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Kaby Lake 第七代處理器正式上市,
各家也都在第一時間推出了對應的 200 系列主機板,
雖然說這一代相較於六代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但主機板廠還是絞盡腦汁的添加了一些有的沒的上去(誤),
是多了一些額外附屬的功能或特點,不過主機板就是這樣的,高階的除了拚用料之外,
獨特性、功能性以及附加價值是要有的,不然怎麼吸引玩家掏錢買單。
此次入手的是 MSI Z270 Gaming M7,也就是 MSI Gaming M 系列主機板中最為高階的。
主要特色,Game Boost 快速超頻、DDR4 Boost 電路隔絕設計、Mystic Light 燈效、
Audio Boost Pro 音效技術、Killer E2500 網路晶片、3個 M.2 支援 RAID、Lightning USB等等。
配件有快速安裝手冊、標籤貼、快速IO接頭、銘板貼紙、
光碟軟體、擋板、燈條接線、橋接器、4條SATA線。
配件我拿到的可能是有缺,因為這張並不是市售版本,
很明顯就少了一本厚厚的說明書,是否還有其他配件這就不知道了。
MSI Z270 Gaming M7 採標準的 ATX 尺寸設計,PCB為黑色,
散熱片與遮罩有部分是鐵灰色,PCI-E x16 以及記憶體插槽有金屬強化護甲。
Z270 Gaming M7 是以星際戰艦為主題風格,
PWM上方的散熱片以及背後IO的護蓋當然也少不了燈效點綴。
採11相數位供電設計。
散熱片的設計也很講究。
CPU供電為8+4pin,4pin可以不接,主要是輔助之用,超頻可以提供更穩定的供電。
4個DDR4記憶體插槽,支援DDR4 4133(OC)以上,最多可以擴充64GB。
另外可以看到記憶體插槽旁邊有金屬護甲,並且底部有額外的接地點,
可以提供更好的訊號,更穩定的超頻。
護甲是拋光鏡面,是不是可以超更高還不確定,但起碼視覺質感有提升。
6個SATA、1個M.2。
快速電源、重置、Game Boost 快速超頻旋鈕。
晶片組上的散熱片,有龍紋圖案,當然也有燈效。
擴充卡槽,3個PCI-E x16、3個PCI-E x1,PCI-E x16的部分有金屬護甲。
另外在槽旁邊有有3個M.2,可支援RAID組合。
原本音效上面的飾蓋也有改變,延伸到擴充卡槽,且上方有標示1~5,這部分也有燈效。
中間的 M.2 有一個護蓋,應該說是散熱片,M.2 SSD 溫度如果太高可能會掉速。
散熱片的內部有導熱膠,使用時要把外膜移除,散熱片也可以拆卸,
有些SSD可能原本就有散熱片,這就不適用。
背後IO,PS/2鍵盤滑鼠接口、3個USB2.0、Clr CMOS鍵、DP、HDMI、
RJ45網路接口(Killer E2500)、2個USB3.1 Gen1、1個USB3.1 Gen2 Type-A、
1個USB 3.1 Gen2 Type-C、5個音效輸出入、S/PDIF光纖輸出。
背部 PCB。
音效的部分採用隔離區設計,Audio Boost 4 PRO 支援 Nahimic 2 音效技術。
兩顆 ALC1220 音效晶片,前置與後方IO是分開的,搭配的電容是日系的 Chemi-Con。
VR BOOST 晶片,在板子上有專為 VR 頭盔所設計的USB接口,這晶片就是用來獨立控制,
減少 USB 延遲,阻止其他設備與 VR 頭盔爭搶頻寬。
飾蓋內可以看到有不少顆LED燈。
BIOS簡介
測試之前先來看一下 BIOS 的部分,這一代介面感覺沒有太大的變化。
EZ Mode 簡易模式,左上角有Game Boost、XMP,
可以快速超頻以及調用XMP記憶體設定。
左側大多是相關訊息,細項調整還是要到 Advanced 進階裡面。
Hardware Monitor,可以用來監看電壓、風扇轉速、溫度,
這裡也可以調整風扇轉速與溫度對應的關係。
Advanced 模式
一般設定,在下方有一個 Secure Erase+,可以用來抹除 SSD。
如果 SSD 效能下降,可以抹除試試,不過記得備份資料。
超頻,除了透過 Game Boost 快速調整之外,有完整的超頻選項。
當然也有電壓調整。
支援OC Profile設定儲存。
Board Explorer,硬體瀏覽。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7700K ES
CPU Cooler: Tt Water 3.0 Extreme S 一體式水冷24公分冷排
RAM: GSKILL DDR4 3200 8GBx2
MB: MSI Z270 Gaming M7
VGA: MSI GTX 1070 Gaming
HDD: OCZ TRION 150 480GB + Seagate 2TB
PSU: FSP 皇鈦極 AURUM PT 1000W 全模組化
OS: Windows 10 64bit
