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10/13/21
- 訊息
- 154
- 互動分數
- 11
- 點數
- 18

這次開箱華擎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主機板,除了進行插槽導覽以及性能實測之外,也會在最終總結對比與 M-ATX 大小 SKU 有何規格差異,在兩款型號是同系列且價差約八百元新台幣的情況下到底該怎麼選擇?
本文章同步發表於無廣告開箱評測網站 PC Unboxing 上,請參考超連結。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主機板規格:
尺寸:ATX 30.5 x 24.4 cm
處理器支援: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 (Series 2)
處理器腳位:Intel LGA 1851RL-ILM
CPU 供電相:14+1+1 相供電,VCore+GT+SA 80A Dr.MOS
晶片組:Intel B860
記憶體:4x DDR5 DIMM 插槽、8666(O.C.) MT/s、最大容量 256 GB(單一插槽支援 64 GB 容量)
記憶體認證:Intel XMP 3.0 (Extreme Memory Profile)
顯示輸出:1x HDMI 2.1 (4K 120Hz)、1x DisplayPort 1.4 (8K 60Hz / 5K 120Hz)、1x Intel Thunderbolt 4 (8K 60Hz / 5K 120Hz)
顯卡擴充插槽:1x PCIe 5.0 x16、1x PCIe 4.0 x16(x2 頻寬)
儲存擴充插槽:4x SATA 6Gb/s、Blazing M2_1 2280 Gen5 x4、Hyper M2_2 2230/2240/2280 PCIe Gen4 x4、Hyper M2_3 2280 PCIe Gen4 x4、M2_4 2280 PCIe Gen4 x2
有線網路:Dragon 2.5Gbps
無線網路:802.11axe Wi-Fi 6E、Bluetooth 5.3
音訊:Realtek ALC1220
USB 埠 (前置擴充):1x USB 20Gbps Type-C、2x USB 5Gbps(支援前置四個 USB 5Gbps Type-A 埠)、2x USB 2.0 Type-A(支援前置四個 USB 2.0 埠)
USB 埠 (後方 I/O):1x Thunderbolt 4 Type-C (40 Gb/s)、2x USB 10Gbps Type-C、4x USB 5Gbps Type-A、3x USB 2.0 Type-A
RGB:3x ARGB 5v 3-Pin、1x 12V RGB 4-Pin
FAN:2x 4-Pin CPU Fan (1A-12W)、1x 4-Pin AIO PUMP(3A-36W)、5x 4-Pin Chassis/PUMP (3A-36W)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主機板開箱
華擎在 B860 晶片組產品中推出了兩張 Steel Legend WiFi 系列 SKU,分別是之前有開箱評測過的 M-ATX 規格 ASRock B860M Steel Legend WiFi,還有這次開箱的是尺寸較大 ATX 規格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本次開箱擴充性更佳且尺寸較大的 ATX 版本型號。
筆者也會在總結稍微對比整理兩款型號有何差別,是否只有尺寸上的差異呢?

∆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 主機板產品特色。

∆ 通道配置圖。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使用 LGA 1851 腳位,僅支援目前 Intel 消費級最新的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使用,但因為不支援處理器超頻功能所以更建議大家選購不帶 K 的型號,也就是所謂的 Non K 例如 Intel Core Ultra 5 225 或 235 來節省預算花費。
使用 ATX 大小規格所以機殼挑選上要注意是否支援 ATX 主機板,有部分性價比款式的機殼會僅支援 M-ATX 主機板安裝。
主機板採用 14+1+1 相 Dr. MOS SPS(Smart Power Stage) 供電設計,14 相負責 CPU Vcore Phases(處理器工作電壓)、1 相負責 VCCGT Phase(內顯電壓)、最後 1 相負責 VCCSA Phases。
為了確保處理器在高負載使用下能有穩定的主機板供電環境,主機板有針對 VRM 供電晶片設置了鋁合金散熱片,提供供電晶片能有效將廢熱導出避免過熱。

