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塔界的平民戰神!」MONTECH X5M 機殼開箱 ft. CENTURY II、NX 400 ARGB

杜甫DuFu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12/1/21
訊息
190
互動分數
14
點數
18


【前言】

君主的 X 系列相信大家都很印象深刻,多年前的 X1、X3 的特色是風扇給好給滿且價格便宜,後續的 XR 與 XR Wood 也都是主要強調 CP 值,對於沒有太多要求,想要把預算分配更多給主要零件的玩家來說,一直都是被優先選擇考慮的性價比系列!

這次君主是選擇直接跳過 X4,我猜應該是怕「出事」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今年 2025 所以出 X5,這次開箱的 X5M 是 M-ATX 很好理解,X5 則是 ATX 版本,這次升級最大的目標就是將前置 Type-C 接口給普及化~

兩款除了尺寸略有不同之外,其中最為顯著的差異是 X5 有設計個顯卡支撐架而 X5M 沒有,前面板的下方加入了碳纖維的元素,出廠預裝四個燈光風扇,不過因為 X5 較大,所以前面的風扇是三個 14 公分,X5 則是三個 12 公分

這次要來幫朋友升級的主機除了機殼之外,還準備了最近剛出不久的 NX400 ARGB 單塔風冷以及創世紀二代的電源供應器,或許可以給最近暑假有想升級或更換主機的小夥伴們一個參考~


▲先來看一眼外箱,可以清楚看見前面板的波浪輪廓,另一面則是結構爆炸圖,兩側是關於機殼的特色說明與相容性規格資訊


▲這次開箱的是黑色版本,另外當然也有白色可選,出廠就預先安裝好了前三後一的 12 公分燈光風扇,基本不太需要再額外多補了~


▲在外觀設計上添加了一點小巧思,採用碳纖維紋理也就是俗稱的卡夢,點綴在前面板下方的周圍,彷彿在告訴大家拆前面板的位置就在這裡~


▲前面板採用高風流網孔,沒有額外附贈緻密的尼龍防塵濾網,每個孔洞的孔徑為 Ø1.5mm,通風率高達 35%,提供了優秀的散熱效能,鐵網直接內嵌在面板上無法拆下


▲預裝的風扇在機殼的外側,如果想更換的話需要從內側卸下螺絲,支援兩個 14 或三個 12 公分風扇


▲前置 I/O 擺在了頂部右側,雖然是常見的 2A1C,不過在 USB-A 的部分是選擇給了 USB 2.0、3.0 各一個,相信給 USB 2.0 是為了更好的相容性,部份無線發射器插在 USB 3.0 會有信號頻段問題,這點挺細節的!


▲頂部附了塊磁吸式防塵網,上方支援三個 12 或兩個 14 公分風扇,想要裝主流的 360 水冷也是沒有問題~


▲從後方來看很明顯,頂部的挑高相當充裕,不用太過擔心與主機板上方散熱片有所衝突,後方預裝的風扇與前面板相同型號,還保留有上下微調的一點空間


▲五個 PCIe 檔板都是重複式的,沒有屈就於成本這點很棒!


▲下置式的電源,在底下的防塵濾網為後抽式


▲右側鋼板為抽拉式,後方由上下兩個防脫落的手轉螺絲固定,與鋼板之間還有個小墊片,細節做得還不錯~


▲背後的中間主要走線區預先附了兩個魔鬼氈協助理線,除了主板背部之外,左邊還可以安裝兩塊 SSD,左下方還有個硬碟架可以安裝兩個 HDD 或各一個,在硬碟擴充性上算是還不錯


▲相關的配件塞在硬碟架裡面,雖然沒有特別為螺絲做分類,不過該有的東西都有,甚至連球型卡扣母座都有所準備,其實還蠻貼心的~


▲硬碟架下方由底部的兩個手轉螺絲固定,可以往前或往後的位置進行切換,預設靠前給予電源艙更大的空間,調整靠後可以讓前方安裝冷排


▲在線材的部分可能需要多一點說明,獨立的 Type-C 接口為高速的 10Gbps,並非透過 USB 3.0 進行轉接的 5Gbps,USB 2.0 與 3.0 也都是各自獨立線材


