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RTX 2070 GAMING Z、AERO 開箱測試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273
互動分數
1,933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NVIDIA RTX 20 首發是推出了 RTX 2080 Ti 以及 RTX 2080,RTX 2070 則是今天晚上(16)才正式解禁,相較於 2080 的高價,RTX 2070 是大多數人比較能承擔得起的價錢,一般版的建議售價為499美元,Founders Edition 信仰版則是599美元,而超頻版本可能會在這價錢之上,相比 GTX 1070 剛推出時的 379 / 449 美元(後者為FE版)多了120~150美元,不過在這一代上架構升級為 Turing 核心,主要差異就是在於多了 Real-Time Ray Tracing 光影追蹤技術、DLSS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CUDA 核心數提升以及記憶體從 GDDR5 升級 GDDR6。

RTX 2070、GTX 1070 兩代在規格上的差異,CUDA 數從1920提升到了2304,這一代還新增了 Tensor Core、RT Core 以及 RTX OPS 光影追蹤效能,雖然核心時脈差異不大,但是記憶體頻寬增加以及 CUDA 的關係在效能上預期是有明顯差異,另外就是標準版與 FE 公版也有些微差異性,主要在於時脈上不同,GPU Boost FE 版比較高一點,不過 TDP 也增加了10W。
s1.png



此次入手的有兩張,一張是 MSI RTX 2070 GAMING Z,超頻版本,有比較高的時脈,也比 FE 版高不少,另一張是 RTX 2070 AREO,屬於標準版,也就是上面的 Stock 規格那一版本,當然兩者會有一些價差。
01.jpg



先來看看 MSI RTX 2070 GAMING Z。這張的核心基本時脈為1410MHz,Boost可以達到1830MHz,記憶體則是同於公版14Gbps。
02.jpg



RTX 2070 GAMING Z 採用新一代的 Twin Frozr 7 散熱架構,有兩顆 Torx 3.0 雙滾珠軸承風扇,上面有特殊的龍鰭造型減少風阻,以及弧形引流扇葉增加風流,散熱鰭片的部分則是採用了波浪彎曲造型,可以讓氣流更快速解熱,並降低噪音。
03.jpg



配件有,說明書、保固說明、杯墊、安裝手冊、軟體光碟、支撐架。
05.jpg



這個支撐架在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上面也有,安裝於擴充卡擋板處,畢竟現在顯卡都不輕,有支撐總是比較好。
06.jpg



風扇外面有一張貼紙,使用請移除,上面的說明主要是怕有些玩家以為風扇不轉壞掉了?不...是還沒達到工作溫度。
07.jpg



RTX 2070 GAMING Z 與之前的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風格一致,現在這一代已經不是紅黑配,改為灰黑配,顏色就交給 RGB 吧。這張卡的長度約30公分,不含擋板的部分。
08.jpg



RGB 的部分在風扇框邊外側。
09.jpg



兩顆9.5公分的風扇,TORX 3.0 的風扇與之前有點差異,在風扇葉片上有特殊的龍鰭立體造型,而且也有彎折的弧形引流設計來增加風流。
10.jpg



下方可以看到有相當高度的散熱鰭片,雖然擋板只有2個插槽,但實際安裝還是需要吃到3個。
11.jpg



後方。
12.jpg



頂部,中間有 GEFORCE RTX 字樣。
13.jpg



左側有 MSI Twin Frozr 7 字樣,這部分有燈效,支援 RGB MYSTIC LIGHT 調整。
14.jpg



需要外接8+6pin電源。
15.jpg



背面有金屬強化背板,兼具散熱效果,這樣式與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的背板相同。
16.jpg



表面有髮絲紋處理。
17.jpg



RTX 2070 是不支援 NVLink。
18.jpg



輸出埠,3個DP、1個HDMI、1個Type-C。
19.jpg



PCB 在GPU周圍還有一塊金屬護板,這部分主要是針對 GPU 旁邊的記憶體部分進行散熱。
20.jpg



金屬背板有導熱膠條與PCB接觸,對應的就是GPU、記憶體。
21.jpg



記憶體的部分有導熱膠條,底下是8顆1GB。
22.jpg



RTX 2070 GPU 代號 TU106-400A-A1。
24.jpg



記憶體是 Micron 顆粒編號 8OA77 D9WCW。
25.jpg



採用8相供電,供電電感上面還有 MSI 的龍紋標誌。
23.jpg


26.jpg



即便是 2070 的散熱器也是相當龐大。
27.jpg



核心中間有6根熱導管,散熱鰭片分為兩區,在右邊可以看到也有針對供電的部分導熱。
28.jpg



RTX 2070 GAMING Z 是6根熱導管,其中有1根比較粗一點,採S與U型穿插於鰭片中。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接著來看看 RTX 2070 AERO,這張是標準版本,它的規格時脈要比 FE 信仰版低,當然就不用說上面的 GAMING Z,核心預設為1410MHz,Boost 最高為1620MHz,記憶體14Gbps。
04.jpg



