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8/10/06
- 訊息
- 71
- 互動分數
- 0
- 點數
- 0
網友的疑問
曾有網友有這樣的疑問
------
我家也是CRESCO 37 當初我還寫了開箱報告
用了大約一個多月了 對於畫面 其實沒有很滿意
我家這邊的訊號源分出去大約十幾台電視機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畫面有一些雜訊(顆粒)
但是家中其他的一些CRT螢幕 雜訊就沒有那麼嚴重
這是因為LCD TV 的畫質本來就比CRT差嗎?
接DVD 以HDMI輸出倒是蠻滿意的 但是畢竟看第四台的時間還是蠻多
------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困擾
甚至還有網友說
他老媽贊助他一萬多,他買了一台FullHD42"的液晶電視回家
結果收看第四台 比原本29吋的CRT電視還差
差點沒被他媽媽罵到臭頭......
無辜的小孩。
液晶電視的無奈
簡單來說,液晶電視的成像原理,
就是液晶分子「偏轉→恢復→偏轉」的過程,也就是液晶分子重新排列的過程。
液晶分子由偏轉狀態轉變為平常狀態,再由平常狀態恢復為偏轉狀態總會需要一段時間,
這個「時間」,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反應時間」,
這個偏轉的「過程」,也就是「拖影」會出現的所在了。
在過去CRT陰極射線傳統電視,
就不會有所謂反應時間過長、拖影的視覺原理。
不過廠商也並非不知道液晶電視的致命缺點,
近期國內的一級大廠兆赫、BenQ、奇美等,
都有積極研發擺脫拖影視覺的技術。
其中明碁將「插黑」技術帶入液晶電視中就是代表之一,
(插黑原理最早來自於電影的膠捲播放。)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每秒50幀畫面,每幀與每幀中間再插入黑色畫面,
就能增加視覺對於影像的自然流暢感。
除此技術之外,近期勢必也會有更多的技術研發逐漸普及到液晶電視中。
台灣有線電視(俗稱第四台)的訊號現況
台灣地方有線電視系統台,因為當年第四台有不少是就地合法,
多年來並無積極改善,甚至派系、勢力的重整、併購等,
加上「社區共同天線」的有線電視的已面臨「數位電視」新世代的挑戰,
線路的整修意義並不大,壞哪裡就修哪裡即可,
這都是一直無法徹底提升付費有線電視頻道的收視品質的遠因與近因
小弟之前zinwell 42吋在台北看的時候,
因為大樓是新的,又靠近系統台的頭端,
收看付費的有線電視頻道,訊號品質非常好,
後來台中家裡因為電視壞了...我忍痛先把這台搬回家
(家裡畢竟人比較多,客廳也比較大,>.<....捨不得)
明顯就覺得訊號弱掉了,
在台北看衛視西片台,跟在台中收視比較起來,
簡直就覺得台中家裡是不是有人偷接訊號........
訊號放大器、倍頻器真的有用嗎?
有用,但是成效高低要視「訊號」的品質狀況而定。
小弟在台中家訊號太差,
裡也有試過放大器(不知道品牌,老爸買的)
效果其實有限,
畫面的銳利度、顏色飽和度則可以某種程度的提升,
但是不應抱持太高的期待。
一般常見的平價品牌就是大通,高價首選品牌則是兆赫。
其實訊源不佳 真的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系統台通常都是一副「你要不要看第四台?要就是這樣了,不要拉倒」的態度
而且系統台經常也是跟地方派系有牽扯,
不要跟他們衝突比較好,
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至少可以要求他們做訊號強度測試
(有這種測試喔!會拿一台機器來測量)
訊號強度太差...就可以跟他們抱怨一下,
或多或少可以有改善的空間。
CRT→薄型電視 的時代來臨
政府積極推動數位電視普及化,
總是身先士卒的無線四台,也成為台灣數位電視頻道的第一批拓荒者,
雖然目前成效有限,
但是對於加速CRT的淘汰,迎接薄型電視的來臨,有相當正面的助力。
但是,綜合上述的台灣訊號現況,
CRT換成大尺寸薄型電視,等於是「低畫質相片」強迫放大沖洗的結果,
在小尺寸的CRT陰極射線電視時代,可能看起來很OK,
用液晶電視收看高畫質的影片也很OK,
但是大尺寸液晶電視收看有線電視頻道,就是缺點更明顯、顆粒更大,
加上訊號良莠不齊、家庭自行分接、液晶電視先天的拖影視覺現象...
