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開箱測試, 與 RTX 4080 / 5080 效能比較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534
互動分數
1,940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NVIDIA 在2月19日解禁 RTX 5070 Ti 的效能評測,如以往一樣,建議售價版本先行,而隔天20日則是專版、超頻版本,也同時正式開賣,售價是26990元起。老實說並不確定是否會與 RTX 5090 、5080 那樣開賣即售罄(量少)。

NVIDIA RTX 50 系列的規格如下,RTX 5070 Ti 有8960個 CUDA,相較於 RTX 5080 要少16.7% 的數量,記憶體規格是相同的 256bit 16GB GDDR7,但 RTX 5080 時脈是略高一點,不僅是核心(Boost 2.62GHz vs 2.45GHz),記憶體也是(30Gbps vs 28Gbps),至於效能差異如何,下方會有實測。
rtx_50_sp.png


關於 RTX 50 系列技術文章可參考以下連結
NVIDIA RTX 50 Blackwell GPU 架構解析
NVIDIA DLSS4 多畫格生成4倍模式, RTX 5070 是 RTX 4070 兩倍效能

MSI 在 RTX 5070 Ti 一樣準備了數款專版,其中也包括了已在 RTX 5080 / 5090 上面推出的 VANGUARD 系列,還有 VENTUS、GAMING TRIO 以及無燈效版本的 SHADOW 。

此次開箱的是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在外盒右上角有標示 OC EDITION 超頻版,這款核心時脈 Boost 為 2572MHz,相比標準預設 2450MHz 大約高出 5%。另外一樣支援 MSI Center 套用更高的 Extreme Performance 模式 2580MHz。欸...+8MHz...
01.jpg



主要特色,採用 TRI FROZR 4 散熱設計,搭配 STORMFORCE 風扇、鎳電鍍銅底座、方形熱導管增加接觸面、金屬背板。
02.jpg



配件有說明書、3個 8pin 轉 12V-2x6 接頭、顯卡支撐架。一般 RTX 5070 Ti 標準版本是給2個 8pin 轉 12V-2x6 ,MSI 給3轉1是比較餘裕相對安全一點。
03.jpg



顯卡支撐架,中間有箭頭的那塊是可以旋轉,順轉是鬆,可調整高低,條好之後逆轉緊則可固定。
04.jpg



轉接電源在包裝上也附註了安裝注意事項,彎折處最好是預留25~40mm,並完整的插入接頭,沒看到黃色就表示有完整插入,另外轉接的部分應使用3條原生接線,而非單條2個 8pin 這種接線連接。
05.jpg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相較於前一代同系列的外觀是有那麼點神似,在中間風扇的右上及左下有三條類似爪痕的造型,不過這一代加上了半透霧面的飾蓋,在內側三爪的燈效呈現也會比較低調一點。
06.jpg



這一代採用 TRI FROZR 4 散熱設計,在風扇的部分升級了 STORMFORCE 風扇,搭配新的風扇外框架,在 GPU 與記憶體接觸的部分是鎳電鍍銅底座並以方形熱導管增加貼合面積導熱,熱導管則穿插於大面積散熱鰭片,鰭片採用了高低波浪邊緣設計,讓風扇氣流經過減少湍流,提高散熱效率。顯卡後方則有金屬兼強化背板,並且有後開窗設計,可以讓廢熱迅速帶出。
07.jpg


08.jpg



STORMFORCE 風扇,採用七片扇葉,在外緣有爪狀紋理和圓形弧度設計,風扇外緣相連,可達到較佳氣流並降低噪音。
09.jpg



從下方可以看到內部 GPU 與記憶體的鎳電鍍銅散熱座,記憶體的部分有導熱墊增加散熱效能。
12.jpg



顯卡尾端採用封閉式設計,在上方則有龍紋造型,盾形外圈有燈效設計。
10.jpg


11.jpg



頂部,中間前緣位置有龍紋圖案 MSI ,後方有 GEFORCE RTX 字樣。
13.jpg



需要外接1個 12V-2x6 電源。
14.jpg



背部有黑色金屬背板,表面半斜髮絲紋處哩,右側邊無 PCB 採後開窗設計強化散熱。
15.jpg



雙 BIOS 設計,在電源接口旁邊有個 SILENT 靜音 / GAMING 遊戲模式兩種可自行依需求切換。這兩個 BIOS 設定的時脈速度相同,主要在於風扇轉速對應溫度曲線差異。
16.jpg



後開窗設計,上面有龍紋圖案。前方風扇可以直接帶出散熱鰭片上的廢熱。
17.jpg



輸出埠,3個 DP 2.1b、1個 HDMI 2.1b。
18.jpg



中間風扇上下斜爪痕燈效,因為有霧面外飾的關係,所以燈效也比較柔和一點。
19.jpg


20.jpg



顯卡後方的盾形龍紋在外框的部分也有燈效。
21.jp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OC PLUS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FSP VITA GM 1000W
OS: Windows 11

測試除了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OC PLUS 之外,也加入了同平台所測 MSI RTX 5090 SUPRIM LIQUID SOC、 RTX 4090 FE 、 MSI RTX 5080 VANGUARD SOC 、 GIGABYTE RTX 4080 GAMING OC 這四張顯卡進行比較。為了不把版面拉太長,只有主角上測試圖,其餘直接圖表數據比較。

