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處理器評測

MSI MAG Z590 Torpedo 開箱搭配 11900K 超頻測試

MSI Torpedo 系列在前一代 Intel 400 晶片組上推出於 B460,Z490 就沒有,而這一代則有 Z590 Torpedo 以及 B560 Torpedo,屬於 MAG 軍武風格,其定位在 Z590 Tomahawk WiFi 之下,也就是相對比較便宜一些,兩者在規格上 Torpedo 也略有不同以及刪減,如少了 WiFi,但有 2.5G + 1G 雙網路,M.2 散熱片也少一個。

MSI MAG Z590 Torpedo 是鮭魚歸於 Z590 晶片組的入門電競取向,也就沒有較豪華霸氣的散熱片、撒料、燈效等,看似陽春,但該有的還是沒少,畢竟基於 Z590 晶片組,在擴充上就是有一定程度的支援。

Torpedo 就是魚雷。


01.jpg

MSI MAG Z590 Torpedo 與 Tomahawk 一樣是採用14+2+1相供電設計,且在供電上方採用了高效能的散熱解決方案。Z590 無疑就是有支援 PCIe 4.0,不過這仍取決於搭配第11代處理器才有,板上的 M.2 插槽有三個,其中兩個有散熱片輔助散熱。網路的部分沒有搭配 WiFi,不過有 2.5G(Intel I225-V) + 1G(Intel I219-V) 雙網,音效的部分則是 Audio Boost 5 設計,Realtek ALC4080 晶片。

02.jpg

配件有說明書、龍紋徽標貼紙、軍武風格貼紙、快速手冊、2條 SATA、2組 M.2 螺絲、USB 隨身碟(驅動與應用程式)。

03.jpg

MSI MAG Z590 Torpedo 採用標準的 ATX 尺寸,PCB 設計應該與 Z590 Tomahawk WiFi 相同。

05.jpg

整體為黑色 PCB,散熱片也是多數黑灰色,搭配一點復古的灰藍色綴飾。外觀風格上與 Tomahawk 相同,僅差在配色,另外第三根 M.2 就無搭散熱片,中間第二根 M.2 的散熱片也略小一點。

06.jpg

MAG Z590 Torpedo 供電上的散熱片與 Tomahawk 應該是相同的,都採用加大設計,直接延伸到後方 IO 披覆,有部分主機板這邊上面就只是塑料材質。

08.jpg

側邊可以看到有鰭片式彎折增加散熱面積。

09.jpg

10.jpg

供電與 Tomahawk 同級,採用14+2+1相設計,在供電元件上方也貼有 7W/mk 導熱墊與散熱片接觸導熱。

11.jpg

CPU 上方供電的散熱片。

13.jpg

14.jpg

CPU 為8+4pin供電。

15.jpg

LGA1200 腳位,相容於第10代、第11代處理器。

12.jpg

4個 DDR4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到128GB,時脈支援,搭配第10代為2933MHz,第11代3200MHz,最大超頻可到4700+MHz。

16.jpg

24pin電源右側有 EZ Debug LED 指示燈。

17.jpg

有1個 USB 3.2 Gen 2 以及1組 USB 3.2 Gen 1。

18.jpg

可能是 SATA 轉向90度的關係,主機板這部分也做了個凹型設計,讓出一些空間方便插拔。

19.jpg

另外兩個 SATA 於側邊位置,一共有6個 SATA。

20.jpg

晶片組散熱片與 Tomahawk 相同。

21.jpg

主板側邊有個6pin輔助供電。而這上方位置有一個 LED Switch 開關。

22.jpg

與 Tomahawk 規格相同,2個 PCIe x16、2個 PCIe x1 插槽,第一根的 PCIe x16 有金屬護甲,用11代處理器支援 PCIe 4.0 規格,10代則支援 PCIe 3.0。

23.jpg

在第一個 M.2 插槽散熱片上有一張說明貼紙,使用11代 Core i5 以上才有支援,這插槽可以支援 PCIe 4.0 x4。

07.jpg

一共有三個 M.2 插槽,前面兩個有散熱片,Tomahawk 為滿血三個散熱片。

24.jpg

音效有隔離區域設計。

25.jpg

Realtek ALC4080 晶片搭配高品質日系音效電容。

26.jpg

後方 IO 埠,DP、HDMI、2個 USB 2.0、4個 USB 3.2 Gen 1、1個 USB 3.2 Gen 2 Type-A、1個 USB 3.2 Gen 2×2 Type-C、1G + 2.5G 網路埠、5個音源輸出入、1個 S/PDIF。

27.jpg

燈效的部分與 Tomahawk 也相同,僅在晶片組散熱片下方,支援 Mystic Light,可調整顏色同步周邊。

28.jpg

BIOS 簡介
BIOS 的部分與 Tomahawk 應該幾乎相同,開機進入之後可以選擇散熱器種類,主要就是 Power Limit 的散熱功耗限制,選擇安裝的散熱器可以有較好的效能發揮。

