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RUS X5 強勢登場,基本開箱介紹

ChangChingYao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8/31/15
訊息
92
互動分數
16
點數
8
年齡
41
這次非常有幸的可以拿到AORUS X5的機器做測試
相信有在關注AORUS系列筆電的朋友對這台應該都不陌生
此次搭配的顯示卡一樣採SLI設計,不過使用的是GTX965M的晶片組
在其他規格與相關硬體配置上,有什麼差異,底下會一一介紹

首先在外盒上與其他AORUS系列差異不大,外盒內一樣裝著內盒
四周再使用緩衝材料固定
i176113_DSC0676.JPG


打開內盒,就可看到筆電主體,使用黑色棉套套住
i176114_DSC0677.JPG


筆電的外型與X7看似雷同,僅有一些小地方做變更
i176115_DSC0679.JPG


鍵盤的配置,左邊一樣有多功能的巨集鍵
i176116_DSC0680.JPG


電源開關也印有AORUS的LOGO
i176117_DSC0681.JPG


啟動時會發出白光
i176118_DSC0708.JPG


AORUS的英文單字則在C蓋左上方
i176119_DSC0682.JPG


在觸控板上做有老鷹的圖案
i176120_DSC0683.JPG


燈號部分集中在右下角,該有的燈號皆有
i176121_DSC0684.JPG


A蓋的部分與其他AORUS系列一樣
i176122_DSC0685.JPG


LOGO的部分在螢幕亮起時也會跟著發光
i176123_DSC0711.JPG


在機器的背後有相關的I/O輸出
分別為電源孔、D-SUB、USB3.0及網路孔
i176124_DSC0686.JPG


在散熱孔的部分,除了後方兩個之外,在左右兩邊也提供兩個出風孔
總共四個出風孔的設計
i176125_DSC0687.JPG


左邊的I/O設計,有DisPlayPort,HDMI,音源孔與USB3.0
i176126_DSC0688.JPG


右邊的I/O設計則有HDMI,2個USB3.0及讀卡機
i176127_DSC0689.JPG


背蓋設計,採一體式設計,中間的進氣孔集中在CPU與雙GPU上
i176128_DSC0690.JPG


AORUS系列的背蓋都採用星型螺絲
i176129_DSC0691.JPG


螺絲的長度有三種,最長的2根是固定螢幕轉軸與背蓋
最短的4根則是固定在背蓋最下方
i176130_DSC0692.JPG


拆開背蓋後,所有零件一覽無遺,這對於要做清潔保養的朋友來說,相當方便
i176131_DSC0693.JPG


X5的散熱器特寫
i176132_DSC0694.JPG


CPU方面橫跨了3根導管
i176133_DSC0695.JPG


右邊的GPU有3根獨立的導管做散熱
i176134_DSC0696.JPG


左邊的則有1根與CPU做重疊散熱
i176135_DSC0697.JPG


X5在MSATA的使用上採用M.2的介面
i176136_DSC0698.JPG


共有3個M.2的插槽,其中一個目前配置了圓剛影像擷取卡
這似乎意味著這個插槽可能是做COMBO介面?
這部分我未來會使用PLEXTOR M6E的SSD來做測試
i176137_DSC0699.JPG


另外還有一顆2.5吋的1T/7200轉硬碟
i176138_DSC0700.JPG


無線網卡則使用AC-7265
i176139_DSC0701.JPG


變壓器的部分,因採用GTX965M SLI的配置,所以使用到200W的規格
i176140_DSC0705.JPG


不過為了攜帶方便,技嘉採用薄型的變壓器,也讓重量降低不少
i176141_DSC0706.JPG


開機後,我把系統升級到WIN10
i176142_DSC0707.JPG


在螢幕視訊鏡頭旁,一樣有環境光源感應器
以幫助USER在不同環境的光源下,調整到最舒適的螢幕亮度
i176143_DSC0745.JPG


鍵盤的部分一樣採白色發光鍵盤,有兩段亮度可調整
i176144_DSC0710.JPG




看完外觀的介紹後,接著來介紹規格
此款X5 CPU使用的是Broadwell核心,I7 5700HQ
基本時脈為2.7G,最高可Turbo到3.5G
i176145_CPUZ.JPG


GPU則使用雙GTX965M 4GDDR5的核心
i176146_GPUZ.JPG


最高時脈可Boost到949MHz
i176147_GPU.JPG


在X5的設計上,將內顯關閉,僅留獨顯,對於需要長時間使用獨顯工作的朋友
X5的設計會相當的便利
i176153_GPU.JPG


X5也是AORUS第一台導入NVIDIA G-SYNC技術的筆電
在NVIDIA控制面板裡也多了這項功能,可提供USER自行開啟或關閉
i176149_GSYNC.JPG