▲在 F_Panel 的部分並未做整合型的接口,需要看準位置一條一條慢慢接,燈光控制鍵是預先接在特殊接口上,如果你需要重開機鍵可以拔下來接,風扇燈光的控制可以接到主機板上交由軟體進行同步,不過風扇轉速的部分就直接交由 SATA 供電了


▲預裝的四個風扇都串接在一起,特殊的接口沒辦法轉接成 PWM 或 DC 調速,只能仰賴 SATA 供電,所以風扇的轉速全都是固定的無法調整,待會兒裝機完成後的噪音測試會是個重點


▲預裝靠前的位置則是 27 公分,將硬碟架調整往後靠的狀態下,電源艙依然能有約 24 公分的空間,等等在實際安裝的情況來感受一下是否充裕


▲左側透的玻璃採用球型卡扣的固定方式,在後上方有個便於施力的小耳朵,玻璃側板的厚度為 3mm


▲不過雖然上方是球型卡扣的固定方式,但是下方這裡卻是滑槽卡扣的方式固定,所以在拆這塊玻璃側板的時候有點反直覺,變成要打開一點點往後滑才能拿起來,需要注意一下!


▲內部走的是很主流的架構,穿線孔上都沒有橡膠理線圈,並不支援背插式主機板,分艙平台上有開設網孔,可以裝兩個 12 公分風扇協助散熱,雖然作用不大就是了


▲主板的安裝位沒有內縮設計,後方風扇會去遮擋到主機板遮罩上的 Logo 展示,不過相信這個價格定位的用戶不會在意這個~


▲預裝的風扇型號為 X5-X121400-BFRGB,是個常規的 12025 風扇,從型號上可以判斷其轉速為 1400 RPM,官網上也同樣是這樣標示著


▲先將主機板裝上去看一下位置,在底部距離分艙平台底板還留有一些距離,在接線上不用擔心太過擁擠~


▲這次要搭配安裝的零件是同樣來自君主的機電散套組,單塔風冷散熱器的 NX400 ARGB,一起跟著機殼的風扇綻放光芒,驅動著整台主機的創世紀二代電源,更新到了目前最新的 ATX3,即便是走性價比路線,也依然採用全日系電容並給到十年保固~


▲先來看看 NX400 ARGB 的規格,有黑白兩種款式,這並不是君主第一次推出風冷散熱器了,多年前也曾推出過黑色的 Air Cooler 210,不過這次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風扇!


▲新的風扇叫做 E28 PWM ARGB,相當直覺就是 28mm 厚度的風扇,這樣的組合搭配也相當少見,最高轉速達 2000 RPM,可以期待一下它的性能與噪音表現~


▲底部有一層膜記得要撕除!採用四根六毫米的熱管直觸,可以看得出來定位屬於較為入門的款式


▲配件的部分在包裝上都有標註,在 Intel 的部分需要搭配背板,AMD 則直接搭配原裝背板

▲在塔體的高度上僅有 156 mm,在機殼的相容性上很友善


▲前後左右都是對稱式的設計,在安裝時不必擔心方向性,甚至風扇你想扣在左邊也可以~


▲整體的安裝步驟與體驗上還算中規中矩,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散熱膏塗抹的部分,給的是一次性的包裝,比較不好擠也容易沾手,附件中也沒有刮刀或是手指套可以塗抹均勻,對於比較沒經驗的小白來說不太好用


