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在上個禮拜書面發布了 GTX 1050 Ti 以及 GTX 1050,
不過效能曝光解禁、開賣是在25日晚上9點,這兩張卡是屬於主流等級的中階顯卡,
官方售價分別是139美元以及109美元,剛好卡在對手 AMD RX 470 以及 RX 460 中間,
雖然沒有直接衝突,但畢竟價格算是相當接近,
AMD 備感壓力下這兩張最近也下調了10美元來提升一些競爭力。
規格的部分,GTX 1050 Ti 採 GP107-400 核心,有768個 CUDA 核心,
時脈1290MHz,Boost 1392MHz,搭配 128bit GDDR5 4GB 記憶體,時脈7008MHz;
GTX1050 採 GP 107-300 核心,有640個 CUDA,時脈較 Ti 高一些1354MHz,Boost 1455MHz,
搭配 128bit GDDR5 2GB 記憶體,時脈一樣7008MHz。
TDP 功耗兩者皆為75W。
入手的這張是 MSI GTX 1050 Gaming X,是 MSI GTX 1050 專版裡面最高階,
後面還有 Gaming、TOC、OC、一般版,不過 Gaming 版應該只會有時脈較高的 Gaming X,
因為兩個版本只差在時脈上不同,其餘是一樣的。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1.jpg)
MSI GTX 1050 Gaming X 的預設核心時脈是1417MHz,Boost 1531MHz,
透過 Gaming APP 有三種模式可快速切換,
包括 OC、Gaming 以及 Silent,所對應的時脈如下。
1556 MHz / 1442 MHz / 7108 MHz (OC Mode)
1531 MHz / 1417 MHz / 7008 MHz (Gaming Mode)
1455 MHz / 1354 MHz / 7008 MHz (Silent Mode)
![0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2.jpg)
開箱…
![0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3.jpg)
配件有軟體光碟、快速手冊、感謝卡。
![0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4.jpg)
MSI GTX 1050 Gaming X 採用 Twin Frozr VI 散熱器,
支援 Zero Froze 停轉技術,散熱器上面的貼紙就是告訴你在溫度還未達到一定程度時(60度),
風扇不轉是正常的,並不是壞掉,安裝使用時記得把貼紙移除,不然黏住是確定不會轉的。
![0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5.jpg)
雖然同樣是 Twin Frozr VI 散熱器外觀樣貌風格一致,但與高階卡還是有差異,
尺寸小一點,散熱鰭片與導管數也會有刪減,畢竟中階卡並不會太熱。
![0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6.jpg)
兩顆9公分的 TORX 2.0 風扇,葉扇上面有特殊處理。
![0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7.jpg)
散熱器後側上下兩邊有類似爪子的立體造型,這部分有燈效,開機後會發亮。
![0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8.jpg)
底部可以看到有1根熱導管。
![0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9.jpg)
上部也可以看到1根外露的熱導管,實際上是同一根。
![1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0.jpg)
頂部前端有 MSI Gaming 的龍紋圖案,這部分也有燈效。
![1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1.jpg)
需要外接6pin電源,MSI GTX 1050 TOC 或 OC 是不需要外接電源。
![1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2.jpg)
背面PCB板。
![1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3.jpg)
輸出埠,1個DP、1個HDMI、1個DVI,檔板其餘的部分有造型通風孔。
![1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4.jpg)
拆解一下來看看PCB與散熱器細節。
![1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5.jpg)
GPU相當小一顆,與 RX 460 差不多。
![1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6.jpg)
GP107-300-A1 核心晶片。
![1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7.jpg)
記憶體是採用 SKhynix H5GC4H24AJR 顆粒。
![1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8.jpg)
供電的部分。
![1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9.jpg)
散熱器採用一根熱導管S型的方式穿插。黏在散熱器上的藍色貼片是給記憶體導熱,
因為接觸面的關係,只有兩顆記憶體有貼片。
![2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0.jpg)
底座採用 HDT 的方式導管直接與 GPU 接觸散熱。
![2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1.jpg)
![2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3.jpg)
鰭片凹陷處是為了閃避PCB上的原件。
![2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2.jpg)
散熱器整體做工用料都還算不錯。
![2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4.jpg)
開機後散熱器後段上下有紅色爪型燈效。
![2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5.jpg)
頂部前端龍紋圖案也有白色燈效。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6.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5960X ES(@ 4.3GHz)
CPU Cooler: Cooler Master Nepton 240M
RAM: GSKILL DDR4 2133 4GBx4
MB: GIGABYTE X99M-Gaming 5
VGA: MSI GTX 1050 Gaming X
HDD: OCZ TRION 150 480GB + Seagate 2TB
PSU: FSP 皇鈦極 AURUM PT 1000W 全模組化
OS: Windows 10 64bit
測試直接比較先前同平台所測的 MSI RX 460 2GB OC,
可參考 http://www.coolaler.com/content.php/6780 ,
遊戲有部分有重新測試,畢竟驅動程式更新了幾版,
公平起見還是更新重測,AMD 是使用 Crimson 16.10.2。
基本 Benchmark 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6621
![3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1.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354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2.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158
![3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3.jpg)
3DMark Time Spy:2121
![3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4.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1-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1-1.png)
Unigine Valley
解析度為1920×1080,Extreme HD以及8xAA設定。
