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在CPU高階消費市場已經沉寂許久,這幾年的架構效能實在不夠好
連帶許多MB品牌都越來越少見到AMD中階以上的MB產品
這個情況從去年網路上開始有RYZEN平台消息出現而慢慢轉變
消費者多年來也期盼何時能像AMD K8時期,跟INTEL兩強鼎立的CPU競爭
RYZEN分為3、5、7三個系列,AMD在3/2首波上市為7系列
共有1700、1700X與最高階1800X三種型號,三款中只有1700有附原廠散熱器
本回主角為RYZEN 7 1700X,也請來最高階新版Wraith Max散熱器做搭配
左方為RYZEN 7 1700X正面,右方為RYZEN 7 1700反面
清楚看到AM4腳位,1700X基礎時脈為3.4GHz,Boost可達3.8GHz
14nm製程、TDP 95W、8C16T架構、無散熱器與建議售價為399美金
另一個主角為BIOSTAR映泰所推出的主機板 - X370GT7
屬於自家的Racing系列,不同於其他品牌主打Gaming系列的產品線
改走類似賽車競速的主題來設計,雖是一步險棋,不過也能更有效增加印象
右上有張貼只標明這是限定版,內附M.2 240GB SSD的建議售價為美金269元
若是只有主機板的普通版本則為美金199元,屬於AM4 MB中階市場定位
BIOSTAR X370GT7本體
30.5x24.4公分的標準ATX尺寸,外觀以賽車旗幟搭配Carbon造型的散熱片來加強質感
散熱或ARMOR模組上面的白色字樣或區域都支援VIVID LED DJ,可自由調整顏色與閃爍模式
主機板左下方
2 X PCIe X16,使用RYZEN時單顯卡為X16,CF雙顯卡為X8+X8
1 X PCIe X16,第三根PCIe為X4頻寬
3 X PCI-E X1
1 X M.2,使用RYZEN時為32Gb/s,APU與NPU CPU為16Gb/s
網路晶片為Realtek RTL 8118AS,也稱為Realtek Dragon LAN
音效晶片為Realtek ALC1220,最高支援8聲道、前置與後置皆有自家Hi-Fi Audio技術
主機板右下方
6 X 黑色SATA3,由AMD X370晶片組提供
2 X 前置USB 3.1 Gen1 5Gb/s
除錯燈號為Super Rapid Debug 3,對於DIY族群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X370上方的黑色Racing散熱片,除了有自訂的LED燈光外,平時看起來質感也很出色
主機板右上方
4 X DIMM DDR4,支援DDR4 1866~2667,更高時脈需靠AMD未來再優化
GT TOUCH為提供四種功能的按鈕,方便於DIY族群或是裸機時使用
POWER觸控按鈕在未開機過電狀況會快速的閃爍,裸機使用時較為刺眼...