▲安裝起來不用擔心去阻擋或遮蓋到記憶體燈光效果,從正面看的頂蓋視覺還算順眼,至少沒有暴露出熱管末端的肉瘤


▲接下來看到 CENTURY II,雖然是創世紀的二代更新款,不過在整體視覺上跟一代有很大的不同,風扇面的三角網孔呼應著君主自家的 Logo,雖然是銀色的外觀但線材還是採用黑色,線材還是採用扁線而非壓紋,不過附件中有給到五條魔鬼氈跟束帶算是相當實用~


▲後方的插孔旁除了有電源開關外還有個較小的智慧風扇停轉功能的開關,這部分或許會有點反直覺,切到 ON 是待機停轉,切到 OFF 則是待機仍然會轉


▲接口的部分並沒有平均分佈,而是你我哥倆感情好,都集中在一區,這樣對於裝在機殼內想要臨時增減線材會稍微方便一點點


▲透過 CENTURY II GOLD 850 的型號 MPA0850 來查詢代工廠,生產廠商為 ShenZhen XinWeiYe Technology Co.,Ltd.HONKWANG ELECTRIC (PHILIPPINES) INC.是比較新的代工廠,不過透過 Cybenetics 以及港都狼大的測試結果來看,在表現上相當不錯~


▲得益於 14 公分的短機身設計,在實際安裝進 X5M 機殼中,即便是將硬碟架靠後的擺放位置,仍然還有保有約 10 公分藏線空間,對於機殼友善度相當高~


▲背後的理線深度接近 2.5 公分,不算特別寬裕但透過預裝的魔鬼氈來理線,要蓋上側板並非難事~


依照國際慣例,簡單列出本次測試平台與設定參數:
測試環境:室溫 28 度,濕度 50% 左右
開箱主角:MONTECH X5M 黑色
散熱器:MONTECH NX400 ARGB 黑色
處理器:AMD Ryzen 5 7500F
主機板:ASUS TUF GAMING B850M-PLUS
散熱膏:Arctic MX-4
記憶體:Micron Crucial PRO 16Gx2 DDR5-6000 CL36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電源供應器:MONTECH 君主 Century II 創世紀II 850W



▲由於這次選擇安裝的是風冷塔散,所以我將原本預裝在後方的風扇改裝到上方靠後的位置,也想趁這個機會來測試一下,在這樣的改裝方式下溫度表現會是多少,如果再多補一把風扇在後方的話又會改善多少~


▲將塔散上的 E28 風扇轉速調整在最低 800 RPM 的情況下,由於四個預裝風扇是經由 SATA 供電,轉速是固定在 1400 RPM 狀態下無法調整,待機時的風扇噪音最低就是如此,大約 46 分貝的場景下雖然不是太吵,但對於不關機要開著睡覺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困擾!


▲將塔散與顯卡的風扇轉速調整成固定的 50% 情況下進行測試,此時整機的噪音大約是 47 分貝,對於日常使用情形下是很可以接受的程度~


▲在貼合日常遊戲玩家的 3DMARK Steel Nomad 壓力測試中,顯卡溫度大約在 75 度左右,7500F 的溫度也只有不到 65 度相當涼快~


▲為了要探究這個 NX400 對於 7500F 的解熱上限,我將預設的 PBO 改成定壓定頻,找了許久的組合,最終設定在 1.15V 的電壓搭全核心 5GHz,AIDA 64 單烤 FPU 的平均功耗大概在 115W 左右,最終平均溫度為 95.6 度


▲簡單在加裝後方一個滿速 1300 RPM 的無光風扇,大家不妨猜猜溫度會改善多少呢~


▲最終的平均溫度為 94.9 度,比剛剛不加裝的狀態下改善了 0.7 不到一度,不能說散熱沒有變好,只是好的不多~


▲老規矩,依照慣例,每次機殼的開箱,詩人都會再次整理出更加詳細的相關規格給大家參考,記得點讚收藏一下,回去慢慢看,希望對大家都能有所「收貨」!


