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01看到有人提到V4 128G居然跳水破4K...
因為我算是OCZ的老客戶了吧,自從V2出來,我就一直FOLLOW VERTEX產品線,其中年初也幫家人的繪圖工作站升級裝了顆AGILITY 3 120G
所以自家人總共有兩顆V2 60G+一顆AGILITY 3 120G+一顆VERTEX 3 MAX IOPS 120G(這顆剛出沒多久我就買了...真是笨蛋花了一萬多塊|||;smash;)
V2很幸運的是買很早期的貨,所以應該可以不用擔心白片風波...
現在都頭好壯壯沒出任何問題;face0;
反而是當初買V3就挫了一下,聽到22nm顆粒跟ES主控...
所以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就特別去網拍找MAX IOPS版回來,想說給OCZ一次機會被雷到就拒絕往來(看來目前沒被雷:p)
當然我也幫朋友裝過EZLINK跟美光,都沒什麼問題,但因為早期價錢的關係所以當初都沒有幫他們配OCZ
4月份OCZ新系列的主控不用SF了,改用併購I場的...,一開始寫入效能時在傻眼,所以我就關注了,直到之後1.4版的FW釋出
爆炸性的成長,我才開始回來關注V4
這些知識相信別人的評測都會詳細寫,所以要了解V4身世背景的不要看我這篇XD
我這裡就不廢話太多,看了一下沒啥大問題,韌體版本似乎更新後有爆炸性的成長,
所以就敗了一顆回來替家中的Linux Router兼DHCP兼SAMBA兼NAS...還有WEBSITE(只有一台SERVER沒辦法...)
做一個系統碟的更換
也想藉此機會宣傳增加一下開源作業系統的能見度,我這次會用目前end-user主流的Ubuntu 12.04LTS-64bit來做測試OS
其實小弟一直很想知道SSD在LINUX底下的情況會是如何;ranger;
無奈現在普遍看來都是在Windows上跑數據...除了外國有幾位網友稍微提到,但沒有詳細做測試...就只有拋幾個簡單的帳面數字上來
再加上其實Linux底下的FileSystem五花八門比Windows 的還精采許多
先前看到最佳的SSD格式是btrfs,口說無憑阿...,也沒看到說這句話的人實際數據在那兒..
一直抱持懷疑態度;oplc;
所以今天替各位解答一下SSD在LINUX底下最適合的檔案格式,如果有跟高深見解的大大也歡迎討論喔^^
雖然是@Linux,不過我還是先在Windows底下的環境跑一下,避免有烙賽的情況還有個對照確認,
Windows底下的評測軟體當然就是大家都看過很熟悉的那幾套基本盤啦...~,以及產品外觀照幾張圖片
◆◆◆外觀部分◆◆◆
▼非代理商貨,其實V3MI我也是買非代理商貨(因為那時候台灣根本沒代理V3MI...),不過RMA都是到台灣...沒差吧,我運氣可能比較好,還沒RMA過O家的SSD
▼台灣製造
▼老樣子都會附上個轉接架(之前買EZLINK居然沒附...囧爆)
▼內容物也很熟悉,一本多國保固條款說明,一張貼紙跟本體還有鎖轉接架的螺絲
▼全新未拆~
▼拆吧!
▼主體貌,貼紙材質換了!;em03;
▼驗明正身一下,上方有小殘膠
▼看SATA接腳應該沒有被抽差太多次;rr;
▼易碎貼紙也換材質了,之前超容易碎,沒拆過就一副你拆過的樣子:(
▼裝上微距拍一張,話說之前V3MI貼紙材質很差都會有氣泡
▼這代也特別打上主控品牌LOGO了
◆◆◆Windows測試部分◆◆◆
(如果已經看到爛掉了,可以快轉嚕過這一段XD)
本次測試平台沒有到專業Server上測試,因為會要頻繁更換格式
Server斷線內網就不能上了,所以這裡用一般桌機做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7-2600K(沒OC)
MB:ASRock Z68 Extreme3 Gen3(我知道這裡是滄者..不過我是測SSD不是MB,拜託別砍我>"<)
RAM:Kingston HyperX KHX1600C9D3LK2/8GX DDR3 1333 4G *4
VGA:Gigabyte GTX550Ti
HDD:
(WINDOWS端)WDC WD5002AALX(500 GB, 7200 RPM, SATA-III)
(LINUX端) WDC WD7501AALS(750 GB, 7200 RPM, SATA-II)
