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在 Intel 700 系列主機板上面目前有兩張 mini-ITX 主機板,分別是先前推出的 Z790I EDGE WIFI 以及近期推出的 B760I EDGE WIFI DDR4 ,兩者從型號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晶片組上的差異與後者是支援 DDR4 記憶體,晶片組就不用說 B760 肯定是便宜一點,而記憶體雖然目前都便宜,但 DDR5 與 DDR4 還是有點落差,所以整體在搭建小鋼炮主機的平台建置上後者還是可以省下不少。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採用清新白色包裝,主要也與本體散熱片採用銀白色呼應。
主要特色,加大散熱片、8+1+1 VRM 相供電設計、Lightning Gen5 ( PCIe 5.0 )、WiFi 6E + 藍牙 5.2。
配件有說明書、龍紋與標籤貼紙、RGB 連接線、無線天線、1條 SATA、 M.2 螺絲。
外觀當然就是 mini-ITX 尺寸,標準的17x17公分,黑色的 PCB 搭配銀白色的散熱片。由於是採用 Intel B760 晶片組,所以擴充性在該尺寸上還算是不需要用到堆疊式設計。
B760I EDGE WIFI DDR4 供電上面採用了大型散熱片,整體風格相比 Z790I EDGE 是一致,不過採用供電相較少一點,所以也省去了被動式風扇以及熱導管。
從側邊也可以看到有鰭片形狀設計增加散熱面積。
供電為直出8+1+1相,在與散熱片接觸的部分也加上了 7W/mk 導熱墊。
CPU 為1個 8pin。
2個 DDR4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64GB,支援 DDR4-5333 (超頻)。
4個 SATA、1組 USB 3.2 Gen 1、1個 USB 3.2 Gen 2 Type-C。另外在側邊仍保有簡易的 DeBug 燈。
中間的散熱片主要針對晶片組以及下方的1個 M.2 擴充槽。另外當然一定要保留小鋼炮必須的 PCIe x16 插槽,該規格為 PCIe 5.0 x16,插槽側邊有金屬護甲。
前置 IO 連接埠的位置在前置音效與 USB 中間位置。
PCIe 插槽側邊有1個 M.2 ,規格 PCIe 4.0x4,散熱片內側舖有導熱墊。
音效晶片為 Realtek ALC890 晶片組。
後方 IO 埠,4個 USB 3.2 Gen 1、1個 DP、1個 HDMI、1個 USB 3.2 Gen 2、USB 3.2 Gen 2 Type-C、2.5Gbps 網路(RTL8125BG)、無線天線埠(Intel WiFi 6E)、3個音源輸出入。
另一個 M.2 在背部,支援 PCIe 4.0x4 規格。
BIOS 簡介
基本上 B760I EDGE WIFI DDR4 的 BIOS 也與之前開箱過的 B760 TOMAHAWK WIFI 大同小異,雖然都有超頻選項,但礙於晶片組關係,還是無用武之地。
B760 上一樣保留超頻選項,但 CPU 的部分是沒啥用的,因為晶片組限制關係。這裡面最主要還是記憶體超頻。還有 CPU Cooler Tuning 可針對散熱器選擇,這部分與處理器功耗限制有關。
記憶體調整選項。
DigitALL Power 選單。
進階 CPU 選項。
BIOS 內調整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關係。
簡易模式,可用來觀看硬體資訊以及快速開關一些功能。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CPU Cooler: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RAM: GSKILL DDR4-4000 8GBx2
MB: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VGA: MSI RTX 4070 Ti Gaming X Trio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CPU-Z
CPU Single:917.2
CPU Multi:15806
SuperPI 1M:5.978s
CPUmark99:908
SuperPI 8M:1m0.337s
Memory Benchmark
Read:62810 MB/s
Write:57822 MB/s
Copy:58106 MB/s
Latency:81.0 ns
7-Zip 21.00
壓縮:90314 MIPS
解壓縮:203470 MIPS
整體評等:146892 MIPS
x264 FHD Benchmark:132
POV-Ray:21.79s
CINEBENCH R15
OpenGL:367.81 fps
CPU:5648 cb
CPU 單核心:319 cb
CINEBENCH R20
CPU:13625 pts
CPU 單核心:844 pts
