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於9月17日正式推出了 RTX 3080,不過似乎量很少,多數店家有貨都要裝機才出,主要就是出一張少賺一張,要賺就賺一整台XD,這種現象也不只台灣,國外也是各種缺,所以也導致出現一些黃牛,願意單張賣,但是價格就是貴個幾千甚至一萬,你想買就來,何時會正常供貨我也不知道,但我想 AMD 下個月發布新卡,NVIDIA 大概也是有留著牌等著打,所以可以暫時先忍忍做些功課,目前保持觀望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此次入手的是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目前售價是23490元,不過多數應該沒貨,某蝦電商有人要掛賣32000的,不建議高價買黃牛,等就對了。這張 RTX 3080 Gaming OC 10G 為超頻版,核心時脈 Boost 1800MHz,相較於公版 1710MHz 要提升5.3%,保固的部分外盒是寫4年,台灣則提供5年,需透過註冊才有延長。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1.jpg)
主要特色是採用 WINDFORCE 散熱器,三風扇搭配獨特刀鋒扇葉正逆轉功能,底部與 GPU 接觸採大面積銅板加上熱導管的方式散熱,另外在散熱器後方還採用了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延長的散熱鰭片可以讓風流直接穿過,頂部則有 RGB 燈效支援 RGB FUSION 2.0,顯卡背部有強化兼散熱的金屬板。
![0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2.jpg)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採用 WINDFORCE 三風扇散熱器,第一顆風扇比較小為8公分,中間與右邊為9公分。至於為何會這樣設計,我猜是風扇框架造型上與 RTX 3090 是相同,而 RTX 3090 有支援 NVLink,所以預留了金手指的跨接區,雖然說 RTX 3080 並沒有 NVLink XD。
![0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3.jpg)
![0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4.jpg)
風扇與先前 RTX 20 系列上的 WINDFORCE 相同,三顆風扇採正逆轉不同方向,據稱可以順向加壓風流,有更好的散熱效率。葉片上則有獨特的刀刃形狀設計,表面有導流溝槽,可以提升更多的進風量。
![0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5.jpg)
當然也沒意外會吃到三個插槽。
![0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6.jpg)
下方可以看到有相當厚實且密擠的散熱鰭片。
![0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7.jpg)
顯卡後方是包覆住。
![0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8.jpg)
頂部,後方背板有延伸到頂部,上面有 GEFORCE RTX 字樣,顯卡外框右側則有 GIGABYTE 字樣,這部分有 RGB 燈效。
![0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9.jpg)
頂部也可以看到外露厚實密擠的鰭片。
![1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0.jpg)
需要外接2個 8pin 供電。
![1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1.jpg)
在 PCB 頂部有個 BIOS 切換開關,左為 OC 超頻,右為 SILENT 安靜,預設為 OC,主要就是風扇轉速上的設定,OC 風扇轉速較高,預期 Boost 可有較高時脈,可依個人偏好切換,請於電腦關機時切換或切換後請重新開機才會套用。
![1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2.jpg)
背部有大面積的金屬背板,強化兼散熱。
![1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3.jpg)
後側有較特殊的設計,官方稱之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可以看到下方無 PCB,整體散熱器是要超過 PCB 許多,這部分有散熱鰭片對應正面的風扇,後背板開孔可以直接讓風流通過,強化散熱效果。
![1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4.jpg)
輸出埠有3個DP、2個HDMI。
![1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5.jpg)
拆下散熱器可以看到對應 PCB 位置供電的部分都貼有導熱墊直接散熱。
![1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6.jpg)
PCB 不算太大,但散熱器真的長,有32公分,超過一般鄉民長度,組裝時選購機殼也得留意是否塞得下。
![1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7.jpg)
電源的部分是透過轉接,延長到背板尾端。
![1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8.jpg)
PCB 上的元件相當密集,採用13+4相供電設計。
![1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9.jpg)
GPU 晶片採用 GA102-200-KD-A1。記憶體則是10顆 Micron D8BGW GDDR6X。
![2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0.jpg)
散熱鰭片主要分為兩個區域。
![2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1.jpg)
GPU 周圍記憶體位置、供電都有貼上導熱墊。GPU 接觸的部分為大面積銅板,銅板後方則是熱導管。
![2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2.jpg)
7根熱導管。
![2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3.jpg)
散熱鰭片。
![2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4.jpg)
![2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5.jpg)
燈效的部分僅在 GIGABYTE 字樣以及下方導光條,這部分支援 RGB Fusion,可與其他周邊同步。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6.jpg)
![2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7.jpg)
![2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8.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0900K 無超頻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aquid 360R
RAM: HyperX DDR4-3466 8GBx2
MB: GIGABYTE Z490 AORUS ELITE AC
VGA: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HDD: KLEVV N610 1TB、Seagate 2TB
PSU: GIGABYTE P750GM
OS: Windows 10 64bit
基本 Benchmark 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9387
Graphics score:21014
Physics score:29533
![3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1.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1162
Graphics score:10959
Physics score:29774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2.jpg)
3DMark Time Spy:17313
Graphics score:18282
Physics score:13318
