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12/1/21
- 訊息
- 172
- 互動分數
- 12
- 點數
- 18

【前言】
關於 RTX 5080 的性能表現,我想就不再多提了,相信大家比我更熟!在規格上可以說是半張的 RTX 5090,與其稱呼他為 RTX 5080,詩人覺得它更適合叫做 RTX 4080 Ti Super
在沒有大力水手 4 的幀生成下,對比 4080S 性能提升了約 15%,功耗也是差不多成正比提高,除了這項核心技術之外,真的差距太小了!它也是目前歷代來說 80 級別提升幅度最小的顯卡了 …
在價格部分首發定價 999 美金,台幣售價 $35,990,儘管比起起末代的 4080S 差距不大,但情況正如大家所見,想要原價買到這張卡簡直是「不!可!能!」
不過這代的 5080/5090 公版卡其內部設計可以說是劃世代前衛設計!堪稱藝術品級別的工業設計,在與好友的不斷周旋與談判之下總算是交易到了這張卡,俗話說得好:談錢,傷感情!同樣道理,談感情 … 傷錢!

▲外箱就是如此平平無奇,但相比起上一代 40 系明顯瘦身成功了!側邊有一些條碼看起來有點敏感我就不拍了,不過可以看得出來似乎是限量 144 張,而我這張是第 78 張(Package Count 78 OF 144)

▲其實最底下這一圈原本是有封條的,撕開後才會看到這個標語「Inspired by Gamers. Enhanced by AI. Built by NVIDIA.」直接翻譯的話叫做「受到遊戲玩家的啟發。透過人工智慧增強。由 NVIDIA 打造。」謝謝黃牛勳的這番話,說得很好!下次別再說了~

▲盒子上層用了大面積的線條,在中間 nVIDIA 的 Logo 附近用了線條的粗細變化來造成視覺上的焦點!這樣的設計也呼應再顯卡本身的散熱鰭片上~

▲紙盒下層的側面線條就相對簡單直覺一些,仔細一看與觸摸之下,這些黑色線條與字樣都是凹陷壓印上去的,在質感部分也是有所兼具~

▲盒子下層的顯卡本體再由一層淡灰色的再生紙盒做包覆,比起上一代來說,在環保的比例上加重了許多,不過即便是較不起眼的回收再製紙類包裝,仍然塑造了一股高級感~

▲取出方式就照著上面很顯眼的指示進行,左右兩側往外掀開就可以拿出來~

▲取出顯卡本體後先放一邊,繼續探索一下還有哪些其他配件,從上面 Included 的圖示來看其實就只有顯卡本體、線材、說明書這三個東西而已,而中間的配件盒就是剩下的兩個了

▲不過還是先來掃一下上面的 QR-Code 在幹嘛用的,看了一下是列出歷屆有販售過的 Founders Edition 公版型號,點進去可以看到說明書的電子版 PDF

▲附件盒裡安放著一條轉接線,上層夾著多數人都不會去看的一份很簡單的快速入門指南

▲三個8-Pin 轉 16-Pin 的 12V-2x6,採用傘繩編織轉接線材的質感比起上一代 40 系附的編織網包覆要好得多很多!上頭的小 4-Pin 分別接在每組 8-Pin 上

▲線材很有當前訂製線材的高級質感並且也柔軟了許多,在接頭上有 nVIDIA 的商標 Logo,整個一體成形的護套比起常見的電源線材來說,看起來特別大,很有安心感 (?)

▲前面無關緊要的東西先碎念過一遍,接著總算可以來進入正題了,顯卡開箱正式開始!淡灰色的紙盒在上下兩側有個紙卡榫,不過其實阻尼感調適的不是很好,稍微晃兩下就掉了,這部分的體驗跟外型設計比起來,我覺得略顯普通 …

▲雖然沒有像 40 系公版那樣有醒目線條,不過打開後的第一眼還是覺得很驚豔!彷彿是在暗喻著用最樸素的包裝藏著不得了的寶藏~

▲背面上的 RTX 5080 像是專屬於它的刺青

▲在散熱鰭片中間有略凹一些些,靠近中間有個小斷層

▲在另一側也是如此,結合外型邊緣設計,給人一種較為圓滑的感覺~

▲由於實在太過貴重,為了謹慎起見,還是戴套比較安全!

▲小心翼翼的將顯卡取出,盒裝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亮點,比起上一代真的簡約了非常多!

▲為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刮傷,還是得放個泡棉墊,顯卡正面兩個大風扇之間有著顯眼的 X 飾條,一路往兩側延伸成無限的符號,延續著上一代相同的設計概念~

▲雖然整卡是採用深色的金屬質感,不過延伸出的 X 飾條甚至還能反光呢~

▲在金手指的布局上有點不太一樣,相較於其他 AIC 廠生產的卡,基本看不到一條條的線路,彷彿覆蓋了一層加固!這就得說到這次公版顯卡的設計了,詳情可以參考《極客灣:RTX 5080 FE》

▲由於新的散熱設計不是採用推挽式,所以在顯卡屁股是沒有出風口的,IO 檔板上也是跟著整體設計採用黑色,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指紋與氧化情況!