OS:Windows 7 SP1 64bit Home Premium
▼已經先更新到1.5最新FW(序號我塗掉了)
▼意外發現WINDOWS系統碟居然有疑似壞軌|||...
▼為什麼有人這個可以測到快五百...我卻烙賽連300都不到:"(
▼寫入比讀取快是甚麼妖術阿,後面看了大家測得好像都一樣掉速
▼HD TUNE的IOPS好低...原本要測AnvilBenchmark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開就關掉了,應該是系統哪裡有問題;em44;
▼寫入的IOPS
▼AS SSD數據
▼ATTO,跑了10深度(Queue Depth)跟4深度,在這一個項目都比V3MI還差@@
▼CDM,我忘記分開填零跟填一了SORRY...隨機模式
◆◆◆Linux測試部分◆◆◆
Windows部分想必大家都看到爛掉了,接下來是Linux的部分
除了系統碟換成WD黑標,其他平台架構都有留著~,同WINDOWS平台部分
▼首先先是單純Ubuntu 內建的磁碟管理員測速工具,個人的經驗是還蠻準確客觀的
目前Linux底下GUI較普遍的就是上面那一套
接著我會分別測試
ext3
ext4
btrfs
xfs
reiserfs
這五個常用的fs,來看看誰對SSD的表現最好~
我用到有幾條指令,這幾條指令都是Linux各大發行版都會內建的~:
hdparm -Tt /dev/sda #這條其實很像上面用磁碟管理員測速的工具,用來測試循序讀取用
dd if=/dev/zero of=testfile bs=1M count=1024 conv=fdatasync,notrunc #這條是做填零的動作,填1.1G的單檔案,後面的參數代表作一個循序的檔案,不要截斷
dd if=testfile of=/dev/null bs=1M count=1024 #這是把剛剛填零做檔案的檔案給讀出來,計算花多久時間跟處理速度,也就是循序讀取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因為要持續做個三到五次,所以必須要把這個檔案從記憶體中刪掉在測試,才不會測到CACHE
因為是第一次對LINUX做SSD測速的動作...所以我都是手KEY指令做重複測試3~5次
最後取平均值~,也對了CACHE做測試,意義比較不大就是了...
因為LINUX測試的圖檔我都是抓全螢幕的(1920*1080)放網頁上面有點負擔,縮圖感覺又看不清楚
所以我就放幾張測試畫面,詳細的測試畫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相簿連結觀看大圖
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它整理成Excel畫張圖出來比較一下;em25;
▼下面是cell speed(這樣講有沒有錯@@?...HDD時期是disk speed),也就是SSD的讀取速度
▼接著是cache speed(無實質意義,大家看看就好)
結論立竿見影,果真是btrfs較適合SSD使用,不過大家可能會嫌兩張圖好少...
因為不知道大家對Linux的數據有沒有興趣,所以只測了幾個較普遍的工具
Linux底下確實還有其他更進階的tester,不過都太過極端,不像是一般使用者會遇到的存取情況
其實現在Ubuntu真的很好用了,平常上上網打打文件都開Linux,加上安全性相當完備
待未來SSD普及之後,看看在SSD上運行Linux的比例會不會增加啦~
除了SSD是個新玩意兒
大家軟硬均衡一下,如果有興趣歡迎來體驗一下Ubuntu;cheer2;
如果之後有幫朋友裝機經手其他顆SSD,
我也會順便測試一下其他家的對Linux底下的效能有甚麼差異~~
還有這一次我這樣都手動測試好像有點疲累...|||
估計最近把這些指令統整做成一個自動回應的bash程序,
方便有興趣的網友拿回去自己的Linux上測試~
這部分就待下次有機會在分享給大家了~
最後來張祖宗合照...獨缺沒有入手一代
至於詳細的數據,我存成pdf放到skydrive(哈哈微軟東西):
https://skydrive.live.com/#cid=0EC8FF8335089991&id=EC8FF8335089991%212233
另外本文章的完整大圖請參閱: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12900880353798406790/OCZVertex4128G#