電容與Z170時期相同,同樣採用Super Durable Solid Caps
主機板左上方
Racing X370GT7為7相Digital Power,採用Super Durable Ferrite Choke用料
上方為8PIN電源輸入,左方IO也有VIVID LED ARMOR藉以提升質感與保護作用
兩旁CPU供電區都有大型被動式散熱模組,黑色Carbon搭配白色區域可變色LED功能
IO
1 X DVI
1 X HDMI 2.0
1 X DisplayPort
1 X PS2
1 X USB 3.1 Type-C
1 X USB 3.1 Type-A
4 X USB 3.1 Gen1 5Gb/s
1 X RJ-45網路孔
6 X 音源接頭
前置USB 3.1支援OC2.0快速充電並有ESD Protection來保護晶片避免燒毀
M.2 COOLING專為高速M.2 SSD提供更好的散熱環境
由於網路資訊發達,網友可以輕易查到目前只有BIOSTAR與另一家MB品牌有這樣的設計
而BIOSTAR不同的地方在於採用鋁擠SINK,在導熱面積與散熱能力應該會較佳
對於M.2有越來越多2000~3000MB/s的SSD出現,高溫是一個必須改善的問題
打開後可以看到白色的導熱膠,有些黏性但不會沾黏到SSD的IC上
還有散熱片的厚度也很夠,裡面是X370GT7限定版所附的240GB SSD
不過因為是SATA3非高速規格無法展現出高溫,底下會改用NVME高速M.2 SSD來測試
BIOSTAR在音效方面還是主打Hi-Fi設計,不同於其他品牌專攻Gaming調效
先前使用過的BIOSTAR相關Hi-Fi MB都是以強調音質與清晰度為主
金色線圈起來的範圍皆為Hi-Fi Ground,使用Hi-Fi Caps、Hi-Fi resistors與Hi-Fi AMP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1700X
MB: BIOSTAR RACING X370GT7
DRAM: KLEVV CRAS DDR4 2133 4GX2
VGA:GALAX GEFORCE 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SSD: TOSHIBA THNSN5256GPU7 M.2 256G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AMD AM4 Wraith Max
OS: Windows 10 64bit
不安裝VGA來看一下VIVID LED DJ發光區域,剛好AMD散熱器與DDR4也都會發光XD
BIOSTAR Racing GT專屬程式
Vivid LED DJ是一個主要功能,提供多種顏色的燈號與燈光明暗度都能調整
三種模式中也有省電模式,燈號有常見的恆亮、閃爍與呼吸模式來呈現
最後一種音樂模式是較為特別的,總之讓偏好燈光變化的使用者有很高的自由度能夠搭配
其他選單有包含硬體資訊、音效調整、硬體狀態與超頻等功能,如果畫面更精緻一點會更佳
雖然AMD將RYZEN 7 1700X假想敵設為同為8C16T架構的Intel Core i7-6900K
不過因為windwithme只有測試過6950X與5960X,6900K與5960X也只差200MHz時脈
其餘同時脈下的效能差不多,而22nm與14nm的這兩代溫度也沒有太大的落差
所以在以下測試若有先前測過5960X的數據會拿來做對比
效能測試
AMD RYZEN 7 1700X 3.4~3.8GHz / DDR4 2129 CL5 15-15-35 1T
對照組Intel Core i7-5960X 3~3.5GHz / DDR4 2400 CL16 16-16-39 2T
CPUZ 1.78.3
單線執行序 => 2190
8C16T多工執行序 => 18019
HYPER PI 32M X 16 => 20m 58.144s
CPUMARK => 529
HYPER PI這邊是5960X較佔優勢,因為先前小弟的測試成績為14m 19.133s
CINEBENCH R15
CPU => 1537 cb
CPU(Single Core) => 155 cb
5960X拿到1290 / 127 cb,1700X分別較高19%與22%
當然這也可能與5960X時脈較低300~400MHz有關
不過也可以看出RYZEN在CPU效能比起以往有大幅度進步,甚至已經與INTEL互有高下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m 00s
x264 FHD Benchmark => 39.6
6950X在這兩個項目分別拿到2m 41s與44.9
