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目前市面上在 Intel B760 晶片組是以 DDR4 平台為主,DDR5 還未看到,不過應該快鋪貨了,如果想直上 DDR5 記憶體的玩家可能需要再等一下下。
畢竟是屬於主流級的晶片組,MSI 在產品定位上面也是以自家 MAG 與 PRO 系列為主,此次開箱測試的是 MAG B760 TOMAHAWK WIFI ,也是這裡面比較高規擴充性與用料的型號。這個型號也有 DDR4 的版本。
B760 TOMAHAWK WIFI 的主要特色,採用 12+1+1 相 75A 設計,支援 Lightning Gen 5 PCIe 5.0 插槽、USB 3.2 Gen 2×2 20Gbps、DDR5 記憶體、WiFi 6E + 藍牙5.3、加強供電散熱、2.5G 有線網路、M.2 Shield Frozr 散熱片。
配件有簡易說明書、個性化與標籤貼紙、一條 SATA、無線天線、1個 M.2 螺絲。
B760 TOMAHAWK WIFI 採用標準的 ATX 尺寸,整體 PCB 佈局上與 B660 TOMAHAWK 是很相似。
在散熱片的風格上也是差異不大,一樣採用了斜切紋的元素。
供電散熱片延伸到後方 IO 上,這整塊都是金屬材質。
下方拉了鰭片造型增加散熱面積。
採用 12+1+1 相供電設計。
在供電元件與散熱片之間墊有 7W/mK 散熱墊。
CPU 採用2個 8pin 供電。
4個 DDR5 插槽,最高可擴充128GB,時脈支援7000+MHz(OC)。
在主電源右側有簡易的除錯燈,可用來判別不開機時可能錯誤的硬體。
1個 USB 3.2 Gen2 Type C、1組前置 USB 3.2 Gen1 Type A。
4個 SATA。
主板下方設有燈效、風扇、USB 2.0、前置 IO 接頭。
晶片組上方與 M.2 散熱片有連接性的斜切紋搭配。
整體看起來質感是還不錯,不過這張板子是無自帶 RGB 燈效。
3個擴充插槽,由右至左,PCIe 5.0 x16 、PCIe 3.0 x4、PCIe 4.0 x1。
第一根為 PCIe 5.0 規格,插槽側邊有金屬護甲。
音效採用 Realtek ACL897 晶片,搭配日系音效電容。
3個 M.2 插槽,皆有散熱片對應,都是 PCIe 4.0 x4 規格。
M.2 安裝是採用 EZ M.2 Clip 免螺絲設計。
後方 IO 埠,4個 USB 2.0、1個 DP、1個 HDMI、4個 USB 3.2 Gen 2 10Gbps Type-A、1個 USB 3.2 Gen 2×2 20Gbps Type-C、RJ-45 網路埠(Realtek 2.5Gbps)、無線天線埠、5個音源輸出入、S/PDIF 光纖輸出。
BIOS 簡介
基本上同時期的 BIOS 都長得差不多了,功能選項有部分刪減,因為 B760 並不能超頻,但還是有許多看得到吃不到的限制。
簡易模式中可以觀看一些硬體資訊,這部分也可以快速開關一些功能。
一樣保留超頻選項,但 CPU 的部分是沒啥用的,因為晶片組的限制。最主要還是記憶體超頻。
進階 CPU 選項。
完整的記憶體選單。
DigitALL Power 選單。
可從板子上調整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關係。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CPU Cooler: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RAM: T-FORCE DDR5-6000 16GBx2
MB: MSI MAG B760 TOMAHAWK WIFI
VGA: GIGABYTE RTX 3090 Ti Gaming OC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CPU-Z
CPU Single:910.3
CPU Multi:16803.6
SuperPI 1M:5.793s
CPUmark99:893
SuperPI 8M:59.718s
Memory Benchmark
Read:94367 MB/s
Write:82672 MB/s
Copy:85496 MB/s
Latency:73.3 ns
7-Zip 21.00
壓縮:174456 MIPS
解壓縮:216777 MIPS
整體評等:195616 MIPS
x264 FHD Benchmark:138.7
POV-Ray:20.53s
CINEBENCH R15
OpenGL:363.36 fps
CPU:6075 cb
CPU 單核心:314 cb
CINEBENCH R20
CPU:14880 pts
CPU 單核心:840 pts
CINEBENCH R23
CPU:38938 pts
CPU 單核心:2178 pts
V-Ray:26542
V-Ray GPU CUDA:2221
V-Ray GPU RTX:2991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27251
Graphics score:27674
Physics score:56073
3DMark Time Spy:22649
Graphics score:22609
CPU score:22881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213
2 threads:2377
4 threads:4688
8 threads:8650
16 threads:11448
Max threads:16454
Nero Score:11380
CPU:3133
GPU:8247
CrossMark
總分:2482
生產力:2215
創造力:2921
反應:2144
Geekbench 5
Single:2183
Multi:25542
小結
MSI MAG B760 TOMAHAWK WIFI 即便搭配旗艦的 Core i9-13900K 也可以發揮其效能,相較於 Z790 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反正現在 K 版也都在出廠就壓到差不多極限,不能超好像也無所謂阿XD,總之搭配好一點的散熱器才是重點了。MSI 這張 B760 TOMAHAWK WIFI 相較於之前所測的 B760 AORUS ELITE AX 在規格上是有那麼點相似,不過主要 MSI 這張在第一根的 PCIe 上面是使用 5.0 x16 ,而 GIGABYTE 是 4.0 x16,目前撰稿前都還未看到這兩張的售價,但可能是很接近的。