∆ ATX 大小的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主機板。

∆ 主機板背面沒有強化背板。

∆ 主機板 VRM 散熱片以及處理器安裝區塊。

∆ LGA 1851 針腳。
接下來帶大家一一來看看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主機板上的各項擴充與供電插槽吧,在主機板左上方處設置了雙 8-Pin 處理器 ATX_12V 供電插槽。
主機板右上角則有三個 4-Pin 風扇供電插槽,分別為 CPU_FAN1、CPU_FAN2、AIO_PUMP 水冷與風扇供電插槽,安裝一體式水冷時可以將水冷頭 PUMP 供電及水冷排風扇線材安裝於此。

∆ 主機板左上角的 ATX_12V 雙 8-Pin 處理器供電插槽。

∆ CPU_FAN1、CPU_FAN2、AIO_PUMP。
四槽的 DDR5 DIMM 雙卡扣記憶體插槽,除了支援常見的 ECC Un-buffered DIMM / non-ECC Un-buffered DIMM 記憶體使用,這次 B860 平台有同樣支援 Clocked Unbuffered DIMM (CUDIMM/CKD) 記憶體,四條插槽最大擴充容量總計為 256 GB,也就是單條容量上限為 64 GB。
memory overclocking QVL 記憶體支援列表中標榜可達 8400 MT/s(oc),再次提醒選購搭配安裝的記憶體型號還是要以主板 memory QVL 相容性報告為主去挑選較好。
現在配單時經常選購的 2 DIMMs 雙通道記憶體套組,建議優先安裝在 A2、B2 插槽(左邊數過來第二、四槽位),將兩條記憶體安裝在這兩個位置,記憶體能夠更容易以較高的頻率來運作。
但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上,就不像 Z890 晶片組一樣有使用 Memory OC Shield 的貼紙,看來終究是預算充足的人才能享有更好功能。

∆ 4x Un-buffered DIMM DDR5 記憶體插槽,相容 UDIMM / CUDIMM 記憶體使用,最大支援 256 GB 容量擴充,QVL 最高支援 8400 MT/s(O.C.) 。
主機板右邊設有兩個 5V 3-Pin ARGB、 EZ DeBug、主機板 24-Pin 供電插槽、兩個 USB 5Gbps(支援前置四個 USB 5Gbps Type-A 埠)、一個前置 USB 20Gbps Type-C 插槽、四個 SATA 6Gb/s。
EZ DeBug 狀態指示燈號標示著 CPU / DRAM / VGA / BOOT 文字,讓使用者能夠快速檢視主機板在自我檢測過程中,是有哪些零件產生問題導致無法開機,使用者可以參考主機板說明書後進行除錯動作。

∆ 兩個 5V 3-Pin ARGB、EZ DeBug、主機板 24-Pin 供電插槽、一個 USB 3.2 Gen1 插槽、一個前置 Type-C USB 3.2 Gen2 x2 (20Gb/s) 插槽。

∆ 一個 USB 3.2 Gen1 插槽(90° 擺放)、四個 SATA 6Gb/s、TPM 安全設備插槽。
最下排有錯誤代碼卡插槽、前置面板插槽 (PANEL1)、蜂鳴器插槽、兩組 USB 2.0 插槽(支援四個前置 USB 2.0 安裝埠)、四個 CHA_FAN 風扇供電插槽、一個 clear CMOS 跳腺插槽、一個溫度感測插槽、5V 3-Pin ARGB、12V 4-Pin ARGB、前置音源孔插槽。
在主機板後方 I/O 裝甲區塊的下方與 Blazing M2_1 2280 Gen5 x4 插槽的交界處,留有一個 CHA_FAN 風扇供電插槽可以搭配機殼後方風扇安裝。

∆ 錯誤代碼卡插槽、前置面板插槽 (PANEL1)、蜂鳴器插槽、 兩組 USB 2.0 插槽(支援四個前置 USB 2.0 安裝埠)、四個 CHA_FAN 風扇供電插槽。

