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9/12/11
- 訊息
- 1,182
- 互動分數
- 1
- 點數
- 38
提供滄友參考! Intel LGA2011平臺同步評測...
第1:當2011年遇到LGA2011平臺
安迪·格魯夫主政Intel時曾用瘋狂的產品升級、自我淘汰的方式實現了Intel的CPU霸主之位。如今AMD處理器表現乏力,Intel升級的速度不需要那麼快了,也能在CPU王者地位上穩坐多年,從Core時代的X38、X48一直到Nehalem時代的X58,再到如今的Sandy Bridge的Z68,地球已經無法再阻擋Intel升級的步伐。
誠然,上一代旗艦LGA1366平臺是個長壽之星,服役三年多來依然是老當益壯,罕有敵手。不過該來的還是要來,X58平臺最終還是要被Intel拋棄,繼任者是新一代王者候選人——LGA2011平臺。
Intel正式發佈Sandy Bridge-E處理器和LGA2011平臺
太平洋時間11月14日,也就是我們的今天,Intel正式推出了Sandy Bridge-E(以下簡稱SNB-E)架構的多核CPU和配套的X79主機板,豎起了LGA2011的大旗,旗艦平臺將迎來新一輪更替。
首發的SNB-E處理器只有兩款,Core i7-3960X Etreme Editon以及Core i7-3930K,前者頻率3.3GHz,Turbo頻率最高3.9GHz,15MB L3緩存,六核十二執行緒,支援4通道DDR3 1600記憶體,TDP功耗130W,售價990美元(約6300元)。
次頂級的i7-3930K同樣不鎖倍頻,3.2GHz頻率,Turbo加速3.8GHz,六核十二執行緒,12MB L3緩存,支持四通道DDR3 1600MHz,TDP功耗也是130W,售價555美元(約3600元)。
此次同步測試我們使用的是Core i7-3960X ES版處理器,另有一顆8核SNB-EP架構的Xeon E5處理器,並與上代6核旗艦Core i7-990X、當前的四核Core i7-2600K做了對比。
i7-3960X改為LGA2011介面,i7-990X則是LGA1366,LGA1155介面的i7-2600K在前面兩位面前顯得小了一號。不過他們都是或者曾經是某個時期的CPU王者,此番LGA2011平臺的發佈意味著新舊更迭開始,它能否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一代霸主,還是讓今天的評測來揭曉吧。
第2:Sandy Bridge發新枝,LGA2011架構簡介
◆ Sandy Bridge發新枝,LGA2011架構簡介
上一代EE至尊版CPU是i7-900系列,架構還是基於Nehalem,雖然縱橫市場三年之久也沒有敵手(AMD早已經放棄999美元這個級別的CPU市場了),不過老i7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技術架構都有些落伍了,該讓位於SNB-E處理器了。
看名字就知道SNB-E與Intel Sandy Bridge(SNB)架構源出一系,可以將其視為SNB架構的6核版(8核的為SNB-EP架構),說得再準確一點可以認為Sandy Brige E及EP架構是Intel利用SNB架構升級伺服器CPU而已,出民用6核只是順帶的事,因為SNB-E架構的超大L3緩存、眾多虛擬機器技術很明顯都是針對伺服器/工作站的。
與上代i7-990X所使用的Nehalem架構相比,i7-3960X在AVX指令、AES指令、PCIE通道數、L3緩存、記憶體通道數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
超大L3緩存容量
SNB-E架構除了核心更多,架構中變化最大的就是L3緩存了
從SNB-E的資料上來看,當前的SNB相比,其內核架構最明顯的一點是不再有內置GPU,反正雞肋般的集顯性能在頂級CPU平臺上也沒什麼用,第二點是L3緩存大幅增加,SNB處理器中最高的是i7-2600K的8MB L3,而SNB-E處理器最低的是四核i7-3820的10M,其次是i7-3930K的12MB,頂級的i7-3960X則是15MB,至於多路伺服器的SNB-EP架構則有20MB之多。
與SNB處理器長方形的體積相比,LGA2011的核心更接近正方形,上端是Uncore部分,下端是記憶體控制器,中間大面積是L3緩存,6個核心則分列緩存兩側。
與上面的SNB架構相比,SNB-E架構不在有GPU部分了
增幅更大的Turbo Boost 2.0加速
Intel的Turbo Boost我們已經見過多次,目前主流SNB架構上已經是TB 2.0技術了,簡而言之就是TDP功耗限制更少、動態加速範圍更寬。
以i7-3960X為例,它使用的也是TB 2.0技術,但是CPU的加速範圍更高,其基準頻率為3.3GHz,有5-6個活動內核的時候即可同時加速300MHz達到3.6GHz的頻率,如果只有1-2個活動內核,那麼最高可以達到3.9GHz的加速頻率,特別是在SuperPi這樣典型的單核應用中。
除了上面的重點介紹的幾項進步外,SNB-E與當前的SNB架構就沒有太大區別了,制程工藝也是第二代32nm HKMG技術,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第3:SNB-E新技術:四通道記憶體、PCI-E 3.0
◆ SNB-E新技術一覽:四通道記憶體、PCI-E 3.0、多卡互聯
前面的理論分析總結起來就是SNB-E相比原來的X58平臺技術更新,性能更強大,歸納如下:
四通道記憶體 vs. 三通道記憶體
雙通道記憶體普及了很多年了,Intel於X58平臺上首次引入三通道記憶體模式,當時上市的i7-970最高支持三通道DDR3 1066MHz,記憶體頻寬一躍成為NO.1,12-14GB/s的記憶體頻寬壓倒性超過K10架構近一倍。
Nehalem之後的SNB架構在記憶體性能上更猛,除了Intel Ring Bus環形記憶體匯流排的功勞之外,Samrt Cache也功不可沒,SNB架構的L3緩存也是全速運行的,大大提高了記憶體頻寬,測試中雙通道的SNB都可以輕鬆超過三通道的i7處理器了。
到了SNB-E身上,如此頂級的身份自然也不能輸給X58,因此記憶體規格再度提升,達到了四通道DDR3-1600MHz,而相應的主機板大都也會配備8條記憶體插槽,煞是威武。
PCI-E 3.0最終確定
與四通道記憶體的板上釘釘相比,PCI-E 3.0支持與否一直沒有定論(注:記得10月份廠商的一個活動上介紹X79主機板時還說不會提及支持PCI-E 3.0),不過現在PCI-E 3.0主機板已呈燎原之勢,Intel也最終確認了LGA2011平臺支持PCI-E 3.0
LGA2011文檔中已經明確說明支援PCI-E 3.0規範
從PCI-E 3.0規範的介紹一文中可以得知PCI-E 3.0的頻寬相比PCI-E 2.0主要是運行速率提升至8GT/s,編碼方式從8/10b改為128/130b,資料頻寬達到雙向2GB/s,比現有2.0規範快了一倍。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PCI-E 3.0顯卡,不過LGA21011的服役期至少也的3年,預先支援未來技術必不可少。
更多的PCI-E通道,更靈活的分配方式
PCI-E 3.0現在還是鏡中花水中月,但是下面這條則對所有用戶都有益處,那就是LGA2011的PCIE通道更多,多顯卡系統分配方式更靈活。
SNB-E處理器集成的PCIE控制器提供了40條PCIE通道,相比之下X58只有32條,P67/Z68更寒酸,可供顯卡使用的只有16條(總數是24條),只能組成x16 *1或者x8+x8模式,X58雖然可以組x16+x16、x16+x8+x8,但是多路SLI/CF依然有不足。
而對40條通道的LGA2011平臺來說,單卡x16、雙卡x16+x16只是小菜一碟,組建三卡模式也可以有x16+x16+x8模式,對三路GTX 580這樣的配置來說就不會有什麼性能損失了,這對遊戲玩家來說也算是一個增強吧。
第4:SNB-E的小驚喜:超外頻的回歸?
