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7 1700X+RX580+X370 3A火力組合給你暢快的遊戲體驗

金大帥

不是會員
已加入
1/29/16
訊息
1,092
互動分數
29
點數
48
38887789150_aaae171c87_b.jpg


前言
話說在這個多人連線對戰類型遊戲越來越夯的時代,AMD也在去年藉由RYZEN 3、5、7系列不俗的表現重返戰場趕上了這班車,而這次要向大家分享的是以AMD RYZEN 7 1700X撘配微星 X370 GAMING PLUSPOWER COLOR(撼訊) RX580 紅魔黃金版(AXRX 580 8GBD5-3DHG/OC),所建構的3A平台實際遊玩《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及目前正夯的《絕地求生 PUBG》這2款遊戲時的流暢表現,並將我個人的特效設定及測試等給大家參考,那有新玩具當然就一定會有開箱了,以下請耐心觀賞
*硬體規格方面的資訊相信各位玩家們已在國內外各大論譠及網站等等的推播宣傳之下看得很多也很詳細了,所以以下的開箱會盡量避免太多制式的簡報介紹*


硬體介紹

CPU
基本規格表還是需要讓大家複習一下的
40646576182_d4f3686a87_b.jpg

雖說AMD全系列CPU皆不鎖倍頻,不過要有更好的超頻性支援度的話還是要選擇有X的版本才有XFR功能的完整支援

AMD RYZEN 7 1700X外盒一覧,因為1700X本身是無附風扇的所以盒子瘦很多XD
26798183028_0d2bd2a6de_b.jpg

39774480025_d81d601a97_b.jpg

40669541231_a1ac428317_b.jpg

39774479895_28e8afef7f_b.jpg

40669541031_a2959a508c_b.jpg


COOLER
既然是3A級平台那散熱器當然要選擇前陣子才出沒多久的Wraith Max幽靈散熱器

外盒正面大大的Wraith Max字樣
39774523615_0f1c0e2f72_b.jpg

由外盒標貼可以看出這顆散熱器的風扇大小為92mm,並配有RGB燈效且已通過多家主機板燈效支援認證,腳位方面可支援早期的FX<AM3+>(不過看官網似乎沒有寫到可用在9000型處理器上)及Athlon<FM2+>系列
38859255250_6f8f1fc7bd_b.jpg

38859255170_7a1bdbe8ff_b.jpg

38859255130_53bf2b3302_b.jpg

38859254950_6bf1b2f4de_b.jpg


將外盒打開後會先看到安裝說明,拿開後則看到還有一個內盒,內盒的設計基本上幾乎與其它版本無異
38859254870_6523eee564_b.jpg

38859254710_719d8a4cde_b.jpg

38859254660_4a25d31645_b.jpg


本人登場,風扇外框採細磨砂材質設計,左上角有著白色AMD字樣
38859254560_27ef44b29a_b.jpg

由側面看明顯散熱片比以前早期的散熱器要厚且高大不少,4根導管外露以增加散熱效果,扣具為單邊壓扣式
38859254210_c0c8b29a08_b.jpg

而另一側可以看到左邊有個像是小蓋子的地方就是用來接RGB線用的
38859254500_97ea0d7883_b.jpg

打開後看到是5針的接口
38859254370_ca1e5b7826_z.jpg

接口的蓋子上還有類似絕緣保護的設計,並非單純的膠蓋
38859254340_02372885f5_b.jpg


內附一條RGB連接線,可直接連接在主機板上對應支援的RGB接口上(購入前請先留意主板是否有此接口設計)
38859254260_c7d7e6663a_b.jpg


底部為大面積純銅底設計,並已預先上好導熱膏
26798222728_209f7792bf_b.jpg


顯示卡
PowerColor(撼訊)
在A卡玩家中鐵定是不陌生的(也是礦工最愛的廠牌之一),雖然說保固方面比起國內3大廠少一些,但其效能與用料設計仍然是不錯的

這張紅魔黃金版(AXRX 580 8GBD5-3DHG/OC)不但是該系列最強大的版本,外盒也是相當帥氣,與一般見到的紅魔就是不一樣,黃金字體格外顯得立體
38859254100_6d71777996_b.jpg

盒側印有同為黃金字體的GOLDEN SAMPLE字樣(照字面翻是黃金樣本?還挺奇妙的其實)
38859254060_6358fd94a5_b.jpg


盒背有分解圖及主打特色,風扇採用雙重雙滾珠設計可讓使用壽命更長效率更好,供電方面採用6+1項設計撘配Dr. MOS提供更優質的電源效率,與更佳的過熱保護裝置
38859253920_76e91e2c40_b.jpg


內盒與一般所見採用黑化設計不同,感覺比較環保(?)
39774522405_683a927168_b.jpg

連裡面都與我個人平常所摸過的顯卡內盒設計不同,緩衝完全是以內盒本身紙板空間間隔的方式,而非以常見的海綿/泡棉包覆
38859253720_d93459b3e9_b.jpg


打開內盒的內蓋終於看到本人了
38859253520_0e0e7fb917_b.jpg


在本體亮相前先來看一下配件的部份,非常之簡單的只有快速安裝手冊跟驅動光碟及一張DEVIL卡(上面寫著你已經是我們的一份子了,咦!!?入了什麼邪教)
38859253400_88861677c6_b.jpg