可以看到 13900K 在多核心效能上似乎都比較低一點,這部分主要是因為功耗設定於 AUTO 的關係,在這張板子上最高是253W(BIOS),保守設定的關係,下方可以看到溫度最高只到84度,一般 13900K 在無功耗限制應該都會達到100度左右。這部分可以透過手動來解鎖,可以參考最後面的說明。
CINEBENCH R23
CPU:35761 pts
CPU 單核心:2211 pts
V-Ray:25089
V-Ray GPU CUDA:2313
V-Ray GPU RTX:3088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26500
Graphics score:27307
Physics score:49965
3DMark Time Spy:21969
Graphics score:23153
CPU score:17034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232
2 threads:2371
4 threads:4695
8 threads:8820
16 threads:11093
Max threads:14641
Nero Score:11396
CPU:2866
GPU:8530
CrossMark
總分:2466
生產力:2363
創造力:2543
反應:2552
Geekbench 5
Single:2195
Multi:19085
解鎖 13900K 限制
在 BIOS 預設下這張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的限制比較大一點,尤其是使用 Core i9-13900K,預設情況下是無法發揮到完全效能,這部分可以透過手動來解鎖,可以到 BIOS 內 Overclocking\Advanced CPU Configuration 裡面,下圖紅框框的部分拉到最高,放心不會因為拉到 4096W 就爆炸,只是沒有上限的意思,而且上限會因為溫度頂到100度為止,所以不用太擔心。
接著實測一下
R20 多核心從原本預設 13625 提升到了 14861,這也是 13900K 的完整實力,另外溫度沒意外也觸及到了100度。
R23 多核心從原本 35761 提升到 39157 分。
小結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搭配 Core i9-13900K 預設是無法發揮到完全效能,主要倒不是因為 DDR4 記憶體的關係,而是功耗限制於 253W,可以看到上面預設下 R20 測試時溫度,因為有所限制的關係最高只有84度,而不是一般常見接近100度,不過透過 BIOS 解鎖就可以達到該有的效能水準,當然溫度也就達到100度。主要會選用 B760 晶片組就應該不會搭配 K 版處理器,改用 13900 或 13700 非 K 版預設下則不會有該問題,能完全發揮其效能。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採用清新白色包裝,主要也與本體散熱片採用銀白色呼應。
主要特色,加大散熱片、8+1+1 VRM 相供電設計、Lightning Gen5 ( PCIe 5.0 )、WiFi 6E + 藍牙 5.2。
配件有說明書、龍紋與標籤貼紙、RGB 連接線、無線天線、1條 SATA、 M.2 螺絲。
外觀當然就是 mini-ITX 尺寸,標準的17x17公分,黑色的 PCB 搭配銀白色的散熱片。由於是採用 Intel B760 晶片組,所以擴充性在該尺寸上還算是不需要用到堆疊式設計。
B760I EDGE WIFI DDR4 供電上面採用了大型散熱片,整體風格相比 Z790I EDGE 是一致,不過採用供電相較少一點,所以也省去了被動式風扇以及熱導管。
從側邊也可以看到有鰭片形狀設計增加散熱面積。
供電為直出8+1+1相,在與散熱片接觸的部分也加上了 7W/mk 導熱墊。
CPU 為1個 8pin。
2個 DDR4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64GB,支援 DDR4-5333 (超頻)。
4個 SATA、1組 USB 3.2 Gen 1、1個 USB 3.2 Gen 2 Type-C。另外在側邊仍保有簡易的 DeBug 燈。
中間的散熱片主要針對晶片組以及下方的1個 M.2 擴充槽。另外當然一定要保留小鋼炮必須的 PCIe x16 插槽,該規格為 PCIe 5.0 x16,插槽側邊有金屬護甲。
前置 IO 連接埠的位置在前置音效與 USB 中間位置。
PCIe 插槽側邊有1個 M.2 ,規格 PCIe 4.0x4,散熱片內側舖有導熱墊。
音效晶片為 Realtek ALC890 晶片組。
後方 IO 埠,4個 USB 3.2 Gen 1、1個 DP、1個 HDMI、1個 USB 3.2 Gen 2、USB 3.2 Gen 2 Type-C、2.5Gbps 網路(RTL8125BG)、無線天線埠(Intel WiFi 6E)、3個音源輸出入。
另一個 M.2 在背部,支援 PCIe 4.0x4 規格。
BIOS 簡介