綜合上述主客觀因素,
就是我們坐在客廳裡面所看到的電視頻道。
倍頻器、放大器、高品質線材、低損耗設備等,
都只能盡量在收視的「最末端」,盡量減少畫質的損耗,
或像是「photoshop的修圖效果」,做微幅的補強與視覺補償,
來源的畫質太差,修補的效果也更有限。
現在正是大眾廣播收視過渡的世代,
除了等待,也有著更多對於未來的期待與想像吧!^^
曾有網友有這樣的疑問
------
我家也是CRESCO 37 當初我還寫了開箱報告
用了大約一個多月了 對於畫面 其實沒有很滿意
我家這邊的訊號源分出去大約十幾台電視機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導致畫面有一些雜訊(顆粒)
但是家中其他的一些CRT螢幕 雜訊就沒有那麼嚴重
這是因為LCD TV 的畫質本來就比CRT差嗎?
接DVD 以HDMI輸出倒是蠻滿意的 但是畢竟看第四台的時間還是蠻多
------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困擾
甚至還有網友說
他老媽贊助他一萬多,他買了一台FullHD42"的液晶電視回家
結果收看第四台 比原本29吋的CRT電視還差
差點沒被他媽媽罵到臭頭......
無辜的小孩。
液晶電視的無奈
簡單來說,液晶電視的成像原理,
就是液晶分子「偏轉→恢復→偏轉」的過程,也就是液晶分子重新排列的過程。
液晶分子由偏轉狀態轉變為平常狀態,再由平常狀態恢復為偏轉狀態總會需要一段時間,
這個「時間」,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反應時間」,
這個偏轉的「過程」,也就是「拖影」會出現的所在了。
在過去CRT陰極射線傳統電視,
就不會有所謂反應時間過長、拖影的視覺原理。
不過廠商也並非不知道液晶電視的致命缺點,
近期國內的一級大廠兆赫、BenQ、奇美等,
都有積極研發擺脫拖影視覺的技術。
其中明碁將「插黑」技術帶入液晶電視中就是代表之一,
(插黑原理最早來自於電影的膠捲播放。)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每秒50幀畫面,每幀與每幀中間再插入黑色畫面,
就能增加視覺對於影像的自然流暢感。
除此技術之外,近期勢必也會有更多的技術研發逐漸普及到液晶電視中。
台灣有線電視(俗稱第四台)的訊號現況
台灣地方有線電視系統台,因為當年第四台有不少是就地合法,
多年來並無積極改善,甚至派系、勢力的重整、併購等,
加上「社區共同天線」的有線電視的已面臨「數位電視」新世代的挑戰,
線路的整修意義並不大,壞哪裡就修哪裡即可,
這都是一直無法徹底提升付費有線電視頻道的收視品質的遠因與近因
小弟之前zinwell 42吋在台北看的時候,
因為大樓是新的,又靠近系統台的頭端,
收看付費的有線電視頻道,訊號品質非常好,
後來台中家裡因為電視壞了...我忍痛先把這台搬回家
(家裡畢竟人比較多,客廳也比較大,>.<....捨不得)
明顯就覺得訊號弱掉了,
在台北看衛視西片台,跟在台中收視比較起來,
簡直就覺得台中家裡是不是有人偷接訊號........
訊號放大器、倍頻器真的有用嗎?
有用,但是成效高低要視「訊號」的品質狀況而定。
小弟在台中家訊號太差,
裡也有試過放大器(不知道品牌,老爸買的)
效果其實有限,
畫面的銳利度、顏色飽和度則可以某種程度的提升,
但是不應抱持太高的期待。
一般常見的平價品牌就是大通,高價首選品牌則是兆赫。
其實訊源不佳 真的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系統台通常都是一副「你要不要看第四台?要就是這樣了,不要拉倒」的態度
而且系統台經常也是跟地方派系有牽扯,
不要跟他們衝突比較好,
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至少可以要求他們做訊號強度測試
(有這種測試喔!會拿一台機器來測量)
訊號強度太差...就可以跟他們抱怨一下,
或多或少可以有改善的空間。
CRT→薄型電視 的時代來臨
政府積極推動數位電視普及化,
總是身先士卒的無線四台,也成為台灣數位電視頻道的第一批拓荒者,
雖然目前成效有限,
但是對於加速CRT的淘汰,迎接薄型電視的來臨,有相當正面的助力。
但是,綜合上述的台灣訊號現況,
CRT換成大尺寸薄型電視,等於是「低畫質相片」強迫放大沖洗的結果,
在小尺寸的CRT陰極射線電視時代,可能看起來很OK,
用液晶電視收看高畫質的影片也很OK,
但是大尺寸液晶電視收看有線電視頻道,就是缺點更明顯、顆粒更大,
加上訊號良莠不齊、家庭自行分接、液晶電視先天的拖影視覺現象...
綜合上述主客觀因素,
就是我們坐在客廳裡面所看到的電視頻道。
倍頻器、放大器、高品質線材、低損耗設備等,
都只能盡量在收視的「最末端」,盡量減少畫質的損耗,
或像是「photoshop的修圖效果」,做微幅的補強與視覺補償,
來源的畫質太差,修補的效果也更有限。
現在正是大眾廣播收視過渡的世代,
除了等待,也有著更多對於未來的期待與想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