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排是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傳統開放式水冷完全無法滿足目前70∼100W功率的CPU散熱的需要,就算你拿30升的金屬桶裝滿水並加上風扇進行輔助蒸發降溫,水溫在30∼60分鐘後也會高出8度以上才能與室溫平衡,此時水冷的效果就被大大削減了,水冷的優勢已經不在降溫的幅度上,而是能夠很好的均衡CPU內部溫度的突變。目前密閉式水冷中水箱使用的水量較少,因此 冷排就非常必要,一般使用帶有鋁或銅鰭片的迴圈水道做冷排。
材質雖都大同小異,但效能當然有差異,不過一般說來,12*12的散熱能力只足夠散1個cpu的熱,加一個vga水冷頭,最少要用12*24,以效能考量基本上是越大越好,(只要放的下,且能忍受風扇噪音的話),不過阻力也會相對變大,在馬達選擇上也要做相對考慮 廠商的數據,理論上是這樣子沒錯,不過,那些數據還是在"理想"的狀況下是如此,因為水在管路中,並不是等速的,而是中間快,在接觸面由於剪力跟液體黏滯力的交互影響關係,流速是非常慢的,而水跟空氣的熱交換只在那個部份進行,而中間熱水跟外側冷水的熱交換,在一開始流量增加時,效率會有所提升(內側熱水可以不斷跟外側冷水做熱交換),但流量超過臨界點之後,內外側水的熱交換速度趕不上管路中央水的流速時,導致中央附近的水在還沒降低多少溫度時就離開散熱排了,反而效率會突降,之後就算流量加大,散熱效率也就一直維持在那個水平附近(水跟空氣的熱交換已經飽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其中各家散熱排的設計方式不同,形成的曲線不同,開始下降點跟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有的在很小的流量就開始發生,不過最後都會呈現飽和現象,也就是說,就算單位時間內多循環幾次,也是中間的熱水在做循環,對管壁附近的水與空氣間的熱交換,已經沒有影響
材質雖都大同小異,但效能當然有差異,不過一般說來,12*12的散熱能力只足夠散1個cpu的熱,加一個vga水冷頭,最少要用12*24,以效能考量基本上是越大越好,(只要放的下,且能忍受風扇噪音的話),不過阻力也會相對變大,在馬達選擇上也要做相對考慮 廠商的數據,理論上是這樣子沒錯,不過,那些數據還是在"理想"的狀況下是如此,因為水在管路中,並不是等速的,而是中間快,在接觸面由於剪力跟液體黏滯力的交互影響關係,流速是非常慢的,而水跟空氣的熱交換只在那個部份進行,而中間熱水跟外側冷水的熱交換,在一開始流量增加時,效率會有所提升(內側熱水可以不斷跟外側冷水做熱交換),但流量超過臨界點之後,內外側水的熱交換速度趕不上管路中央水的流速時,導致中央附近的水在還沒降低多少溫度時就離開散熱排了,反而效率會突降,之後就算流量加大,散熱效率也就一直維持在那個水平附近(水跟空氣的熱交換已經飽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其中各家散熱排的設計方式不同,形成的曲線不同,開始下降點跟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有的在很小的流量就開始發生,不過最後都會呈現飽和現象,也就是說,就算單位時間內多循環幾次,也是中間的熱水在做循環,對管壁附近的水與空氣間的熱交換,已經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