當然也提供了SLI的開啟與關閉介面
i176150_SLI.JPG


X5使用的記憶體為8G/1866時脈*2
使用軟體檢測,是採用G.SKILL 1866 CL10的記憶體
i176151_Momory.JPG


面板的部分則使用Panasonic VVX16T028J00霧面3K面板
i176148_LCD.JPG


面板規格如下,可視角度可達85度角,色域的部分也有來到72% NTSC廣色域
i176154_VVX16T028J00.JPG


測試了一下可視角度,在上下左右都有很好的可視角
i176155_DSC0742.JPG


i176156_DSC0743.JPG


i176157_DSC0744.JPG


SSD的部分則採用LITEON L8T 256G的M.2 SSD,在傳輸介面上仍然採用SATA3介面
i176158_LITEONL8T.JPG


SSD在組RAID的效能下,表現相當亮眼
i176159_SSD.JPG


在WIN10的環境下,COMMAND&CONTROL需更新到最新2.1.2版本
i176160_COMMANDCONTROL.JPG


設定頁面上也有所不同,風扇模式的設定,採用四種模式
i176161_.JPG


其中一個是讓USER自訂風扇轉速
i176162_.JPG


在X5上,COMMAND&CONTROL也提供了藍光護眼功能
i176163_.JPG


監控軟體可清楚明瞭大致硬體的使用狀況
i176164_.JPG


巨集鍵的設定部分,採5大組設定頁面
i176165_1.JPG


該細項還有3種不同模式的設定功能
i176166_4.JPG


在自訂應用程式這部分對操作來說非常的方便
i176167_3.JPG




最後來使用3DMARK11做個簡單的測試,底下測試會使用SLI與關閉SLI來做分數的呈現
以及更新BIOS後的分數差異。
另外也會提供MSI GT80 TITAN GTX980M SLI測試的分數給大家做比較參考

首先先來看看X5在未更新BIOS時的3DMARK11 P模式分數
分數來到12190,圖形分數14498
CPU溫度最高來到95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75度
GPU2溫度最高來到66度
i176168_3DMARK11.JPG


接著關閉SLI功能,使用單一核心做測試,3DMARK11 P模式分數
分數為7183,圖形分數7030
CPU溫度最高來到88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75度
i176169_3DMARK11NOSLI.JPG


再來我將X5的BIOS與EC更新到最新版本
更新後做的3DMARK11 P模式分數
分數為12798,圖形分數15987
CPU溫度最高來到96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84度
GPU2溫度最高來到74度
i176170_3DMARK11BIOS.JPG


接著將SLI關閉,使用一顆核心做測試
分數為7461,圖形分數7327
CPU溫度最高來到95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80度
i176171_3DMARK11BIOSNOSLI.JPG


最後我提供GT80 TITAN SLI的測試數據給大家參考
使用CPU I7 4720HQ與GTX980M SLI
在3DMARK11 P模式測試的結果
分數為15127,圖形分數22036
CPU溫度最高來到91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61度
GPU2溫度最高來到75度
i176172_GT80GTX980MSLI3dmarktest.JPG


而關閉SLI後的測試
分數為10701,圖形分數12142
CPU溫度最高來到91度
GPU1溫度最高來到69度
i176173_GT80GTX980M3dmarktest.JPG


以上測試提供下列簡表,以利於觀看比較
i176174_3DMARK11.JPG


以3DMARK11的測試狀態來看,GTX965M SLI的效能是贏過單張GTX980M
當然與GTX980M SLI還是有一點差距,不過就機器的兩者售價來說
X5以這樣的效能跟價格來比較,也算是有一定的優勢在

另外在更新BIOS後,可看到X5在圖形分數上有明顯的進步
也因為效能提升,讓GPU的溫度也有上升的趨勢
不過以薄型SLI的機型來說,溫度是可接受的

而CPU溫度方面,以薄型機再加上SLI的設計,確實高上不少
但對比GT80厚實的機構來說,這樣的CPU溫度算不會太差了

以上為X5的基本介紹與簡單測試分享
接下來我也會針對X5內部構造做更詳細的介紹
感謝大家收看
 

ChangChingYao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8/31/15
訊息
92
互動分數
16
點數
8
年齡
41
經過測試,已經確定插擷取卡的插槽是做COMBO設計了
把擷取卡拿下,將原本在上方的SSD移至下方插槽
i176190_DSC0752.JPG


原本SSD在SATA Port 4的位置
i176191_DSC0755.JPG


現在已經移到SATA Port 1了
i176192_DSC0751.JPG


所以證明該插槽也是可支援SATA介面的M.2 SSD



接著裝上PLEXTOR M6E 256G的SSD
i176193_DSC0754.JPG


進入系統後,做測試,效能表現上與原廠標示的差不多
讀可到700MB左右,寫也可到550MB左右
i176194_PLEXTORM6E256G.JPG


這樣的設計就與MSI的GE62一樣,都是3個M.2 SSD插槽
其中一個也是做COMBO設計,所以最多可組到3張SSD做RAID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