FPS:38.5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5.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5-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5-1.png)
遊戲效能測試
Tomb Raider
特效品質設定為非常高,解析度 1920×1080,TressFX開啟,反鋸齒為FXAA。
AVG:57.8
![3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6.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6-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6-1.png)
Sniper Elite III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Ultra,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方式直接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
![6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gtx_970_g1.gaming/63.jpg)
AVG:87.6
![3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7.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7-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7-1.png)
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 Standard,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方式直接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分別測 DirectX 11 以及 DirectX 12。
![4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49.jpg)
DX11:36.5
![3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8.jpg)
DX12:37.2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9.jpg)
與 RX 460 比較。RX 460 在新驅動之下 DX11 增加,但 DX12 卻沒跟著上來。
![38-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8-1.png)
全軍破敵:戰鎚(Total War: WARHAMMER)
這是專用的測試Benchmark,主要是用來測DX12,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 Medium,解析度 1920×1080。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52.jpg)
AVG:62.9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9.jpg)
與 RX 460 比較。RX 460 在新驅動之下較先前有提升不少。
![40-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0-1.png)
Star Wars Battlefront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
遊戲測試是直接開塔圖因星生存戰,以Fraps紀錄120秒,並取平均張數。
![5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54.jpg)
AVG:60.7
![41-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1-1.png)
BattleField 4
畫面特效設定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項目為第一關,從室內可以走動之後以Fraps記錄120秒,並取平均張數。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ame/bf4/01.jpg)
AVG:56.1
![42-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2-1.png)
Grand Theft Auto V
測試項目為遊戲自帶的 Benchmark。
遊戲畫面解析度為 1920×1080,影像設定全開或最高。
進階影像開啟長陰影、高解析度陰影、飛行時啟用高畫質串流,進階視野與陰影距離則是調至最低,
反鋸齒FXAA開啟、MSAA關閉,設定如下。設定占用到視訊記憶體容量2999MB。
![4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6.jpg)
直接取成績最低的 Pass 1 測試
AVG:42.2
![43-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3-1.png)
BattleField 1
畫面特效設定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分別測試 DX11、DX12。
測試項目為戰役浴血之戰裡面的第一關絕頂表現,從一開始開著MK.V坦克紀錄120秒,取平均張數。
紀錄工具為 Afterburner,因為 Fraps 無法顯示 DX12 的張數。
![4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7.jpg)
DX11
AVG:58.2
![44-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4-1.png)
DX12
AVG:52.5
![45-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5-1.png)
DX12 反倒表現得比較差,看國外測試好像也是如此,所以玩 BF1 目前還是開 DX11 就好了。
溫度與功耗
裸測平台,室溫28度。
待機時核心溫度在40度,風扇轉速0%。未達到60度風扇是不啟動。
![5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51.jpg)
待機時的全機功耗:61W
![2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7.jpg)
執行Furmark燒機測試,溫度最高控制在68度左右,風扇轉速39%。
平均張數是42,最大張數是43,幾乎無差異沒掉速。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52.jpg)
燒機測試時全機功耗:169W
![2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8.jpg)
超頻測試
超頻是直接使用 MSI Afterburner 超頻工具,手上這張卡大概核心可以+170MHz,記憶體+150MHz,
核心時脈超頻約12%,過測 3DMark 項目。括弧後面為預設的成績。
3DMark Fire Strike:6989(6621)+5.6%
![6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1.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595(3354)+7.2%
![6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2.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322(1158)+14.2%
![6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3.jpg)
3DMark Time Spy:2271(2121)+7%
![6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4.jpg)
小結
從上面測試看來 GTX 1050 贏過 RX 460 是肯定的,而且差距不算小,
雖然說測試都非公版,但保守估計應該也有20%以上,不過價格來看 RX 460 是相對便宜了點,
另外若與自家卡相比,大概是與 GTX 950 OC 插電版差不多,甚至贏一些,
功耗上 GTX 1050 插電版有比較省電一點,溫度則是差不多專版都控制在6x度。
目前還未看到 GTX 1050 的價錢出爐,
