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10/13/21
- 訊息
- 136
- 互動分數
- 9
- 點數
- 18

威剛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固態硬碟提供 14000 MB/s(14 GB/s) 的頂尖連續讀寫性能,有著 1TB / 2TB / 4TB 容量可以選擇,筆者這次開箱 2TB 版本提供五年售後保固以及 1480 TBW 的資料寫入總位元數 (TBW),整體使用 InnoGrit IG5666 主控晶片以及 Micron 232L 3D TLC 顆粒,並搭配 samsung DDR4 SDRAM-2666 2GB 實體 DRAM Cache,藉由雙層鋁合金模組加迷你風扇,打造主動式散熱系統。
本文章同步發表於無廣告開箱評測網站 PC Unboxing 上,請參考超連結。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固態硬碟規格:
傳輸介面:PCI-Express 5.0 x4
NVMe:2.0
介面格式:M.2 2280
連續讀取速度:14000 MB/s
連續寫入速度:10000 MB/s
容量選擇:1TB / 2TB / 4TB
控制器:InnoGrit IG5666
NAND Flash:美光 Micron 232L 3D TLC 顆粒
快取緩存:三星 samsung DDR4 SDRAM-2666 2GB(正反面共兩顆 8Gb)
尺寸:80 x 24.2 x 17.9 mm
保固:5 年有限保固
TBW 耐用性:1480 TB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固態硬碟開箱
LEGEND 970 PRO 是威剛科技在旗下 ADATA 和 XPG 兩個產品線中,目前讀寫性能最快的 M.2 SSD 固態硬碟,使用 PCI-Express 5.0 x4 傳輸頻寬介面也就是所謂的 PCIe Gen5 x4,容量部分則是有 1TB / 2TB / 4TB 可以選擇。
儲存空間最大同時也是最高規格的 4TB 容量版本,連續讀寫性能可達 14GB/s(14000 MB/s) 和 11GB/s(11000 MB/s),筆者這次開箱的是 2TB 容量版本,官網標示連續讀寫性能則是 14GB/s(14000 MB/s) 和 10GB/s(10000 MB/s)。

∆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固態硬碟。

∆ 產品主要特色。

∆ 產品資訊。

∆ 盒裝內僅有 SSD 本體。
LEGEND 970 PRO 為了在 14 GB/s 的高速讀寫性能下穩定壓制主控溫度,所以直接標配主動式風冷散熱片,透過上下雙層鋁擠鰭片搭配導熱墊進行廢熱導出,接著利用微型風扇從正面吸入冷風,由左右兩側簍空風道排出並帶走熱能。
因為帶有主動式散熱模組所以整個固態硬碟尺寸為 80 x 24.2 x 17.9 mm,所以在主機板插槽安裝上可能需要注意是否會有衝突,例如有些主機板散熱片可能會因為原本的設計空間導致不相容等等狀況,所以更建議選購前先看一下主機板,同時考慮一下配色會不會很突兀。

∆ 正面風扇展示。

∆ SSD 底部顆粒也有鋁散熱鰭片協助導熱。

∆ 內嵌風扇供電不須額外安裝線材,直接透過 M.2 SSD 進行供電,在開機之後就會直接運轉了。

∆ 散熱片高度展示。
散熱片由四邊小螺絲固定,螺絲上貼有防拆保固貼,所以想要拆除小螺絲就會有人損破保問題。

∆ 貫穿式風道。

∆ 人損保固貼,筆者不建議大家移除螺絲。

∆ 但是我要開箱才沒在怕呢!

∆ 雙面薄型導熱墊,灰色的是主控晶片背面 PCB 區塊導熱墊,可能用於機構支撐避免壓彎或是協助導熱,根據痕跡可以確定主控晶片有確實接觸。
ADATA LEGEND 970 PRO 2TB 使用 InnoGrit 英韌 12nm 製程的 IG5666 主控晶片,官網標示其支援 Pseudo Single-Level Cell (pSLC) 快取演算法和 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低密度機奇偶檢查碼)錯誤校正機制、TCG OPAL 等技術。
PCB 為雙面顆粒布局並搭載實體 DRAM Cache,正反兩面各設有一個三星 samsung DDR4 SDRAM-2666 1GB(K4A8G165WC-BCTD 每顆 8Gb)也就是總計 2GB(16Gb) 的實體 DRAM Cache。
3D NAND Flash 顆粒上面印有 ADATA 600799DG 2303221148 文字,透過 SSD utils 軟體來檢視的話可以看到是美光 Micron 232L(232-layer) 3D TLC 顆粒,LEGEND 970 PRO 2TB 提供五年保固以及 1480 TB 的資料寫入總位元數 TBW(Tera Bytes Written)。

