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預計在10月中推出新一代的處理器,這一代也就是13代的小升級版,又稱為 Raptor Lake Refresh,目前已知 K / KF 未鎖頻版會先出,不過主機板的部分仍會由 700 系列來擔任,由於 Z790 推出已有一段時間,為迎合新處理器的來到,各板廠也會推出更新版本供玩家們所選擇,如 MSI Z790 將會有 MAX 版。
這 MAX 版早前在 Computex 2023 上面就有出現,除了外觀樣貌有不同的小改版設計,另外還新增 WiFi 7、5GbE 網路等功能。
入手開箱的是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 ,在包裝上面就與上一代有著不一樣差異,原本都會有一顆巡弋飛彈,這裡就取消了,改為簡單線條與顏色綴飾。另外在下側也標註了支援 Wi-Fi 7。非 MAX 版為 Wi-Fi 6E。
不過也並非 MSI 每款 MAX 版都有 5GbE 網路與 Wi-Fi 7,這還是得看型號定位,這張有線網路的部分是採用了 Intel 2.5GbE 晶片。供電相數則同樣為 16+1+1 鏡像式電源管理 90A。
配件基本上也與前一代差不多,說明書、個性化貼紙標籤、驅動軟體隨身碟、M2 Locker、2條 SATA,另外多了一條機殼前置 IO 連接線,天線的部分也從原本兩根改為質感較佳的天線座。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 一樣採用黑色為主,黑色 PCB 搭配大部分黑色的散熱片,原本非 MAX 版的整個黑灰色調改為部分用了綠色來點綴,不過整體看來仍屬低調質感路線。
大致上看了一下,MAX 版的配置與前版應該是採用相同的 PCB 設計,大部分的配置都一樣,不過原本7個 SATA 變成了8個。
承襲以往黑嚕嚕的供電散熱片,看起來應該是與前版一樣的造型設計。
表面採用髮絲紋處理。
MAG 字樣用了黃綠色來點綴更加亮眼。
供電散熱片延伸到後 IO 上方,整塊都是散熱片,而非只是裝飾之用。
在側邊也做了鰭片造型盡可能增加散熱面積。
採用 16+1+1 鏡像式電源管理 90A,這部分的配置也與前版相同。
在供電元件與散熱片接觸的部分也採用了 7W/mK 導熱墊加強散熱。
CPU 為2個 8pin 供電。
4個 DDR5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192GB。時脈的部分應該可以比之前7200+(OC)
還要高,這部分撰稿的時候還未有官方的資料。
主機板右上電源旁邊有簡易的除錯燈。
支援1個 USB 3.2 Gen 2 Type-C、1組 USB 3.2 Gen 1。
6個 SATA。
晶片組與 M.2 散熱片,風格與前版相同,表面有部分斜切凹痕以及髮絲紋處理。
擴充卡槽,由右至左 PCIe 5.0 x16、PCIe 3.0 x1、PCIe 4.0 x4。
主板下側邊 USB 2.0、風扇與 RGB 接口。
第一根 PCIe 5.0 x16 有金屬護甲,強化支撐性。
音效採 Audio Boost 5 技術,獨立區域設計,搭配 ALC 4080 音效晶片與日系音效專用電容。
M.2 第一個插槽散熱片採用免螺絲按壓拆卸的方式,左側有個按壓卡榫推入後上拉即可拆下。
4個 M.2 都有對應導熱墊與散熱片。
第一個 M.2 規格為 PCIe 5.0 x4,其餘三個為 PCIe 4.0 x4。這部分前版是四個 4.0x 4,MAX 版則有1個 5.0 x4,先前還沒那麼多 PCIe 5.0 的 SSD,現在是越來越常見。
在 M.2 對應的扣具上也都用上了免螺絲設計,旋轉即可固定。
後方 IO 埠,有 DP、HDMI、CMOS 鍵、Flash BIOS 鍵、4個 USB 3.2 Gen 1、4個 USB 3.2 Gen 2、1個 USB 3.2 Gen 2 Type-C、1個 USB 3.2 Gen 2×2 Type-C、2.5G 網路埠、Wi-Fi 7 天線接口、5個音源輸出入、1個 S/PDIF 光纖輸出。
小結
以上整理一下 Z790 TOMAHAWK MAX WIFI 版與前版所帶來的差異性,有 Wi-Fi 7(原 Wi-Fi 6)、有1個 PCIe 5.0 x4 M.2 插槽(原 PCIe 4.0 x4)、有1個 M.2 散熱片快拆設計(原無快拆)、有品項較佳的天線座等(原2根天線)等。主要 MAX 還是對應下一代處理器而生,不過 CPU 要到10月中才解禁,所以只能等到有處理器再來搭配測試。