但 GTX 1050 Ti 已經列出來了,價格在4800~5900元之間。
不過效能曝光解禁、開賣是在25日晚上9點,這兩張卡是屬於主流等級的中階顯卡,
官方售價分別是139美元以及109美元,剛好卡在對手 AMD RX 470 以及 RX 460 中間,
雖然沒有直接衝突,但畢竟價格算是相當接近,
AMD 備感壓力下這兩張最近也下調了10美元來提升一些競爭力。
規格的部分,GTX 1050 Ti 採 GP107-400 核心,有768個 CUDA 核心,
時脈1290MHz,Boost 1392MHz,搭配 128bit GDDR5 4GB 記憶體,時脈7008MHz;
GTX1050 採 GP 107-300 核心,有640個 CUDA,時脈較 Ti 高一些1354MHz,Boost 1455MHz,
搭配 128bit GDDR5 2GB 記憶體,時脈一樣7008MHz。
TDP 功耗兩者皆為75W。
入手的這張是 MSI GTX 1050 Gaming X,是 MSI GTX 1050 專版裡面最高階,
後面還有 Gaming、TOC、OC、一般版,不過 Gaming 版應該只會有時脈較高的 Gaming X,
因為兩個版本只差在時脈上不同,其餘是一樣的。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1.jpg)
MSI GTX 1050 Gaming X 的預設核心時脈是1417MHz,Boost 1531MHz,
透過 Gaming APP 有三種模式可快速切換,
包括 OC、Gaming 以及 Silent,所對應的時脈如下。
1556 MHz / 1442 MHz / 7108 MHz (OC Mode)
1531 MHz / 1417 MHz / 7008 MHz (Gaming Mode)
1455 MHz / 1354 MHz / 7008 MHz (Silent Mode)
![0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2.jpg)
開箱…
![0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3.jpg)
配件有軟體光碟、快速手冊、感謝卡。
![0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4.jpg)
MSI GTX 1050 Gaming X 採用 Twin Frozr VI 散熱器,
支援 Zero Froze 停轉技術,散熱器上面的貼紙就是告訴你在溫度還未達到一定程度時(60度),
風扇不轉是正常的,並不是壞掉,安裝使用時記得把貼紙移除,不然黏住是確定不會轉的。
![0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5.jpg)
雖然同樣是 Twin Frozr VI 散熱器外觀樣貌風格一致,但與高階卡還是有差異,
尺寸小一點,散熱鰭片與導管數也會有刪減,畢竟中階卡並不會太熱。
![0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6.jpg)
兩顆9公分的 TORX 2.0 風扇,葉扇上面有特殊處理。
![0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7.jpg)
散熱器後側上下兩邊有類似爪子的立體造型,這部分有燈效,開機後會發亮。
![0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8.jpg)
底部可以看到有1根熱導管。
![0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09.jpg)
上部也可以看到1根外露的熱導管,實際上是同一根。
![1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0.jpg)
頂部前端有 MSI Gaming 的龍紋圖案,這部分也有燈效。
![1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1.jpg)
需要外接6pin電源,MSI GTX 1050 TOC 或 OC 是不需要外接電源。
![1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2.jpg)
背面PCB板。
![1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3.jpg)
輸出埠,1個DP、1個HDMI、1個DVI,檔板其餘的部分有造型通風孔。
![1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4.jpg)
拆解一下來看看PCB與散熱器細節。
![1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5.jpg)
GPU相當小一顆,與 RX 460 差不多。
![1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6.jpg)
GP107-300-A1 核心晶片。
![1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7.jpg)
記憶體是採用 SKhynix H5GC4H24AJR 顆粒。
![1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8.jpg)
供電的部分。
![1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19.jpg)
散熱器採用一根熱導管S型的方式穿插。黏在散熱器上的藍色貼片是給記憶體導熱,
因為接觸面的關係,只有兩顆記憶體有貼片。
![2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0.jpg)
底座採用 HDT 的方式導管直接與 GPU 接觸散熱。
![2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1.jpg)
![2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3.jpg)
鰭片凹陷處是為了閃避PCB上的原件。
![2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2.jpg)
散熱器整體做工用料都還算不錯。
![2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4.jpg)
開機後散熱器後段上下有紅色爪型燈效。
![2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5.jpg)
頂部前端龍紋圖案也有白色燈效。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6.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5960X ES(@ 4.3GHz)
CPU Cooler: Cooler Master Nepton 240M
RAM: GSKILL DDR4 2133 4GBx4
MB: GIGABYTE X99M-Gaming 5
VGA: MSI GTX 1050 Gaming X
HDD: OCZ TRION 150 480GB + Seagate 2TB
PSU: FSP 皇鈦極 AURUM PT 1000W 全模組化
OS: Windows 10 64bit
測試直接比較先前同平台所測的 MSI RX 460 2GB OC,
可參考 http://www.coolaler.com/content.php/6780 ,
遊戲有部分有重新測試,畢竟驅動程式更新了幾版,
公平起見還是更新重測,AMD 是使用 Crimson 16.10.2。
基本 Benchmark 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6621
![3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1.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354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2.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158
![3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3.jpg)
3DMark Time Spy:2121
![3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4.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1-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1-1.png)
Unigine Valley
解析度為1920×1080,Extreme HD以及8xAA設定。