CPU-Z 資訊
預設值測試
CPU-Z Bench 效能,單核效能2263,多核9979。
SuperPI 1M:8.095s
CPUmark99:811
SuperPI 8M:1m29.135s
Memory Benchmark
Read:43917 MB/s
Write:49579 MB/s
Copy: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對速度:37.52
每秒運算(千)步數:18008
x264 FHD Benchmark:33.2
CINEBENCH R10
1 CPU:9644
x CPU:38659
OpenGL: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94.67 fps
CPU:10.87 pts
CINEBENCH R15
OpenGL:172.00 fps
CPU:987 cb
3DMark Fire Strike:16365
Graphics score:19463
Physics score:14560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511
Graphics score:9141
Physics score:1453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19
Graphics score:4582
Physics score:14526
3DMark Time Spy:6111
Graphics score:6151
CPU score:5895
超頻5GHz測試
接著是超頻的部分,直接選用Game Boost 11,超頻直上5.2GHz,電壓蠻高的1.497V。
不過也別開心得太早,基本上5.2GHz也不是那麼容易,少數體質好的處理器可能可以,
但我這顆不行,這設定可以看得到桌面,但一些重載測試就掛了。
Game Boost 11 5.1GHz也是不行,再往下調到 Game Boost 8 好了,
超頻5GHz,CPU預設電壓1.372V,應該是沒問題了?還是跑不完測試,會出現藍底白字。
最後還是往上加了電壓,手上這顆處理器5GHz要加到1.4V才有辦法過測各項目。
括弧後面是預設的成績。
CPU-Z Bench 效能,單核效能2515(2263)+11.3%,多核10921(9979)+9.4%。
SuperPI 1M:7.391s(8.095s)+8.7%
CPUmark99:901(811)+11.1%
SuperPI 8M:1m21.649s(1m29.135s)+8.4%
Memory Benchmark
Read:43325 MB/s(43917 MB/s)
Write:48816 MB/s(49579 MB/s)
Copy:43170 MB/s(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對速度:41.42(37.52)+10.4%
每秒運算(千)步數:19880(18008)+10.4%
x264 FHD Benchmark:36.5(33.2)+9.9%
CINEBENCH R10
1 CPU:10613(9644)+10%
x CPU:42731(38659)+10.5%
OpenGL:6836(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102.44 fps(94.67 fps)+8.2%
CPU:11.91 pts(10.87 pts)+9.6%
CINEBENCH R15
OpenGL:190.80 fps(172.00 fps)+10.9%
CPU:1088 cb(987 cb)+10.2%
3DMark Fire Strike:16598(16365)+1.4%
Graphics score:19331(19463)
Physics score:16188(14560)+11.2%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604(8511)+1.1%
Graphics score:9179(9141)
Physics score:16059(14535)+10.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29(4619)+0.2%
Graphics score:4566(4582)
Physics score:16097(14526)+10.8%
3DMark Time Spy:6222(6111)+1.8%
Graphics score:6223(6151)
CPU score:6217(5895)+5.5%
功耗與溫度測試
CPU 預設值,待機時全機功耗約51W。
