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入冤枉錢花得少這一階段,必須先經過冤枉錢花得多這一階段。
在早期, 網路資訊不發達時, 這個是對的, 現在嘛~~~
只要願意多花時間爬文學習新知, 就可跳過花冤枉錢這一階段,
不然, 軟硬體年年都在更新, 年年花冤枉錢這可不得了,
舉個例, 知道愈多, 有可能花愈多, 但冤枉錢也花愈少,
就拿筆電來說, A筆電一台3萬4~5千, B筆電一台4萬2~3千, C筆電,2萬9千,
A筆電看起來很漂亮,BC看起來很普通
如果在不知的情況下, 預算可以買B筆電, 但外觀規格看起來差不多,
而且A筆電看起來很不錯更漂亮, 而且便宜很多, 就可能誤選A筆電,
可是如果去看規格, 發現B筆電, 效能幾乎多了快一倍, 但價錢卻只多8千
當有效能需求, 且預算足夠買B筆電, 大概不會去選A筆電,
如果預算只夠買A筆電, 那麼
當不知的情況下, 就會誤認外觀漂亮的A筆電比C筆電貴很多,而且規格也高一些, 效能會較好
如果,知道C筆電,人工方式可弄成和A筆電差不多效能時, 就大概不會去選A筆電,
結果, A筆電就變成不知的才會去買的筆電, 或著重視覺系效果才會去買的筆電,
廠商也很聰明的, 就弄了一堆規格出來,
在大數法則下, 誤選的人會較多, 較有利可圖,
( 當消費者買到不適用的東西後, 會縮短換機週期)
知道愈多, 愈能買到適合自己用途的產品, 愈少花冤枉錢
花五千就夠用, 就沒必要去買一萬的產品, 讓效能在一邊發霉,
隨著時間過去,天天打折扣貶值,
( 當知道花5千就可賺到3萬的效能, 不會有人去花3萬)
反之, 如果一開始就知, 大約要4萬及以上才能買到需要的效能,
就不會去花3萬後, 再來東補西加,
結果反而比一開始就花4萬還要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