∆ 一個 clear CMOS 跳腺插槽、一個溫度感測插槽、5V 3-Pin ARGB、12V 4-Pin ARGB、前置音源孔插槽。

∆ 可以給機殼後方風扇安裝的 CHA_FAN 5 風扇供電插槽。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總計提供了兩個 PCIE 擴充插槽,第一槽金屬強化的 PCIE 5.0 x16 插槽使用處理器直連通道,建議玩家們安裝獨立顯示卡時優先安裝於此插槽上。
下方則是有第二個 PCIE 4.0 x16 尺寸插槽可以使用,但要注意的是下方這個 PCIE 插槽僅支援 x2 頻寬,建議使用者搭配擷取卡、音效卡、儲存擴充卡等擴充設備使用就好了。

∆ PCIe 5.0 x16 金屬強化插槽、PCIe 4.0 x16(x2 頻寬)黑色插槽。
最上面的 BLAZING M.2 插槽配有增大型 M.2 散熱片,負責壓制底下的 M2_1 PCIe Gen5 x4 擴充插槽(僅支援 2280 規格使用),確保 PCIe Gen5 x4 SSD 使用時不過熱。
下方的兩個 Hyper M.2 插槽 (M2_2、M2_3) 都支援 PCIe Gen4 x4 頻寬,但不帶散熱片的 Hyper M.2_2 支援 2230 / 2242 / 2260 / 2280 尺寸的固態硬碟擴充,而 Hyper M2_3 僅支援 2280 尺寸使用。
最右下角的 M2_4 僅支援 PCIe Gen4 x2 頻寬而已,所以建議將讀寫性能較弱的 M.2 SSD 擴充於這個插槽上。
每一個 M.2 SSD 擴充插槽都有 M.2 固定快拆旋轉卡扣,但可惜只有第一槽的 BLAZING M.2 是雙面散熱貼配置,且第二槽 Hyper M.2_2 沒有配置任何散熱片,若對於固態硬碟溫度有顧慮的消費者,就建議選購自帶薄型散熱片的 M.2 SSD 來擴充。

∆ 最上方的 BLAZING M.2 插槽支援 PCIe Gen5 x4 SSD 使用。

∆ 總計有四個 M.2 擴充插槽,但第二槽 Hyper M.2_2 沒有配置任何散熱片。

∆ M.2 SSD 散熱片一覽。
主機板後方的 I/O 有:802.11axe Wi-Fi 6E / Bluetooth 5.3 天線埠、BIOS Flashback 按鈕、HDMI 2.1 內顯顯示輸出接口、DisplayPort 1.4 內顯顯示輸出接口、Thunderbolt 4 Type-C、兩個 USB 3.2 Gen2 Type-A 藍色埠 (10 Gb/s)、四個 USB 3.2 Gen1 Type-A 藍色埠 (5 Gb/s)、三個 USB 2.0 Type-A、RJ-45 2.5 Gb/s 有線網路孔、光纖 SPDIF 數位音訊輸出埠、Line Out Jack (Gold 音訊插孔)、Microphone Input Jack (Gold 音訊插孔)。
Thunderbolt 4 Type-C 支援 HDCP 2.3,內顯可以輸出的最大解析度最高可達 8K 60Hz / 5K 120Hz。

∆ 後方 I/O 輸出接口一覽。

∆ 主機板額外配件:魔鬼氈束線帶、溫度感測線、兩條 SATA 線材、WiFi 天線。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燈光效果展示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除了可以在 BIOS 之中設定燈效之外,也可以搭配 POLYCHROME RGB 在系統中去自訂義燈光效果, 主機板本身有燈光效果的設置區塊,集中在主機板下方的兩個 M.2 散熱片下方以及 PCH 晶片組散熱片之中。

∆ 燈光效果特寫。
BIOS 功能設定選單
主機板通過自我檢定程序後,按下 F2 或是 DEL 按鍵即可進入 BIOS,玩家們可以在 BIOS 中可以進行電壓、頻率或是各項參數等設定的調整。