待機時的溫度約32度,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溫度74度。
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全機功耗約142W
CPU 超頻5GHz,電壓1.4V,待機時全機功耗約69W。
待機時的溫度約37度,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溫度94度。
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全機功耗約192W
Gaming App軟體簡介
現在板子所附贈的軟體工具很多,我個人是不太愛裝有的沒的,
不過這個 Gaming App 跟超頻、遊戲比較有關係,還蠻方便使用。
可以直接選用超頻模式、遊戲模式、靜音模式,如果顯卡也是MSI Gaming系列,也能調整。
Dragon Eye,可以在遊戲時觀看Youtube或Twitch,
如果沒有多螢幕倒是還蠻便利,能夠拿來看攻略之類。
LED,也就是燈光顏色或是效果模式調整,Z270 Gaming M7 只有七個顏色,
未支援RGB調色是還蠻可惜。
OSD,遊戲時可以用來監看資訊。
Zero Frozr,顯卡靜音功能開啟或關閉。
Eye Rest,可以快速調整螢幕色調,也可自訂。
Gaming Hotkey,沒有電競鍵盤也能支援巨集。
設定快捷鍵
登錄快捷鍵
MSI 功能快捷鍵
Mouse Master,錄製滑鼠巨集或設定快速調整DPI。
燈效
最後來幾張燈效賞圖
小結
雖然說 Z270 與 Z170 晶片支援的功能差異不大,
但 MSI Z270 Gaming M7 與上一代 Z170A Gaming M7 相比實際上還是有許多功能增加,
如 DDR4 Boost 功能、記憶體護甲、3個M.2、M.2 Shield(散熱片)、Lightning USB 3.1、
RGB燈效、U.2介面、雙音效晶片、VR Boost 等等,不過價格上會有差異,
畢竟 Z170 還未退伍,目前還未看到 Z270 Gaming M7 有鋪貨,應該近期就會上市。
最後來說說 Core i7-7700K,這一代超頻至5GHz應該是大多數沒問題,
不過若一般體質要再上去就有點困難,5.1GHz要上去的電壓就得加更高,
相對溫度、功耗增加的也驚人,像上面超頻至5GHz,電壓1.4V,
燒機全載的功耗增加了50W,溫度也從原本74度提升到94度,
相信就已經不是多數人可以接受常態使用的設定了,
至於超頻之後的效能大約提升了10%,也差不多是頻率所提升的差異。
各家也都在第一時間推出了對應的 200 系列主機板,
雖然說這一代相較於六代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但主機板廠還是絞盡腦汁的添加了一些有的沒的上去(誤),
是多了一些額外附屬的功能或特點,不過主機板就是這樣的,高階的除了拚用料之外,
獨特性、功能性以及附加價值是要有的,不然怎麼吸引玩家掏錢買單。
此次入手的是 MSI Z270 Gaming M7,也就是 MSI Gaming M 系列主機板中最為高階的。
主要特色,Game Boost 快速超頻、DDR4 Boost 電路隔絕設計、Mystic Light 燈效、
Audio Boost Pro 音效技術、Killer E2500 網路晶片、3個 M.2 支援 RAID、Lightning USB等等。
配件有快速安裝手冊、標籤貼、快速IO接頭、銘板貼紙、
光碟軟體、擋板、燈條接線、橋接器、4條SATA線。
配件我拿到的可能是有缺,因為這張並不是市售版本,
很明顯就少了一本厚厚的說明書,是否還有其他配件這就不知道了。
MSI Z270 Gaming M7 採標準的 ATX 尺寸設計,PCB為黑色,
散熱片與遮罩有部分是鐵灰色,PCI-E x16 以及記憶體插槽有金屬強化護甲。
Z270 Gaming M7 是以星際戰艦為主題風格,
PWM上方的散熱片以及背後IO的護蓋當然也少不了燈效點綴。
採11相數位供電設計。
散熱片的設計也很講究。
CPU供電為8+4pin,4pin可以不接,主要是輔助之用,超頻可以提供更穩定的供電。
4個DDR4記憶體插槽,支援DDR4 4133(OC)以上,最多可以擴充64GB。
另外可以看到記憶體插槽旁邊有金屬護甲,並且底部有額外的接地點,
可以提供更好的訊號,更穩定的超頻。
護甲是拋光鏡面,是不是可以超更高還不確定,但起碼視覺質感有提升。
6個SATA、1個M.2。
快速電源、重置、Game Boost 快速超頻旋鈕。
晶片組上的散熱片,有龍紋圖案,當然也有燈效。
擴充卡槽,3個PCI-E x16、3個PCI-E x1,PCI-E x16的部分有金屬護甲。
另外在槽旁邊有有3個M.2,可支援RAID組合。
原本音效上面的飾蓋也有改變,延伸到擴充卡槽,且上方有標示1~5,這部分也有燈效。
中間的 M.2 有一個護蓋,應該說是散熱片,M.2 SSD 溫度如果太高可能會掉速。
