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CoolerMaster CM 690沉穩內斂的外觀,第二代CM 690 II更將整體全黑化,質感在躍升!在不久前,站內的討論區就有網友托人從國外帶回了「CM 690 II Advanced」,也分享了相當精采的開箱上機文,不過據官方表示CM 690 II有兩個版本,「CM 690 II Advanced」只會在國外販售,而台灣及亞洲區則是「CM 690 II Plus」,不過這兩者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外箱其實就不大一樣,Advanced整體為黑色,Plus則是以白色為底。
CoolerMaster CM 690 II Plus 的規格。
CM 690 II Plus 的一些特色。下面會詳述。
開箱!
說明書,有繁體中文,初入門DIY一族也不用太擔心。
CM 690 II Plus整體承襲第一代的外觀,整體為黑色,角邊感覺也更為圓滑流線。
側板也跟一代差不多,感覺就是樸素路線,可以安裝兩個風扇,孔位可對應8、9、12、14CM的規格。
CM 690 II Plus的正面採用全網孔設計,相當利於通風,但也很容易卡灰塵。另外在上半部有四個5.25吋的擴充槽,如需要3.5吋的外露擴充槽可以使用轉接的方式,這部份的組件有隨機附贈。
整體黑色配上機殼左右兩側的銀色鏡面邊條,從頂拉到底端,有種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銀色邊條若不仔細看,會以為只是細細的一條,其實它是有點厚度的。
在面板底部的網孔有三條立體的造型。
接著回到頂部,所有的開關及IO的部份都置於頂部前端,應該有不少玩家都將機殼置於桌子下方,這樣的設計其實挺方便。IO的部份有2個USB(有點少...XD)、1個eSATA、耳麥孔,最左邊的開關則是用來關閉前面板風扇的LED藍光效果。
眼尖的網友應該發現Plus與Advanced主要的差異之一「X-Dock」。原本CM 690 II Advanced在這個凹槽內有個可安裝硬碟的Dock,SATA的硬碟都可以直接安裝使用,不過CM 690 II Plus把這個Dock功能拿掉,變成可置物的凹槽。少了Dock售價應該會便宜一些。
凹槽其實還挺方便,可以放讀卡機、隨身碟,在充手機或是傳輸時直接放入也很ok。在囉嗦一下,只有兩個USB太少了啦XD...。
頂端的後半部內有散熱風扇,所以也採用網孔設計,尾部也有三條的立體造型,與面板底部對稱呼應。
右側板在CPU附近可以裝一顆8cm風扇,這個設計還蠻少見,最主要也是風扇的預留空間要夠,才有辦法裝,風扇厚度限制為15mm。
CM 690 II Plus的背部。承襲一代也採用下置式電源設計,整體黑化看起來就很有質感,不像前一代左右兩側黑,中間卻是銀色。擴充槽的部份7+1,另外的這個"1"就是在右側,可以用來裝一些不需要插在PCI或PCI-E上的擴充介面,例如USB、eSATA...等等。
背部的上方有預留兩個水冷孔。
當然這種機殼一定得配上手轉螺絲。
底部的腳墊造型與前一代差不多,感覺有比較厚一點。
相當粗壯的腳墊!
電源底部有風槽式開孔,如果嫌開孔太大的話可以墊上附贈的濾網。
電源供應器的旁邊還能夠在加裝兩顆散熱風扇,可以支援12、14公分。
接著拆開側板看看內部,CM 690 II Plus的側板沒有附上風扇,需自行加裝。
CM 690 II Plus所附的配件,3.5吋轉5.25吋的支撐架、5.25吋轉3.5吋的擋板、濾網、束線帶、螺絲包、Speaker。
CM 690 II Plus的內部也是全黑化。
先看看上部,有一顆12CM風扇,剛好在CPU的旁邊,頂部還可以在加裝一顆12CM風扇,或是換成兩顆14CM風扇。
CM 690 II Plus 後側的部份。
機殼的後方只有一顆12CM風扇。
介面卡擴充槽的部份採用傳統鎖螺絲的設計,只是螺絲的部份換成可以手轉的。
放置電源供應器的底部有四個腳墊稍微墊高。
可以鋪上附贈的濾網,方便拆卸、安裝。
安裝主機板的後面空間還蠻大,手指可以伸進去,這就是意味著整線可以走背線完全沒問題。
後面的空間大小塞進電源主線都沒問題。
擴充槽的部份為四大六小。
5.25吋的擴充槽採用免螺絲卡榫,不同以往的設計,更為簡單明瞭,也相當容易使用,看起來頗具質感。如果需要安裝3.5吋的裝置需要透過轉接支撐架。
3.5吋的部份有六個,也是採用免螺絲設計,採用類抽取盒的方式。
第一個抽取架裡面有個2.5吋的轉接架,可以安裝兩顆2.5吋(SSD)的硬碟。
硬碟抽取架還蠻有彈性,2.5吋的支撐架是直接卡進去,也是不需螺絲工具。
相當有彈性的支撐架,安裝硬碟也是直接扳開卡入。
下面四個是一組,這部份可以拆下,底部可以裝散熱風扇,安裝比較長的顯卡也比較不會卡到。
安裝5.25吋的裝置需要先拆下前面板。
面板底部也有裝設濾網,對應內部的一顆14CM風扇。
前面板後方有顆14CM藍光LED風扇,可以依照內部裝置移動對應位置。藍光的部份可以開關控制。
CM 690 II Plus的頂部也可以拆下,清洗濾網或是安裝風扇,支援12、14CM風扇。
頂部的濾網層。
基本上CM 690 II Advanced 與 Plus版本兩者外觀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是差在X-Dock及Vga Holder。
過幾天在來上機測試一下....