∆ EZ Mode。

∆ 進階模式主選單分頁。

∆ 超頻工具分頁。

∆ 處理器超頻相關設定。

∆ 記憶體超頻相關。

∆ 超頻電壓設定。

∆ CPU DLVR 設定。

∆ 進階選單。

∆ 進階選單中央處理器設定。

∆ 進階選單晶片組設定,裡面有 Re-Size BAR 在這。

∆ 儲存裝置設定。

∆ Thunderbolt 4 設定。

∆ 電源管理。

∆ USB 設定。

∆ 可信賴設定相關。

∆ 工具分頁。

∆ 硬體監控。

∆ 安全界面。

∆ 開機選項。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性能測試

本次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的主機板性能測試,搭配 24 核心 24 執行緒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並且將主機板 BIOS 更新至 1.25 版本,記憶體則是使用 Kingston FURY Renegade DDR5 RGB CUDIMM 8400MT/s 48GB (2x24GB) 雙通道記憶體套組搭建測試平台。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QS
散熱器:LIAN LI GA II LITE 360 RGB (全速)
主機板: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BIOS 版本:1.25)
記憶體:Kingston FURY Renegade DDR5 RGB CUDIMM 8400MT/s 48GB (2x24GB) CL 40-52-52-132 1.45V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8G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系統碟:Kingston NV3 2TB
電源供應器:MONTECH CENTURY II 850W
機殼:Montech HS01 PRO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572.83
首先由 CPU-Z 檢視本次的測試平台硬體資訊,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有著 24(8P+16E) 核心與 24 執行緒,系列代號為 Arrow Lake 使用 TSMC 製程,主機板使用 ASRock B860 Steel Legend WiFi 支援 PCI-E 5.0 通道,BIOS 為 1.25 版本。
同時跑了 CPU-Z 內建測試 Version 19.01.64(beta),各項成績提供給大家參考。

∆ CPU-Z 資訊一覽以及 Version 19.01.64(beta) 內建測試跑分結果。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主要用於測試處理器 caches 和 RAM 的性能,讀取/寫入/複製等頻寬性能成績代表著 CPU 和記憶體之間傳輸的速率,也就代表著資料吞吐量的效率(成績越高越好),而存取資料的時間延遲成績則表示著記憶體系統回應能力。
在這張主機板上開啟記憶體 Profile 1 進行測試,讀取速度為 126.5 GB/s、寫入速度為 98.4 GB/s、複製速度則是 108.6 GB/s,而延遲為 82.7 ns。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新版本 Cinebench 2024 是 Maxon 針對 MAXON ONE 軟體所推出的基準測試軟體,MAXON ONE 包含了 Cinema 4D、Red Giant Complete、Redshift、ZBrush、Universe、Forger,是製作動畫特效、動作設計、動態圖型、電影級人像、遊戲美術場景的強大工具,每個軟體都相互契合,為創意人員提供完整的視覺解決方案。
Cinebench 2024 使用 Cinema 4D 預設的 Redshift 渲染引擎來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若是使用多張顯示卡進行 Cinebench 2024 測試,軟體則會同時使用到多卡進行渲染測試,與 Cinebench R23 相比,Cinebench 2024 多執行緒渲染測試中場景的運算量增加了六倍。 這反映了 CPU 性能的改進以及多媒體工作者如今必須應對的更高硬體要求。

∆ Cinebench 2024。
V-Ray 6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的圖像渲染程式 V-Ray 引擎測試軟體,透過免費 Benchmark 來檢視 CPU 與 GPU 在 V-Ray 引擎上的渲染速度,而 V-Ray 項目是針對處理器渲染性能進行測試。

∆ V-Ray 6 Benchmark。
Corona Benchmark 是一款基於 Corona 10 渲染核心所設計的免費測試軟體,透過使用 Corona 10 渲染場景來評估系統性能,成績由每秒光線 (rays/s) 為單位,藉此衡量系統的渲染速度。每秒光線越多就代表渲染速度越快,而且成績是以線性比例對比。例如每秒 600 萬光線單位的系統,渲染速度及性能會是每秒 300 萬光線單位系統的兩倍。