![3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3.jpg)
3DMark Time Spy Extreme:8644
Graphics score:9167
Physics score:6535
![3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4.jpg)
3DMark DLSS
DLSS off:54.19 FPS
DLSS on:75.70 FPS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5.jpg)
遊戲效能測試
《刺客教條:起源》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26.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99
![3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6.jpg)
3840×2160:73
![3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7.jpg)
《刺客教條:奧德賽》
![2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29.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81
![3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8.jpg)
3840×2160:60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9.jpg)
《極地戰嚎5》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32.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49
![4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0.jpg)
3840×2160:93
![4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1.jpg)
《FINAL FANTASY XV》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35.jpg)
FINAL FANTASY XV 的 Benchmark 測試軟體,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337
![4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2.jpg)
3840×2160:7702
![4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3.jpg)
《古墓奇兵:崛起》
![4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40.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75.22 FPS
![4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4.jpg)
3840×2160:105.84 FPS
![4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5.jpg)
《古墓奇兵:暗影》
![4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43.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08
![4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6.jpg)
3840×2160:76
![4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7.jpg)
《邊緣禁地3》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ame/borderlands_3/01.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狠角色"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於 DX11、DX12。
2K @ DX11:104.13
2K @ DX12:99.8
4K @ DX11:62.69
4K @ DX12:61.11
![4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8.jpg)
《碧血狂殺2》
![rdrii.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gtx_1650_super_windforce_oc/rdrii.jpg)
影像設定品質自設,全部拉到最高或極致,僅 MSAA 關閉,因為太吃記憶體。一樣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77.303
![4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9.jpg)
3840×2160:54.2101
![5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0.jpg)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
![tctd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tx_3080_gaming_x_trio/tctd2.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1
![5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1.jpg)
3840×2160:67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2.jpg)
《地平線 黎明時分》
![horizon.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tx_3080_gaming_x_trio/horizon.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8
![5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3.jpg)
3840×2160:96
![5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4.jpg)
溫度與功耗
裸測平台,室溫27度,空調。
待機時核心溫度在44度,轉速為0,工作溫度還未到,所以是0dB完全靜音。
待機時全機功耗為68W。
![5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5.jpg)
執行 Furmark 燒機測試,溫度最高控制在67度左右。風扇轉速為86%。
測得平均張數是287,最大張數是290,差異不大,幾乎沒因為溫度控制而掉速。
執行 Furmark 燒機測試時全機最高功耗約487W。
![5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6.jpg)
小結
因為這張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測試平台與先前測 MSI RTX 3080 GAMING X TRIO 不太一樣,且顯卡驅動也不同版本,所以就不進行比較,主要分數也都差不多,有幾款遊戲效能上有較明顯差異,如《地平線 黎明時分》、《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這可能是驅動程式的關係,因為先前所測是第一版支援 RTX 3080 的 Beta 版,而這次測試的是最近更新的 456.38 正式版本。
散熱的部分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在 Furmark 燒機時溫度控制在67度,風扇轉速不低,有86%,有點明顯的聲音,吵雜還不至於,但就敏感的玩家而言可以把 BIOS 切換到 SILENT 模式應該會好很多。至於最近傳出 RTX 3080 可能有在遊戲時崩潰跳回桌面的問題,這裡是沒遇到,之前 MSI 那張也沒有。
RTX 3080 的效能應該多數玩家都有個底,相較於 RTX 2080 Super 大約有50%的效能提升,目前專版價格大概在21800~28000元之間,以上一代的價格定位來看似乎不會太高,也之所以較吸引玩家口袋裡的小朋友蠢蠢欲動,不過目前沒貨也只能乾瞪眼,說真的除非你要直接裝機買一台,不然別衝動給黃牛賺,而且 RTX 3080 還有 20G 的版本,你確定不等等?
