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先前介紹的Quadro 600之外,NVIDIA同時推出的工作站產品還有Quadro 2000。和600相同的是,NVIDIA將Quadro 2000的GPU晶片規格也提升了,負責圖形和CUDA運算的核心sp數量一共有192個之多。和自家的產品相比,這樣的配備幾乎是等同於前代高階的Quadro FX 3800,除了記憶體規格較差和少了3pin stereo port之外,其餘的部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讓我們來看看QUADRO 2000在賣什麼藥吧。
非常短小的卡片設計
一如往常,中低階的Quadro並沒有提供SLI的接口
提供兩組DisplayPort和一組DVI-I顯示輸出(同時只能擇二輸出)
規格細項
GPU-Z也還認不出核心是哪一個,不過從規格來判斷應該和450同樣採用GF106的核心晶片。
效能表現
SPEC viewperf 11
加入OpenGL 4.0 Hardware Tessellation支援的Unigine Heaven 2.1(Tessellation目前仍是NVIDIA晶片的強項)
OpenGL 2.0的LightsMark 2008
MAXON CineBench 11.5和實際AP的Virtools及Showcase 2011
從幾篇專業繪圖卡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那一款的Quadro型號,在viewperf的項目都像吃了大力丸一樣的飛天遁地,而FirePro卻只有小貓兩三張得表現(在viewpwef 10的話到沒有差這麼多,不過在32/64 bit作業系統會有測試分數上的不一致情形,所以並未採用10的結果)。不過當項目一換到實際的AP來做比較時,卻發現情勢整個倒轉過來(除了Unigine Heaven的Tessellation之外),這箇中巧妙可能只有AMD和NVIDIA自己才會知道了。
若以Quadro 2000的規格來看,和450同等級的核心規格卻不需要外接電源,似乎是2000最大的賣點。不過若同樣從對手的規格來觀察,V4800卻用和V3800一樣的400SP核心,僅僅將記憶體更改為GDDR5的形式,再將時脈作一些調整,就能得到和Quadro 2000相提並論的效能表現,這個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不過至少代表兩個可能性,AMD的架構技術含量比較好(直接反應在效能表現),還有AMD能夠用更低的成本打擊對手的產品(策略上的優勢)。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想原因在於NVIDIA將CUDA技術大張旗鼓的導入全產品線所導致的。我認為CUDA其實根本就應該僅存在於高階產品當中的附屬或是平行的功能特點,原因有以下三個:
1.當CUDA僅存在於高階產品線時他有其獨特性,會讓高階產品更加特別,也讓CUDA用戶能夠被好好的伺候。
2.CUDA的功能對於中低階產品是個累贅,本來中低階產品效能就錙銖必較了,還放進這個效能不高的CUDA,不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嗎?
3.CUDA的功能對於中低階產品是個包袱,本來中低階產品成本就需要空間了,還放進這個佔用面積的CUDA,不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嗎?
如果NVIDIA能在中低階產品當中,將CUDA的部份切分開來,我想應該不會落到比人家晚出,還不比人家快的下場吧。
非常短小的卡片設計
一如往常,中低階的Quadro並沒有提供SLI的接口
提供兩組DisplayPort和一組DVI-I顯示輸出(同時只能擇二輸出)
規格細項
GPU-Z也還認不出核心是哪一個,不過從規格來判斷應該和450同樣採用GF106的核心晶片。
效能表現
SPEC viewperf 11
加入OpenGL 4.0 Hardware Tessellation支援的Unigine Heaven 2.1(Tessellation目前仍是NVIDIA晶片的強項)
OpenGL 2.0的LightsMark 2008
MAXON CineBench 11.5和實際AP的Virtools及Showcase 2011
從幾篇專業繪圖卡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那一款的Quadro型號,在viewperf的項目都像吃了大力丸一樣的飛天遁地,而FirePro卻只有小貓兩三張得表現(在viewpwef 10的話到沒有差這麼多,不過在32/64 bit作業系統會有測試分數上的不一致情形,所以並未採用10的結果)。不過當項目一換到實際的AP來做比較時,卻發現情勢整個倒轉過來(除了Unigine Heaven的Tessellation之外),這箇中巧妙可能只有AMD和NVIDIA自己才會知道了。
若以Quadro 2000的規格來看,和450同等級的核心規格卻不需要外接電源,似乎是2000最大的賣點。不過若同樣從對手的規格來觀察,V4800卻用和V3800一樣的400SP核心,僅僅將記憶體更改為GDDR5的形式,再將時脈作一些調整,就能得到和Quadro 2000相提並論的效能表現,這個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不過至少代表兩個可能性,AMD的架構技術含量比較好(直接反應在效能表現),還有AMD能夠用更低的成本打擊對手的產品(策略上的優勢)。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想原因在於NVIDIA將CUDA技術大張旗鼓的導入全產品線所導致的。我認為CUDA其實根本就應該僅存在於高階產品當中的附屬或是平行的功能特點,原因有以下三個:
1.當CUDA僅存在於高階產品線時他有其獨特性,會讓高階產品更加特別,也讓CUDA用戶能夠被好好的伺候。
2.CUDA的功能對於中低階產品是個累贅,本來中低階產品效能就錙銖必較了,還放進這個效能不高的CUDA,不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嗎?
3.CUDA的功能對於中低階產品是個包袱,本來中低階產品成本就需要空間了,還放進這個佔用面積的CUDA,不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嗎?
如果NVIDIA能在中低階產品當中,將CUDA的部份切分開來,我想應該不會落到比人家晚出,還不比人家快的下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