因為我算是OCZ的老客戶了吧,自從V2出來,我就一直FOLLOW VERTEX產品線,其中年初也幫家人的繪圖工作站升級裝了顆AGILITY 3 120G
所以自家人總共有兩顆V2 60G+一顆AGILITY 3 120G+一顆VERTEX 3 MAX IOPS 120G(這顆剛出沒多久我就買了...真是笨蛋花了一萬多塊|||;smash;)
V2很幸運的是買很早期的貨,所以應該可以不用擔心白片風波...
現在都頭好壯壯沒出任何問題;face0;
反而是當初買V3就挫了一下,聽到22nm顆粒跟ES主控...
所以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就特別去網拍找MAX IOPS版回來,想說給OCZ一次機會被雷到就拒絕往來(看來目前沒被雷:p)
當然我也幫朋友裝過EZLINK跟美光,都沒什麼問題,但因為早期價錢的關係所以當初都沒有幫他們配OCZ
4月份OCZ新系列的主控不用SF了,改用併購I場的...,一開始寫入效能時在傻眼,所以我就關注了,直到之後1.4版的FW釋出
爆炸性的成長,我才開始回來關注V4
這些知識相信別人的評測都會詳細寫,所以要了解V4身世背景的不要看我這篇XD
我這裡就不廢話太多,看了一下沒啥大問題,韌體版本似乎更新後有爆炸性的成長,
所以就敗了一顆回來替家中的Linux Router兼DHCP兼SAMBA兼NAS...還有WEBSITE(只有一台SERVER沒辦法...)
做一個系統碟的更換
也想藉此機會宣傳增加一下開源作業系統的能見度,我這次會用目前end-user主流的Ubuntu 12.04LTS-64bit來做測試OS
其實小弟一直很想知道SSD在LINUX底下的情況會是如何;ranger;
無奈現在普遍看來都是在Windows上跑數據...除了外國有幾位網友稍微提到,但沒有詳細做測試...就只有拋幾個簡單的帳面數字上來
再加上其實Linux底下的FileSystem五花八門比Windows 的還精采許多
先前看到最佳的SSD格式是btrfs,口說無憑阿...,也沒看到說這句話的人實際數據在那兒..
一直抱持懷疑態度;oplc;
所以今天替各位解答一下SSD在LINUX底下最適合的檔案格式,如果有跟高深見解的大大也歡迎討論喔^^
雖然是@Linux,不過我還是先在Windows底下的環境跑一下,避免有烙賽的情況還有個對照確認,
Windows底下的評測軟體當然就是大家都看過很熟悉的那幾套基本盤啦...~,以及產品外觀照幾張圖片
◆◆◆外觀部分◆◆◆
▼非代理商貨,其實V3MI我也是買非代理商貨(因為那時候台灣根本沒代理V3MI...),不過RMA都是到台灣...沒差吧,我運氣可能比較好,還沒RMA過O家的SSD
▼台灣製造
▼老樣子都會附上個轉接架(之前買EZLINK居然沒附...囧爆)
▼內容物也很熟悉,一本多國保固條款說明,一張貼紙跟本體還有鎖轉接架的螺絲
▼全新未拆~
▼拆吧!
▼主體貌,貼紙材質換了!;em03;
▼驗明正身一下,上方有小殘膠
▼看SATA接腳應該沒有被抽差太多次;rr;
▼易碎貼紙也換材質了,之前超容易碎,沒拆過就一副你拆過的樣子:(
▼裝上微距拍一張,話說之前V3MI貼紙材質很差都會有氣泡
▼這代也特別打上主控品牌LOGO了
◆◆◆Windows測試部分◆◆◆
(如果已經看到爛掉了,可以快轉嚕過這一段XD)
本次測試平台沒有到專業Server上測試,因為會要頻繁更換格式
Server斷線內網就不能上了,所以這裡用一般桌機做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7-2600K(沒OC)
MB:ASRock Z68 Extreme3 Gen3(我知道這裡是滄者..不過我是測SSD不是MB,拜託別砍我>"<)
RAM:Kingston HyperX KHX1600C9D3LK2/8GX DDR3 1333 4G *4
VGA:Gigabyte GTX550Ti
HDD:
(WINDOWS端)WDC WD5002AALX(500 GB, 7200 RPM, SATA-III)
(LINUX端) WDC WD7501AALS(750 GB, 7200 RPM, SATA-II)
OS:Windows 7 SP1 64bit Home Premium
▼已經先更新到1.5最新FW(序號我塗掉了)