此次入手的是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目前售價是23490元,不過多數應該沒貨,某蝦電商有人要掛賣32000的,不建議高價買黃牛,等就對了。這張 RTX 3080 Gaming OC 10G 為超頻版,核心時脈 Boost 1800MHz,相較於公版 1710MHz 要提升5.3%,保固的部分外盒是寫4年,台灣則提供5年,需透過註冊才有延長。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1.jpg)
主要特色是採用 WINDFORCE 散熱器,三風扇搭配獨特刀鋒扇葉正逆轉功能,底部與 GPU 接觸採大面積銅板加上熱導管的方式散熱,另外在散熱器後方還採用了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延長的散熱鰭片可以讓風流直接穿過,頂部則有 RGB 燈效支援 RGB FUSION 2.0,顯卡背部有強化兼散熱的金屬板。
![0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2.jpg)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採用 WINDFORCE 三風扇散熱器,第一顆風扇比較小為8公分,中間與右邊為9公分。至於為何會這樣設計,我猜是風扇框架造型上與 RTX 3090 是相同,而 RTX 3090 有支援 NVLink,所以預留了金手指的跨接區,雖然說 RTX 3080 並沒有 NVLink XD。
![0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3.jpg)
![0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4.jpg)
風扇與先前 RTX 20 系列上的 WINDFORCE 相同,三顆風扇採正逆轉不同方向,據稱可以順向加壓風流,有更好的散熱效率。葉片上則有獨特的刀刃形狀設計,表面有導流溝槽,可以提升更多的進風量。
![0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5.jpg)
當然也沒意外會吃到三個插槽。
![0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6.jpg)
下方可以看到有相當厚實且密擠的散熱鰭片。
![0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7.jpg)
顯卡後方是包覆住。
![0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8.jpg)
頂部,後方背板有延伸到頂部,上面有 GEFORCE RTX 字樣,顯卡外框右側則有 GIGABYTE 字樣,這部分有 RGB 燈效。
![0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09.jpg)
頂部也可以看到外露厚實密擠的鰭片。
![1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0.jpg)
需要外接2個 8pin 供電。
![1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1.jpg)
在 PCB 頂部有個 BIOS 切換開關,左為 OC 超頻,右為 SILENT 安靜,預設為 OC,主要就是風扇轉速上的設定,OC 風扇轉速較高,預期 Boost 可有較高時脈,可依個人偏好切換,請於電腦關機時切換或切換後請重新開機才會套用。
![1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2.jpg)
背部有大面積的金屬背板,強化兼散熱。
![1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3.jpg)
後側有較特殊的設計,官方稱之 Screen cooling 散熱設計,可以看到下方無 PCB,整體散熱器是要超過 PCB 許多,這部分有散熱鰭片對應正面的風扇,後背板開孔可以直接讓風流通過,強化散熱效果。
![1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4.jpg)
輸出埠有3個DP、2個HDMI。
![1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5.jpg)
拆下散熱器可以看到對應 PCB 位置供電的部分都貼有導熱墊直接散熱。
![1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6.jpg)
PCB 不算太大,但散熱器真的長,有32公分,超過一般鄉民長度,組裝時選購機殼也得留意是否塞得下。
![1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7.jpg)
電源的部分是透過轉接,延長到背板尾端。
![1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8.jpg)
PCB 上的元件相當密集,採用13+4相供電設計。
![1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19.jpg)
GPU 晶片採用 GA102-200-KD-A1。記憶體則是10顆 Micron D8BGW GDDR6X。
![2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0.jpg)
散熱鰭片主要分為兩個區域。
![2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1.jpg)
GPU 周圍記憶體位置、供電都有貼上導熱墊。GPU 接觸的部分為大面積銅板,銅板後方則是熱導管。
![2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2.jpg)
7根熱導管。
![2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3.jpg)
散熱鰭片。
![2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4.jpg)
![2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5.jpg)
燈效的部分僅在 GIGABYTE 字樣以及下方導光條,這部分支援 RGB Fusion,可與其他周邊同步。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6.jpg)
![2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7.jpg)
![2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28.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0900K 無超頻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aquid 360R
RAM: HyperX DDR4-3466 8GBx2
MB: GIGABYTE Z490 AORUS ELITE AC
VGA: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HDD: KLEVV N610 1TB、Seagate 2TB
PSU: GIGABYTE P750GM
OS: Windows 10 64bit
基本 Benchmark 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9387
Graphics score:21014
Physics score:29533
![3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1.jpg)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11162
Graphics score:10959
Physics score:29774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2.jpg)
3DMark Time Spy:17313
Graphics score:18282
Physics score:13318
![3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3.jpg)
3DMark Time Spy Extreme:8644
Graphics score:9167
Physics score:6535
![3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4.jpg)
3DMark DLSS
DLSS off:54.19 FPS
