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大軍來襲!!ASUS ROG Crosshair IV Formula 開箱測試

shadowsfall

高級會員
已加入
10/18/07
訊息
512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說到ROG玩家共和國系列,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INTEL平台的超級強版”,由其是EXTREME系列的主版,
超級豪華的用料以及許多OC-Friendly的設計,更是讓不少玩家口水流整地。

不過對於AMD的FANs來說,看著INTEL平台用戶一直享受高檔神版,
雖然說AMD用戶也是有DELUXE等級的版子可以用,針對7系列晶片組最高階的790FX也有推出了Crosshair III Formula這張ROG家族成員,
不過台灣一直沒有販售,實在是非常可惜。

不過情況改變了,這波AMD推出了全新系列的Phenom II X6以及8系列晶片組的同時,
ASUS也推出了Crosshair IV Formula,而且決定在台灣販售,這對AMD愛好者的我真的是福音阿。
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接下來就來介紹敗家之眼家族的最新成員吧!!


火紅色外盒,已經是ROG家族的標準包裝了。
01.JPG


直接打開就可以讓你先流一下口水。
02.JPG


背面則是特點簡介。
03.JPG


配件一覽,太多了必須得分兩次拍,我喜歡紅色披風的貼紙!
04.JPG

05.JPG


ROG Connect用的USB線,連小細節都要ROG一下。
06.JPG


本體一覽,紅黑色系為主的配色爽度真的大增。
07.JPG




充滿誘惑要拉人入坑的敗家之眼!!!
08.JPG



驗明正身,Cross Hair IV Formula。
09.JPG



頗大塊的散熱片,特地切削營造銳利感。
01.JPG



散熱片底下則是供電區,設計為4+1相,但是用ASUS自家開發的PEM擴相晶片做調控來達到更高的效率造成跟8+2一樣的效果。
EPU晶片則是作進一步的節能控制。供電也採用EPS 8PIN來降低大電流時的負擔。
11.JPG

13.JPG


版子上所有電容則是採用了FPCAP的客制化電容。
12.JPG





偵錯用的QLED,以及在AMD平台系列的ROG主板上首見的Probe It電壓偵測腳位,對OC時的快速量測及偵錯非常有用。
14.JPG


大家都很熟悉的TurboV晶片。
15.JPG


背版I/O一覽,最特別的就是ROG CONNECT的USB插座以及開關,稍候將會仔細介紹。
16.JPG


PCI-E排列針對多卡運算的方式下去排列,給目前主流的雙槽卡多一點散熱空間。
17.JPG



ROG必備的裸測開關,左邊兩顆是特別強化過的TurboKEY以及AMD平台專用的CORE Unlocker開核開關。
18.JPG


通電時的樣子,未開啟時是白光,啟動以後則是紅光。
19.JPG




GO Button則是按一下就能夠快速套用在BIOS內預先設定的按鈕,算是較為超頻取向的設計。
20.JPG



SATA提供了原生SATA 3.0以及一個2.0額外SATA座。
21.JPG

NEC USB3.0晶片,在兩方都還要一段時間才會加入原生USB3.0方案的情況下,外接式晶片將還會佔據好一段時間。
22.JPG



ROG的經典設計,快速判別目前電壓狀態的LED燈號。
23.JPG


Marvell的網路晶片。
24.JPG


VIA製1394晶片。
25.JPG


X-FI認證銘牌,下面就是音效晶片本體。
26.JPG



鍍金風扇以及測溫線腳座,所有風扇皆支援PWM功能。
27.JPG


擁擠的南橋區,三顆晶片分別是硬體層面的IROG超頻控制晶片,以及提供E-SATA與SATA 2.0內接的JMB363晶片。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最後一定要來的疊疊樂,三代與四代的相見歡!!
32.JPG