∆ Corona Benchmark。
Geekbench 6 內的 CPU Benchmark 可以用來測試 CPU 與記憶體性能,項目包括了資料壓縮、影像處理、機器學習、光線追蹤等,多項日常使用以及專業生產力性能測試。

∆ Geekbench 6_ CPU Benchmark。
CrystalMark Retro 2.0.0 是一款全面的基準測試軟體,可測量 CPU、硬碟、2D 圖形 (GDI) 和 3D 圖形 (OpenGL) 性能,是由 CrystalDiskMark 與 CrystalDiskInfo 的作者 hiyohiyo 與 koinec 共同開發的,測試結果都是個別分數並沒有任何常見單位可以參考。

∆ CrystalMark Retro 2.0.0。
PCMark 10 同樣模擬測試情境藉此得出電腦的整體性能,常用基本功能項目內包含了應用程式啟動、網頁瀏覽以及視訊會議測試,生產力項目模擬了文檔文件、電子表格的編寫,最後一項的影像內容創作則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編輯、渲染等專業測試。

∆ PCMark 10 測試。
CrossMark 有著總計 25 項,包含了生產力、創意內容工作、系統反應性等工作模擬負載測試,下面的三項分數各有不同的評分標準及使用情境,生產力(Productivity)包含了文件編輯、試算表、網頁瀏覽,第二項的創造力(Creativity)包含照片編輯、照片整理、影片編輯,最後一項的反應(Responsiveness)則有開啟檔案、文件的反應速度、多工處理等情境。

∆ CrossMark 日常使用場景測試項目。
OCCT CPU BENCHMARK CONFIGURATION 會分別使用 AVX 指令集與 SSE 指令集,進行 Single thread 單執行緒和 Multiple threads 多執行緒進行測試。

∆ OCCT CPU BENCHMARK CONFIGURATION。
接下來使用在遊戲方面跑分最有指標性的 3DMark 系列軟體,透過一連串不同畫質與不同 GPU API 項目進行測試,對比在相同顯示卡平台搭配不同處理器時的理論成績。
3DMark CPU Profile 本項測試會分別測試 MAX、16、8、4、2、1 執行緒的性能,而 16 執行緒以上的性能更多屬於 3D 渲染或是影音專業工作才會用到,目前主流的 DirectX 12 遊戲性能大多可以參考 8 執行緒的分數,而 4 和 2 執行緒的分數則是與使用 DirectX 9 開發的老遊戲相關。

∆ 3DMark CPU Profile。
另外筆者也使用了常用於遊戲性能模擬測試的 3DMark Fire Strike、3D Mark Time Spy,兩款項目分別是代表了 1080p 畫質 DirectX11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Fire Strike,以及代表了 1440p 畫質 DirectX 12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Time Spy 。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總結

這次總結就稍微來對比一下兩款 B860 晶片組的 Steel Legend WiFi 型號到底有何差別,讓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在選購時要根據哪些地方去選擇,如果是租屋族或是住宿生那種對於主機擺放空間有限的使用者,當然是比較適合選擇尺寸較小的 MATX 大小 B860M Steel Legend WiFi,因為可以搭配一些低高度的機殼然後整台 PC 放在書櫃內等空間使用,若空間沒有限制更適合 B860 Steel Legend WiFi,因為 ATX 的規格勢必有著更好的擴充性。
硬體規格部分對比下來 B860 Steel Legend WiFi 有著較好的供電規格,並且多出一個 PCIe 4.0 x16(x2 頻寬)插槽可以用於擷取卡等設備擴充,前置擴充的 USB 規格和數量也比較好一些(USB Type-C 給到 20 Gbps、可以多擴充兩個 USB 5Gbps Type-A 埠、主機板後方多一個 USB 2.0 埠),但是 B860M Steel Legend WiFi 四個 M.2 擴充插槽都是完整 x4 頻寬;B860 Steel Legend WiFi 的則有一個僅有 x2 頻寬(分去給 PCIe 擴充插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