3DMark 效能測試
Fire Strike Extreme:37276
Graphics score:34883
Physics score:39322
31.jpg


以圖形 Graphics 分數來看,RTX 5070 Ti 相較於 RTX 4080 高出了 3.6%。
x1.png



Fire Strike Ultra:17904
Graphics score:17813
Physics score:38243
32.jpg


以圖形 Graphics 分數來看,RTX 5070 Ti 相較於 RTX 4080 一樣高出了 3.6%。
x2.png



Time Spy:24831
Graphics score:27704
CPU score:15641
33.jpg


以圖形 Graphics 分數來看,RTX 5070 Ti 在 Time Spy 項目是低於 RTX 4080,約 2.9%。
x3.png



Time Spy Extreme:11945
Graphics score:13423
CPU score:7357
34.jpg


以圖形 Graphics 分數來看,RTX 5070 Ti 在 Time Spy Extreme 項目一樣低於 RTX 4080,約 3%。
x4.png



Port Royal:18978
35.jpg


Steel Nomad:6517
36.jpg


Speed Way:7671
37.jpg


與 RTX 4080 相比,Speed Way 高出 4.8%;Steel Nomad 低 1.1%;Port Royal 高出 4.7%。
x5.png



NVIDIA DLSS 3
off:41.72
on:175.35
38.jpg


NVIDIA DLSS 4 (x4)
off:41.65
on:303.72
39.jpg


與 RTX 4080 相比,原生效能高出 5%,DLSS3 高出 5%。RTX 5070 Ti 在4倍模式相較於原生效能增加 628%。
x6.png



AI 效能測試
V-Ray GPU score (CUDA):2051
40.jpg


V-Ray GPU score (RTX):8005
41.jpg


RTX 50 系列於 CUDA 的測試項目並不正常,因為相比 RTX 40 系列都要低,不確定是否是 V-Ray 的計算方式或是驅動問題。另外 RTX 項目應該就合理一點,RX 5070 Ti 相比 RTX 4080 大約高出 6.4%
x7.png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PHI 3.5:4448
MISTRAL 7B:4635
LLAMA 3.1:4419
LLAMA 2:4450
42.jpg


與 RTX 4080 相比,PHI 3.5 +4%;MISTRAL 7B +14.2%; LLAMA 3.1 +16.2%;LLAMA 2 +13%。
x8.png



Procyon FLUX.1 dev (FP8) 圖像生成
Overall image generation speed:16.218 s/image
Overall duration:64.870 s
43.jpg


Procyon FLUX.1 dev (FP4) 圖像生成
Overall image generation speed:8.217 s/image
Overall duration:32.870 s
44.jpg


圖像生成以秒為單位,越少越好。相較於 RTX 4080 ,FLUX.1 在 FP8 版下 RTX 5070 Ti 並沒有比較快,不過差異不大,僅1.5秒,約 2.5%,FP4 版則是 RTX 50 系列的優勢,RTX 4080 跑完4圖要116.405秒,而 RTX 5070 Ti 則是32.87秒完成,差3.5倍,而這項目也比 RTX 4090 快一倍以上。
x9.png



遊戲效能
測試12款遊戲,包括《黑神話:悟空》、《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死亡回歸》、《碧血狂殺2》、《魔物獵人 荒野》、《太空戰士XIV》、《極地戰嚎6》、《F1 22》、《電馭叛客 2077》、《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邊緣境地3》、《刺客教條:幻象》,以遊戲內建的 Benchmark 進行測試,圖形品質為最高,有光追則開啟光追最高,無 DLSS 、無 FSR、無畫格生成的原生畫質,分別測試 1080p、2K 以及 4K 三種解析度。

1920×1080,遊戲實測 RTX 5070 Ti 相比 RTX 4080 並不如 3DMark 或 AI 測試那樣有優勢,只贏兩個遊戲《極地戰嚎6》、《F1 22》。其餘大概要低 5~17%
x10.png



2560×1440,2K 解析度下一樣是贏兩個遊戲《極地戰嚎6》、《F1 22》。其餘大概低 3~13%
x11.png



3840×2160,《極地戰嚎6》是唯一有贏過 RTX 4080,不過 4K 下的差距更少了,有些幾乎差不多,《魔物獵人 荒野》只差1張,最多差異是《碧血狂殺2》7%。
x12.png



12款遊戲平均 FPS 比較,這樣就更為清楚。RTX 5070 Ti 與 RTX 4080 相比,1080p 解析度 -7.2%;2K 解析度 -5.4%;4K 解析度 -2.7%。
x13.png



DLSS 遊戲效能
針對幾款有支援 DLSS 的遊戲進行測試,包括《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F1 22》、《魔物獵人 荒野》、《黑神話:悟空》、《電馭叛客 2077》,比較開啟與否的效能差異,DLSS 設定為 Ultra Performance 最高效能,並開啟畫格生成,另外《電馭叛客2077》有支援 DLSS4,所以加入了 "x4" 的4倍模式。