◆ SNB-E的小驚喜:超外頻的回歸?
扣肉(Core架構)流行的LGA775時代,超頻的傳說是500MHz外頻,無論是頂級的Q9x50系列還是平民的五電容版E5200,大家都以外頻上500MHz為表率,即使Intel鎖定了大部分CPU的倍頻,但是朝外頻的方式帶懂全民超的不亦樂乎。
再往後就沒什麼好日子了,到了Nehalem、SNB架構之後,Intel普通型號的CPU不僅鎖了倍頻,100MHz的BCLK基頻也超不上去了,不鎖頻被的K系列也只剩下華山一條路---超倍頻,40x以上的頻率成了家常便飯。
由於BCLK頻率不僅關乎CPU外頻,而且是記憶體、PCI匯流排、DMI匯流排的基準頻率,頻率飆升對其他部分影響太大,Intel也是迫不得已。不過在SNB-E處理器上Intel還是做了一些改變,引入名為RCR(Reference Clock Ratio)技術,外頻範圍有所放寬。
首先是放寬了BCLK的頻率的最小間隔,測試的華碩P9X79主機板上頻率步進最低只有0.166MHz,調節範圍更精細(不過按鈕次數也多了)。第二,100MHz依然是多數內部設備的基準頻率,但是PEG、DIM不在於BCLK頻率掛鉤,BCLK頻率提高的同時PEG、DMI會適應性降低,第三則是BLCK有了更多選擇,除了100MHz外還有125MHz(1.25x)、167MHz(1.67x)等更多選擇,記憶體外頻最高有266MHz可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調整以增強CPU的超頻能力,比如降低了功耗和X.M.P記憶體時序限制,核心電壓、SA(系統助手)與記憶體電壓(在X79主機板上可以看到更多更精細的記憶體電壓調整)互相獨立,可以單獨調節。
雖然500MHz外頻的傳奇不可複製,但是LGA2011這樣的旗艦平臺正在放寬超頻限制,不再像當前的SNB架構那樣死板,預期超頻方式也更加靈活,具體的超頻性能還是看後面的測試結果吧。
第5:平臺之變:單晶片、雙邊扣具、8記憶體插槽
◆ 平臺之變:單晶片、雙邊扣具、8記憶體插槽
SNB-E的御用平臺將是X79,它也會接替X58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旗艦級主機板,不過相比SNB-E處理器的順利推進,X79主機板確實命運多舛,規格一直在變化中(當然,主要是縮減),直到最近才確定下來。
由於SNB-E也走上了單晶片之路,記憶體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都被整合進CPU內,X79晶片的作用只相當於X58主機板中的ICH10南橋晶片,不過這倒是好事,至少X79的功耗要大大低於X58+ICH10滿載24.1W的水準。
X79主要縮減的規格是SATA介面,原本打算支援14個SATA介面,其中10個SATA 6Gbps,並有8個支援SAS功能,剩下4個是SATA 3Gbps。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10個SATA介面,4個SATA 3Gbps,6個SATA 6Gbps,其中只有2個是原生的,另外4個SATA 6Gbps介面是通過SCU存儲單元實現的,與原生的2個並不能組RAID模式。
這只是理論情況,實際主機板支援的情況有些糟糕,大都是原生提供2個SATA 6Gbps+4個SATA 3Gbps,再通過額外的協力廠商晶片提供2個SATA 6Gbps,基本上沒有SUC單元提供的另外4個SATA 6Gbps,測試的華碩和微星X79主機板上皆是如此,4+4形式的SATA介面只是P67/Z68主機板的水準,與X79的旗艦身份不符。
USB介面方面,SNB-E依然沒有提供原生USB 3.0功能,最多支援14個USB 2.0介面,Intel未來的Ivy Bridge平臺將會原生支持USB 3.0,而旗艦級的X79卻不支援,即使主機板廠商會使用協力廠商晶片補齊這個遺憾,Intel這麼做還是有點說不過去。
與SNB-E處理器之間相連的是8條PCI-E 2.0通道(雙向頻寬1GB/s),用以連接主機板上的x1、x4擴充槽。
相比SNB-E處理器的進化,X79主機板有些讓人失望,雖然支援四通道記憶體可謂一大變化,但是記憶體性能不是瓶頸,這最多是錦上添花,相反大家期待的USB 3.0還是沒有出現,而且Z68上的SRT智慧回應技術也不見蹤影(上圖中的Intel RST 3.0與SRT不是一回事),SATA介面到最後也就是個及格水準,如果不是CPU更換,那麼X79主機板還真沒什麼吸引力。
第6:X79主機板登場,變化與安裝講解
◆ X79主機板登場,變化與安裝講解
我們收到的X79主機板有微星X79A-GD65 8D和華碩P9X79 Pro兩款,其中微星的主機板已經有過圖賞介紹,測試中它主要作為性能測試平臺,後期收到LGA2011散熱扣具之後就以華碩的P9X79 Pro和貓頭鷹NH-D14 SE2011散熱器為超頻平臺,記憶體也換成了芝奇專為LGA2011平臺推出的四通道DDR3 1600 16GB套裝,詳情可參見評測文章。
雙邊卡扣安裝更複雜
以微星X79主機板為例,先看一下主機板的LGA2011插槽安裝。
由於SNB-E處理器的核心面積更大,為了增大接觸壓力,X79主機板使用了雙邊扣具給CPU施壓。首先先打開圖中紅色圓圈出的卡扣,之後可以拉開下面的卡扣,次序不能亂。安裝CPU時要對準右上角的防呆角,稍微注意一下就不會裝錯,之後反序卡好扣具即可。
散熱器安裝更簡單
雖然CPU安裝稍微複雜了一些,但是散熱器安裝卻簡單了不少。由於LGA2011插槽自帶了背板和螺絲孔,散熱器廠商只需要更換相應的扣具即可升級LGA2011支持,廠商自己的背板就不需要了。
以貓頭鷹NH-D14散熱器為例,安裝過程就只需要簡單的三步即可,上螺絲-上扣具-裝散熱器。
以NH-D14散熱器在華碩P9X79主機板上安裝為例,首先安裝四顆螺絲
裝好LGA2011扣具
這裡還是提醒一點,如果散熱器體積過大,那麼還是先裝好記憶體再上散熱器為好,比如上面的NH-D14,還好芝奇的RipJaws鋼牙記憶體高度不超出55mm,與散熱器沒有衝突,使用安裝沒有問題。
四通道記憶體
單從外觀來看,四通道記憶體算得上X79主機板最大的變化了,比目前的雙通道四插槽主機板翻了一倍,容量也從最大32GB提高到64GB了。
多數X79主機板都會配備8條記憶體槽,左右兩側對稱排列,一般左側的稱為通道A、B,右側的稱為通道C、D,這組記憶體插槽在BIOS是可以單獨加壓調節的,而且X79主機板強化了記憶體供電,BIOS中有關記憶體的電壓設置比Z68要多。
第7:測試平臺及說明
◆ 測試平臺及說明
測試平臺為Win7 X64 SP1,開啟Aero效果,相應的驅動有最新版就安裝最新版,X79主機板則安裝的是驅動光碟自帶的。
測試項目與之前測試FX-8150時基本相同,設置也是相同,只是變換了兩個項目,AIDA64升級到支持SNB-E的2.0 beta版,遊戲中《叛逆連隊2》換為最新的《戰地3》。