▲而原本放在 IO 檔板上的序號與其他資訊則是轉移到了內側這邊,不過怎麼明明是新卡卻像是被磨過的痕跡呀 …

▲在尾部有兩個星型螺絲,我很喜歡公版的細節設計,在該位置上都會再配合周邊的顏色進行同步,彷彿螺絲像是變色龍般富有生命力!

▲在顯卡中間兩旁的小三角形都有開設兩條小小的通風口

▲僅僅只有兩槽的厚度,加上大面積的散熱鰭片設計,整體看起來給人很纖薄的感覺~

▲與眾不同的直向設計並搭配上斜向內凹切角處理的接口,不過線材出線之後會一定程度上擋到 GEFORCE RTX 的 LOGO

▲跟上一代相同採用了 Nidec 環形扇葉框,七葉片的風扇,兩顆大風扇嗚嗚嗚的轉起來了~

▲兩個風扇大小都是一樣的 11.5 公分的直徑,甚至還意外地發現了在邊框內側刻有 RTX 5080 的字樣~

▲為了讓兩個風扇徹底吹透整個散熱模組,需要把左手邊靠近接口那一側讓出來給風道,這次可是用上了成本最高的方式!將原本一體成形的 PCB 切分成了三個部分,金手指與中心主板透過 BTB 接口直接連結,顯示接口同樣也是採用 BTB,只不過再額外透過一條軟排線連接

▲目前這樣的外觀設計大概是從 30 系開始,可惜我並沒能夠蒐集到 40 系的創始版,只好從收藏櫃裡拿出 3070 FE 來簡單做個對比,想當年小巧的外盒已經跟現在的顯卡磚一樣大了!甚至 5080 FE 已經算是相對纖薄的身軀了,真難想像未來顯卡的發熱量還要大到什麼程度 …

▲突然這麼一對比,感覺 3070 FE 小得很可愛呢~

▲在輸出接口的方向上,這次 5080 FE 似乎特別換了一個方向!

▲在厚度部分雖然都是兩槽,不過 RTX 5080 FE 是要略厚一些來到 40 mm

▲在背面上有螺絲本來覺得是很正常的事,但看過 5080 FE 之後才反而覺得,完全無螺絲的設計真的很難但也真的很有效果!

▲好了不囉嗦直接插電上機測試~這接口斜向走線出來就直接擋到了「GEFORCE RTX」的 Logo 是在哭是不是阿!

▲給大家看看這個轉接線材的接頭,超級大一顆,要直接往上或往下走都還是會去遮擋到後面的 Logo

▲以海韻電源原生線材內的 12V-2x6 壓紋線材作為對比,接口的存在感明顯下降了許多!

▲點亮後,這個 Logo 是會發亮的!不過就恆定白光,沒有任何呼吸、閃爍等花里胡哨的特殊效果,也沒有辦法進行任何調整~

▲在中間 X 飾條也會發光!不過並沒有額外加裝導光條再往後延伸

▲不只在上面,顯卡如果是直立安裝狀態下,風扇這一側的 X 飾條也同樣會發光~

▲說實在話,如果電腦主機裡面原本都是裝滿許多 RGB 等燈光設備的情況下,還真不太容易發現原來 FE 版顯卡是有燈光的呀!

▲搭建的破爛平台就不多說什麼了,懂得都懂!反正運氣不好大不了金手指就被喀擦而已;在底噪約 34 分貝左右的環境中測試顯卡風扇噪音表現,分貝計距離顯卡風扇面中間約 15 公分

▲在這次測試顯卡時出現了不少狀況,一般來說我都是用 FanControl 來調整轉速,確實軟體也能夠抓得到風扇轉速,但是卻不可控!

▲除了 FanControl 之外,我另外聯想到的是小飛機,所以又抓了 Msi Afterburner 來試試,也還是無法控制!

▲正當我一籌莫展之際,想到既然是英偉達自己出的顯卡,那應該就是要用他們自己家的軟體囉?想不到還真的是!總算能夠開始測試了~

▲除了智慧停轉狀態下,最低起始運轉是從 30% 開始,來到了約 38 分貝,這顯得噪音有蠻明顯的上升!