接著進入BIOS啦,一開機一定會看到的敗家之眼LOGO。
33.JPG



Extreme Tweaker主畫面。
34.JPG


電壓調整選單,齊全但不凌亂,所有數值都是即時更新回報的。
35.JPG


Core Activaion選項,可以自由的關閉核心數目,當然也包括了”開核”。
36.JPG


所有版上LED指示燈的開關設定,要如何指派或是開啟關閉都可以調整。
37.JPG



所有電壓、風扇、溫度、轉速都有非常詳細的數值監控及調整。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GO BUTTON的設定檔,設定完之後,只要一按馬上BOOST。
42.JPG

43.JPG

BIOS以上簡單介紹比較有趣的部分,剩下的就待各位入手並好好的把玩一下了。


接下來是特別介紹的功能,ROG CONNECT,可以讓筆電可以直接透過USB線來對電壓/頻率作即時調整設定,
與軟超不同,不經過CPU而直接透過iROG晶片來直接對硬體作控制,反應會更快更直接,也方便在跑分直接調整數值得到更好的成績。

ROG Connect主畫面,主要部分看起來與TurboV差不多,此時已經連接到主機板,但尚未開機。
rogconnect1.JPG



可以自由選擇要哪些調整選項出現在選單中。
rogconnect3.JPG


所有選單,除了充當POSTER以外,還可以提供ONBOARD開關所有的功能。
rogconnect2.JPG


更可以觀察記錄CPU運作時的電壓與電流。
rogconnect4.JPG


實際運作畫面,不過為了保護起見,開機瞬間的的調整是鎖死的。
rogconnect5.JPG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Phenom II X6 1055T
主機板:Crosshair IV Formula
記憶體:Kingston LoVo DDR1866C9
VGA:HD5870
散熱器:利民 Venomous X
Power:Antec CP-1000
HDD:HITACHI SATAII 160G
OS:Windows7 &Catalyst 10.4

這次測試搭配的CPU: X6 1055T
cpu.JPG


平台一覽,剛好達成LEO平台的條件:
plat.JPG


CPU-Z截圖:
sys.JPG


3DMARK06:
3dm06.JPG

CrystalMark:
crm.JPG


Wprime:
wp.JPG


CineBenchR11:
cine11.JPG



接著驗證一下超頻實力,隨便就拉上310外頻,好版子對於高外頻運作的穩定性是相當重要的,時脈也來到4.18Ghz。
sysoc.JPG


3Dmark06:
3dm06oc.JPG


CrystalMark:
crmoc.JPG



Wprime:
wp.JPG


CinebenchR11:
cine11oc.JPG


Everest MEM BENCH:
evememoc.JPG


AMD平台在記憶體時脈也上了DDR3-2000的領域:
evememoc2080.JPG




開箱測試至此,真的很開心ROG家族的AMD系列也能跟上INTEL系列的腳步,有了功能更完整更豪華的主版。

Crosshair IV Formula 不管在功能性與實際操作的體驗上都是非常棒的,超頻的能力就更不在話下,
而ROG Connect的功能雖然已經算是相當成熟,但還是覺得帶有一點實驗性的意味,
如果RD TEAM能夠開發再筆電以外的手持裝置版本的話(比如說IPAD版本)或許會讓超頻更有樂趣。

那有了Formula會不會有Extreme版本??
我想從滿天飛的網路消息大家也能略知一二,設計更Hardcore功能更Aggressive的Crosshair IV EXTREME將會在不久的之後與各位見面,敬請期待!!
 

allen_ni

一位會員
已加入
9/14/08
訊息
1,104
互動分數
15
點數
38
AMD的旗艦板
看樣子不輸INTEL的板子
感謝分享
 

fireseduce

高級會員
已加入
1/18/08
訊息
666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果然之後出的都不會有IDE了
 

青仔~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6/22/09
訊息
77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36
網站
class.ruten.com.tw
看了都流口水了~~
礙於荷包~還是不要想太多了
 

u90253

初級會員
已加入
10/1/07
訊息
33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38
這板子用了會不會飛起來啊…

實在很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