∆ ADATA LEGEND 970 PRO 使用 InnoGrit IG5666 主控,正反兩面都配有一個三星 samsung DDR4 SDRAM-2666 1GB(K4A8G165WC-BCTD)的 DRAM Cache。

∆ NAND Flash 顆粒上印有 ADATA 600799DG。

∆ 背面僅有 DRAM Cache 跟 NAND Flash 顆粒。

∆ 筆者手上的 ADATA LEGEND 970 PRO 使用美光 Micron 232L(232-layer) 3D TLC 顆粒。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固態硬碟性能測試

測試平台使用 AMD Ryzen 9 7900 處理器,搭配 GIGABYTE B650I AORUS ULTRA 主機板,並將 ADATA LEGEND 970 PRO 2TB 安裝在主機板第一槽 M2B_CPU 安裝位置,該插槽由處理器直連通道提供完整 PCIE Gen5 x4 頻寬來進行性能實測,另外提醒各位測試性能可能會因為 SSD 的韌體版本、系統硬體配置以及其他因素而有所差異,因此這邊成績僅提供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7900 (PBO AUTO)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GIGABYTE B650I AORUS ULTRA (BIOS 版本:F33b)
記憶體:Kingston FURY Renegade DDR5 RGB 7200 MT/s 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8G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3H2
系統碟: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500GB
測試硬碟: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格式化空碟)
電源供應器:MONTECH TITAN PLA 1000W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561.09
首先透過 CrystalDiskInfo 軟體來檢視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的基本資訊,採用 PCIe 5.0 x4 傳輸模式以及 NVM Express 2.0 標準,支援的功能包含 S.M.A.R.T.(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TRIM 以及 VolatileWriteCache,筆者測試的韌體版本為:0502050R。

∆ 格式化並經過不同位制單位換算後,可以使用 1.86 TB。

∆ CrystalDiskInfo 軟體檢視資訊。
在空碟狀態下使用 CrystalDiskMark 軟體來測試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的讀取寫入性能,在 NVMe SSD 設定模式下測試檔案容量設置為 1GiB,在預設設定檔所測得的連續讀寫速度為 14068 MB/s 以及 11112 MB/s。
第一欄的 Q8T1 測試成績所代表的是一個執行緒有八個佇列深度,表示工作列表中有八個 1MB 大小的存取項正在等待存取完成,對應實際狀況例如把八個不同檔案的 1MB 檔案,同時從硬碟中讀取或是寫入硬碟裡面,但一般來說平常比較少會進行這樣的作業。
隨機存取預設項目 RND4K Q32T16 項目的隨機讀寫成績為 5445 MB/s 以及 3651 MB/s。
RND4K Q32T16 為 32 個執行緒中有 16 個佇列深度的運作模式,檔案類型為隨機存取 4 KB 大小的檔案寫入或是讀取進 SSD 內。

∆ CrystalDiskMark 設定:NVMe SSD / 設定檔:預設,連續讀寫與隨機讀寫測試成績。
而日常使用情境或是遊戲玩家比較可以參考的是 QD1 到 QD4 這個區間項目,我們將 CrystalDiskMark 設定檔切換成真實世界效能測試,第一欄位就會變換成 Q1T1 雖然跑出來的成績會比 Q8T1 低一些,但成績會更符合實際日常使用體驗的性能。
原因是因為大多數日常操作中作業系統較常使用 Q1T1,也就是 1 個執行緒有 1 個佇列深度的運作模式,因此 Q1T1 相比 Q8T1 會更能夠符合日常使用的狀況,在 Q1T1 模式下把測試檔案容量設置為 1GiB 後,讀寫速度為 4342 MB/s 以及 8283 MB/s。

