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MAG CORELIQUID A15 360 開箱, 偏移扣具優化 LGA1851

soothepain

full loading
已加入
9/17/03
訊息
21,686
互動分數
1,953
點數
113
網站
www.coolaler.com
MSI 最近推出了新款 CPU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MAG CORELIQUID A15 360 ,從規格上來看還不錯,雖然隸屬於入門定位的 MAG 系列,但不代表效能有所打折,在基本的設計上仍維持 MSI 既有的一貫水準,能提供穩定的散熱表現。

此款散熱器也導入了多項 DIY 友善設計,有效簡化安裝流程,剛步出新手村的玩家組裝也能輕鬆上手。此外,CORELIQUID A15 360 有針對 Intel LGA1851 平台進行了散熱優化,特別設計的偏移式扣具能夠微調散熱器位置,針對處理器熱點進行更精準的對位,進一步提升整體散熱效率。

MSI MAG CORELIQUID A15 360 ,目前只有看到 360 尺寸,不過電子手冊上有 240,或許晚些時間會推出。顏色的部分現階段只有黑色。可支援腳位 Intel LGA 1851 / 1700、AMD AM5 / AM4。
01.jpg


規格
水管長度:400mm
冷排尺寸:394 x 119.6 x 27.2 mm
水冷頭尺寸:71.23 x 69.47 x 75.05 mm
水泵轉速:3400 RPM
水泵噪音:20 dBA
風扇尺寸:120 x 120 x 25mm
風扇轉速:500~2050 RPM
風扇風量:64.89 CFM
風扇風壓:3.06 mmH2O
風扇噪音:30.06 dBA

主要特色, CycloBlade 9 風扇採用混合扇葉設計,提供大氣流與高靜壓。支援 ARGB Gen2,可透過 MSI CENTER 控制。採用尼龍編織 EPDM 水冷管,耐高低溫、耐腐蝕,並減少液體蒸發。強化散熱,穩定 AI 效能,精準針對熱源散熱,確保 CPU 穩定運行。簡易安裝設計,預裝整合扣具。
02.jpg



配件有平台安裝螺絲、散熱膏、Intel 通用背板、Intel LGA1851 扣具,AMD AM4 / AM5 扣具預裝在水冷頭上面。說明書的部分現在都電子化,請掃盒側的 Code 或是上官網下載。
03.jpg



LGA1851 扣具有採用偏移設計,可以看到孔洞比較長,且上方有標註點1、點2的位置。如果是使用 Core Ultra 5 則是使用"1"的位置(水冷頭靠下),如果是 Core Ultra 7、9 則是"2"的位置(水冷頭靠上)。
04.jpg



MSI CORELIQUID A15 360 風扇的部分已經預裝在水冷排上面,所以這部分也是簡化安裝。風扇有兩條連接線,一條為風扇電源另一條是燈效與風扇串接,並支援 MSI JAF 連接。水冷頭則也有兩條接線,燈效與水泵電源,燈效可以直接串至風扇上面即可。
05.jpg


15.jpg



水冷頭有點高度,整體為鐵灰色,上面斜格柵鏤空設計,中間閃電狀溝槽,上方有 MAG 字樣,右側邊有龍紋圖案,這兩個區塊有髮絲紋處理。
06.jpg



中間閃電溝槽與下方格柵區塊有燈效顯示。
10.jpg



水冷頭是有點高度的設計。側邊上方半透明的環線也有燈效。
07.jpg


08.jpg



連接水管的部分可以旋轉調整角度配合水冷排位置。
09.jpg



底部採用全覆式無螺絲銅底座,內側為 0.1mm 微水道設計,搭配內部高效率陶瓷軸承幫浦,可以有效並且安靜的帶走廢熱。
11.jpg



採用尼龍編織 EPDM 水冷管,有高柔韌性,可避免彎曲導致損壞。
12.jpg



預裝3顆 CycloBlade 9 風扇,在風扇之間採用短接線內部連接,所以外側除了連接線,在風扇之間是看不到線材,簡化安裝與理線。
13.jpg



採用混合扇葉設計,與現階段多數顯卡一樣,扇葉外緣相連接,提供更大的氣流與更高的風壓。另外在扇葉的部分採用半透明霧面處理,用於呈現燈效。
14.jpg


16.jpg



水冷排的部分採用12道加寬水道設計,即使維持 27mm 厚度的情況下,水流量提升 25% ,冷排 FPI(每英寸鰭片數)可達到 20,進一步擴大散熱表面積,大幅提升散熱效能。
17.jpg