測試的CPU有四顆,除了i7-990X、i7-2600K之外還有一顆伺服器級的Xeon E5,不過也是ES版,型號不明,頻率只有2.3-2.5GHz,也找不到對應的型號,本來打算將其超頻到2600K級別的3.3GHz對比用的,不過無論是外頻還是倍頻都超不上去,只能以預設頻率進行,大家看看就好了,這顆CPU主要針對伺服器市場,民用級別的依然只有6核心。
第8:i7-3960X vs. i7-990X理論性能:還能再快
◆ i7-3960X vs. i7-990X理論性能:快上還能再快
雖然i7-3960X與i7-990X同為6核12執行緒,而且頻率也相近,但是憑藉著架構上的優勢,i7-3960X在理論性能以及日常應用中依然要領先i7-990X四分之一多,特別是在涉及指令集的理論測試Sandra 2011和AIDA64測試中差距非常明顯。
以PCMark 7為代表的日常應用3960X領先不足4%,不過在3D渲染、視頻轉碼/壓縮、影像處理等方面,新架構的3960X還是要比990X性能更強,速度更快。
第9:i7-3960X vs. i7-990X遊戲性能:略勝一籌
◆ i7-3960X vs. i7-990X遊戲性能:SNB-E略勝一籌
在遊戲測試中,i7-3960X的領先就不那麼明顯了,但是多數測試還是能占到上風的,3Mark Vantage、3DMark 11的CPU分數還有較大領先,實際遊戲中二者的性能則是伯仲之間,最終領先不到3%,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第10:Xeon E5 vs. i7-990X理論性能:竟然打平
◆ Xeon E5 vs. i7-990X理論性能:竟然打成平手
由於8核的E5在頻率上吃虧甚大,本以為這個測試中會一敗塗地,不過最終的結果還不算太壞,Xeon E5的架構和多核優勢幫助它在Sandra 2011、AIDA64、wPrime、WinRAR等測試多少扳回了一些勝局,平均下來竟然也能跟i7-990X打個平手。
第11:Xeon E5 vs. i7-990X遊戲性能:頻率重要
◆ Xeon E5 vs. i7-990X遊戲性能:低頻被打臉
輪到遊戲測試了,Xeon E5的多核就沒什麼太大用處了,頻率較低的它被i7-990X輕鬆虐了,遊戲測試少則落後幾個百分點,多則落後四分之一。不過在3DMark 11這樣的理論性能測試中,其物理分數還是比990X更高,只是沒有遊戲能發揮出這樣的優勢罷了。
第12:i7-3960X vs. i7-2600K理論性能:6核有優勢
◆ i7-3960X vs. i7-2600K理論性能:6核依然有優勢
i7-3960X與目前最好的四核i7-2600K相比只在核心數上有優勢,架構同源,頻率相當,不過最終的性能上還是i7-3960X占優,並且在3D渲染、視頻轉碼、檔解壓算等對多核支援較好的應用中優勢多多。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下,雖然Sandra 2011測出的四通道記憶體頻寬38GB/s比i7-2600K的雙通道21GB/s高出80%還多,但是在AIDA64的記憶體測試中還是不敵i7-2600K,差距還相當明顯,包括前面的Xeon E5也是如此,不知道這是不是AIDA64的支持不到位所致。
第13:i7-3960X vs. i7-2600K遊戲性能:明贏暗輸
◆ i7-3960X vs. i7-2600K遊戲性能:2600K明輸暗贏
雖然最後的平均結果中i7-3960X在遊戲性能中也是小勝i7-2600K,但是細究之下i7-2600K實際上是明輸暗贏,i7-3960X只在3DMark的理論測試中才有優勢,特別是3DMark Vantage和3DMark 11的CPU測試中領先30-40%,但是實際遊戲中領先甚微,大多數時候還被i7-2600K翻盤。
目前的遊戲對雙核以上的優化並不多,更多的核心往往在遊戲中無甚大用,跑理論測試還行,但是實際遊戲用不了這麼多核心,目前來看玩遊戲的話i7-2600K依然是首選。
第14:功耗對比:新工藝還是有優勢
◆ 功耗對比:新工藝依然有優勢
雖然這種頂級平臺對功耗控制沒什麼太高要求,不過能夠降低功耗還是好事一件,這幾顆CPU中只有i7-990X還是第一代代的32nm工藝,其餘三顆都是Intel 32nm HKMG第二代工藝生產的,功耗上理應有所降低。
功耗測試依然選擇了三個狀態,待機,orthos拷機以及Crysis 2遊戲,開啟CPU的所有節能技術,使用功耗儀記錄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功率數。
功耗最低的卻不是四核心的i7-2600K,而是8核的Xeon E5,遊戲功耗更是比i7-2600K還低62W,這主要歸功於其極低的核心頻率和電壓了。
i7-3960X的功耗控制的還不錯,待機功耗幾乎沒變,CPU拷機下比i7-990X也要低了23W,遊戲中更低少了46W。當然i7-990X的功耗高也不全是CPU的錯,X58晶片組使用的還是90nm工藝,單X58+ICH10的晶片組滿載功耗就有24W,整體平臺功耗自然就高了。
第15:CPU溫度:滿載也只有53度
◆ CPU溫度:滿載也只有53度
之前的測試中未將CPU溫度作為重點,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對一個旗艦平臺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夠得這顆CPU的用戶上高端風冷或者水冷散熱設備也是家常便飯,以致於Intel盒裝SNB-E處理器都沒有標配雞肋般的原裝散熱器,而且跟AMD一樣,也推出了自有的水冷套裝。不過我們的CPU並非Intel發出的,無緣得見水冷套裝一面。
這裡補上CPU溫度測試,測試CPU為Core i7-3960X,預設頻率運行,搭配的散熱器為貓頭鷹NH-D14+雙14cm風扇,裸機環境,室溫23度左右。
滿載測試運行了6個OR程式進行拷機,12分鐘後CPU平均溫度也只有50.5度,最高也只有53度多,這樣的表現當然要表揚一下。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搭配雙14cm風扇的NH-D14散熱器性能太過強大之故,但是SNB-E的溫度控制依然讓人驚訝,前面測試的功耗降低了,而且滿載溫度上也是這麼低,實在是挑不出什麼毛病了。
第16:風冷直上5GHz,梯級外頻差強人意
◆ 風冷直上5GHz,梯級外頻差強人意
據說頂級的CPU體質一般比較好,因為Intel通常都使用晶圓中最好的核心部分來生產這類CPU。i7-3960X的潛在用戶中打算超頻的應該不在少數,而且這樣的CPU很適合超頻之後衝擊世界紀錄,因此OC能力也是3960X的一項重頭戲。
首先SNB-E系列中的X、K型號不鎖倍頻,其次Inte略微放寬了CPU的外頻限制,提供了125MHz、166MHz等多個外頻等級,相比P67/Z68主機板上超頻只有華山一條路的方式靈活了一些,下面就來看一下這款3960X的超頻能力如何。