1700X在FRYRENDER較慢12%,不過在x264 FHD Benchmark反而高出13%
安兔兔評測 v6.0.5 CPU => 168566
Fritz Chess Benchmark => 44.70 / 21457
5960X在Fritz Chess Benchmark拿到48.32 / 23195
1700X對比之下較低8%左右
5960X時脈較1700X低一些比較劣勢,但四通道搭配DDR4 2400是比較佔優勢
不過兩款在上面的幾個測試軟體都互有高下,效能並沒有說哪一款一定比較強
雖然INTEL緊急調降CPU價位,不過重點是1700X價位還是比起5960X或6900K都低上許多
DRAM效能測試
DDR4 2129 CL5 15-15-35 1T
ADIA64 Memory Read - 33254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26215 MB/s
DDR4 2133雙通道頻寬效能表現不錯,跟對手INTEL雙通道平台相比毫不遜色
甚至有些測試項目還有較高一點的情況出現
最近網路上新聞有關AMD對於RYZEN DDR4在超頻時脈與4DIMM時脈都需要再修正
所以目前應該努力的是DDR4插滿4DIMM的超頻範圍,或是調到能穩超2933以上的能力
1700X搭配GTX 970測試
3DMARK => 10920
Heaven Benchmark 4.0
DX11 1920 X 1080 => FPS 119.6
以上兩個測試軟體的分數能展示RYZEN在3D領域的效能也很出色
個人覺得遊戲頁數高低最主要需要高時脈與高效能,其次核心數的多寡避免滿載狀況
同時試過FAR CRY 4、Assassin's Creed Syndicate與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這三款大作在遊戲中的頁數也有很高的成績,RYZEN高效能不用擔心遊戲時會表現不佳
晶片組的IO傳輸能力,以往是AMD較弱的一環,所以這部分測試也格外重要
SSD為NVMe M.2介面,TOSHIBA THNSN5256GPU7,採用16nm MLC IC
AS SSD Benchmark - 2439
Seq Read - 2290.52 MB/s Write - 1022.74 MB/s
4K - 64Thrd Read - 827.18 MB/s Write - 638.45 MB/s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2423 MB/s Write - 1138 MB/s
M.2 COOLING也對降溫發揮很好效果,沒安裝前最高72度,安裝後最高降至39度
其實在這款TOSHIBA M.2 SSD的傳輸數據表現很不錯
Seq讀取效能讓人對於X370晶片組的IO能力稍微鬆了一口氣,但4K還是偏低一點
改用INTEL 750 Series U.2 400GB SSD轉成M.2測試
AS SSD Benchmark除4K較低以外在總分也有10%的分數落差
這是之前用750 Series U.2 400GB裝上Z170轉M.2所沒碰到的情況
也許AMD也需要有一個SSD專屬軟體,來保持SSD在4K的高效能
室內溫度約20度,進行CPU散熱能力測試
CPU為預設值3.4~3.8GHz,GPU為GTX 970,電源模式為高效能
系統待機時 - 28~29度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Test - 39~44
找了更新最頻繁的AIDA64軟體來測溫度,否則很多軟體的溫度都太低更不準確
不過以上預設值的軟體溫度感覺還是偏低許多,但是摸散熱器熱導管只有微溫的感覺
也許是Wraith Max散熱能力很好,也許是RYZEN的發熱量原本就不高
總之預設值的溫度表現還算不錯,順道抱怨一下Wraith Max運作噪音算是蠻大的..
耗電量測試
Windows桌面下待機時 - 61W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Test - 151W
8C16T這樣的耗電量表現也算是水準之上,以前測過INTEL 6C12T或更高核心CPU
全速時也是差不多這樣的耗電量,14nm新製程對於AMD架構的熱量與耗電量都有很好的壓制
最後測試圖來一張DDR4 2661頻寬測試
ADIA64 Memory Write與Read這兩個項目的效能已經很接近Intel雙通道平台的DDR4 2933
AMD RYZEN 7系列CPU這次確實在效能重返榮耀,讓人懷念起K8衝效能的時代
