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看網兄們及國內外各大測試網站做散熱膏之間的效果測試,但是同樣的散熱膏每個人測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
覺得很納悶,好在敝人學過熱力學、材料學、奈米學程,還有點本事探討原因。
用學術理論分析的結果,
發現主要和散熱膏塗的厚度、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接觸面混入空氣量有關。
(相同型號 每批貨的差異不討論)
[散熱膏塗的厚度]
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k = (Q/t) *L/(A*T)
k:熱導率、Q:熱量、 t:時間、L:長度、A:面積、T:溫度差
在SI單位,熱導率的單位是 W/(m*K)
可以得知散熱膏塗的厚度和熱通量成1次方反比
假設你塗的散熱膏塗厚0.5mm,也就是單位長度1M的1/2000,
代入公式之後,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將提升2000倍。
再假設你塗的熱膏塗厚1mm,同樣代入公式,結果只提昇1000倍,
0.5mm的厚度可以造成1000倍的差距。
[散熱片接觸面積]
同樣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可以得知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和熱通量成1次方正比
以intel的Core 2 Duo E4系列為例,
cpu上的不鏽鋼殼約為3cm X 3cm,(接觸面積/100cmx100cm)
而原廠給的散熱片,底部接觸面是一個直徑約2.6cm的圓面,面積約為5.3cm^2。
可用的接觸面積=5.3cm^2,
5.3cm^2為單位面積(100cmx100cm)的0.00053%,
所以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也就只有0.00053%。
如果換一個相同材質的平底散熱片,接觸面積完全利用到原廠cpu不鏽鋼殼的9cm^2,
效率將會提升69.8%。
[接觸面混入空氣量]
散熱膏是混合物,它的Thermal conductivity可以說是各種成分按比例加權後的平均值,
然而,空氣的Thermal conductivity非常低(一時查不到數據),比純水的0.81w/m.k還低。
如果混入愈多空氣,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挑散熱膏一定要注意黏度,愈低愈好,
買了高價格高效率高黏度的散熱膏,
卻因為混入太多空氣而比低價低效率低黏度的散熱膏還差,這樣不是很嘔!)
=========================實例計算=============================
以Thermal conductivity為6w/m.k的散熱膏為例(夠高了吧),
若cpu的TDP=65w且全速運轉,
接觸面積=9cm^2,熱膏塗厚度0.5mm,不考慮空氣混入,
散熱片底部和cpu不鏽鋼殼的溫差5度。
代入公式得到54w/h,不及cpu的發熱量,因此及cpu的溫度會一直上升至燒掉。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優秀的散熱器可以讓cpu全速一直運轉?』
別忘了還有一個變數"T:溫度差",
優秀的散熱片+風扇可以維持一個足夠大的溫差,提升熱的通過量。
以上述情況,溫差要維持在6.2度才能打平。
結論:散熱膏不夠力的話,散熱片+風扇就要夠優秀才行,
但是風扇轉速提升的同時噪音也跟著提升。
(如何選低噪音高效能的散熱器又是一篇大論了)
如有寫錯,請各位網兄不吝鞭之,教學相長是也。
======================= 後 記 ======================
溫度會改變物體的化學結構,物理性質也隨之改變,
優秀的散熱膏的Thermal conductivity應該要能在CPU工作溫度內維持定?,
若能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是最好不過。
散熱膏用久了會變乾變硬,化學結構與成分比例可想而知已經改變,
因此Thermal conductivity亦跟著改變(變大變小不知道)。
但是廠商所發佈的都只有1個數值,沒有說明是什麼狀態下的Thermal conductivity,
也很少說明什麼狀態下需要更換散熱膏。
這樣不太負責吧?!
覺得很納悶,好在敝人學過熱力學、材料學、奈米學程,還有點本事探討原因。
用學術理論分析的結果,
發現主要和散熱膏塗的厚度、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接觸面混入空氣量有關。
(相同型號 每批貨的差異不討論)
[散熱膏塗的厚度]
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k = (Q/t) *L/(A*T)
k:熱導率、Q:熱量、 t:時間、L:長度、A:面積、T:溫度差
在SI單位,熱導率的單位是 W/(m*K)
可以得知散熱膏塗的厚度和熱通量成1次方反比
假設你塗的散熱膏塗厚0.5mm,也就是單位長度1M的1/2000,
代入公式之後,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將提升2000倍。
再假設你塗的熱膏塗厚1mm,同樣代入公式,結果只提昇1000倍,
0.5mm的厚度可以造成1000倍的差距。
[散熱片接觸面積]
同樣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可以得知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和熱通量成1次方正比
以intel的Core 2 Duo E4系列為例,
cpu上的不鏽鋼殼約為3cm X 3cm,(接觸面積/100cmx100cm)
而原廠給的散熱片,底部接觸面是一個直徑約2.6cm的圓面,面積約為5.3cm^2。
可用的接觸面積=5.3cm^2,
5.3cm^2為單位面積(100cmx100cm)的0.00053%,
所以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也就只有0.00053%。
如果換一個相同材質的平底散熱片,接觸面積完全利用到原廠cpu不鏽鋼殼的9cm^2,
效率將會提升69.8%。
[接觸面混入空氣量]
散熱膏是混合物,它的Thermal conductivity可以說是各種成分按比例加權後的平均值,
然而,空氣的Thermal conductivity非常低(一時查不到數據),比純水的0.81w/m.k還低。
如果混入愈多空氣,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挑散熱膏一定要注意黏度,愈低愈好,
買了高價格高效率高黏度的散熱膏,
卻因為混入太多空氣而比低價低效率低黏度的散熱膏還差,這樣不是很嘔!)
=========================實例計算=============================
以Thermal conductivity為6w/m.k的散熱膏為例(夠高了吧),
若cpu的TDP=65w且全速運轉,
接觸面積=9cm^2,熱膏塗厚度0.5mm,不考慮空氣混入,
散熱片底部和cpu不鏽鋼殼的溫差5度。
代入公式得到54w/h,不及cpu的發熱量,因此及cpu的溫度會一直上升至燒掉。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優秀的散熱器可以讓cpu全速一直運轉?』
別忘了還有一個變數"T:溫度差",
優秀的散熱片+風扇可以維持一個足夠大的溫差,提升熱的通過量。
以上述情況,溫差要維持在6.2度才能打平。
結論:散熱膏不夠力的話,散熱片+風扇就要夠優秀才行,
但是風扇轉速提升的同時噪音也跟著提升。
(如何選低噪音高效能的散熱器又是一篇大論了)
如有寫錯,請各位網兄不吝鞭之,教學相長是也。
======================= 後 記 ======================
溫度會改變物體的化學結構,物理性質也隨之改變,
優秀的散熱膏的Thermal conductivity應該要能在CPU工作溫度內維持定?,
若能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是最好不過。
散熱膏用久了會變乾變硬,化學結構與成分比例可想而知已經改變,
因此Thermal conductivity亦跟著改變(變大變小不知道)。
但是廠商所發佈的都只有1個數值,沒有說明是什麼狀態下的Thermal conductivity,
也很少說明什麼狀態下需要更換散熱膏。
這樣不太負責吧?!
由板主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