注:性能、功耗測試是在微星X79主機板上進行的,當時沒有LGA2011平臺的散熱器扣具,我們自己使用思民散熱器+變形金剛扣具改裝的,後期收到了貓頭鷹專為LGA2011平臺升級的NH-D14 SE2011散熱器,超頻測試是在華碩P9X79 Pro主機板+NH-D14 SE2011散熱器上進行的。
超倍頻依然是王道
第一個超頻方式還是提升倍頻,BIOS中的倍頻上限為57x,調試一番後,最終可以在1.47V電壓(CPU-Z顯示1.488V)下達成50x倍頻,還可以進行一些輕負載測試。
對一顆6核心、130W TDP的CPU來說,風冷5GHz的成績已經算的優秀,雖然此時不是拷機穩定頻率(要求也有點高了),但是運行一些簡單的測試還是可以的,i7-3960X第一步的超頻能力讓人有些驚喜。
梯級倍頻並不給力
超頻的第二部則是要驗證一下Inte所謂的RCP(Reference Clock Ratio)也就是梯級外頻模式到底能否提高CPU的超頻能力。在華碩這款主機板上,不僅有100M、125M、166M三個外頻,最高還有250MHz的外頻,不知結果如何。
125MHz外頻下只能達到33x倍頻,CPU頻率4.125GHz
首先是最簡單的125MHz外頻,如果想用這個外頻衝擊5GHz大關,那麼倍頻應該是40x,嘗試之後發現這個不可行,1.5V或更高的核心電壓、1.08V的SA電壓也無法開機。最後一路降低到33x,電壓也降低到1.3V(CPU-Z顯示1.312V),達成4.125GHz的頻率,並可運行SuperPi 1M測試。
經此之後對166MHz、250MHz的外頻也不報什麼希望了,即便是加壓到1.5V、倍頻降到20x和14x也無法開機,最終作罷,看來即便有了這麼多外頻選擇,想通過大幅提升外頻的方式超頻SNB-E處理器也是不那麼容易的。
最高外頻可上132MHz
雖然SNB-E的外頻不能恢復Core時代的水準,但是相比i7-2600K這樣的四核SNB處理器來說,其最大外頻有了大幅提升也是不爭的事實,至少125MHz這個級別可以輕鬆跑,最後一步則是測試了最大外頻模式。
單就外頻來看,在1.31V(CPU-Z電壓1.336V)下即可達到132MHz運行的地步,不過倍頻就只有33x。電壓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此時即使加壓也不能提升倍頻或者外頻了,只要放低其中一項要求,不僅可以進系統跑測試,電壓也不需要太高,1.3V左右就足以。
測試了N多組合之後發現了一點小規律,如果倍頻在33x或更低、外頻不超過133MHz時,CPU只需要1.3V以內的電壓即可順利超頻,一旦外頻超過33x(34x或更高BIOS就需要啟動Turbo Boost相關的TDP配置、功耗時長等參數設置)、外頻超過133MHz或者二者同時超過,那麼即使是1.5V以上的電壓也無法開機。
總的來說,i7-3960X的超頻能力還是很強大的,特別是在核心數更多、面積更大、功耗增加的情況下其超頻能力就算不是最好的,也不會輸給i7-2600K這樣的四核SNB處理器,而且超頻方式也更靈活,外頻範圍更寬,玩家可以好好琢磨一下了。
第17:強者恒強,旗艦平臺將是SNB-E的獨角戲
◆ 強者恒強,旗艦平臺將是SNB-E的獨角戲
這幾年來Intel在頂級CPU平臺已是獨孤求敗,AMD早就無力在這個領域與Intel展開競爭了,即便沒有SNB-E平臺升級,以LGA1366平臺的強勢性能再堅持兩三年也沒有問題,LGA2011平臺的發佈更像是如虎添翼,強者恒強。
雖然沒有競爭對手的鞭策,不過SNB-E平臺相比LGA1366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的,架構方面比Nehalem要強,頻率相近、核心數相同的情況下i7-3960X在日常應用、3D渲染、檔解壓縮、視頻轉碼等方面依然完勝上一代的i7-990X,在AVX、AES指令集上更是壓倒性優勢。
與四核i7-2600K相比,i7-3960X雖然架構同源,但是核心和執行緒數上占優,因此一些多執行緒應用如wPrime、Blinder渲染、WinRAR解壓等應用中勝算更多,平均也能領先24%以上。
性能增強的同時SNB-E的功耗還在不斷降低,相比6核i7-990X來說,視不同場合可以降低20-40多W,如果是低頻8核版那麼功耗還會降低更多,比四核i7-2600K都低,對部分專注視訊壓縮等應用的用戶來8核SNB-E說更合適。
LGA2011平臺的超頻能力也配得上優秀二字,雖然核心面積和TDP功耗更大了,但是風冷5GHz還是很輕鬆,而且電壓只要1.48V左右;有了梯級外頻之後,P67/Z68上緊緊鎖死的BCLK外頻也有更高的超頻空間,隨便超到130MHz的外頻也沒什麼難度。
測試中唯一沒有明顯提升的就是遊戲性能了,無論是i7-3960X、i7-990X還是i7-2600K,實際遊戲性能都沒有太大差距,雖然3DMark這樣的理論測試可以反應出其性能還是有提高的,但是具體到遊戲中往往利用不起來,最終的遊戲表現甚至還不如2600K。
相比SNB-E處理器全方位的提升,配套的X79平臺的魅力光環就小多了,首先是X79並沒有多少實質性提升,除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四通道記憶體。原生USB 3.0沒有,SATA 6Gbps較少,SRT智慧回應技術也沒了蹤影,最最關鍵的是現在X79主機板售價偏高(至少國內售價高),即使有新品發售的因素在內,動輒3000多元的售價也讓人沒太大購買欲望。
現在升級方案也出來了,如果是遊戲玩家,那麼i7-2600K+Z68依然是最好的組合,遊戲性能更強。LGA2011只適合三種用戶:衝擊世界記錄的超頻玩家、專業用戶(3D渲染、視頻處理等)以及無視價格的發燒級玩家。
資料來源:http://www.expreview.com/17544-all.html
第1:當2011年遇到LGA2011平臺
安迪·格魯夫主政Intel時曾用瘋狂的產品升級、自我淘汰的方式實現了Intel的CPU霸主之位。如今AMD處理器表現乏力,Intel升級的速度不需要那麼快了,也能在CPU王者地位上穩坐多年,從Core時代的X38、X48一直到Nehalem時代的X58,再到如今的Sandy Bridge的Z68,地球已經無法再阻擋Intel升級的步伐。
誠然,上一代旗艦LGA1366平臺是個長壽之星,服役三年多來依然是老當益壯,罕有敵手。不過該來的還是要來,X58平臺最終還是要被Intel拋棄,繼任者是新一代王者候選人——LGA2011平臺。
Intel正式發佈Sandy Bridge-E處理器和LGA2011平臺
太平洋時間11月14日,也就是我們的今天,Intel正式推出了Sandy Bridge-E(以下簡稱SNB-E)架構的多核CPU和配套的X79主機板,豎起了LGA2011的大旗,旗艦平臺將迎來新一輪更替。
SNB-E家族首發型號,暫時都是6核的,四核產品明年1季度上市
首發的SNB-E處理器只有兩款,Core i7-3960X Etreme Editon以及Core i7-3930K,前者頻率3.3GHz,Turbo頻率最高3.9GHz,15MB L3緩存,六核十二執行緒,支援4通道DDR3 1600記憶體,TDP功耗130W,售價990美元(約6300元)。