畢竟是屬於主流級的晶片組,MSI 在產品定位上面也是以自家 MAG 與 PRO 系列為主,此次開箱測試的是 MAG B760 TOMAHAWK WIFI ,也是這裡面比較高規擴充性與用料的型號。這個型號也有 DDR4 的版本。
B760 TOMAHAWK WIFI 的主要特色,採用 12+1+1 相 75A 設計,支援 Lightning Gen 5 PCIe 5.0 插槽、USB 3.2 Gen 2×2 20Gbps、DDR5 記憶體、WiFi 6E + 藍牙5.3、加強供電散熱、2.5G 有線網路、M.2 Shield Frozr 散熱片。
配件有簡易說明書、個性化與標籤貼紙、一條 SATA、無線天線、1個 M.2 螺絲。
B760 TOMAHAWK WIFI 採用標準的 ATX 尺寸,整體 PCB 佈局上與 B660 TOMAHAWK 是很相似。
在散熱片的風格上也是差異不大,一樣採用了斜切紋的元素。
供電散熱片延伸到後方 IO 上,這整塊都是金屬材質。
下方拉了鰭片造型增加散熱面積。
採用 12+1+1 相供電設計。
在供電元件與散熱片之間墊有 7W/mK 散熱墊。
CPU 採用2個 8pin 供電。
4個 DDR5 插槽,最高可擴充128GB,時脈支援7000+MHz(OC)。
在主電源右側有簡易的除錯燈,可用來判別不開機時可能錯誤的硬體。
1個 USB 3.2 Gen2 Type C、1組前置 USB 3.2 Gen1 Type A。
4個 SATA。
主板下方設有燈效、風扇、USB 2.0、前置 IO 接頭。
晶片組上方與 M.2 散熱片有連接性的斜切紋搭配。
整體看起來質感是還不錯,不過這張板子是無自帶 RGB 燈效。
3個擴充插槽,由右至左,PCIe 5.0 x16 、PCIe 3.0 x4、PCIe 4.0 x1。
第一根為 PCIe 5.0 規格,插槽側邊有金屬護甲。
音效採用 Realtek ACL897 晶片,搭配日系音效電容。
3個 M.2 插槽,皆有散熱片對應,都是 PCIe 4.0 x4 規格。
M.2 安裝是採用 EZ M.2 Clip 免螺絲設計。
後方 IO 埠,4個 USB 2.0、1個 DP、1個 HDMI、4個 USB 3.2 Gen 2 10Gbps Type-A、1個 USB 3.2 Gen 2×2 20Gbps Type-C、RJ-45 網路埠(Realtek 2.5Gbps)、無線天線埠、5個音源輸出入、S/PDIF 光纖輸出。
BIOS 簡介
基本上同時期的 BIOS 都長得差不多了,功能選項有部分刪減,因為 B760 並不能超頻,但還是有許多看得到吃不到的限制。
簡易模式中可以觀看一些硬體資訊,這部分也可以快速開關一些功能。
一樣保留超頻選項,但 CPU 的部分是沒啥用的,因為晶片組的限制。最主要還是記憶體超頻。
進階 CPU 選項。
完整的記憶體選單。
DigitALL Power 選單。
可從板子上調整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關係。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CPU Cooler: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RAM: T-FORCE DDR5-6000 16GBx2
MB: MSI MAG B760 TOMAHAWK WIFI
VGA: GIGABYTE RTX 3090 Ti Gaming OC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CPU-Z
CPU Single:910.3
CPU Multi:16803.6
SuperPI 1M:5.793s
CPUmark99:893
SuperPI 8M:59.718s
Memory Benchmark
Read:94367 MB/s
Write:82672 MB/s
Copy:85496 MB/s
Latency:73.3 ns
7-Zip 21.00
壓縮:174456 MIPS
解壓縮:216777 MIPS
整體評等:195616 MIPS
x264 FHD Benchmark:138.7
POV-Ray:20.53s
CINEBENCH R15
OpenGL:363.36 fps
CPU:6075 cb
CPU 單核心:314 cb
CINEBENCH R20
CPU:14880 pts
CPU 單核心:840 pts
CINEBENCH R23
CPU:38938 pts
CPU 單核心:2178 pts
V-Ray:26542
V-Ray GPU CUDA:2221
V-Ray GPU RTX:2991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27251
Graphics score:27674
Physics score:56073
3DMark Time Spy:22649
Graphics score:22609
CPU score:22881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213
2 threads:2377
4 threads:4688
8 threads:8650
16 threads:11448
Max threads:16454
Nero Score:11380
CPU:3133
GPU:8247
CrossMark
總分:2482
生產力:2215
創造力:2921
反應:2144
Geekbench 5
Single:2183
Multi:25542
小結
MSI MAG B760 TOMAHAWK WIFI 即便搭配旗艦的 Core i9-13900K 也可以發揮其效能,相較於 Z790 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反正現在 K 版也都在出廠就壓到差不多極限,不能超好像也無所謂阿XD,總之搭配好一點的散熱器才是重點了。MSI 這張 B760 TOMAHAWK WIFI 相較於之前所測的 B760 AORUS ELITE AX 在規格上是有那麼點相似,不過主要 MSI 這張在第一根的 PCIe 上面是使用 5.0 x16 ,而 GIGABYTE 是 4.0 x16,目前撰稿前都還未看到這兩張的售價,但可能是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