這 MAX 版早前在 Computex 2023 上面就有出現,除了外觀樣貌有不同的小改版設計,另外還新增 WiFi 7、5GbE 網路等功能。
入手開箱的是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 ,在包裝上面就與上一代有著不一樣差異,原本都會有一顆巡弋飛彈,這裡就取消了,改為簡單線條與顏色綴飾。另外在下側也標註了支援 Wi-Fi 7。非 MAX 版為 Wi-Fi 6E。
不過也並非 MSI 每款 MAX 版都有 5GbE 網路與 Wi-Fi 7,這還是得看型號定位,這張有線網路的部分是採用了 Intel 2.5GbE 晶片。供電相數則同樣為 16+1+1 鏡像式電源管理 90A。
配件基本上也與前一代差不多,說明書、個性化貼紙標籤、驅動軟體隨身碟、M2 Locker、2條 SATA,另外多了一條機殼前置 IO 連接線,天線的部分也從原本兩根改為質感較佳的天線座。
MSI MAG Z790 TOMAHAWK MAX WIFI 一樣採用黑色為主,黑色 PCB 搭配大部分黑色的散熱片,原本非 MAX 版的整個黑灰色調改為部分用了綠色來點綴,不過整體看來仍屬低調質感路線。
大致上看了一下,MAX 版的配置與前版應該是採用相同的 PCB 設計,大部分的配置都一樣,不過原本7個 SATA 變成了8個。
承襲以往黑嚕嚕的供電散熱片,看起來應該是與前版一樣的造型設計。
表面採用髮絲紋處理。
MAG 字樣用了黃綠色來點綴更加亮眼。
供電散熱片延伸到後 IO 上方,整塊都是散熱片,而非只是裝飾之用。
在側邊也做了鰭片造型盡可能增加散熱面積。
採用 16+1+1 鏡像式電源管理 90A,這部分的配置也與前版相同。
在供電元件與散熱片接觸的部分也採用了 7W/mK 導熱墊加強散熱。
CPU 為2個 8pin 供電。
4個 DDR5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192GB。時脈的部分應該可以比之前7200+(OC)
還要高,這部分撰稿的時候還未有官方的資料。
主機板右上電源旁邊有簡易的除錯燈。
支援1個 USB 3.2 Gen 2 Type-C、1組 USB 3.2 Gen 1。
6個 SATA。
晶片組與 M.2 散熱片,風格與前版相同,表面有部分斜切凹痕以及髮絲紋處理。
擴充卡槽,由右至左 PCIe 5.0 x16、PCIe 3.0 x1、PCIe 4.0 x4。
主板下側邊 USB 2.0、風扇與 RGB 接口。
第一根 PCIe 5.0 x16 有金屬護甲,強化支撐性。
音效採 Audio Boost 5 技術,獨立區域設計,搭配 ALC 4080 音效晶片與日系音效專用電容。
M.2 第一個插槽散熱片採用免螺絲按壓拆卸的方式,左側有個按壓卡榫推入後上拉即可拆下。
4個 M.2 都有對應導熱墊與散熱片。
第一個 M.2 規格為 PCIe 5.0 x4,其餘三個為 PCIe 4.0 x4。這部分前版是四個 4.0x 4,MAX 版則有1個 5.0 x4,先前還沒那麼多 PCIe 5.0 的 SSD,現在是越來越常見。
在 M.2 對應的扣具上也都用上了免螺絲設計,旋轉即可固定。
後方 IO 埠,有 DP、HDMI、CMOS 鍵、Flash BIOS 鍵、4個 USB 3.2 Gen 1、4個 USB 3.2 Gen 2、1個 USB 3.2 Gen 2 Type-C、1個 USB 3.2 Gen 2×2 Type-C、2.5G 網路埠、Wi-Fi 7 天線接口、5個音源輸出入、1個 S/PDIF 光纖輸出。
小結
以上整理一下 Z790 TOMAHAWK MAX WIFI 版與前版所帶來的差異性,有 Wi-Fi 7(原 Wi-Fi 6)、有1個 PCIe 5.0 x4 M.2 插槽(原 PCIe 4.0 x4)、有1個 M.2 散熱片快拆設計(原無快拆)、有品項較佳的天線座等(原2根天線)等。主要 MAX 還是對應下一代處理器而生,不過 CPU 要到10月中才解禁,所以只能等到有處理器再來搭配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