次頂級的i7-3930K同樣不鎖倍頻,3.2GHz頻率,Turbo加速3.8GHz,六核十二執行緒,12MB L3緩存,支持四通道DDR3 1600MHz,TDP功耗也是130W,售價555美元(約3600元)。
此次同步測試我們使用的是Core i7-3960X ES版處理器,另有一顆8核SNB-EP架構的Xeon E5處理器,並與上代6核旗艦Core i7-990X、當前的四核Core i7-2600K做了對比。
i7-3960X、990X與2600K對比
i7-3960X改為LGA2011介面,i7-990X則是LGA1366,LGA1155介面的i7-2600K在前面兩位面前顯得小了一號。不過他們都是或者曾經是某個時期的CPU王者,此番LGA2011平臺的發佈意味著新舊更迭開始,它能否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一代霸主,還是讓今天的評測來揭曉吧。
第2:Sandy Bridge發新枝,LGA2011架構簡介
◆ Sandy Bridge發新枝,LGA2011架構簡介
上一代EE至尊版CPU是i7-900系列,架構還是基於Nehalem,雖然縱橫市場三年之久也沒有敵手(AMD早已經放棄999美元這個級別的CPU市場了),不過老i7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技術架構都有些落伍了,該讓位於SNB-E處理器了。
看名字就知道SNB-E與Intel Sandy Bridge(SNB)架構源出一系,可以將其視為SNB架構的6核版(8核的為SNB-EP架構),說得再準確一點可以認為Sandy Brige E及EP架構是Intel利用SNB架構升級伺服器CPU而已,出民用6核只是順帶的事,因為SNB-E架構的超大L3緩存、眾多虛擬機器技術很明顯都是針對伺服器/工作站的。
SNB-E處理器核心數量提高到6個,將接替990X這樣頂級的平臺成為新旗艦
與上代i7-990X所使用的Nehalem架構相比,i7-3960X在AVX指令、AES指令、PCIE通道數、L3緩存、記憶體通道數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
超大L3緩存容量
SNB-E架構除了核心更多,架構中變化最大的就是L3緩存了
從SNB-E的資料上來看,當前的SNB相比,其內核架構最明顯的一點是不再有內置GPU,反正雞肋般的集顯性能在頂級CPU平臺上也沒什麼用,第二點是L3緩存大幅增加,SNB處理器中最高的是i7-2600K的8MB L3,而SNB-E處理器最低的是四核i7-3820的10M,其次是i7-3930K的12MB,頂級的i7-3960X則是15MB,至於多路伺服器的SNB-EP架構則有20MB之多。
與SNB處理器長方形的體積相比,LGA2011的核心更接近正方形,上端是Uncore部分,下端是記憶體控制器,中間大面積是L3緩存,6個核心則分列緩存兩側。
與上面的SNB架構相比,SNB-E架構不在有GPU部分了
增幅更大的Turbo Boost 2.0加速
Intel的Turbo Boost我們已經見過多次,目前主流SNB架構上已經是TB 2.0技術了,簡而言之就是TDP功耗限制更少、動態加速範圍更寬。
SNB-E雖然也是Turbo Boost 2.0技術,但是加速範圍更廣
以i7-3960X為例,它使用的也是TB 2.0技術,但是CPU的加速範圍更高,其基準頻率為3.3GHz,有5-6個活動內核的時候即可同時加速300MHz達到3.6GHz的頻率,如果只有1-2個活動內核,那麼最高可以達到3.9GHz的加速頻率,特別是在SuperPi這樣典型的單核應用中。
單核心應用時CPU可以自動加速到3.9GHz
除了上面的重點介紹的幾項進步外,SNB-E與當前的SNB架構就沒有太大區別了,制程工藝也是第二代32nm HKMG技術,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第3:SNB-E新技術:四通道記憶體、PCI-E 3.0
◆ SNB-E新技術一覽:四通道記憶體、PCI-E 3.0、多卡互聯
前面的理論分析總結起來就是SNB-E相比原來的X58平臺技術更新,性能更強大,歸納如下:
四通道記憶體 vs. 三通道記憶體
雙通道記憶體普及了很多年了,Intel於X58平臺上首次引入三通道記憶體模式,當時上市的i7-970最高支持三通道DDR3 1066MHz,記憶體頻寬一躍成為NO.1,12-14GB/s的記憶體頻寬壓倒性超過K10架構近一倍。
Nehalem之後的SNB架構在記憶體性能上更猛,除了Intel Ring Bus環形記憶體匯流排的功勞之外,Samrt Cache也功不可沒,SNB架構的L3緩存也是全速運行的,大大提高了記憶體頻寬,測試中雙通道的SNB都可以輕鬆超過三通道的i7處理器了。
SNB-E平臺的記憶體再進一步,支援四通道模式
到了SNB-E身上,如此頂級的身份自然也不能輸給X58,因此記憶體規格再度提升,達到了四通道DDR3-1600MHz,而相應的主機板大都也會配備8條記憶體插槽,煞是威武。
PCI-E 3.0最終確定
與四通道記憶體的板上釘釘相比,PCI-E 3.0支持與否一直沒有定論(注:記得10月份廠商的一個活動上介紹X79主機板時還說不會提及支持PCI-E 3.0),不過現在PCI-E 3.0主機板已呈燎原之勢,Intel也最終確認了LGA2011平臺支持PCI-E 3.0
LGA2011文檔中已經明確說明支援PCI-E 3.0規範
從PCI-E 3.0規範的介紹一文中可以得知PCI-E 3.0的頻寬相比PCI-E 2.0主要是運行速率提升至8GT/s,編碼方式從8/10b改為128/130b,資料頻寬達到雙向2GB/s,比現有2.0規範快了一倍。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PCI-E 3.0顯卡,不過LGA21011的服役期至少也的3年,預先支援未來技術必不可少。
更多的PCI-E通道,更靈活的分配方式
PCI-E 3.0現在還是鏡中花水中月,但是下面這條則對所有用戶都有益處,那就是LGA2011的PCIE通道更多,多顯卡系統分配方式更靈活。
SNB-E處理器集成的PCIE控制器提供了40條PCIE通道,相比之下X58只有32條,P67/Z68更寒酸,可供顯卡使用的只有16條(總數是24條),只能組成x16 *1或者x8+x8模式,X58雖然可以組x16+x16、x16+x8+x8,但是多路SLI/CF依然有不足。
X79的40條PCI-E通道分配方式
而對40條通道的LGA2011平臺來說,單卡x16、雙卡x16+x16只是小菜一碟,組建三卡模式也可以有x16+x16+x8模式,對三路GTX 580這樣的配置來說就不會有什麼性能損失了,這對遊戲玩家來說也算是一個增強吧。
微星X79A-GD65主機板上就配置了三條PCI-E顯卡插槽
第4:SNB-E的小驚喜:超外頻的回歸?
