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更加近人,全漢 AURUM V 金鈦極 V 550W 電源供應器開箱測試

shadowsfall.tw

進階會員
已加入
5/12/11
訊息
224
互動分數
9
點數
18
全漢的 AURUM 系列架構推出至今也可以說是市場上的長青產品,金鈦極系列作使用不同於常見一般金牌電源的主動鉗位拓樸,搭配自製電源管理IC來達成價格、元件壽命、品質的均衡,因此也易見於其他品牌電源的代工內部架構,以上老生常談在網路上也多有討論。

前一段時間全漢推出了金鈦極系列作的最新產品”金鈦極 V”,是接替了前代金鈦極 II 的最新款,V 取自英文 Value,因此在價格上更加的低廉;但進一步降低價錢的本錢從何而來,這次在金鈦極 II 停產之前同時入手前後代產品,來檢證兩者的差別。

包裝外觀:近期全漢推出郵輪行抽獎活動,因此近期購入的產品皆在膠膜外貼上活動宣傳貼紙。
aurum550v_01.JPG

aurum550v_02.JPG


比較一下金鈦極II 與 V 的包裝差別與配件:在包材的體積上縮小不少,內部厚重的泡棉防震也去除,改為一般氣泡袋包覆;另外原先會附贈的束線帶、手轉螺絲配件取消,只剩下一般的六角凹穴螺絲、電源線、以及本體。
aurum550v_03.JPG

aurum550v_04.JPG

aurum550v_05.JPG


產品外觀部分:基本上是沒有差別,岩石狀烤漆、箭矢出風口等外觀特色在金鈦極V並沒有被去除

aurum550v_08.JPG

aurum550v_07.JPG

aurum550v_06.JPG


輸出規格部分:12V單路輸出42A,最高可達 504W,比較一下金鈦極 II、V 兩者在規格上相同,另外互相比較發現規格貼紙樣式並不相同。
aurum550v_09.JPG

aurum550v_10.JPG


電源輸出配線:提供 ATX 24P、EPS 4+4、單條 PCIe 6+2P *2、單條 SATA *4,以及一條SATA *2 + Molex 大4P *2+ Molex 小4P*1 的輸出配置。SATA *4 的連接器間距為 5CM。

aurum550v_11.JPG

aurum550v_12.JPG


電源內部結構:同樣是 ACTIVE CLAMP 的AURUM 架構,和金鈦極II、金鈦極S一樣是單面板布局。
aurum550v_13.JPG



風扇使用了 ADDA 的AD1212HD-A71GL,為油封軸承風扇,最高轉速2200RPM,在金鈦極V上面透過溫控機制來調控轉速。
aurum550v_14.JPG

addaspec.jpg


市電輸入部分:維持一貫的作工良好,在 IEC Inlet 的L、N 與地間各一顆 Y電容。
aurum550v_15.JPG


EMI、APFC 部分:橋整、APFC 電感部分以絕緣膠帶包裹,中間內夾銅箔進行遮蔽。子卡則是電路單面化以後而生的FSP 6600 PFC、PWM 控制器與周邊電路。
aurum550v_16.JPG


APFC電路一覽:主電容使用了 NCC KMQ 270uf 450V
aurum550v_17.JPG


主變壓器與 12V 同步整流部分:整流MOSFET 位於散熱片與變壓器之間。
aurum550v_18.JPG


二次側電容使用 NCC KZE 系列電解電容,二次側輸出濾波形式為 C-L-C 濾波。
大型電感為 12V、5V 聯合儲能電感,在 AURUM 架構下,使用了變形的單磁性放大,加上 FSP 6601 控制以AC-DC 生成 3.3V
aurum550v_19.JPG


一顆非NCC製品的日系 Rubycon ZLH 電容,從電路推測應該是 -12V 的儲能濾波之用
aurum550v_20.JPG


電源監控子卡使用 Weltrend 的 WT7527,支援 OVP、UVP、OCP 等保護:
aurum550v_21.JPG


比較 AURUM II、AURUM V 兩者電路,布局基本上完全相同,進一步比較元件用料部分也完全相同,說明節省成本並沒有在電路元件上下手。
aurum550v_22.JPG


電路唯一的不同處:手上的AURUM II APFC電容使用了了 Nichicon GG 270uf 450V電容,在生產流程因為備料換用他牌的同級電容算是常態。
aurum550v_23.JPG


主要改版的差別:左側 Aurum V 使用 ADDA 油封扇,而 Aurum II 使用的則是永立電機製造的 MGA12012HF-A25,為 FDB 軸承、12V 0.45A、2400 RPM, 84.8 CFM 37 dBA 規格。
aurum550v_24.JPG

aurum550v_25.JPG

mgadata.JPG



接下來簡單進行測試。

測試部分,使用了 i7-5960X 不超頻,以及單張 Geforce GTX 980的組合來測試系統負載下的電壓測試,使用電表來進行記錄。
system.JPG





測試分為低負載、高負載兩種狀況,低負載透過只針對 CPU 進行 Prime 95 測試產生,12V 輸入約 144W耗電,最高會來到 175W,平台直流功耗為 169W,最高 198W;高功耗狀況則是將 GTX 980 執行 FURMARK 來加入負載,平台耗電約在 325 瓦左右,最高 349W 上下。負載分佈也是以12V為主。

低負載:依序為 CPU EPS、PCIe 12V、ATX 5V、ATX 3.3V 接頭電壓
Cpu12Vlow.jpg

pci12vlow.jpg

5vlow.jpg

3v3low.jpg



高負載:依序為 CPU EPS、PCIe 12V、ATX 5V、ATX 3.3V 接頭電壓
Cpu12V.jpg

pcie12v.jpg

5v.jpg

3v3.jpg



金鈦極架構的穩壓性能優缺點基本上大家都很清楚,單磁性放大帶來的 5V、12V 交互牽制的老問題,但大致上看起來負載下的電壓波動是有壓制住,波動相對的比黑騎士系列的穩定,雖然不像DC-DC 可以作出相對平坦的 Load Regulation,但還是小於 ATX Spec 的容許範圍,並且不會出現 DC-DC 長期使用後容易出現的開關晶體失效問題是這個架構的特色。

透過包材、配件,以及風扇的更改,來降低售價算是相當適切的作法,可以確保了電路的性能。雖然從軸承壽命較長的 FDB 風扇換成了一般油封,可能在使用壽命上可能會有些疑慮,但 ADDA金標風扇在市場評價上比起其他常見的油封扇應是好上不少,預期在金鈦極 V 的產品保固期間也是能夠好好的工作,整體上算是相當有節制的改動,但售價上算是挺有誠意的。

以上就是針對金鈦極V電源的一些檢驗以及看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