除了CPU效能可與INTEL匹敵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售價比對手低上許多
可惜的是晶片組X370在規格最多是逼近Z270,跟X99四通道或更多PCIe還是有些差距
AMD RYZEN 5將在今年Q2推出,而最入門的AMD RYZEN 3則是在下半年
在效能、價格、溫度、耗電都有競爭力的情況下,再來就是後續DDR4優化與晶片組的相容性
BIOSTAR X370GT7在用料與規格依然跟以往一樣走CP值路線,拿來跟三大廠比也毫不遜色
不過沒有支援SLI是較為可惜的地方,希望未來可以推出更多更超值的AM4主機板在市場上競爭
未來如果有時間會再分享有關AMD RYZEN 7 1700X超頻部分
CPU市場回到兩強相爭才能讓消費者得利,買到更超值平價的CPU,我想這是大家所樂見的
感謝花時間看完這篇解析的網友,您的回覆支持依然是windwithme前進的最大動力:)
連帶許多MB品牌都越來越少見到AMD中階以上的MB產品
這個情況從去年網路上開始有RYZEN平台消息出現而慢慢轉變
消費者多年來也期盼何時能像AMD K8時期,跟INTEL兩強鼎立的CPU競爭
RYZEN分為3、5、7三個系列,AMD在3/2首波上市為7系列
共有1700、1700X與最高階1800X三種型號,三款中只有1700有附原廠散熱器
本回主角為RYZEN 7 1700X,也請來最高階新版Wraith Max散熱器做搭配
左方為RYZEN 7 1700X正面,右方為RYZEN 7 1700反面
清楚看到AM4腳位,1700X基礎時脈為3.4GHz,Boost可達3.8GHz
14nm製程、TDP 95W、8C16T架構、無散熱器與建議售價為399美金
另一個主角為BIOSTAR映泰所推出的主機板 - X370GT7
屬於自家的Racing系列,不同於其他品牌主打Gaming系列的產品線
改走類似賽車競速的主題來設計,雖是一步險棋,不過也能更有效增加印象
右上有張貼只標明這是限定版,內附M.2 240GB SSD的建議售價為美金269元
若是只有主機板的普通版本則為美金199元,屬於AM4 MB中階市場定位
BIOSTAR X370GT7本體
30.5x24.4公分的標準ATX尺寸,外觀以賽車旗幟搭配Carbon造型的散熱片來加強質感
散熱或ARMOR模組上面的白色字樣或區域都支援VIVID LED DJ,可自由調整顏色與閃爍模式
主機板左下方
2 X PCIe X16,使用RYZEN時單顯卡為X16,CF雙顯卡為X8+X8
1 X PCIe X16,第三根PCIe為X4頻寬
3 X PCI-E X1
1 X M.2,使用RYZEN時為32Gb/s,APU與NPU CPU為16Gb/s
網路晶片為Realtek RTL 8118AS,也稱為Realtek Dragon LAN
音效晶片為Realtek ALC1220,最高支援8聲道、前置與後置皆有自家Hi-Fi Audio技術
主機板右下方
6 X 黑色SATA3,由AMD X370晶片組提供
2 X 前置USB 3.1 Gen1 5Gb/s
除錯燈號為Super Rapid Debug 3,對於DIY族群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X370上方的黑色Racing散熱片,除了有自訂的LED燈光外,平時看起來質感也很出色
主機板右上方
4 X DIMM DDR4,支援DDR4 1866~2667,更高時脈需靠AMD未來再優化
GT TOUCH為提供四種功能的按鈕,方便於DIY族群或是裸機時使用
POWER觸控按鈕在未開機過電狀況會快速的閃爍,裸機使用時較為刺眼...
電容與Z170時期相同,同樣採用Super Durable Solid Caps
主機板左上方
Racing X370GT7為7相Digital Power,採用Super Durable Ferrite Choke用料
上方為8PIN電源輸入,左方IO也有VIVID LED ARMOR藉以提升質感與保護作用
兩旁CPU供電區都有大型被動式散熱模組,黑色Carbon搭配白色區域可變色LED功能
IO
1 X DVI
1 X HDMI 2.0
1 X DisplayPort
1 X PS2
1 X USB 3.1 Type-C
1 X USB 3.1 Type-A
4 X USB 3.1 Gen1 5Gb/s
1 X RJ-45網路孔
6 X 音源接頭
前置USB 3.1支援OC2.0快速充電並有ESD Protection來保護晶片避免燒毀
M.2 COOLING專為高速M.2 SSD提供更好的散熱環境
由於網路資訊發達,網友可以輕易查到目前只有BIOSTAR與另一家MB品牌有這樣的設計