▼意外發現WINDOWS系統碟居然有疑似壞軌|||...

▼為什麼有人這個可以測到快五百...我卻烙賽連300都不到:"(

▼寫入比讀取快是甚麼妖術阿,後面看了大家測得好像都一樣掉速

▼HD TUNE的IOPS好低...原本要測AnvilBenchmark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開就關掉了,應該是系統哪裡有問題;em44;

▼寫入的IOPS

▼AS SSD數據




▼ATTO,跑了10深度(Queue Depth)跟4深度,在這一個項目都比V3MI還差@@


▼CDM,我忘記分開填零跟填一了SORRY...隨機模式

◆◆◆Linux測試部分◆◆◆
Windows部分想必大家都看到爛掉了,接下來是Linux的部分
除了系統碟換成WD黑標,其他平台架構都有留著~,同WINDOWS平台部分
▼首先先是單純Ubuntu 內建的磁碟管理員測速工具,個人的經驗是還蠻準確客觀的

目前Linux底下GUI較普遍的就是上面那一套
接著我會分別測試
ext3
ext4
btrfs
xfs
reiserfs
這五個常用的fs,來看看誰對SSD的表現最好~
我用到有幾條指令,這幾條指令都是Linux各大發行版都會內建的~:
hdparm -Tt /dev/sda #這條其實很像上面用磁碟管理員測速的工具,用來測試循序讀取用
dd if=/dev/zero of=testfile bs=1M count=1024 conv=fdatasync,notrunc #這條是做填零的動作,填1.1G的單檔案,後面的參數代表作一個循序的檔案,不要截斷
dd if=testfile of=/dev/null bs=1M count=1024 #這是把剛剛填零做檔案的檔案給讀出來,計算花多久時間跟處理速度,也就是循序讀取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因為要持續做個三到五次,所以必須要把這個檔案從記憶體中刪掉在測試,才不會測到CACHE
因為是第一次對LINUX做SSD測速的動作...所以我都是手KEY指令做重複測試3~5次
最後取平均值~,也對了CACHE做測試,意義比較不大就是了...
因為LINUX測試的圖檔我都是抓全螢幕的(1920*1080)放網頁上面有點負擔,縮圖感覺又看不清楚
所以我就放幾張測試畫面,詳細的測試畫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相簿連結觀看大圖


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它整理成Excel畫張圖出來比較一下;em25;
▼下面是cell speed(這樣講有沒有錯@@?...HDD時期是disk speed),也就是SSD的讀取速度

▼接著是cache speed(無實質意義,大家看看就好)

結論立竿見影,果真是btrfs較適合SSD使用,不過大家可能會嫌兩張圖好少...
因為不知道大家對Linux的數據有沒有興趣,所以只測了幾個較普遍的工具
Linux底下確實還有其他更進階的tester,不過都太過極端,不像是一般使用者會遇到的存取情況
其實現在Ubuntu真的很好用了,平常上上網打打文件都開Linux,加上安全性相當完備
待未來SSD普及之後,看看在SSD上運行Linux的比例會不會增加啦~
除了SSD是個新玩意兒
大家軟硬均衡一下,如果有興趣歡迎來體驗一下Ubuntu;cheer2;
如果之後有幫朋友裝機經手其他顆SSD,
我也會順便測試一下其他家的對Linux底下的效能有甚麼差異~~
還有這一次我這樣都手動測試好像有點疲累...|||
估計最近把這些指令統整做成一個自動回應的bash程序,
方便有興趣的網友拿回去自己的Linux上測試~
這部分就待下次有機會在分享給大家了~
最後來張祖宗合照...獨缺沒有入手一代
至於詳細的數據,我存成pdf放到skydrive(哈哈微軟東西):
https://skydrive.live.com/#cid=0EC8FF8335089991&id=EC8FF8335089991%212233
另外本文章的完整大圖請參閱: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12900880353798406790/OCZVertex4128G#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