◆ SNB-E的小驚喜:超外頻的回歸?
扣肉(Core架構)流行的LGA775時代,超頻的傳說是500MHz外頻,無論是頂級的Q9x50系列還是平民的五電容版E5200,大家都以外頻上500MHz為表率,即使Intel鎖定了大部分CPU的倍頻,但是朝外頻的方式帶懂全民超的不亦樂乎。
再往後就沒什麼好日子了,到了Nehalem、SNB架構之後,Intel普通型號的CPU不僅鎖了倍頻,100MHz的BCLK基頻也超不上去了,不鎖頻被的K系列也只剩下華山一條路---超倍頻,40x以上的頻率成了家常便飯。
目前P67/Z68主機板上的超頻基本只有一條路可走---大幅度超倍頻
由於BCLK頻率不僅關乎CPU外頻,而且是記憶體、PCI匯流排、DMI匯流排的基準頻率,頻率飆升對其他部分影響太大,Intel也是迫不得已。不過在SNB-E處理器上Intel還是做了一些改變,引入名為RCR(Reference Clock Ratio)技術,外頻範圍有所放寬。
今年IDF會議上Intel闡述了LGA2011平臺上的RCR技術
首先是放寬了BCLK的頻率的最小間隔,測試的華碩P9X79主機板上頻率步進最低只有0.166MHz,調節範圍更精細(不過按鈕次數也多了)。第二,100MHz依然是多數內部設備的基準頻率,但是PEG、DIM不在於BCLK頻率掛鉤,BCLK頻率提高的同時PEG、DMI會適應性降低,第三則是BLCK有了更多選擇,除了100MHz外還有125MHz(1.25x)、167MHz(1.67x)等更多選擇,記憶體外頻最高有266MHz可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調整以增強CPU的超頻能力,比如降低了功耗和X.M.P記憶體時序限制,核心電壓、SA(系統助手)與記憶體電壓(在X79主機板上可以看到更多更精細的記憶體電壓調整)互相獨立,可以單獨調節。
測試的主機板上就提供了四檔BCLK頻率範圍,最高可達250MHz
雖然500MHz外頻的傳奇不可複製,但是LGA2011這樣的旗艦平臺正在放寬超頻限制,不再像當前的SNB架構那樣死板,預期超頻方式也更加靈活,具體的超頻性能還是看後面的測試結果吧。
第5:平臺之變:單晶片、雙邊扣具、8記憶體插槽
◆ 平臺之變:單晶片、雙邊扣具、8記憶體插槽
SNB-E的御用平臺將是X79,它也會接替X58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旗艦級主機板,不過相比SNB-E處理器的順利推進,X79主機板確實命運多舛,規格一直在變化中(當然,主要是縮減),直到最近才確定下來。
X79晶片組經歷多次刪減之後才到現在的地步
由於SNB-E也走上了單晶片之路,記憶體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都被整合進CPU內,X79晶片的作用只相當於X58主機板中的ICH10南橋晶片,不過這倒是好事,至少X79的功耗要大大低於X58+ICH10滿載24.1W的水準。
X79主要縮減的規格是SATA介面,原本打算支援14個SATA介面,其中10個SATA 6Gbps,並有8個支援SAS功能,剩下4個是SATA 3Gbps。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10個SATA介面,4個SATA 3Gbps,6個SATA 6Gbps,其中只有2個是原生的,另外4個SATA 6Gbps介面是通過SCU存儲單元實現的,與原生的2個並不能組RAID模式。
目前見到的X79主機板大多是配置6個原生SATA介面,協力廠商晶片再額外支援兩個SATA 6Gbps
這只是理論情況,實際主機板支援的情況有些糟糕,大都是原生提供2個SATA 6Gbps+4個SATA 3Gbps,再通過額外的協力廠商晶片提供2個SATA 6Gbps,基本上沒有SUC單元提供的另外4個SATA 6Gbps,測試的華碩和微星X79主機板上皆是如此,4+4形式的SATA介面只是P67/Z68主機板的水準,與X79的旗艦身份不符。
X79晶片組架構一覽
USB介面方面,SNB-E依然沒有提供原生USB 3.0功能,最多支援14個USB 2.0介面,Intel未來的Ivy Bridge平臺將會原生支持USB 3.0,而旗艦級的X79卻不支援,即使主機板廠商會使用協力廠商晶片補齊這個遺憾,Intel這麼做還是有點說不過去。
與SNB-E處理器之間相連的是8條PCI-E 2.0通道(雙向頻寬1GB/s),用以連接主機板上的x1、x4擴充槽。
相比SNB-E處理器的進化,X79主機板有些讓人失望,雖然支援四通道記憶體可謂一大變化,但是記憶體性能不是瓶頸,這最多是錦上添花,相反大家期待的USB 3.0還是沒有出現,而且Z68上的SRT智慧回應技術也不見蹤影(上圖中的Intel RST 3.0與SRT不是一回事),SATA介面到最後也就是個及格水準,如果不是CPU更換,那麼X79主機板還真沒什麼吸引力。
第6:X79主機板登場,變化與安裝講解
◆ X79主機板登場,變化與安裝講解
我們收到的X79主機板有微星X79A-GD65 8D和華碩P9X79 Pro兩款,其中微星的主機板已經有過圖賞介紹,測試中它主要作為性能測試平臺,後期收到LGA2011散熱扣具之後就以華碩的P9X79 Pro和貓頭鷹NH-D14 SE2011散熱器為超頻平臺,記憶體也換成了芝奇專為LGA2011平臺推出的四通道DDR3 1600 16GB套裝,詳情可參見評測文章。
雙邊卡扣安裝更複雜
以微星X79主機板為例,先看一下主機板的LGA2011插槽安裝。
X79主機板的CPU插槽為雙邊卡扣設計,安裝比LGA1155/1156要略微複雜一些
由於SNB-E處理器的核心面積更大,為了增大接觸壓力,X79主機板使用了雙邊扣具給CPU施壓。首先先打開圖中紅色圓圈出的卡扣,之後可以拉開下面的卡扣,次序不能亂。安裝CPU時要對準右上角的防呆角,稍微注意一下就不會裝錯,之後反序卡好扣具即可。
散熱器安裝更簡單
雖然CPU安裝稍微複雜了一些,但是散熱器安裝卻簡單了不少。由於LGA2011插槽自帶了背板和螺絲孔,散熱器廠商只需要更換相應的扣具即可升級LGA2011支持,廠商自己的背板就不需要了。
以貓頭鷹NH-D14散熱器為例,安裝過程就只需要簡單的三步即可,上螺絲-上扣具-裝散熱器。
以NH-D14散熱器在華碩P9X79主機板上安裝為例,首先安裝四顆螺絲
裝好LGA2011扣具
最後裝好散熱器本身就OK了
這裡還是提醒一點,如果散熱器體積過大,那麼還是先裝好記憶體再上散熱器為好,比如上面的NH-D14,還好芝奇的RipJaws鋼牙記憶體高度不超出55mm,與散熱器沒有衝突,使用安裝沒有問題。
四通道記憶體
四通道記憶體可以說是主機板最大的變化了
單從外觀來看,四通道記憶體算得上X79主機板最大的變化了,比目前的雙通道四插槽主機板翻了一倍,容量也從最大32GB提高到64GB了。