▲本來是以 10% 為級距去測試的,但測了一輪之後發現數據跳得很大,所以又以 5% 為級距再測了一輪!噪音甜蜜點約落在 60% 的 1700 rpm 左右,滿速時來到了約 62 分貝,整體看下來的噪音表現其實不算是特別優秀,畢竟是個纖薄的雙風扇顯卡嘛~

▲那麼在滿負載時的風扇轉速是如何呢?在 20 分鐘的 FurMark 測試當中,最終的顯卡風扇轉速約在 50%,對應著上面的噪音測試圖表來看也就在 47 分貝左右,溫度表現為 75 度左右,如果想安靜一點可以下調到 40%,或是嘗試降壓之類的操作~

▲篇幅太長就不特別一一放上測試詳細結果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考另外一位特級大佬-港都狼仔的開箱文,我這裡就簡單放個 Speed Way 壓力測試的結果,核心頻率 2295 MHz、記憶體頻率 1875 MHz、平均溫度 61 度

▲溫度有了、風扇噪音測了、RTX 5080 的性能表現相信大家也都略知一二了,最後就用魔物獵人:荒野來簡單跑一下,記憶體特別用很差的 8G x2 來跑,即便在 4K 解析度開極高下還能有接近 15K 的分數,16G 的 VRAM 對於 4K 來說還是稍嫌不足,不知道未來的 5080 Super 有沒有機會再多給一些!
「總結」
這次的公版卡外觀與散熱設計無疑是最大亮點,Nvidia 的 Founders Edition 採用環保包裝,不含油墨或塑料,盒子由再生紙纖維製成,本體深灰色的金屬外殼,大面積的黑色散熱鰭片,利用 Double Flow Through 設計將 PCB 置中,熱管與鰭片向左右兩側延伸,熱氣全從背面散出,與先前的推挽式有很大不同!
在核心部分採用相變片而非液金,這點我反而是覺得更加看好的,畢竟液金外漏的嚴重性實在難以承擔,雖然同樣是均熱板,但只是普通真空均熱板而非 3DVC 均熱板,幸虧五根 8 毫米的熱管得以保留,剩下一樣的就是搭配兩個 11.5 公分直徑的風扇與外型設計了~
規格部分再幫大家簡單複習一下,本體尺寸長 304 x 寬 137 x 厚 40 mm,是張符合 SFF-Ready 的小顯卡,重量約 1650 克,雖然外觀與整體設計跟 5090 FE 幾乎一樣,不過內部散熱用料是有略為縮減的!
顯卡烤機功耗約 360w,比起上一代 4080 要高出一些,性能提升的幅度跟功耗上升的比例差不多,甚至可以理解為超頻版外加大力水手四的 4080 Ti Super Max Plus!建議電源至少採用 ATX3.0 / 3.1 的 750w,非新規範的電源建議上到千瓦較為保險,不過得利於新款公版顯卡設計,在風扇 50% 時即可壓制住發熱,核心與顯存約 75 度左右,距離 88 度的功耗牆還有不少差距!
雖然單獨這樣測試下來散熱表現是不是太差,但是如果跟目前市場上的 AIC 眾多 5080 一同評比之下,哎呀公版卡得了 MVP!其他高階型號用料堆滿,搞了三風扇甚至四風扇,一個個都在比誰更厚更重,熱管數量狂加、用了 3DVC 均熱板甚至連液金都不放過,旗艦就是個躺贏狗!當然也是有比公版卡散熱更差的我就不指名道姓了,大家去看評測就知道了,希望大家珍惜食物,不要玩吐司!
內建了兩個第九代影像編碼器,比大哥 5090 少了一個,不過比 40 系多了一個解碼器,這部分可以說是最有感升級的內容了!支持了 4:2:2 採樣格式的硬體編解碼,編碼速度甚至是 4090 的三倍之多,不僅僅只有 H.264、H.265,現在還加入了 AV1,讓原本為了生產力而不得不選購 ICU 的創作者來說是件好事!
比起上一代的 4080 Super,這次 50 系的更新主要在於架構上更新成為了 Blackwell,工藝依然是 TSMC 4N,CUDA 核心略為增加,顯存容量依然是那看似很緊繃,實際上也真的不太夠用的 16G,只不過是從 GDDR6X 升級到 GDDR7,只能期待看看之後的 Super 或 Ti 版本能夠再多加一些顯存給 4K 分辨率的用戶用得開心一些~
比起 5090 FE,5080 FE 的存在更是不少收藏家或 ITX 玩家的目標首選!保留了相同的大小與散熱設計,更安全無虞的非液金接觸以及一張底兩張的售價,可以說是擁有蘿莉的身材並且是猛男的性能,買到的人笑了,買不到的人哭了 …
公版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親手接觸過,那我只能說我並不那麼推薦大家買公版卡,首先它的保固只有三年,而且國內是聯強代理,買到跟孤兒沒兩樣,有問題還是得找張哥,所以真的欣賞得來再買!順帶一提,再更低階的 5070 FE 的散熱設計並不如 5080 FE,雖然外觀相似,但又用回了推挽式,在散熱能力上相差甚遠!
雖然知道現在價格貴得離譜,這張 5080 FE 原價 37K 已經喊到 50K 了,不過事實就是老黃已經占據高端顯卡的市場,想要降價只能等其他友商追上來,更多的競爭才會有更低的價格,衷心期盼大家能夠真正理解自身的需求,而非盲目跟從!祝大家早日入手心儀的卡~
以上就是我對
【「工業藝術品!小機殼不想錯過的愛卡~」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