∆ CrystalDiskMark 設定:NVMe SSD / 設定檔:真實世界模式 1GiB 設定檔測試成績。
接著使用 ATTO Disk Benchmark 來測試不同大小檔案的連續讀寫性能及穩定度,最大值為寫入 10.45 GB/s、讀取 13.19 GB/s。

∆ ATTO Disk Benchmark。
專業性質的影片多媒體檔案寫入、讀取效能測試,使用 AJA System Test 來模擬情境測試,測試設定以 5120×2700 5K RED 格式 64GB 及 1GB 檔案來進行,Codec Type 以預設的 10bit YUV 測試,最終成績為 1GB 模式寫入 9463 MB/s、讀取 10394 MB/s,64GB 模式為寫入 9469 MB/s、讀取 10473 MB/s。

∆ AJA System Test 1GB。

∆ AJA System Test 64GB。
接下來透過 TxBENCH 進行測試在預設測試檔 512MB 模式下,獲得讀取 Read 12104 MB/s、寫入 Write 11053 MB/s 的成績。

∆ TxBENCH 預設測試檔 512MB 模式成績。
3DMark 存儲基準測試以遊戲啟動載入、複製遊戲檔案、遊戲存檔、安裝遊戲、OBS 遊戲紀錄進行測試,其情境主要使用多款遊戲進行實際測試,讓玩家可以清楚參考硬碟在遊玩使用上的成績,上述測試過程中以時間單位紀錄,但是最終成績則是使用頻寬與平均存取時間來計算,最後的存儲基準測試分數越高越好。

∆ 3DMark 存儲基準測試。
3DMark DirectStorage 功能測試可協助遊戲玩家了解 Microsoft 的 DirectStorage 技術,在 PC 遊戲載入上的效能提升,DirectStorage 是 Microsoft 針對配備 PCIe SSD 的 Windows PC 所推出的技術,可以減少載入遊戲資料時所消耗的資源。
DirectStorage 可以透過 BypassIO 帶來更多好處,透過減少傳輸資料時會用到的 CPU 負載量,來降低遊戲的 CPU 使用率,而當 DirectStorage 與 GDeflate 資料壓縮技術結合使用時,可再進一步減少遊戲載入花費時間,GDeflate 最終透過 GPU 來解壓縮遊戲資料給 VRAM,帶來更多傳輸頻寬獲得更優秀遊戲資料傳輸效率。
測試結束後會得出三種得分首先是 DirectStorage 開啟與關閉之間的性能差異,會以百分比來表示。接著是啟動 DirectStorage 功能後從 SSD 到 GPU 記憶體 (VRAM) 的遊戲資料平均傳輸頻寬,最後是停用 DirectStorage 情況下從 SSD 到 GPU 記憶體 (VRAM) 的遊戲資料平均傳輸頻寬,停用項目分數同時代表了標準 Windows API 在傳輸遊戲資料的平均頻寬。

∆ 3DMark DirectStorage 功能測試開啟和關閉分數提升。

∆ 3DMark DirectStorage 功能測試開啟和關閉平均頻寬對比。
最後使用 AIDA64 進行 Read Test Suite、Linear Read、Linear Write 三項測試,Read Test Suite 主要使用線性讀取、隨機讀取、緩存讀取等,透過這三種讀取方式來測試硬碟的讀取性能。

∆ AIDA64 Read Test Suite 讀取性能組合測試。
AIDA64 的 Linear Read 與 Linear Write 全磁碟讀寫測試,會讀寫硬碟 MAX 容量大檔案讓使用者觀察其讀寫穩定度,在 Linear Read 測試中固態硬碟穩定保持在平均讀取 9409 MB/s 左右直到結束測試。
而 Linear Write 測試中在進行到約 19 % 時把快取耗盡後,寫入速度便下降至大約 5016 MB/s 左右,後續於 45% 時再回升至高峰在結束前不斷有起有落,整體寫入平均為 8116 MB/s,以 1.86TB=1904GB 去乘與 19% 換算下來除非使用者一次性寫入 361.76 GB 以上的大檔案,不然的話都是可以享受連續寫入最高約 10192 MB/s 高速性能。