1920×1080
x14.png


2560×1440
x15.png


3840×2160
x16.png



功耗與溫度測試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支援 0dB 完全靜音設計,待機時溫度核心只有43度左右,記憶體溫度52度,風扇都是 0% 停轉,尚未達到工作溫度。待機時功耗約20W,這部分要比 RTX 5080 、5090 都高一些,並不確定是甚麼原因,不過可以看到 GPU-Z 在 Bus Interface Load 是有 18% 左右的負載,而這部分在待機時應該是趨於 0% 比較正常。
45.jpg


使用 Furmark 進行燒機測試,燒機10分鐘控制維持在66度左右,記憶體溫度僅58度,風扇轉速大概在42%,最大 FPS 為430,平均 FPS 427,降幅很小,並沒有因為溫度控制而降速。
46.jpg


溫度,核心最高控制於66度,記憶體溫度只58度。
x17.png


功耗,待機約 20W,Furmark 峰值 300W 。
x18.png



小結
RTX 5070 Ti 是否能與 RTX 4080 一搏,從測試上看來,如果你是很介意"原生畫質"可以直接參考上面12款遊戲的平均,遊戲畫質與光追是全開且最高,並沒有加入 DLSS 畫格生成,RTX 4080 還是略勝,1080P 大概高出 7.7%;2K 高出 5.7%;4K 略少只差 2 FPS(74 vs 72),2.8%。這部分看了一些其他評測,結果可能有點不一樣,畢竟遊戲不同可能有異,還有就是畫質與光追設定。

DLSS 的部分撇除 RTX 50 系列才有 DLSS4 (x4) 四倍模式來看,RTX 5070 Ti 與 RTX 4080 相比差距縮小,有些遊戲甚至還優於 4080,如《魔物獵人 荒野》、《黑神話:悟空》、《電馭叛客 2077》在 DLSS3 4K 解析度下效能是與 RTX 4080 差不多,甚至部分是更高。

而 DLSS4 的四倍模式就更不用說,《電馭叛客2077》在 4K 特效與光追全開到緊繃情況下,原生只有 15 FPS,開啟 Ultra Performance 以及 x4 之後可以達到 207 FPS,高出12.8倍,這也高於 RTX 4090 DLSS3 (207 vs 169),甚至與 RTX 5090 DLSS3 差不多(207 vs 215)。

AI 效能的部分,在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文本生成的部分,RTX 5070 Ti 是明顯優於 RTX 4080 ,高出 4~16% 不等。另外在 AI Image Generation 圖像生成的部分,這代 Blackwell GPU 架構使用新一代 Tensor Core ,增加了對 FP4 浮點運算精確度的支援,所以這項目有相對優勢,RTX 5070 Ti 跑完四圖約33秒,而 RTX 4080 要116秒,RTX 4090 也要74秒。

散熱的部分,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表現也還不錯,雖然目前還沒有其他型號可以進行比較,在 Furmark 燒機測試下核心可控制在66度左右,記憶體溫度58度,風扇轉速 42%,還有餘裕轉速空間應付夏天可能的高溫環境。功耗上與標準版本一樣是維持在 300W,相比 RTX 4080 要低 40W,整體來看 RTX 5070 Ti能效比是更高。建議搭配使用 750W 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 Like
Reactions: zxcvb680

zxcvb680

榮譽會員
已加入
2/5/09
訊息
1,892
互動分數
11
點數
38
年齡
35
感謝大大魔龍開箱.魔龍開箱文現在 RGB好看. 溫度壓制很好
不知道背板龍魂有沒有RGB
 
最後編輯: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534
互動分數
1,940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台灣售價

ASUS PRIME RTX 5070 TI :26990
ASUS PRIME RTX 5070 TI OC :29990
ASUS TUF RTX 5070 TI OC GAMING :32990
GIGABYTE RTX 5070 Ti WINDFORCE SFF :26990
GIGABYTE RTX 5070 Ti WINDFORCE OC SFF :29990
GIGABYTE RTX 5070 Ti AERO OC :34590
GIGABYTE RTX 5070 Ti EAGLE OC SFF :30990
GIGABYTE RTX 5070 Ti EAGLE OC ICE SFF :31990
GIGABYTE RTX 5070 Ti GAMING OC :32990
GIGABYTE AORUS RTX 5070 Ti MASTER :35990
MSI RTX 5070 Ti SHADOW 3X OC :26990
MSI RTX 5070 Ti VENTUS 3X :26990
MSI RTX 5070 Ti VENTUS 3X OC :26990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OC PLUS :32990
MSI RTX 5070 Ti GAMING TRIO OC WHITE :33990
MSI RTX 5070 Ti VANGUARD SOC :34990
MSI RTX 5070 Ti VANGUARD SOC LAUNCH EDITION :34990
ZOTAC RTX 5070 Ti SOLID CORE :26990
ZOTAC RTX 5070 Ti SOLID CORE OC :29990
ZOTAC RTX 5070 Ti SOLID :30990
ZOTAC RTX 5070 Ti SOLID OC :31990
ZOTAC RTX 5070 Ti AMP Extreme INFINITY :3399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