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TX ,Micro ATx/AT... 等等有什么区别,

jkl123

近身騎士
已加入
2/23/08
訊息
454
互動分數
0
點數
16
轉載自(百度)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结构就是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 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 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度的增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器都不能稳定工作。

AT主板尺寸较大,板上能放置较多的元件和扩充插槽。但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化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板规范,简称为Baby AT主板。

Baby AT主板是从最早的XT主板继承来的,它的大小为15"×8.5",比AT主板是略长,而宽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袭了AT主板的I/0扩展插槽、键盘插座等外设接口及元件的摆放位置,而对内存槽等内部元件结构进行了紧缩,再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内部元件减少,使得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紧凑而功能不减。

但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主板上集成功能越来越多,Baby AT主板有点不负重荷,而AT主板又过于庞大,于是很多主板商又采取另一种折衷的方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如将I/0扩展槽减为7个甚至6个,另一方面将Baby AT主板适当加宽,增加使用面积,这就形成了众多的规格不一的Baby AT主板。当然这些主板对基本I/0插槽、外围设备接口及主板固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动,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板也能在标准机箱上使用。最常见的Baby AT主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板(26.5cm×22cm即10.7"×8.7"),采用7个I/0扩展槽。

由于Baby AT主板市场的不规范和AT主板结构过于陈旧,英特尔在95年1月公布了扩展AT主板结构,即ATX(AT extended)主板标准。这一标准得到世界主要主板厂商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工业标准。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ATX结构主板

Baby AT结构标准的首先表现在主板横向宽度太窄(一般为22cm),使得直接从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间太小。大大限制了对外接口的数量,这对于功能载来越强、对外接口越来越多的微机来说,是无法克服的缺点。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于性能低、功耗小,散热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为了使其工作稳定,必须要有良好的散热装置,加装散热片或风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结构标准里CPU位于扩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长的扩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后阻碍CPU风扇运转。内存的位置也不尽合理。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大小是固定的,对安装位置无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在结构上按习惯把内存插槽安放在机箱电源的下方,安装、更换内存条往往要拆下电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内存条散热条件也不好。此外,由于软硬盘控制器及软硬盘支架没有特定的位置,这造成了软硬盘线缆过长,增加了电脑内部连线的混乱,降低了电脑的中靠性。甚至由于硬盘线缆过长,使很多高速硬盘的转速受到影响。ATX主板针对AT和Baby AT主板的缺点做了以下改进:

* 主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础上旋转了90度,其几何尺寸改为30.5cm×24.4cm。
* 采用7个I/O插槽,CPU与I/O插槽、内存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 优化了软硬盘驱动器接口位置。
* 提高了主板的兼容性与可扩充性。
* 采用了增强的电源管理,真正实现电脑的软件开/关机和绿色节能功能。

Micro ATX保持了ATX标准主板背板上的外设接口位置,与ATX兼容。

MATX结构主板

Micro ATX主板把扩展插槽减少为3-4只,DIMM插槽为2-3个,从横向减小了主板宽度,其总面积减小约0.92平方英寸,比ATX标准主板结构更为紧凑。按照Micro ATX标准,板上还应该集成图形和音频处理功能。目前很多品牌机主板使用了Micro ATX标准,在DIY市场上也常能见到Micro ATX主板。

BTX是英特尔提出的新型主板架构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简称,是ATX结构的替代者,这类似于前几年ATX取代AT和Baby AT一样。革命性的改变是新的BTX规格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的体积。新架构对接口、总线、设备将有新的要求。重要的是目前所有的杂乱无章,接线凌乱,充满噪音的PC机将很快过时。当然,新架构仍然提供某种程度的向后兼容,以便实现技术革命的顺利过渡。

BTX具有如下特点:

* 支持Low-profile,也即窄板设计,系统结构将更加紧凑;
* 针对散热和气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
* 主板的安装将更加简便,机械性能也将经过最优化设计。

而且,BTX提供了很好的兼容性。目前已经有数种BTX的派生版本推出,根据板型宽度的不同分为标准BTX (325.12mm), microBTX (264.16mm)及Low-profile的picoBTX (203.20mm),以及未来针对服务器的Extended BTX。而且,目前流行的新总线和接口,如PCI Express和串行ATA等,也将在BTX架构主板中得到很好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BTX主板将通过预装的SRM(支持及保持模块)优化散热系统,特别是对CPU而言。另外,散热系统在BTX的术语中也被称为热模块。一般来说,该模块包括散热器和气流通道。目前已经开发的热模块有两种类型,即full-size及low-profile。

得益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将来的BTX主板还将完全取消传统的串口、并口、PS/2等接口。
 
最後編輯:

a120977

進階會員
已加入
3/16/06
訊息
374
互動分數
0
點數
16
感謝分享~不過簡體看起來還是有點不太能適應!
 

yanchsal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2/29/08
訊息
94
互動分數
0
點數
6
幫你繁體化^^

轉載自(百度)
由於主機板是電腦中各種設備的連接載體,而這些設備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機板本身也有晶片組,各種I/O控制晶片,擴展插槽,擴展介面,電源插座等元器件,因 此制定一個標準以協調各種設備的關係是必須的。所謂主機板結構就是根據主機板上各元器件的佈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准,所有主機板廠商都必須遵循。

主機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機板結構,現在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伺服器/工作站主機板;ATX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機板結構,擴展 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機板都採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 定的最新一代主機板結構。