散熱片的內部有導熱膠,使用時要把外膜移除,散熱片也可以拆卸,
有些SSD可能原本就有散熱片,這就不適用。
背後IO,PS/2鍵盤滑鼠接口、3個USB2.0、Clr CMOS鍵、DP、HDMI、
RJ45網路接口(Killer E2500)、2個USB3.1 Gen1、1個USB3.1 Gen2 Type-A、
1個USB 3.1 Gen2 Type-C、5個音效輸出入、S/PDIF光纖輸出。
背部 PCB。
音效的部分採用隔離區設計,Audio Boost 4 PRO 支援 Nahimic 2 音效技術。
兩顆 ALC1220 音效晶片,前置與後方IO是分開的,搭配的電容是日系的 Chemi-Con。
VR BOOST 晶片,在板子上有專為 VR 頭盔所設計的USB接口,這晶片就是用來獨立控制,
減少 USB 延遲,阻止其他設備與 VR 頭盔爭搶頻寬。
飾蓋內可以看到有不少顆LED燈。
BIOS簡介
測試之前先來看一下 BIOS 的部分,這一代介面感覺沒有太大的變化。
EZ Mode 簡易模式,左上角有Game Boost、XMP,
可以快速超頻以及調用XMP記憶體設定。
左側大多是相關訊息,細項調整還是要到 Advanced 進階裡面。
Hardware Monitor,可以用來監看電壓、風扇轉速、溫度,
這裡也可以調整風扇轉速與溫度對應的關係。
Advanced 模式
一般設定,在下方有一個 Secure Erase+,可以用來抹除 SSD。
如果 SSD 效能下降,可以抹除試試,不過記得備份資料。
超頻,除了透過 Game Boost 快速調整之外,有完整的超頻選項。
當然也有電壓調整。
支援OC Profile設定儲存。
Board Explorer,硬體瀏覽。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7700K ES
CPU Cooler: Tt Water 3.0 Extreme S 一體式水冷24公分冷排
RAM: GSKILL DDR4 3200 8GBx2
MB: MSI Z270 Gaming M7
VGA: MSI GTX 1070 Gaming
HDD: OCZ TRION 150 480GB + Seagate 2TB
PSU: FSP 皇鈦極 AURUM PT 1000W 全模組化
OS: Windows 10 64bit
CPU-Z 資訊
預設值測試
CPU-Z Bench 效能,單核效能2263,多核9979。
SuperPI 1M:8.095s
CPUmark99:811
SuperPI 8M:1m29.135s
Memory Benchmark
Read:43917 MB/s
Write:49579 MB/s
Copy: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對速度:37.52
每秒運算(千)步數:18008
x264 FHD Benchmark:33.2
CINEBENCH R10
1 CPU:9644
x CPU:38659
OpenGL: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94.67 fps
CPU:10.87 pts
CINEBENCH R15
OpenGL:172.00 fps
CPU:987 cb
3DMark Fire Strike:16365
Graphics score:19463
Physics score:14560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511
Graphics score:9141
Physics score:1453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19
Graphics score:4582
Physics score:14526
3DMark Time Spy:6111
Graphics score:6151
CPU score:5895
超頻5GHz測試
接著是超頻的部分,直接選用Game Boost 11,超頻直上5.2GHz,電壓蠻高的1.497V。
不過也別開心得太早,基本上5.2GHz也不是那麼容易,少數體質好的處理器可能可以,
但我這顆不行,這設定可以看得到桌面,但一些重載測試就掛了。
Game Boost 11 5.1GHz也是不行,再往下調到 Game Boost 8 好了,
超頻5GHz,CPU預設電壓1.372V,應該是沒問題了?還是跑不完測試,會出現藍底白字。
最後還是往上加了電壓,手上這顆處理器5GHz要加到1.4V才有辦法過測各項目。
括弧後面是預設的成績。
CPU-Z Bench 效能,單核效能2515(2263)+11.3%,多核10921(9979)+9.4%。
SuperPI 1M:7.391s(8.095s)+8.7%