而BIOSTAR不同的地方在於採用鋁擠SINK,在導熱面積與散熱能力應該會較佳
對於M.2有越來越多2000~3000MB/s的SSD出現,高溫是一個必須改善的問題
打開後可以看到白色的導熱膠,有些黏性但不會沾黏到SSD的IC上
還有散熱片的厚度也很夠,裡面是X370GT7限定版所附的240GB SSD
不過因為是SATA3非高速規格無法展現出高溫,底下會改用NVME高速M.2 SSD來測試
BIOSTAR在音效方面還是主打Hi-Fi設計,不同於其他品牌專攻Gaming調效
先前使用過的BIOSTAR相關Hi-Fi MB都是以強調音質與清晰度為主
金色線圈起來的範圍皆為Hi-Fi Ground,使用Hi-Fi Caps、Hi-Fi resistors與Hi-Fi AMP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1700X
MB: BIOSTAR RACING X370GT7
DRAM: KLEVV CRAS DDR4 2133 4GX2
VGA:GALAX GEFORCE 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SSD: TOSHIBA THNSN5256GPU7 M.2 256G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AMD AM4 Wraith Max
OS: Windows 10 64bit
不安裝VGA來看一下VIVID LED DJ發光區域,剛好AMD散熱器與DDR4也都會發光XD
BIOSTAR Racing GT專屬程式
Vivid LED DJ是一個主要功能,提供多種顏色的燈號與燈光明暗度都能調整
三種模式中也有省電模式,燈號有常見的恆亮、閃爍與呼吸模式來呈現
最後一種音樂模式是較為特別的,總之讓偏好燈光變化的使用者有很高的自由度能夠搭配
其他選單有包含硬體資訊、音效調整、硬體狀態與超頻等功能,如果畫面更精緻一點會更佳
雖然AMD將RYZEN 7 1700X假想敵設為同為8C16T架構的Intel Core i7-6900K
不過因為windwithme只有測試過6950X與5960X,6900K與5960X也只差200MHz時脈
其餘同時脈下的效能差不多,而22nm與14nm的這兩代溫度也沒有太大的落差
所以在以下測試若有先前測過5960X的數據會拿來做對比
效能測試
AMD RYZEN 7 1700X 3.4~3.8GHz / DDR4 2129 CL5 15-15-35 1T
對照組Intel Core i7-5960X 3~3.5GHz / DDR4 2400 CL16 16-16-39 2T
CPUZ 1.78.3
單線執行序 => 2190
8C16T多工執行序 => 18019
HYPER PI 32M X 16 => 20m 58.144s
CPUMARK => 529
HYPER PI這邊是5960X較佔優勢,因為先前小弟的測試成績為14m 19.133s
CINEBENCH R15
CPU => 1537 cb
CPU(Single Core) => 155 cb
5960X拿到1290 / 127 cb,1700X分別較高19%與22%
當然這也可能與5960X時脈較低300~400MHz有關
不過也可以看出RYZEN在CPU效能比起以往有大幅度進步,甚至已經與INTEL互有高下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m 00s
x264 FHD Benchmark => 39.6
6950X在這兩個項目分別拿到2m 41s與44.9
1700X在FRYRENDER較慢12%,不過在x264 FHD Benchmark反而高出13%
安兔兔評測 v6.0.5 CPU => 168566
Fritz Chess Benchmark => 44.70 / 21457
5960X在Fritz Chess Benchmark拿到48.32 / 23195
1700X對比之下較低8%左右
5960X時脈較1700X低一些比較劣勢,但四通道搭配DDR4 2400是比較佔優勢
不過兩款在上面的幾個測試軟體都互有高下,效能並沒有說哪一款一定比較強
雖然INTEL緊急調降CPU價位,不過重點是1700X價位還是比起5960X或6900K都低上許多
DRAM效能測試
DDR4 2129 CL5 15-15-35 1T
ADIA64 Memory Read - 33254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26215 MB/s