多數X79主機板都會配備8條記憶體槽,左右兩側對稱排列,一般左側的稱為通道A、B,右側的稱為通道C、D,這組記憶體插槽在BIOS是可以單獨加壓調節的,而且X79主機板強化了記憶體供電,BIOS中有關記憶體的電壓設置比Z68要多。
第7:測試平臺及說明
◆ 測試平臺及說明
測試平臺為Win7 X64 SP1,開啟Aero效果,相應的驅動有最新版就安裝最新版,X79主機板則安裝的是驅動光碟自帶的。
測試項目與之前測試FX-8150時基本相同,設置也是相同,只是變換了兩個項目,AIDA64升級到支持SNB-E的2.0 beta版,遊戲中《叛逆連隊2》換為最新的《戰地3》。
測試的CPU有四顆,除了i7-990X、i7-2600K之外還有一顆伺服器級的Xeon E5,不過也是ES版,型號不明,頻率只有2.3-2.5GHz,也找不到對應的型號,本來打算將其超頻到2600K級別的3.3GHz對比用的,不過無論是外頻還是倍頻都超不上去,只能以預設頻率進行,大家看看就好了,這顆CPU主要針對伺服器市場,民用級別的依然只有6核心。
第8:i7-3960X vs. i7-990X理論性能:還能再快
◆ i7-3960X vs. i7-990X理論性能:快上還能再快
雖然i7-3960X與i7-990X同為6核12執行緒,而且頻率也相近,但是憑藉著架構上的優勢,i7-3960X在理論性能以及日常應用中依然要領先i7-990X四分之一多,特別是在涉及指令集的理論測試Sandra 2011和AIDA64測試中差距非常明顯。
以PCMark 7為代表的日常應用3960X領先不足4%,不過在3D渲染、視頻轉碼/壓縮、影像處理等方面,新架構的3960X還是要比990X性能更強,速度更快。
第9:i7-3960X vs. i7-990X遊戲性能:略勝一籌
◆ i7-3960X vs. i7-990X遊戲性能:SNB-E略勝一籌
在遊戲測試中,i7-3960X的領先就不那麼明顯了,但是多數測試還是能占到上風的,3Mark Vantage、3DMark 11的CPU分數還有較大領先,實際遊戲中二者的性能則是伯仲之間,最終領先不到3%,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第10:Xeon E5 vs. i7-990X理論性能:竟然打平
◆ Xeon E5 vs. i7-990X理論性能:竟然打成平手
由於8核的E5在頻率上吃虧甚大,本以為這個測試中會一敗塗地,不過最終的結果還不算太壞,Xeon E5的架構和多核優勢幫助它在Sandra 2011、AIDA64、wPrime、WinRAR等測試多少扳回了一些勝局,平均下來竟然也能跟i7-990X打個平手。
第11:Xeon E5 vs. i7-990X遊戲性能:頻率重要
◆ Xeon E5 vs. i7-990X遊戲性能:低頻被打臉
輪到遊戲測試了,Xeon E5的多核就沒什麼太大用處了,頻率較低的它被i7-990X輕鬆虐了,遊戲測試少則落後幾個百分點,多則落後四分之一。不過在3DMark 11這樣的理論性能測試中,其物理分數還是比990X更高,只是沒有遊戲能發揮出這樣的優勢罷了。
第12:i7-3960X vs. i7-2600K理論性能:6核有優勢
◆ i7-3960X vs. i7-2600K理論性能:6核依然有優勢
i7-3960X與目前最好的四核i7-2600K相比只在核心數上有優勢,架構同源,頻率相當,不過最終的性能上還是i7-3960X占優,並且在3D渲染、視頻轉碼、檔解壓算等對多核支援較好的應用中優勢多多。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下,雖然Sandra 2011測出的四通道記憶體頻寬38GB/s比i7-2600K的雙通道21GB/s高出80%還多,但是在AIDA64的記憶體測試中還是不敵i7-2600K,差距還相當明顯,包括前面的Xeon E5也是如此,不知道這是不是AIDA64的支持不到位所致。
第13:i7-3960X vs. i7-2600K遊戲性能:明贏暗輸
◆ i7-3960X vs. i7-2600K遊戲性能:2600K明輸暗贏
雖然最後的平均結果中i7-3960X在遊戲性能中也是小勝i7-2600K,但是細究之下i7-2600K實際上是明輸暗贏,i7-3960X只在3DMark的理論測試中才有優勢,特別是3DMark Vantage和3DMark 11的CPU測試中領先30-40%,但是實際遊戲中領先甚微,大多數時候還被i7-2600K翻盤。
目前的遊戲對雙核以上的優化並不多,更多的核心往往在遊戲中無甚大用,跑理論測試還行,但是實際遊戲用不了這麼多核心,目前來看玩遊戲的話i7-2600K依然是首選。
第14:功耗對比:新工藝還是有優勢
◆ 功耗對比:新工藝依然有優勢
雖然這種頂級平臺對功耗控制沒什麼太高要求,不過能夠降低功耗還是好事一件,這幾顆CPU中只有i7-990X還是第一代代的32nm工藝,其餘三顆都是Intel 32nm HKMG第二代工藝生產的,功耗上理應有所降低。
功耗測試依然選擇了三個狀態,待機,orthos拷機以及Crysis 2遊戲,開啟CPU的所有節能技術,使用功耗儀記錄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功率數。
功耗最低的卻不是四核心的i7-2600K,而是8核的Xeon E5,遊戲功耗更是比i7-2600K還低62W,這主要歸功於其極低的核心頻率和電壓了。
i7-3960X的功耗控制的還不錯,待機功耗幾乎沒變,CPU拷機下比i7-990X也要低了23W,遊戲中更低少了46W。當然i7-990X的功耗高也不全是CPU的錯,X58晶片組使用的還是90nm工藝,單X58+ICH10的晶片組滿載功耗就有24W,整體平臺功耗自然就高了。
第15:CPU溫度:滿載也只有53度
◆ CPU溫度:滿載也只有53度
之前的測試中未將CPU溫度作為重點,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對一個旗艦平臺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夠得這顆CPU的用戶上高端風冷或者水冷散熱設備也是家常便飯,以致於Intel盒裝SNB-E處理器都沒有標配雞肋般的原裝散熱器,而且跟AMD一樣,也推出了自有的水冷套裝。不過我們的CPU並非Intel發出的,無緣得見水冷套裝一面。
這裡補上CPU溫度測試,測試CPU為Core i7-3960X,預設頻率運行,搭配的散熱器為貓頭鷹NH-D14+雙14cm風扇,裸機環境,室溫23度左右。
待機狀態下溫度只有25度上下
6個OR拷機下溫度也只有50度左右
滿載測試運行了6個OR程式進行拷機,12分鐘後CPU平均溫度也只有50.5度,最高也只有53度多,這樣的表現當然要表揚一下。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搭配雙14cm風扇的NH-D14散熱器性能太過強大之故,但是SNB-E的溫度控制依然讓人驚訝,前面測試的功耗降低了,而且滿載溫度上也是這麼低,實在是挑不出什麼毛病了。