DLSS on:75.70 FPS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5.jpg)
遊戲效能測試
《刺客教條:起源》
![2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26.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99
![3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6.jpg)
3840×2160:73
![3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7.jpg)
《刺客教條:奧德賽》
![2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29.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81
![3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8.jpg)
3840×2160:60
![3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39.jpg)
《極地戰嚎5》
![3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32.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49
![4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0.jpg)
3840×2160:93
![4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1.jpg)
《FINAL FANTASY XV》
![3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35.jpg)
FINAL FANTASY XV 的 Benchmark 測試軟體,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337
![4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2.jpg)
3840×2160:7702
![4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3.jpg)
《古墓奇兵:崛起》
![4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40.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75.22 FPS
![4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4.jpg)
3840×2160:105.84 FPS
![4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5.jpg)
《古墓奇兵:暗影》
![4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x_5700_xt_mech/43.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08
![4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6.jpg)
3840×2160:76
![47.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7.jpg)
《邊緣禁地3》
![0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ame/borderlands_3/01.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狠角色"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於 DX11、DX12。
2K @ DX11:104.13
2K @ DX12:99.8
4K @ DX11:62.69
4K @ DX12:61.11
![48.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8.jpg)
《碧血狂殺2》
![rdrii.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gtx_1650_super_windforce_oc/rdrii.jpg)
影像設定品質自設,全部拉到最高或極致,僅 MSAA 關閉,因為太吃記憶體。一樣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77.303
![49.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49.jpg)
3840×2160:54.2101
![50.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0.jpg)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
![tctd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tx_3080_gaming_x_trio/tctd2.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1
![51.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1.jpg)
3840×2160:67
![52.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2.jpg)
《地平線 黎明時分》
![horizon.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msi/rtx_3080_gaming_x_trio/horizon.jpg)
直接使用內建的 Benchmark 效能測試,畫面套用最高設定,分別測試 2560×1440 以及 3840×2160 兩種解析度。
2560×1440:118
![53.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3.jpg)
3840×2160:96
![54.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4.jpg)
溫度與功耗
裸測平台,室溫27度,空調。
待機時核心溫度在44度,轉速為0,工作溫度還未到,所以是0dB完全靜音。
待機時全機功耗為68W。
![55.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5.jpg)
執行 Furmark 燒機測試,溫度最高控制在67度左右。風扇轉速為86%。
測得平均張數是287,最大張數是290,差異不大,幾乎沒因為溫度控制而掉速。
執行 Furmark 燒機測試時全機最高功耗約487W。
![56.jpg](https://www.coolaler.com.tw/image/gigabyte/rtx_3080_gaming_oc_10g/56.jpg)
小結
因為這張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測試平台與先前測 MSI RTX 3080 GAMING X TRIO 不太一樣,且顯卡驅動也不同版本,所以就不進行比較,主要分數也都差不多,有幾款遊戲效能上有較明顯差異,如《地平線 黎明時分》、《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這可能是驅動程式的關係,因為先前所測是第一版支援 RTX 3080 的 Beta 版,而這次測試的是最近更新的 456.38 正式版本。
散熱的部分 GIGABYTE RTX 3080 Gaming OC 10G 在 Furmark 燒機時溫度控制在67度,風扇轉速不低,有86%,有點明顯的聲音,吵雜還不至於,但就敏感的玩家而言可以把 BIOS 切換到 SILENT 模式應該會好很多。至於最近傳出 RTX 3080 可能有在遊戲時崩潰跳回桌面的問題,這裡是沒遇到,之前 MSI 那張也沒有。
RTX 3080 的效能應該多數玩家都有個底,相較於 RTX 2080 Super 大約有50%的效能提升,目前專版價格大概在21800~28000元之間,以上一代的價格定位來看似乎不會太高,也之所以較吸引玩家口袋裡的小朋友蠢蠢欲動,不過目前沒貨也只能乾瞪眼,說真的除非你要直接裝機買一台,不然別衝動給黃牛賺,而且 RTX 3080 還有 20G 的版本,你確定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