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說明一下前面大大可能忘記的關於 Win7 快取機制的一些細節部分 : 很多使用者會糾結於 Win7 快取跟 RAMdisk 的取捨有一個個人認為蠻關鍵的因素 : 時間 ! 詳細的說法是 " 開機時間 " ,為何 ? 簡單來說,快取剛建立時基本上是空的 ( 就像剛開機完成的系統用工作管理員去看可用記憶體一定很多 ),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系統分配的效果開始顯現出來。可用記憶體就會減少,相對的 " 已快取 " 會增加。直到一段時間後,可用記憶體會變成 0 。代表系統使用記憶體的效率已經到達最高,只是這時使用者如果執行大動作 IO ( 如傳輸 4K 影片到隨身碟或磁碟 ),則工作管理員的 " 已快取 " 會快速增加,直到這個動作完畢後 " 可用記憶體 " 就會暴增,這說明了在大動作 IO 的過程中,系統是將 " 已快取 " 的記憶體當作是 Buffer 來使用,等到整個程序結束,則 " 已快取 " 會被釋放出來,成為 " 可用記憶體 " 。聰明如你看出來了嗎 ? 這個過程完全無需使用者干涉,一切都是 OS 在調度,使用者省下的時間可以處理更多的事情豈不是更好 ? 可以當快取,也是緩衝... 也可以釋放出來供應用程式使用。這些調度是 RAMDISK 難以做到的...
當然如果記憶體夠大的話 ( 如影片容量只有 6G ,快取容量 10G ... ),說不定整個 IO 動作只有在寫入隨身碟時電腦會出現明顯卡頓情況,其餘傳輸時間使用者是感受不到有資料在傳輸的... 只是這個機制有個缺點 -- 需要 "預熱" ,不像 RAMDISK 只要建立完成效果立竿見影 ( 跑測試時 RAMDISK 程式會迴避系統快取機制,這點前面的大大已經提過了 )。所以 RAMDISK 的成績會亮眼不難理解,但是如此一來系統可用記憶體減少,一旦碰到前述的大動作 IO 時則傳輸時間就會增加 ! 這是 RAMDISK 的罩門,畢竟使用者也是人,對於 OS 的運作機制了解程度不可能超越 OS 本身... 只有 OS 自己才知道自己本身的需求與時機,這是先天限制,後天管理即使再優秀也無法避免掉的。
說了那麼多,個人有個小小的想法 : 就是還在使用傳統機械硬碟的使用者,除了記憶體加大之外,要增加 IO 性能 ( 包含平時的程式存取 ) 還有一個方式 -- 來顆 32G 的空白隨身碟吧 ! 最好是 USB 3.0 以上,啟用 Readyboost 讓系統完整使用該隨身碟的空間,隨著開機時間的增加,Readyboost 的 IO 存取增幅會越來越明顯... 一顆 32G 隨身碟沒有多少錢,有興趣的大大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