基本上 B760I EDGE WIFI DDR4 的 BIOS 也與之前開箱過的 B760 TOMAHAWK WIFI 大同小異,雖然都有超頻選項,但礙於晶片組關係,還是無用武之地。
B760 上一樣保留超頻選項,但 CPU 的部分是沒啥用的,因為晶片組限制關係。這裡面最主要還是記憶體超頻。還有 CPU Cooler Tuning 可針對散熱器選擇,這部分與處理器功耗限制有關。
記憶體調整選項。
DigitALL Power 選單。
進階 CPU 選項。
BIOS 內調整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關係。
簡易模式,可用來觀看硬體資訊以及快速開關一些功能。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CPU Cooler: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RAM: GSKILL DDR4-4000 8GBx2
MB: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VGA: MSI RTX 4070 Ti Gaming X Trio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CPU-Z
CPU Single:917.2
CPU Multi:15806
SuperPI 1M:5.978s
CPUmark99:908
SuperPI 8M:1m0.337s
Memory Benchmark
Read:62810 MB/s
Write:57822 MB/s
Copy:58106 MB/s
Latency:81.0 ns
7-Zip 21.00
壓縮:90314 MIPS
解壓縮:203470 MIPS
整體評等:146892 MIPS
x264 FHD Benchmark:132
POV-Ray:21.79s
CINEBENCH R15
OpenGL:367.81 fps
CPU:5648 cb
CPU 單核心:319 cb
CINEBENCH R20
CPU:13625 pts
CPU 單核心:844 pts
可以看到 13900K 在多核心效能上似乎都比較低一點,這部分主要是因為功耗設定於 AUTO 的關係,在這張板子上最高是253W(BIOS),保守設定的關係,下方可以看到溫度最高只到84度,一般 13900K 在無功耗限制應該都會達到100度左右。這部分可以透過手動來解鎖,可以參考最後面的說明。
CINEBENCH R23
CPU:35761 pts
CPU 單核心:2211 pts
V-Ray:25089
V-Ray GPU CUDA:2313
V-Ray GPU RTX:3088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26500
Graphics score:27307
Physics score:49965
3DMark Time Spy:21969
Graphics score:23153
CPU score:17034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232
2 threads:2371
4 threads:4695
8 threads:8820
16 threads:11093
Max threads:14641
Nero Score:11396
CPU:2866
GPU:8530
CrossMark
總分:2466
生產力:2363
創造力:2543
反應:2552
Geekbench 5
Single:2195
Multi:19085
解鎖 13900K 限制
在 BIOS 預設下這張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的限制比較大一點,尤其是使用 Core i9-13900K,預設情況下是無法發揮到完全效能,這部分可以透過手動來解鎖,可以到 BIOS 內 Overclocking\Advanced CPU Configuration 裡面,下圖紅框框的部分拉到最高,放心不會因為拉到 4096W 就爆炸,只是沒有上限的意思,而且上限會因為溫度頂到100度為止,所以不用太擔心。
接著實測一下
R20 多核心從原本預設 13625 提升到了 14861,這也是 13900K 的完整實力,另外溫度沒意外也觸及到了100度。
R23 多核心從原本 35761 提升到 39157 分。
小結
MSI B760I EDGE WIFI DDR4 搭配 Core i9-13900K 預設是無法發揮到完全效能,主要倒不是因為 DDR4 記憶體的關係,而是功耗限制於 253W,可以看到上面預設下 R20 測試時溫度,因為有所限制的關係最高只有84度,而不是一般常見接近100度,不過透過 BIOS 解鎖就可以達到該有的效能水準,當然溫度也就達到100度。主要會選用 B760 晶片組就應該不會搭配 K 版處理器,改用 13900 或 13700 非 K 版預設下則不會有該問題,能完全發揮其效能。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