「總結」


在討論 X5M 之前我覺得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先去看一下更大一點版本的 X5,兩者的售價只有差距 40 元,也都是黑白顏色相同價格,沒有白色稅的問題,或許該先探討看看差異性的問題才有辦法抉擇出該用哪一款~

最直覺得部分自然就是體積大小的問題,X5 比 X5M 大了約六升,在仔細比較了之後,寬度基本沒差,深度只差了枚五十元硬幣,不過倒是高度略高了些,也是因此前面板才有辦法塞下三個 14 公分風扇,但後方還是依然維持 12 公分風扇位

X5 對主機板的支援性更好,想要裝到 HEDT 平台的 E-ATX 也不是什麼問題,而且也多設計了個顯示卡支撐架,在分艙平台的側邊也多了網孔來增加更多進氣空間,反觀在功能性的部分 X5M 被閹割的有點多!

雖然這樣講有點歹勢,但就這一杯飲料的價差,除了對於 M-ATX 主機板拿去裝 ATX 大機殼,在下半部的空間會有比較多的線材裸露問題之外,在各方面的差異性不大,比起 X5M 來說,會更建議不如就直上 X5 就好了~

不過 X5 的顯卡支撐架,需要長度超過 30 公分以上才撐的到,如果你在零件配置上的選擇跟我相似,是個 M-ATX 主機板與較短的顯卡,反正 X5 的優勢你也用不上,那選擇較小的 X5M 機殼也不是個壞選擇~

這次 X5 系列主打的特色是價格親民且有 Type-C 的機殼,雖然這類特性的比他更便宜的機殼不是沒有,但它有著不同於其他競品的強大頂置水冷擴充性,或許你在裝機的當下會因為預算問題而選擇安裝風冷,不過未來有機會入手 360 水冷也能無痛升級,頂部的挑高空間充足不用擔心衝突~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前面板並沒有防塵網,對於自家環境沒有自信的話,或許沒那麼合適;X5M 內附的都是 12 公分風扇:定速 1400 RPM,X5 內附的 14 公分風扇:定速 1200 RPM,對於睡覺不關機或是希望待機時能有極致的靜音體驗來說不太友善,加上風扇是固定在外側,想要自行拆除風扇做更換的話,建議在裝機之前就先處理好,不然都裝好了之後,須從內側卸下螺絲會比較辛苦!

這次搭配安裝的 NX400 ARGB,也是同樣有黑白兩種款式且價格相同,均一價 $690,搭載著君主自家最新的 E28 風扇,能在高速運轉下有著很不錯的性能表現,在低轉速下也能維持著不錯的散熱與噪音表現,可以說是買風扇送塔散了!

但是非常規厚度的 28mm 風扇,如果未來保固時間過了之後故障,想要找個相同厚度的可能並不好找,用常規的 25mm 風扇可能有扣不上的問題!

缺點也不是沒有,黑色版本並沒有在塔體進行黑化處理,如果在意一致性的話或許可以考慮白色款,散熱膏的部分給的是一次性包裝,不過這點倒是比較好處理,俗話說得好:便宜治百病嘛~這價格要什麼自行車~

創世紀 II 電源在看過 Cybenetics 的檢測報告以及港都狼仔的開箱之後,在性能表現上相當不錯,你也能在 SPL’s PSU Tier List 表單中看到它在整體獲得了 A 級的評價,除了線材並不是流行的壓紋線外,結合售價以及保固風評來說,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

不過在這個命名上詩人就很有意見了!在無論是在代工廠、內部拓樸架構以及外觀呈現等方面都與一開始推出的創世紀有所不同,你要說它是為了新的接口與協議而做的迭代嗎?也不盡然是,因為在此之前還有推出 Century G5,就已經是更新到 ATX 3.0 版本了,其實 G5 更適合叫做創世紀二代,所以這顆我覺得更適合叫做白堊紀或是侏儸紀,都比目前的創世紀更有亮點、脫胎換骨的感覺~



以上就是我對
【「中塔界的平民戰神!」MONTECH X5M 機殼開箱
ft. CENTURY II、NX 400 ARGB】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