∆ AIDA64 Linear Read。

∆ AIDA64 Linear Write。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固態硬碟溫度測試
接著是散熱性能測試部分,將平台安裝在裸測支架上所以實際散熱效果會比起在機殼內還要好上一些,在測試過程中於主板 BIOS 內將所有插槽轉速設定於全速運轉,測試場景為 21 °C 密閉房間內進行實際測試,因普通房間的環境溫度難以控制所以僅供參考。
測試軟體仍然使用 CrystalDiskMark 設定:NVMe SSD / 設定檔:預設,但是手動把次數調整為 9 次;測試檔案容量設置改為 64 GiB,部分國外媒體會設定自己寫好的腳本來進行壓力測試,但筆者個人覺得台灣玩家比較常用 CrystalDiskMark 軟體來測試自己的 M.2 SSD,所以繼續使用相同軟體大家會比較好自行重現測試。
溫度記錄則是使用 HWinfo64 軟體來記錄硬碟的最高溫度,並手動調整 HWinfo64 軟體內的輪詢週期,透過調整成以下設定來更即時記錄 M.2 SSD 本身的溫度。為什麼不用 CrystalDiskInfo 軟體來記錄溫度?因為當 M.2 SSD 有複數溫度感測器時 CrystalDiskInfo 只會顯示順位第一的感測器;有時候硬碟廠商會去調整感測器溫度順序讓主控晶片不一定是第一順位,導致觀看時看到的可能是其他位置溫度。再來 CrystalDiskInfo 在溫度感測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很常會有顯示溫度與實際溫度因為沒有即時更新,導致顯示溫度與實際溫度落差可達 5~10 °C。
- 全局:20 ms
- 磁碟SMART每 1 週期
- 嵌入式控制器每 1 週期

∆ CrystalDiskMark 設定:NVMe SSD / 設定檔:預設,但是手動把測試次數調整為 9 次;測試檔案容量設置改為 64 GiB,最高溫度為 72 °C。
總結

威剛的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固態硬碟是目前在台灣通路加價屋中,少數連續讀寫性能達到 14000 MB/s 的 PCIe Gen5 x4 M.2 SSD,同時價格也是最便宜的款式,甚至比很多規格只有 12000 MB/s 的競品還要便宜,但是否能夠接受 InnoGrit 這個主控品牌就看每個人自己見仁見智了。
筆者手上開箱的這條 solution 使用 InnoGrit 英韌 IG5666 主控晶片跟美光 Micron 232L(232-layer) 3D TLC 顆粒,目前台灣有賣同樣使用 IG5666 的競品好像只有十銓,但看別人開箱十銓那條使用的是 YMTC 中國長江 TLC,兩個橫向對比的話 ADATA 優勢在於價格便宜一些然後使用 Micron 顆粒;弱勢則是標示規格的連續寫入性能低了 800 MB/s。
實際測試下來於 CrystalDiskMark 中測得的連續讀寫速度為 14068 MB/s 以及 11112 MB/s,符合官網標示規格甚至還更高了一些,售後部分提供五年售後以及 1480TB 的資料寫入總位元數 TBW(Tera Bytes Written),每日資料寫入量 (DWPD_Drive Writes Per Day) 使用 1.86 TB= 1904 GB 來換算,等於要五年內每一天都要往 SSD 裡面寫入 810.959 GB 才會超過標定的 TBW 值,基本上正常使用範圍內是不可能會超過啦。

預裝主動式風冷散熱器確實有它的優勢在,例如不需要額外接主機板其他插槽來供電,實測在筆者較為嚴苛的測試中最高溫度為 72 °C 溫度還是偏高了些,看來即便是 IG5666 溫度還是有點高,看看未來是否有更好的優化方式吧。
在裸測平台上使用那個運轉聲音還是挺明顯,而且因為使用一體式雙層鋁擠鰭片散熱模組,在大多數主機板上的散熱設計可能需要去調整(例如移除底部導熱墊等),由於高度關係基本上主機板的便利 M.2 固定卡扣或是卡環基本上也無法相容,只能使用傳統 M.2 螺絲來固定 LEGEND 970 PRO,只能說自帶散熱模組這件事情是把雙面刃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