CPUmark99:901(811)+11.1%
SuperPI 8M:1m21.649s(1m29.135s)+8.4%
Memory Benchmark
Read:43325 MB/s(43917 MB/s)
Write:48816 MB/s(49579 MB/s)
Copy:43170 MB/s(44026 MB/s)
Fritz Chess Benchmark
相對速度:41.42(37.52)+10.4%
每秒運算(千)步數:19880(18008)+10.4%
x264 FHD Benchmark:36.5(33.2)+9.9%
CINEBENCH R10
1 CPU:10613(9644)+10%
x CPU:42731(38659)+10.5%
OpenGL:6836(6831)
CINEBENCH R11.5
OpenGL:102.44 fps(94.67 fps)+8.2%
CPU:11.91 pts(10.87 pts)+9.6%
CINEBENCH R15
OpenGL:190.80 fps(172.00 fps)+10.9%
CPU:1088 cb(987 cb)+10.2%
3DMark Fire Strike:16598(16365)+1.4%
Graphics score:19331(19463)
Physics score:16188(14560)+11.2%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8604(8511)+1.1%
Graphics score:9179(9141)
Physics score:16059(14535)+10.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4629(4619)+0.2%
Graphics score:4566(4582)
Physics score:16097(14526)+10.8%
3DMark Time Spy:6222(6111)+1.8%
Graphics score:6223(6151)
CPU score:6217(5895)+5.5%
功耗與溫度測試
CPU 預設值,待機時全機功耗約51W。
待機時的溫度約32度,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溫度74度。
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全機功耗約142W
CPU 超頻5GHz,電壓1.4V,待機時全機功耗約69W。
待機時的溫度約37度,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溫度94度。
執行x264測試時最高全機功耗約192W
Gaming App軟體簡介
現在板子所附贈的軟體工具很多,我個人是不太愛裝有的沒的,
不過這個 Gaming App 跟超頻、遊戲比較有關係,還蠻方便使用。
可以直接選用超頻模式、遊戲模式、靜音模式,如果顯卡也是MSI Gaming系列,也能調整。
Dragon Eye,可以在遊戲時觀看Youtube或Twitch,
如果沒有多螢幕倒是還蠻便利,能夠拿來看攻略之類。
LED,也就是燈光顏色或是效果模式調整,Z270 Gaming M7 只有七個顏色,
未支援RGB調色是還蠻可惜。
OSD,遊戲時可以用來監看資訊。
Zero Frozr,顯卡靜音功能開啟或關閉。
Eye Rest,可以快速調整螢幕色調,也可自訂。
Gaming Hotkey,沒有電競鍵盤也能支援巨集。
設定快捷鍵
登錄快捷鍵
MSI 功能快捷鍵
Mouse Master,錄製滑鼠巨集或設定快速調整DPI。
燈效
最後來幾張燈效賞圖
小結
雖然說 Z270 與 Z170 晶片支援的功能差異不大,
但 MSI Z270 Gaming M7 與上一代 Z170A Gaming M7 相比實際上還是有許多功能增加,
如 DDR4 Boost 功能、記憶體護甲、3個M.2、M.2 Shield(散熱片)、Lightning USB 3.1、
RGB燈效、U.2介面、雙音效晶片、VR Boost 等等,不過價格上會有差異,
畢竟 Z170 還未退伍,目前還未看到 Z270 Gaming M7 有鋪貨,應該近期就會上市。
最後來說說 Core i7-7700K,這一代超頻至5GHz應該是大多數沒問題,
不過若一般體質要再上去就有點困難,5.1GHz要上去的電壓就得加更高,
相對溫度、功耗增加的也驚人,像上面超頻至5GHz,電壓1.4V,
燒機全載的功耗增加了50W,溫度也從原本74度提升到94度,
相信就已經不是多數人可以接受常態使用的設定了,
至於超頻之後的效能大約提升了10%,也差不多是頻率所提升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