兩張比較一下,RTX 2070 AERO 看起來就很素人。
33.jpg



RTX 2070 AERO 採用傳統的鼓風扇散熱器,畢竟這是標準版本,也不好要求太多。
34.jpg



中間採用透明塑膠材質,上面有 AERO 字樣,可以看到內部散熱鰭片。
35.jpg



鼓風扇看起來是還蠻帥氣,只是散熱效率就...
36.jpg



頂部有 MSI 以及 GEFORCE RTX 字樣,因為是標準版本,所以沒有燈效。
37.jpg



需要外接8+6pin供電。
38.jpg



背面也有金屬背板,因為這樣是工程樣品,並不是販售版本,它的背面有膠膜,本來想要移除拍比較清楚,不過會連條碼一起下來,只好作罷。
39.jpg



輸出埠,3個DP、1個HDMI、1個Type-C。
40.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8700K @ 4.8GHz
CPU Cooler: Tt Water 3.0 Extreme S
RAM: GSKILL DDR4 3200 8GB x2
MB: MSI Z370 Tomahawk
VGA: MSI RTX 2070 GAMING Z、MSI RTX 2070 AERO
HDD: OCZ Vertex 3.20 240GB、Seagate 2TB
PSU: IN WIN SI 1065W
OS: Windows 10 64bit

測試平台處理器為 Core i7-8700K,直接超頻4.8GHz,CPU 電壓設為1.31V。

測試之前先來看看 RTX 2070 GAMING Z 點燈的樣貌,預設的燈效就是 RGB 漸層流體,看起來質感真的不錯。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以下是 RTX 2070 GAMING Z 的測試,RTX 2070 AERO 因為時間不多的關係,只能跑跑3DMark,下方會有比較。

基本 Benchmark 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0904
Graphics score:11347
Physics score:21057
51.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5667
Graphics score:5515
Physics score:20976
52.jpg



3DMark Time Spy:9235
Graphics score:9308
CPU score:8848
53.jpg



3DMark Time Spy Extreme:4304
Graphics score:4358
CPU score:4024
54.jpg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121.2
55.jpg




遊戲效能測試

《刺客教條:起源》
aco.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x1440 以及 3860x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x1440:8978
FPS 平均:76
56.jpg



3860x2160 :5849
FPS 平均:48
57.jpg



《戰地風雲1》
47.jpg


畫面特效設定套用最高,測試 DX11。測試項目為戰役浴血之戰裡面的第一關絕頂表現,從一開始開著MK.V坦克紀錄120秒,取平均張數。

解析度 2560x1440:115.8
解析度 3840x2160:67
58.png




《極地戰嚎5》
fc5.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x1440 以及 3860x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x1440:85
59.jpg



3840x2160:46
60.jpg




《FINAL FANTASY XV》
ffxv_rtx_bench_5.jpg


FINAL FANTASY XV 的 Benchmark 測試軟體,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x1440 以及 3860x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x1440:7035
61.jpg



3840x2160:4064
62.jpg




《俠盜獵車手 V》
gta5.jpg



影像設定全開或最高,進階影像開啟長陰影、高解析度陰影、飛行時啟用高畫質串流,進階視野與陰影距離則是調至最低,反鋸齒FXAA開啟、MSAA關閉。
測試項目為遊戲自帶的 Benchmark。

2560x1440 Pass 1:84
3840x2160 Pass 1:46.6
63.png




《古墓奇兵:崛起》
rottr.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x1440 以及 3860x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x1440:106.4
64.jpg



3840x2160:53.84
65.jpg



溫度與功耗
裸測平台,室溫28度。
待機時核心溫度在37度,風扇轉速0,還未到工作溫度,不過這待機溫度真的低。
71.jpg



待機時全機功耗:73W
(CPU Core i7-8700K @ 4.8GHz / 1.31V)
73.jpg



執行 Furmark 燒機測試,溫度最高控制在72度左右,風扇轉速這邊沒看到,忘了切到 GPU-Z 看,不過燒機時並沒有明顯的風扇聲音。
測得平均張數是168,最大張數是171,差異甚小,幾乎沒因為溫度控制而掉速。
72.jpg



