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電源

FSP MEGA TI 1650W 開箱測試, 80+鈦金、全模組壓紋線

全漢 FSP 去年在 Computex 上曾展出高階電源 MEGA TI 系列最近終於上市了,推出了 1350W 以及 1650W 兩種瓦數規格,主要也可以視為對應 RTX 5090 的推出,或有高瓦數需求的玩家,直接提供了2條 12V-2×6 ,對於想要直上雙卡的玩家也不是問題。

FSP MEGA TI 系列符合最新 ATX12V V3.1 及 PCIe 5.1 標準,通過 80Plus 鈦金牌以及 Cybenetics 鈦金認證,超過 94% 的高轉換效率。採用 LLC 全橋諧振結構與 DC-DC 同步整流設計,並搭配日系 105°C 精密級電解電容,以及加上工業級防潮塗層,提升整體耐用性。線材的部分則是全模組黑扁壓紋線,不僅強調極致美學,理線也更加便利。

原本以為 FSP MEGA TI 的包裝這麼素,走環保路線,不過這其實是外盒啦。


01.jpg

入手開箱的是 1650W 的瓦數。MEGA TI 系列的保固是10年。

02.jpg

FSP MEGA TI 1650W 規格
產品類型:ATX12V V3.1
功率因素校正:主動式 PFC
尺寸:180 x 150 x 86mm
80 PLUS:鈦金
安全保護:OCP、OVP、SCP、OPP、UVP、OTP
工作溫度:0-50度C
線材種類:全模組壓紋線
風扇尺寸:135mm
風扇軸承:FDB

03.jpg

開箱,左側電源,右側配件以及線材則是獨立一個紙盒。

04.jpg

電源採用不織布的袋子裝。

05.jpg

配件有模組化壓紋線、電源線、免主板電源啟動接頭、理線梳、說明書、安裝螺絲、3條 FSP 字樣魔鬼氈束帶、線材收納包。

06.jpg

雖然是 1650W 大瓦數,但遠比一般常見19~21公分的要更短一點,長度為18公分,對於機殼相對友善一些,在理線空間上也更為靈活。

07.jpg

MEGA TI 整體為黑色,風扇外框罩為鋁合金材質,風扇通風是鏤空斜紋設計,而側邊則有 MEGA 字樣,因為是給媒體的特別樣品版本,另一側則刻有媒體名稱 Coolaler,算是頗有用心。

09.jpg

內部是13.5公分液態動力軸承風扇,搭配 ECO 的 Zero RPM 靜音模式,可以在負載 40% 以下實現風扇零轉速完全靜音。

08.jpg

本體為黑色霧面,有點噴砂感,在風扇面兩側有斜切邊設計,而側邊則有立體裝飾凹痕,這部分與 VITA 系列相同,右側邊則有 FSP 以及 MEGA 字樣。

10.jpg

另一側也是相同的設計。

11.jpg

大顆的電源開關,C19的電源接口。在電源旁邊有一顆 ECO 鍵,打開之後為靜音模式,在電源負載 40% 以下風扇並不會轉動,達到完全靜音。

12.jpg

單路 12V 137.5A。

13.jpg

全模組化設計,提供1組 Motherboard 主板電源、2個 CPU、6個 PCIe、4個 Peripheral 周邊、2個 12V-2×6 接頭。

14.jpg

全模組黑扁壓紋線設計。

16.jpg

17.jpg

主電源為 24+4pin,2條 CPU 4+4pin。

18.jpg

6條 PCI-E,提供各提供1個 6+2pin 接頭。

19.jpg

2條 12V-2×6 電源線。

20.jpg

4條周邊。2條單 SATA,各提供4個;1條單大4pin,提供4個;1條複合式,2個大4pin + 2個 SATA。

21.jpg

透明的理線梳,使用方式很簡單,對應線數使用相應的理線梳,把線材壓入。

22.jp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NVIDIA RTX 5090 FE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FSP MEGA TI 1650W
OS: Windows 11

23.jpg

測試以 OCCT 軟體為燒機測試使用,不過並不使用 OCCT 內建所測得的數值,而是直接使用三用電錶監測 5V 及 12V 的數據變化,並透過 USB 傳輸記錄數值輸出圖表。

整機平台待機的功耗及電壓如下,待機時輕載功耗約 111W 左右。

5V 待機輕載時約在 5.05~5.053V 之間。

24.jpg

12V 待機輕載時約在 12.029~12.044V 之間。

25.jpg

CPU 負載測試15分鐘
以 OCCT 為功耗的測試,直接使用三用電錶將測得的數據輸出,設定每2秒記錄一次,全程15分鐘,前一分鐘與最後一分鐘為待機狀態。

C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在 296W 左右。

5V 的部份在 CPU 負載時稍微上升,但並不是太明顯。測試時的範圍在 5.05~5.07V 之間。

26.jpg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05V,最高為 5.07V,波動 0.02V,負載時上升一些,但波動並不明顯,負載時在 5.066~5.07V 之間。

x1.png

12V 的部分單 CPU 負載時是些微上升,測試時範圍在 12.027~12.05V 之間。

27.jpg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027V,最高為 12.05V,波動 0.023V。負載時些微上升,但波動並不大,在 12.047~12.05V 之間。

x2.png

CPU+GPU 負載測試15分鐘
CPU+G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接近800W左右。

5V 雙負載比單負載時上升更為明顯一些,不過這個幅度仍算很小,測試時範圍在 5.05~5.079V 之間。

28.jpg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05V,最高為 5.079V,波動為 0.029V,負載區段在 5.073~5.079V 之間,波幅很小。

x3.png

12V 的部份在雙負載時則是比單負載時上升更為明顯一些,測試時範圍在 12.029~12.062V 之間。

29.jpg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029V,最高為 12.062V,波動 0.033V。負載時些微上升,範圍在 12.053~12.062V,波幅很小。

x4.png

小結
以上測試 FSP MEGA TI 1650W 表現算是相當平穩,在 CPU + GPU 負載下,5V 最大波動約 0.5%,12V 約 0.3% 左右。MEGA TI 系列主要是為高階旗艦取向,除了符合80+鈦金,也通過更嚴格的 Cybenetics 鈦金效率認證,並且相容最新的 ATX 3.1 與 PCIe 5.1 標準,可完美適配最新的平台硬體,另外在線材的部分也採用了全模組的黑扁壓紋線材,並附上理線梳,可以更容易的整線理線,並保持清爽美觀。

雖然說 RTX 5090 吃電,但也不至於吃那麼多就是,標準是 575W,一般建議搭配 1000W 以上電源供應使用,不過若是要 AI 運算需求的單機雙卡那這麼一顆 MEGA TI 就能搞定,不需要到雙電源。要擔心的只是主機板插槽布局是否有干涉,或是機殼對於雙卡安裝是否友善,尤其是散熱的部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