DDR4 2133雙通道頻寬效能表現不錯,跟對手INTEL雙通道平台相比毫不遜色
甚至有些測試項目還有較高一點的情況出現
最近網路上新聞有關AMD對於RYZEN DDR4在超頻時脈與4DIMM時脈都需要再修正
所以目前應該努力的是DDR4插滿4DIMM的超頻範圍,或是調到能穩超2933以上的能力
1700X搭配GTX 970測試
3DMARK => 10920
Heaven Benchmark 4.0
DX11 1920 X 1080 => FPS 119.6
以上兩個測試軟體的分數能展示RYZEN在3D領域的效能也很出色
個人覺得遊戲頁數高低最主要需要高時脈與高效能,其次核心數的多寡避免滿載狀況
同時試過FAR CRY 4、Assassin's Creed Syndicate與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
這三款大作在遊戲中的頁數也有很高的成績,RYZEN高效能不用擔心遊戲時會表現不佳
晶片組的IO傳輸能力,以往是AMD較弱的一環,所以這部分測試也格外重要
SSD為NVMe M.2介面,TOSHIBA THNSN5256GPU7,採用16nm MLC IC
AS SSD Benchmark - 2439
Seq Read - 2290.52 MB/s Write - 1022.74 MB/s
4K - 64Thrd Read - 827.18 MB/s Write - 638.45 MB/s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2423 MB/s Write - 1138 MB/s
M.2 COOLING也對降溫發揮很好效果,沒安裝前最高72度,安裝後最高降至39度
其實在這款TOSHIBA M.2 SSD的傳輸數據表現很不錯
Seq讀取效能讓人對於X370晶片組的IO能力稍微鬆了一口氣,但4K還是偏低一點
改用INTEL 750 Series U.2 400GB SSD轉成M.2測試
AS SSD Benchmark除4K較低以外在總分也有10%的分數落差
這是之前用750 Series U.2 400GB裝上Z170轉M.2所沒碰到的情況
也許AMD也需要有一個SSD專屬軟體,來保持SSD在4K的高效能
室內溫度約20度,進行CPU散熱能力測試
CPU為預設值3.4~3.8GHz,GPU為GTX 970,電源模式為高效能
系統待機時 - 28~29度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Test - 39~44
找了更新最頻繁的AIDA64軟體來測溫度,否則很多軟體的溫度都太低更不準確
不過以上預設值的軟體溫度感覺還是偏低許多,但是摸散熱器熱導管只有微溫的感覺
也許是Wraith Max散熱能力很好,也許是RYZEN的發熱量原本就不高
總之預設值的溫度表現還算不錯,順道抱怨一下Wraith Max運作噪音算是蠻大的..
耗電量測試
Windows桌面下待機時 - 61W
AIDA64 System Stability Test - 151W
8C16T這樣的耗電量表現也算是水準之上,以前測過INTEL 6C12T或更高核心CPU
全速時也是差不多這樣的耗電量,14nm新製程對於AMD架構的熱量與耗電量都有很好的壓制
最後測試圖來一張DDR4 2661頻寬測試
ADIA64 Memory Write與Read這兩個項目的效能已經很接近Intel雙通道平台的DDR4 2933
AMD RYZEN 7系列CPU這次確實在效能重返榮耀,讓人懷念起K8衝效能的時代
除了CPU效能可與INTEL匹敵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售價比對手低上許多
可惜的是晶片組X370在規格最多是逼近Z270,跟X99四通道或更多PCIe還是有些差距
AMD RYZEN 5將在今年Q2推出,而最入門的AMD RYZEN 3則是在下半年
在效能、價格、溫度、耗電都有競爭力的情況下,再來就是後續DDR4優化與晶片組的相容性
BIOSTAR X370GT7在用料與規格依然跟以往一樣走CP值路線,拿來跟三大廠比也毫不遜色
不過沒有支援SLI是較為可惜的地方,希望未來可以推出更多更超值的AM4主機板在市場上競爭
未來如果有時間會再分享有關AMD RYZEN 7 1700X超頻部分
CPU市場回到兩強相爭才能讓消費者得利,買到更超值平價的CPU,我想這是大家所樂見的
感謝花時間看完這篇解析的網友,您的回覆支持依然是windwithme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