執行 Furmark 燒機時全機功耗:311W
(CPU Core i7-8700K @ 4.8GHz / 1.31V)
74.jpg



與 RTX 2080、RTX 2080 Ti 比較
在同平台上先前有測過 MSI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GIGABYTE RTX 2080 WINDFORCE OC,來比較一下 RTX 2070 與 RTX 2080、RTX 2080 Ti 效能的差異,供各位玩家入手參考。
x1.png



超頻測試
RTX 2070 一樣有支援自動超頻的功能,MSI Afterburner 超頻軟體目前已經有整合 Overclocking Scanner 在裡面,在核心時脈裡面左側有一個類似WIFI的訊號圖案,按下去之後會出現一個時脈與電壓關係的視窗,按下右上角的 OC Scanner 就會開始偵測超頻幅度。
81.jpg



偵測時會出現 Overclocking Scanner 的視窗,一共有4個掃描點,可以看以下圖片從開始到結束大概需要十分鐘左右,掃完之後按下 Afterburner 視窗核心時脈的右側 Curve 即可套用超頻時脈。右側的 GPU-Z 是已經套用的時脈,核心提升了54MHz,不過 Overclocking Scanner 並不包括記憶體,記憶體的部分還是得自己手動調整。
82.jpg



不過個人還是喜歡用老方法,手動調整測幾次 3DMark 就可以找到最高的過測時脈,手上這張 MSI RTX 2070 GAMING Z 核心可以+70MHz,Boost 最高1900MHz,記憶體從1750MHz調至2000MHz。以下括弧後面為預設值的成績。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1367(10904)+4.2%
Graphics score:11862(11347)+4.5%
Physics score:21013(21057)
83.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5896(5667)+4%
Graphics score:5753(5515)+4.3%
Physics score:20932(20976)
84.jpg



3DMark Time Spy:9555(9235)+3.5%
Graphics score:9710(9308)+4.3%
CPU score:8766(8848)
85.jpg




MSI RTX 2070 AERO 3DMark測試
因為測試的時間有限,所以 RTX 2070 AERO 只能跑跑 3DMark。括弧後面是 RTX 2070 GAMING Z 的預設值成績。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0275(10904)+6%
Graphics score:10667(11347)+6.3%
Physics score:21028(21057)
91.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5291(5667)+7.1%
Graphics score:5140(5515)+7.3%
Physics score:21025(20976)
92.jpg



3DMark Time Spy:8556(9235)+7.9%
Graphics score:8505(9308)+9.4%
CPU score:8857(8848)
93.jpg



3DMark Time Spy Extreme:3961(4304)+8.7%
Graphics score:3950(4358)+10.3%
CPU score:4031(4024)
94.jpg



小結
MSI RTX 2070 GAMING Z 在遊戲2K的解析度沒有甚麼問題,遊戲大作全開應該都能有60張以上的表現,而4K解析度下大部分都有4x張的效能,與 RTX 2080 相比大概有10~15%的差異,犧牲一點特效應該也能順跑4K解析度。

至於 RTX 2070 GAMING Z 與標準版 RTX 2070 AERO 相比,效能相差大約有8~9%,畢竟時脈就有不小差異,GAMIMG Z 的Boost是1830MHz,AERO是1620MHz,這部分就差了13%,可能也之所以如此,GAMING Z 能超頻的幅度不算大,核心僅+70MHz,不過記憶體時脈能從1750MHz拉到2000MHz,提升14%,超頻後的效能大約可以提升4~5%。

MSI RTX 2070 GAMING Z 的溫度表現算是相當不錯,待機風扇沒啟動的情況下,溫度僅37度,Furmark 燒機最高控制在72度,而且裸測下幾乎聽不到風扇的噪音。

與前一代 GTX 1070 相比 RTX 2070 效能算是提升相當多,應該能夠超過 GTX 1080 沒問題,超頻版可能與 GTX 1080 Ti 效能相當。

價格的部分目前大多還未有公開,據稱 RTX 2070 台灣報價大概會在17000~22000元之間,也就是標準版與超頻版的差異。
 

baby51763

進階會員
已加入
7/16/16
訊息
394
互動分數
45
點數
28
鼓風式散熱器跟筆電一樣噪音大散熱...
 

zxcvb680

榮譽會員
已加入
2/5/09
訊息
1,886
互動分數
10
點數
38
年齡
34
感謝S大測試MSI RTX 2070 GAMING Z RGB LED很漂亮
效能贏GTX 1080. 遊戲和跑分
跟1080TI 還弱後些. 超頻版能不能追上不知. 公版卡測試.贏1080多
贏1080TI任務交給RTX 2080
 

nrs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9/1/06
訊息
93
互動分數
0
點數
6
MSI RTX 2070 GAMING Z很不錯 效能好 溫度也不會太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