在PC推出後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佈了PCAT。AT主機板的尺寸為13"×12",板上集成有控制晶片和8個I/0擴充插槽。由於 AT主機板尺寸較大,因此系統單元(主機殼)水準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這一改變也是為了支持新的較大尺寸的AT格式介面卡。將8位元資料、20 位元位址的XT擴充槽改變到16位元資料、24位元位址的AT擴充槽。為了保持向下相容,它保留62腳的XT擴充槽,然後在同列增加36腳的擴充槽。XT擴展卡 仍使用62腳擴充槽(每側31腳),AT擴展卡使用共98腳的的兩個同列擴充槽。這種PC AT匯流排結構演變策略使得它仍能在當今的任何一個PC Pentium/PCI系統上正常運行。

PC AT的初始設計是讓擴展匯流排以微處理器相同的時脈速率來運行,即6MHz 的286,匯流排也是6MHz;8MHz的微處理器,則匯流排就是8MHz。隨著微處理器速度的增加,增加擴展匯流排的速度也很簡單。後來一些PC AT系統的擴展總線速度達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適配器不能以這樣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絕大多數的PC AT仍以8或8.33MHz為擴展匯流排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絕大多數適配器都不能穩定工作。

AT主機板尺寸較大,板上能放置較多的元件和擴充插槽。但隨著電子元件集成化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機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機板規範,簡稱為Baby AT主機板。

Baby AT主機板是從最早的XT主機板繼承來的,它的大小為15"×8.5",比AT主機板是略長,而寬度大大窄於AT主機板。Baby AT主機板沿襲了AT主機板的I/0擴展插槽、鍵盤插座等外設介面及元件的擺放位置,而對記憶體槽等內部元件結構進行了緊縮,再加上大型積體電路使內部元件減 少,使得Baby AT主機板比AT主機板佈局緊湊而功能不減。

但隨著電腦硬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腦主機板上集成功能越來越多,Baby AT主機板有點不負重荷,而AT主機板又過於龐大,於是很多主機板商又採取另一種折衷的方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機板上使用較少的零部件以壓縮空間(如將I/0擴充槽 減為7個甚至6個,另一方面將Baby AT主機板適當加寬,增加使用面積,這就形成了眾多的規格不一的Baby AT主機板。當然這些主機板對基本I/0插槽、週邊設備介面及主機板固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動,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機板也能在標準主機殼上使用。最常見的Baby AT主機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機板(26.5cm×22cm即10.7"×8.7"),採用7個I/0擴充槽。

由於Baby AT主機板市場的不規範和AT主機板結構過於陳舊,英特爾在95年1月公佈了擴展AT主機板結構,即ATX(AT extended)主機板標準。這一標準得到世界主要主機板廠商支持,目前已經成為最廣泛的工業標準。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ATX結構主機板

Baby AT結構標準的首先表現在主機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機板引出介面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介面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載來越強、對外 介面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其次,Baby AT主機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性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 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裡CPU位於擴充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 後阻礙CPU風扇運轉。記憶體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電腦記憶體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機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記憶體插槽安放在主機殼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記憶體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機板,很不方便。記憶體條散熱條件也不好。此外,由於軟硬碟控制 器及軟硬碟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碟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中靠性。甚至由於硬碟線纜過長,使很多高速硬碟的轉速受 到影響。ATX主機板針對AT和Baby AT主機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

* 主機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礎上旋轉了90度,其幾何尺寸改為30.5cm×24.4cm。
* 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記憶體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 優化了軟硬碟驅動器介面位置。
* 提高了主機板的相容性與可擴充性。
* 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

Micro ATX保持了ATX標準主機板背板上的外設介面位置,與ATX相容。

MATX結構主機板

Micro ATX主機板把擴展插槽減少為3-4只,DIMM插槽為2-3個,從橫向減小了主機板寬度,其總面積減小約0.92平方英寸,比ATX標準主機板結構更為緊湊。 按照Micro ATX標準,板上還應該集成圖形和音訊處理功能。目前很多品牌機主機板使用了Micro ATX標準,在DIY市場上也常能見到Micro ATX主機板。

BTX是英特爾提出的新型主機板架構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簡稱,是ATX結構的替代者,這類似於前幾年ATX取代AT和Baby AT一樣。革命性的改變是新的BTX規格能夠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的體積。新架構對介面、匯流排、設備將有新的要求。重要的是目前所有的雜亂無章, 接線淩亂,充滿噪音的PC機將很快過時。當然,新架構仍然提供某種程度的向後相容,以便實現技術革命的順利過渡。

BTX具有如下特點:

* 支援Low-profile,也即窄板設計,系統結構將更加緊湊;
* 針對散熱和氣流的運動,對主機板的線路佈局進行了優化設計;
* 主機板的安裝將更加簡便,機械性能也將經過最優化設計。

而且,BTX提供了很好的相容性。目前已經有數種BTX的派生版本推出,根據板型寬度的不同分為標準BTX (325.12mm), microBTX (264.16mm)及Low-profile的picoBTX (203.20mm),以及未來針對伺服器的Extended BTX。而且,目前流行的新匯流排和介面,如PCI Express和串列ATA等,也將在BTX架構主機板中得到很好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BTX主機板將通過預裝的SRM(支援及保持模組)優化散熱系統,特別是對CPU而言。另外,散熱系統在BTX的術語中也被稱為熱模組。 一般來說,該模組包括散熱器和氣流通道。目前已經開發的熱模組有兩種類型,即full-size及low-profile。

得益于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將來的BTX主機板還將完全取消傳統的串口、並口、PS/2等介面。
 

hyde211

榮譽會員
已加入
11/14/06
訊息
2,282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39
感謝分享資訊XD
 

zxzx8059

進階會員
已加入
8/27/07
訊息
303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AT現在很難見到了吧~
看看家中那片GA-586TX2 REV1.06....

BTX現在還是比較少見到
看看過幾年會不會有改變QQ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