使用的是點晶出品PS229,提供電壓、電流、短路、過電流等各項保護,並於輸出異常時關閉電源輸出並鎖住,以保護電源及裝置安全。
因為內部有兩組功率級系統,所以每組均有自己的電源管理電路,採連動方式進行控制及啟動/關閉。
32.jpg


於各12V輸出端採用NCC(日本化工)PS-CON系列PSC 16V 330uF固態電解電容。
33.jpg


3.3V及5V輸出端各使用兩顆1200uF固態電解電容。
34.jpg


模組化輸出插座電路板,上方對不同接頭供應不同迴路12V,分流確實。
35.jpg



接下來便是上機測試。

測試平台照片:
testplatform.jpg


硬體配備:
處理器:Intel Core 2 Extreme QX6700 @ 3.6GHz 1.45V
主機板:華碩P5K Premium/WiFi(P35 + ICH9R)
記憶體:創見1GB DDR2-667 D9GMH * 2
顯示卡:鴻海8800GTS(G80) 320M
硬碟機:Seagate Cheetah 36G * 2、WD萬轉小暴龍36G * 1、WD2000JD 200G * 1
其他:12公分風扇6個,MCP-650直流水冷幫浦1個。

測試配備:
SANWA PC5000數位電表,以PC-LINK軟體跟電腦連線紀錄電壓歷程。
IDRC CP-230多功能交流功率測量器,測試待測電源供應器交流輸入電壓(V)、電流(A)以及實功率(W),透過電壓及電流求出總功率(VA),並計算功率因數(PF)。

如何測試:
1.在接上電源未開機前,量測交流輸入功率,此時樣本系統耗用直流功率為1.75W。
2.開機進入作業系統五分鐘後,量測交流輸入功率,此時樣本系統各裝置耗用直流功率為218W。

利用直流鉤表所量測出的各電壓輸出電流與功率:
idle.jpg


3.於POWER暖機後,同時執行4個SP2004 CPU Stress Test、FurMark V1.5、Everest系統穩定性磁碟測試,每次運行十分鐘,總共四次,從處理器/主機板電源接頭量測各路電壓,紀錄各路電壓變化情形,並量測交流輸入功率,此時樣本系統各裝置直流耗用功率為427W。

利用直流鉤表所量測出的各電壓輸出電流與功率:
run.jpg




各路電壓變化及轉換效率結果如下表:
36.jpg


3.3V電壓紀錄圖:
37.jpg


5V電壓紀錄圖:
38.jpg


週邊裝置12V電壓紀錄圖:
39.jpg


處理器12V電壓紀錄圖:
40.jpg



結論:
效率方面,於212W輸出下,效率為82%,升高至427W時,效率增加至87%。
輸出變動程度,3.3V電壓在測試啟動後僅下降1mV,5V則是下降5mV;週邊12V變化亦僅有5mV;處理器12V端在測試剛開始,顯卡啟動與關閉之際,產生最大壓降47mV。各路輸出電壓於測試過程中僅呈現小幅變動情形,整體輸出品質優良。
噪音方面,使用搭配溫控電路的14公分風扇,待機下風扇聲並不大,當測試運行一段時間後,可以察覺到風扇轉速逐漸提升的現象,但並未增加太多噪音。
溫度方面,於50分鐘測試完成後,電源本體外殼僅靠近電路板的底部處有微熱現象,其他部分並無明顯溫升。


優點:
1.效率及輸出電壓安定性表現良好。
2.模組化設計使用有彈性,並提供充足的接頭數量。

缺點:
1.平行線組雖美觀,但造成部份接頭不好插入,且在單一線組提供四接頭下,過細的線組加上高耗電裝置可能發生線路損失增大的現象。
2.因本體較長,安裝時需注意是否能順利安裝在所使用的機殼內。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
 
感謝狼大分享精彩的測試,小弟我對這顆POWER興趣度很高,但是預算有限,還是等HX-750W的~~
 
看起來好擠阿~都塞滿料了
希望散熱方面不會影響到
電壓穩定度看來非常優

使用平行線材看起來很特別
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這麼大的傢伙
上置式的機殼是不是直接判死刑了
 
狼大
處理器的12V是不是一定要把EPS/ATX12V 那個接頭抓出來量測
才測的到?
 
感謝狼大分享精彩的測試,小弟我對這顆POWER興趣度很高,但是預算有限,還是等HX-750W的~~

HX750也是用CWT新款結構,效率更高,不過平行帶狀電源線沒改掉。

看起來好擠阿~都塞滿料了
希望散熱方面不會影響到
電壓穩定度看來非常優

使用平行線材看起來很特別
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這麼大的傢伙
上置式的機殼是不是直接判死刑了

自己認為平行帶狀排線因為較細,雖然美觀,但大電流下傳輸損失較大,對於PCIE等用電需求高者會有影響。
此電源外殼有一定厚度,安裝在POWER上置機殼正常使用下應不成問題。

狼大
處理器的12V是不是一定要把EPS/ATX12V 那個接頭抓出來量測
才測的到?

因為主機板監控晶片是監視ATX接頭的12V,自己是直接把探棒插在EPS12V 8P電源接頭上測量。
 
請問狼大..
您所說的平行帶狀排線
因為較細的緣故...
長久使用上可能會有損耗
那現在很多模組化都是搞這樣的排線
是不是都有一樣的問題呢?

另外HX750W也是12V單路輸出嗎?
不知道輸出效率好不好


不過看80PLUS官方
750和850的POWER都通過金牌測驗....真的算是模組化上的猛吧
通常很少模組化還掛金牌的
有點小小心動...
不知道上市開賣沒
 
最後編輯:
自己認為平行帶狀排線因為較細,雖然美觀,但大電流下傳輸損失較大,對於PCIE等用電需求高者會有影響。

或許將平行線材加粗一點不失為一個解決之道
也可以保留平行線材的特色
 
請問狼大..
您所說的平行帶狀排線
因為較細的緣故...
長久使用上可能會有損耗
那現在很多模組化都是搞這樣的排線
是不是都有一樣的問題呢?

目前看到用比較多的是海韻及海盜,其他家的模組化還是保留原先造型。

或許將平行線材加粗一點不失為一個解決之道
也可以保留平行線材的特色

但是加粗就變成不好彎折,且也不好綁成一束。
 
請問狼大
HX系列的750W
跟酷媽的M700W
2者差距為何勒?
都一樣模組化且12V單一輸出
用料何者為優呢?

目前小弟正在找12V單1輸出的模組化POWER(700W以上)
但是看了看
似乎越高瓦數
很少有兼具的
而市場上似乎還找不到HX750W這顆的蹤影
 
請問狼大
HX系列的750W
跟酷媽的M700W
2者差距為何勒?
都一樣模組化且12V單一輸出
用料何者為優呢?

目前小弟正在找12V單1輸出的模組化POWER(700W以上)
但是看了看
似乎越高瓦數
很少有兼具的
而市場上似乎還找不到HX750W這顆的蹤影

以目前手上有的Silent Pro M 500W來說,是雙晶順向,單磁性放大電路,APFC日系,其他為TEAPO,算是相當一般的結構及設計,HX750因為是CWT新的高效率結構,結構上會比較先進,也會承襲一貫全日系電容配置(DC-DC VRM還會配固態電容),所以優勢是較明顯的,不過價格也會相對昂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