41.jpg

簡易模式畫面。

53.jpg

進階模式畫面。

42.jpg

在 PCI Sub-system Settings 裡面已經可以看到有 Re-Size BAR Support 的選項。

43.jpg

超頻選項,一樣能調整的還是很齊全,包括 CPU 進階選項、外頻、倍頻、電壓、記憶體時脈參數等。另外還可以看到有個 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 這個也是此篇會介紹的重點之一,這個選項預設是關閉,打開之後簡單說就是會自動超頻,目前僅在11代的 11900K 以及 11900KF 才有。

44.jpg

有完整的電壓選項,也能夠針對核心數細調。

45.jpg

46.jpg

完整的記憶體選單。

48.jpg

DigitALL Power 電源控制。

49.jpg

CPU 進階選項。

50.jpg

Hardware Monitor,調整風扇轉速與溫度對應。

51.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1900K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aquid 360R
RAM: HyperX DDR4 3466 8GB x2
MB: MSI MAG Z590 Torpedo
VGA: MSI RTX 3060 GAMING X TRIO
HDD: KLEVV N610 1TB、Seagate 2TB
PSU: IN WIN SI 1065W
OS: Windows 10 64bit

CPU-Z
CPU Single:699.5
CPU Multi:6608.1

61.jpg

SuperPI 1M:6.460s
CPUmark99:967

62.jpg

SuperPI 8M:1m07.665s

63.jpg

Memory Benchmark
Read:53675 MB/s
Write:50857 MB/s
Copy:50311 MB/s

64.jpg

7-Zip 19.00
壓縮:66186 MIPS
解壓縮:95851 MIPS
整體評等:81018 MIPS

65.jpg

x264 FHD Benchmark:69

66.jpg

POV-Ray:55.27s

67.jpg

CINEBENCH R15
OpenGL:210.14 fps
CPU:2434 cb
CPU 單核心:254 cb

68.jpg

CINEBENCH R20
CPU:5890 cb
CPU 單核心:585 cb

69.jpg

這部分順便測試了溫度與功耗,待機時處理器溫度約35度,R20 最高79度。待機整機功耗70W,R20 測試時最高302W。

69.1.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9919
Graphics score:10079
Physics score:28334

70.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5215
Graphics score:4995
Physics score:28177

71.jpg

3DMark Time Spy:9127
Graphics score:8700
CPU score:12653

72.jpg

手動超頻 5.1GHz,CPU 所需電壓也差不多在1.39V,可以完成上面的所有測試。括弧後面為預設值成績。

CPU-Z
CPU Single:691.6(699.5)-
CPU Multi:7057.9(6608.1)+6.8%

81.jpg

SuperPI 1M:6.451s(6.460s)+0.1%
CPUmark99:960(967)-

82.jpg

SuperPI 8M:1m07.431s(1m07.665s)+0.3%

83.jpg

Memory Benchmark
Read:53597 MB/s(53675 MB/s)
Write:51064 MB/s(50857 MB/s)
Copy:50409 MB/s(50311 MB/s)

84.jpg

7-Zip 19.00
壓縮:67588 MIPS(66186 MIPS)+2.1%
解壓縮:99019 MIPS(95851 MIPS)+3.3%
整體評等:83304 MIPS(81018 MIPS)+2.8%

85.jpg

x264 FHD Benchmark:73.1(69)+5.9%

86.jpg

POV-Ray:52.17s(55.27s)+5.6%

87.jpg

CINEBENCH R15
OpenGL:254.21 fps(210.14 fps)
CPU:2607 cb(2434 cb)+7.1%
CPU 單核心:258 cb(254 cb)+1.6%

88.jpg

CINEBENCH R20
CPU:6288 cb(5890 cb)+6.8%
CPU 單核心:623 cb(585 cb)+6.5%

89.jpg

R20 順道測試了溫度與功耗,待機時處理器溫度約45度(35度),R20 最高98度(79度)。待機整機功耗108W(70W),R20 測試時最高419W(302W)。

3DMark Time Spy:9219(9127)
Graphics score:8746(8700)
CPU score:13303(12653)+5.1%

90.jpg

比較表
與 MSI MAG Z590 Tomahawk WiFi 比較一下,基本上是沒有甚麼差異,多數都只在誤差值內。

x1.png

小結
MSI MAG Z590 Torpedo 與 Z590 Tomahawk WiFi 在效能上是沒有甚麼差異性,因為兩者幾乎是同樣的 PCB 設計,在 BIOS 選單也相同,就是攣生兄弟來著,Core i9-11900K 在兩款平台上都能發揮完全的效能,超頻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可能會需要好一點的散熱器,即便不超頻使用,因為 11900K 處理器有動態調節頻率的關係,處理器溫度過高可能會有頻率限制,有比較好的散熱器效能自然就會高一點。

zxcvb680

榮譽會員
已加入
2/5/09
訊息
1,886
互動分數
10
點數
38
年齡
34
感謝大大測試 z590 Torpedo. 雙網卡改成這型號 Z590 Tomahawk WiFi 一個網卡改成WI F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