第16:風冷直上5GHz,梯級外頻差強人意
◆ 風冷直上5GHz,梯級外頻差強人意
據說頂級的CPU體質一般比較好,因為Intel通常都使用晶圓中最好的核心部分來生產這類CPU。i7-3960X的潛在用戶中打算超頻的應該不在少數,而且這樣的CPU很適合超頻之後衝擊世界紀錄,因此OC能力也是3960X的一項重頭戲。
首先SNB-E系列中的X、K型號不鎖倍頻,其次Inte略微放寬了CPU的外頻限制,提供了125MHz、166MHz等多個外頻等級,相比P67/Z68主機板上超頻只有華山一條路的方式靈活了一些,下面就來看一下這款3960X的超頻能力如何。
注:性能、功耗測試是在微星X79主機板上進行的,當時沒有LGA2011平臺的散熱器扣具,我們自己使用思民散熱器+變形金剛扣具改裝的,後期收到了貓頭鷹專為LGA2011平臺升級的NH-D14 SE2011散熱器,超頻測試是在華碩P9X79 Pro主機板+NH-D14 SE2011散熱器上進行的。
超倍頻依然是王道
第一個超頻方式還是提升倍頻,BIOS中的倍頻上限為57x,調試一番後,最終可以在1.47V電壓(CPU-Z顯示1.488V)下達成50x倍頻,還可以進行一些輕負載測試。
50x倍頻下CPU輕易達成風冷5GHz
對一顆6核心、130W TDP的CPU來說,風冷5GHz的成績已經算的優秀,雖然此時不是拷機穩定頻率(要求也有點高了),但是運行一些簡單的測試還是可以的,i7-3960X第一步的超頻能力讓人有些驚喜。
梯級倍頻並不給力
超頻的第二部則是要驗證一下Inte所謂的RCP(Reference Clock Ratio)也就是梯級外頻模式到底能否提高CPU的超頻能力。在華碩這款主機板上,不僅有100M、125M、166M三個外頻,最高還有250MHz的外頻,不知結果如何。
125MHz外頻下只能達到33x倍頻,CPU頻率4.125GHz
首先是最簡單的125MHz外頻,如果想用這個外頻衝擊5GHz大關,那麼倍頻應該是40x,嘗試之後發現這個不可行,1.5V或更高的核心電壓、1.08V的SA電壓也無法開機。最後一路降低到33x,電壓也降低到1.3V(CPU-Z顯示1.312V),達成4.125GHz的頻率,並可運行SuperPi 1M測試。
經此之後對166MHz、250MHz的外頻也不報什麼希望了,即便是加壓到1.5V、倍頻降到20x和14x也無法開機,最終作罷,看來即便有了這麼多外頻選擇,想通過大幅提升外頻的方式超頻SNB-E處理器也是不那麼容易的。
最高外頻可上132MHz
雖然SNB-E的外頻不能恢復Core時代的水準,但是相比i7-2600K這樣的四核SNB處理器來說,其最大外頻有了大幅提升也是不爭的事實,至少125MHz這個級別可以輕鬆跑,最後一步則是測試了最大外頻模式。
最大外頻可以跑到132MHz,不過倍頻還是未能突破33x
單就外頻來看,在1.31V(CPU-Z電壓1.336V)下即可達到132MHz運行的地步,不過倍頻就只有33x。電壓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此時即使加壓也不能提升倍頻或者外頻了,只要放低其中一項要求,不僅可以進系統跑測試,電壓也不需要太高,1.3V左右就足以。
測試了N多組合之後發現了一點小規律,如果倍頻在33x或更低、外頻不超過133MHz時,CPU只需要1.3V以內的電壓即可順利超頻,一旦外頻超過33x(34x或更高BIOS就需要啟動Turbo Boost相關的TDP配置、功耗時長等參數設置)、外頻超過133MHz或者二者同時超過,那麼即使是1.5V以上的電壓也無法開機。
總的來說,i7-3960X的超頻能力還是很強大的,特別是在核心數更多、面積更大、功耗增加的情況下其超頻能力就算不是最好的,也不會輸給i7-2600K這樣的四核SNB處理器,而且超頻方式也更靈活,外頻範圍更寬,玩家可以好好琢磨一下了。
第17:強者恒強,旗艦平臺將是SNB-E的獨角戲
◆ 強者恒強,旗艦平臺將是SNB-E的獨角戲
這幾年來Intel在頂級CPU平臺已是獨孤求敗,AMD早就無力在這個領域與Intel展開競爭了,即便沒有SNB-E平臺升級,以LGA1366平臺的強勢性能再堅持兩三年也沒有問題,LGA2011平臺的發佈更像是如虎添翼,強者恒強。
雖然沒有競爭對手的鞭策,不過SNB-E平臺相比LGA1366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的,架構方面比Nehalem要強,頻率相近、核心數相同的情況下i7-3960X在日常應用、3D渲染、檔解壓縮、視頻轉碼等方面依然完勝上一代的i7-990X,在AVX、AES指令集上更是壓倒性優勢。
與四核i7-2600K相比,i7-3960X雖然架構同源,但是核心和執行緒數上占優,因此一些多執行緒應用如wPrime、Blinder渲染、WinRAR解壓等應用中勝算更多,平均也能領先24%以上。
性能增強的同時SNB-E的功耗還在不斷降低,相比6核i7-990X來說,視不同場合可以降低20-40多W,如果是低頻8核版那麼功耗還會降低更多,比四核i7-2600K都低,對部分專注視訊壓縮等應用的用戶來8核SNB-E說更合適。
LGA2011平臺的超頻能力也配得上優秀二字,雖然核心面積和TDP功耗更大了,但是風冷5GHz還是很輕鬆,而且電壓只要1.48V左右;有了梯級外頻之後,P67/Z68上緊緊鎖死的BCLK外頻也有更高的超頻空間,隨便超到130MHz的外頻也沒什麼難度。
測試中唯一沒有明顯提升的就是遊戲性能了,無論是i7-3960X、i7-990X還是i7-2600K,實際遊戲性能都沒有太大差距,雖然3DMark這樣的理論測試可以反應出其性能還是有提高的,但是具體到遊戲中往往利用不起來,最終的遊戲表現甚至還不如2600K。
相比SNB-E處理器全方位的提升,配套的X79平臺的魅力光環就小多了,首先是X79並沒有多少實質性提升,除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四通道記憶體。原生USB 3.0沒有,SATA 6Gbps較少,SRT智慧回應技術也沒了蹤影,最最關鍵的是現在X79主機板售價偏高(至少國內售價高),即使有新品發售的因素在內,動輒3000多元的售價也讓人沒太大購買欲望。
頂級民用CPU將是SNB-E的獨角戲,各方面應用都要超越LGA1366
現在升級方案也出來了,如果是遊戲玩家,那麼i7-2600K+Z68依然是最好的組合,遊戲性能更強。LGA2011只適合三種用戶:衝擊世界記錄的超頻玩家、專業用戶(3D渲染、視頻處理等)以及無視價格的發燒級玩家。
資料來源:http://www.expreview.com/17544-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