FPS:38.5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5.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5-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5-1.png)
遊戲效能測試
Tomb Raider
特效品質設定為非常高,解析度 1920×1080,TressFX開啟,反鋸齒為FXAA。
AVG:57.8
![3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6.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6-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6-1.png)
Sniper Elite III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Ultra,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方式直接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
![6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gtx_970_g1.gaming/63.jpg)
AVG:87.6
![3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7.jpg)
與 RX 460、RX 470 比較
![37-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7-1.png)
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 Standard,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方式直接使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分別測 DirectX 11 以及 DirectX 12。
![4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49.jpg)
DX11:36.5
![3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8.jpg)
DX12:37.2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9.jpg)
與 RX 460 比較。RX 460 在新驅動之下 DX11 增加,但 DX12 卻沒跟著上來。
![38-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8-1.png)
全軍破敵:戰鎚(Total War: WARHAMMER)
這是專用的測試Benchmark,主要是用來測DX12,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 Medium,解析度 1920×1080。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52.jpg)
AVG:62.9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39.jpg)
與 RX 460 比較。RX 460 在新驅動之下較先前有提升不少。
![40-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0-1.png)
Star Wars Battlefront
畫面設定直接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
遊戲測試是直接開塔圖因星生存戰,以Fraps紀錄120秒,並取平均張數。
![5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80_gaming_x/54.jpg)
AVG:60.7
![41-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1-1.png)
BattleField 4
畫面特效設定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
測試項目為第一關,從室內可以走動之後以Fraps記錄120秒,並取平均張數。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ame/bf4/01.jpg)
AVG:56.1
![42-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2-1.png)
Grand Theft Auto V
測試項目為遊戲自帶的 Benchmark。
遊戲畫面解析度為 1920×1080,影像設定全開或最高。
進階影像開啟長陰影、高解析度陰影、飛行時啟用高畫質串流,進階視野與陰影距離則是調至最低,
反鋸齒FXAA開啟、MSAA關閉,設定如下。設定占用到視訊記憶體容量2999MB。
![4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6.jpg)
直接取成績最低的 Pass 1 測試
AVG:42.2
![43-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3-1.png)
BattleField 1
畫面特效設定套用最高,解析度 1920×1080,分別測試 DX11、DX12。
測試項目為戰役浴血之戰裡面的第一關絕頂表現,從一開始開著MK.V坦克紀錄120秒,取平均張數。
紀錄工具為 Afterburner,因為 Fraps 無法顯示 DX12 的張數。
![4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7.jpg)
DX11
AVG:58.2
![44-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4-1.png)
DX12
AVG:52.5
![45-1.pn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45-1.png)
DX12 反倒表現得比較差,看國外測試好像也是如此,所以玩 BF1 目前還是開 DX11 就好了。
溫度與功耗
裸測平台,室溫28度。
待機時核心溫度在40度,風扇轉速0%。未達到60度風扇是不啟動。
![5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51.jpg)
待機時的全機功耗:61W
![2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7.jpg)
執行Furmark燒機測試,溫度最高控制在68度左右,風扇轉速39%。
平均張數是42,最大張數是43,幾乎無差異沒掉速。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52.jpg)
燒機測試時全機功耗:169W
![2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28.jpg)
超頻測試
超頻是直接使用 MSI Afterburner 超頻工具,手上這張卡大概核心可以+170MHz,記憶體+150MHz,
核心時脈超頻約12%,過測 3DMark 項目。括弧後面為預設的成績。
3DMark Fire Strike:6989(6621)+5.6%
![6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1.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3595(3354)+7.2%
![6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2.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322(1158)+14.2%
![6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3.jpg)
3DMark Time Spy:2271(2121)+7%
![6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gtx_1050_gaming_x/64.jpg)
小結
從上面測試看來 GTX 1050 贏過 RX 460 是肯定的,而且差距不算小,
雖然說測試都非公版,但保守估計應該也有20%以上,不過價格來看 RX 460 是相對便宜了點,
另外若與自家卡相比,大概是與 GTX 950 OC 插電版差不多,甚至贏一些,
功耗上 GTX 1050 插電版有比較省電一點,溫度則是差不多專版都控制在6x度。
目前還未看到 GTX 1050 的價錢出爐,
但 GTX 1050 Ti 已經列出來了,價格在4800~5900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