外箱其實就不大一樣,Advanced整體為黑色,Plus則是以白色為底。
CoolerMaster CM 690 II Plus 的規格。
CM 690 II Plus 的一些特色。下面會詳述。
開箱!
說明書,有繁體中文,初入門DIY一族也不用太擔心。
CM 690 II Plus整體承襲第一代的外觀,整體為黑色,角邊感覺也更為圓滑流線。
側板也跟一代差不多,感覺就是樸素路線,可以安裝兩個風扇,孔位可對應8、9、12、14CM的規格。
CM 690 II Plus的正面採用全網孔設計,相當利於通風,但也很容易卡灰塵。另外在上半部有四個5.25吋的擴充槽,如需要3.5吋的外露擴充槽可以使用轉接的方式,這部份的組件有隨機附贈。
整體黑色配上機殼左右兩側的銀色鏡面邊條,從頂拉到底端,有種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銀色邊條若不仔細看,會以為只是細細的一條,其實它是有點厚度的。
在面板底部的網孔有三條立體的造型。
接著回到頂部,所有的開關及IO的部份都置於頂部前端,應該有不少玩家都將機殼置於桌子下方,這樣的設計其實挺方便。IO的部份有2個USB(有點少...XD)、1個eSATA、耳麥孔,最左邊的開關則是用來關閉前面板風扇的LED藍光效果。
眼尖的網友應該發現Plus與Advanced主要的差異之一「X-Dock」。原本CM 690 II Advanced在這個凹槽內有個可安裝硬碟的Dock,SATA的硬碟都可以直接安裝使用,不過CM 690 II Plus把這個Dock功能拿掉,變成可置物的凹槽。少了Dock售價應該會便宜一些。
凹槽其實還挺方便,可以放讀卡機、隨身碟,在充手機或是傳輸時直接放入也很ok。在囉嗦一下,只有兩個USB太少了啦XD...。
頂端的後半部內有散熱風扇,所以也採用網孔設計,尾部也有三條的立體造型,與面板底部對稱呼應。
右側板在CPU附近可以裝一顆8cm風扇,這個設計還蠻少見,最主要也是風扇的預留空間要夠,才有辦法裝,風扇厚度限制為15mm。
CM 690 II Plus的背部。承襲一代也採用下置式電源設計,整體黑化看起來就很有質感,不像前一代左右兩側黑,中間卻是銀色。擴充槽的部份7+1,另外的這個"1"就是在右側,可以用來裝一些不需要插在PCI或PCI-E上的擴充介面,例如USB、eSATA...等等。
背部的上方有預留兩個水冷孔。
當然這種機殼一定得配上手轉螺絲。
底部的腳墊造型與前一代差不多,感覺有比較厚一點。
相當粗壯的腳墊!
電源底部有風槽式開孔,如果嫌開孔太大的話可以墊上附贈的濾網。
電源供應器的旁邊還能夠在加裝兩顆散熱風扇,可以支援12、14公分。
接著拆開側板看看內部,CM 690 II Plus的側板沒有附上風扇,需自行加裝。
CM 690 II Plus所附的配件,3.5吋轉5.25吋的支撐架、5.25吋轉3.5吋的擋板、濾網、束線帶、螺絲包、Speaker。
CM 690 II Plus的內部也是全黑化。
先看看上部,有一顆12CM風扇,剛好在CPU的旁邊,頂部還可以在加裝一顆12CM風扇,或是換成兩顆14CM風扇。
CM 690 II Plus 後側的部份。
機殼的後方只有一顆12CM風扇。
介面卡擴充槽的部份採用傳統鎖螺絲的設計,只是螺絲的部份換成可以手轉的。
放置電源供應器的底部有四個腳墊稍微墊高。
可以鋪上附贈的濾網,方便拆卸、安裝。
安裝主機板的後面空間還蠻大,手指可以伸進去,這就是意味著整線可以走背線完全沒問題。
後面的空間大小塞進電源主線都沒問題。
擴充槽的部份為四大六小。
5.25吋的擴充槽採用免螺絲卡榫,不同以往的設計,更為簡單明瞭,也相當容易使用,看起來頗具質感。如果需要安裝3.5吋的裝置需要透過轉接支撐架。
3.5吋的部份有六個,也是採用免螺絲設計,採用類抽取盒的方式。
第一個抽取架裡面有個2.5吋的轉接架,可以安裝兩顆2.5吋(SSD)的硬碟。
硬碟抽取架還蠻有彈性,2.5吋的支撐架是直接卡進去,也是不需螺絲工具。
相當有彈性的支撐架,安裝硬碟也是直接扳開卡入。
下面四個是一組,這部份可以拆下,底部可以裝散熱風扇,安裝比較長的顯卡也比較不會卡到。
安裝5.25吋的裝置需要先拆下前面板。
面板底部也有裝設濾網,對應內部的一顆14CM風扇。
前面板後方有顆14CM藍光LED風扇,可以依照內部裝置移動對應位置。藍光的部份可以開關控制。
CM 690 II Plus的頂部也可以拆下,清洗濾網或是安裝風扇,支援12、14CM風扇。
頂部的濾網層。
基本上CM 690 II Advanced 與 Plus版本兩者外觀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主要是差在X-Dock及Vga Holder。
過幾天在來上機測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