18.jpg



LGA1851 平台安裝
安裝背板,對應安裝孔位。
19.jpg



翻正後四邊螺絲固定。
20.jpg



更換扣具,將原本預裝的 AMD / Intel 扣具推出。
21.jpg



換上 LGA1851 專用扣具,推到底固定即可。
22.jpg



CPU 上面來點散熱膏。
23.jpg



套上水冷頭,選擇1或2的安裝點,上下是可以移動來最佳化熱點,如果你使用 Core Ultra 5 水冷頭就往下靠,固定點會在1的位置,如果使用 Core Ultra 7、9 則是往上靠,固定點在2的位置。
24.jpg



四邊螺絲固定,支援十字起子。
25.jpg



安裝幫浦電源、風扇電源、燈效連接線。
26.jpg



測試之前先來看看燈效的部分,燈效支援 ARGB GEN2 可透過主板連動,支援 MSI CENTER 軟體控制。如果不是 MSI 主板也可以一樣能使用該主板軟體進行控制調整。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A15 360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MSI MEG Z890 UNIFY-X
VGA: MSI RTX 4060 Ti GAMING X TRIO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OS: Windows 11

處理器使用 Intel Core Ultra 9 285K,測試 CINEBENCH 在多工負載的效能,主要用於判斷有無因溫控而掉速,另外也測試扣具偏移點1與2的差異, BIOS 內處理器是使用 MSI Unlimited Settings 4096W 512A 的設定,記憶體套用 XMP 。

CINEBENCH R23
偏移點 1
CPU Multi:42440 pts
大核心最高溫:80~82度
小核心最高溫:80~96度
41.jpg


偏移點 2
CPU Multi:42415 pts
大核心最高溫:78度
小核心最高溫:78~90度
44.jpg



CINEBENCH 2024
偏移點 1
CPU Multi:2509 pts
大核心最高溫:84~86度
小核心最高溫:82~96度
42.jpg


偏移點 2
CPU Multi:2505 pts
大核心最高溫:82~84度
小核心最高溫:80~94度
45.jpg



CINEBENCH 2024 10分鐘
偏移點 1
CPU Multi:2485 pts
大核心最高溫:84~86度
小核心最高溫:84~100度
43.jpg


偏移點 2
CPU Multi:2492 pts
大核心最高溫:82~86度
小核心最高溫:82~96度
46.jpg



小結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搭配 MSI MAG CORELIQUID A15 360 使用是沒甚麼問題,在 CINEBENCH R23、2024 都能達到既有效能,在2024燒機10分鐘測試,大核心最高溫是達到86度,小核心96度,整體溫度控制表現尚稱優異,未出現明顯的降頻現象。

而針對 LGA1851 平台的「偏移式扣具」設計,也確實有所別。不管是單趟短時間或是10分鐘燒機都有所差異性,單趟可能差比較多,明顯可見差2~4度,時間拉長10分鐘,最高溫則差不多,但若以個別核心來看還是有2~4度的差異性,證明其偏移設計是明顯有效的。

CORELIQUID A15 360 雖屬於 MAG ,並不像 MPG、MEG 有顯示螢幕等高階配置,但在水冷頭、風扇仍支援 ARGB 燈效,而且水冷頭設計感佳,風扇與冷排結構也延續 MSI 的一貫用料水準,也有不錯的安裝便利性,如整合扣具、預裝風扇、風扇間隱藏式接線等,且價格也不算高,整體來看有不錯的競爭力。

唯一比較可惜是水冷頭造型為固定方向,畢竟上面有字樣、圖案,若追求外觀整齊對齊的玩家,可能只能接受標準水管朝下的方向安裝。
 
最後編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