38859253470_35ba50e7fe_b.jpg


本人登場,黑紅配色的外框黑色的部份為金屬材質,看起來十分鋼硬的外觀(有點鋼鐵人的感覺?),2顆10CM雙重雙滾珠風扇(感覺解熱力十分強大)
39774522235_c7d741b85d_b.jpg

底側可以看到3根粗壯的8mm導管外露
38859253270_20838f9524_b.jpg

上方也有1根粗壯的8mm導管及1根6mm導管外露,散熱片相當的厚實,上方外框中間有著DEVIL字樣的地方具有LED功能
39774519585_b620490b63_b.jpg

前側散熱片看起來有點像座頭鯨XD
38859253160_d454c6e1c7_b.jpg


輸出I/O提供了DVI-D*1、HDMI*1及DisplayPort*3
38859253100_e42f90c411_b.jpg


供電8+6PIN設計(官方建議瓦數為600W,一樣建議想購入的玩家們先留意一下自己電供的瓦數大小及線材接頭是否足夠,且不建議使用大4PIN轉接)
38859252610_062c7e902a_b.jpg


這張卡非常的厚重紮實,所以強化背板自然也是標配,上面還刻有5芒星(官方標示背板厚度為1.5mm)
39774521895_7fbe09a01d_b.jpg

而在背板左上及右上有寫著BIOS OC/SILENT及LED SWITCH,直接照字面意思解釋就是超頻與安靜(一般)模式的BIOS切換開關以及LED燈開關
39774521695_91668a9c99_b.jpg

38859252940_ae0d7d5f64_b.jpg

38859252730_88f017cda3_b.jpg

39774521985_3445fe1ab3_b.jpg


主機板

微星X370 GAMING PLUS外盒封面(想起早期FX時代的主機板同樣也是使用微星的板子,但是當時的外盒可沒這麼好看)
26798222568_dd32e463fa_b.jpg


盒背印有主打的特色功能、後I/O接口配置規格、內I/O配置規格、技術功能支援及安規等
39774521535_0d5060f07e_b.jpg


內部一樣採2層式設計,上層為主板所在,下層為配件所在
38859252510_769bedcf85_b.jpg


配件一覧,驅動光碟、快速安裝手冊、主機板說明書、線材標貼、CPU快速安裝說明、感謝卡、後I/O擋板、SLI單橋(單橋為舊款NV顯卡適用,若為新款NV 10系列顯卡請自行準備多一條出來或是另購硬橋)、SATA傳輸線2條
38859252500_d72e9dec0a_b.jpg


本人登場,看起來十分的清爽簡約,黑紅的配色是為GAMING系列一貫的設計
26798224308_c791738c4d_z.jpg


後I/O接口配置為 PS/2鍵盤/滑鼠連接埠*1、USB 2.0連接埠*2、DVI-D*1、HDMI 1.4*1、LAN(RJ45)連接埠*1、USB 3.0 Type-A*4(個人十分討厭3.0硬要寫3.1 GEN 1)、USB 3.1 Type-A*1、USB 3.1 Type-C*1(3.1硬要寫成3.1 GEN 2也是十分倒彈)、音效接頭*6
38859252390_55c1f9e86e_b.jpg

Type-C控制晶片
26798224028_c592e90fc2_b.jpg

USB3.1控制晶片
38859252230_11290488e3_b.jpg

專為更優秀的VR支援設計的VR BOOST晶片
39774520885_7b4af931c4_b.jpg

網卡控制晶片
26798223898_5171711656_b.jpg

MOSFET供電配置及散熱片造型(不得不說這散熱片真的有夠單薄)
40627552352_a8861b3f86_b.jpg

PWM供電控制晶片
26798224178_72ebfa68a2_b.jpg


這張板子的BIOS位置挺奇妙的,不知道為何做到那麼遠(在CPU與PCIEX16第一槽之間)
26798223808_d0d890267e_z.jpg


擴充方面提供PCIEX16*3,前2條還附有裝甲以防顯卡太重壓壞插槽,M.2*1(M KEY,支援 PCIe 3.0 x4,RYZEN 系列處理器)
39774520615_b7c0e5098f_z.jpg


音效控制晶片
40669572691_79e6fcb772_b.jpg

音效電容使用日本NIPPON高品質電容
26798223618_f9b5b87c59_b.jpg


SATA 6Gb/s 連接埠*6,旁邊還有一個前USB3.0 19PIN插槽(這張板子上一共提供了2組19PIN,另一組則是在板子右下方,如圖2)
40669572501_45ae15ebc7_b.jpg

26798223228_3b6abcef36_b.jpg


主機板背面一覧
39774520155_11b0fe371d_b.jpg


組合完成準備上機
40669571981_2d4cbf6638_h.jpg


先附上紅魔黃金版的燈效,雖然只有單色且無效果變化,不過這也是其特色
26798222358_810860ec7c_z.jpg


上機實測
雖然我個人不是很愛跑測試,畢竟跑分與實際使用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不過按慣例還是跑幾個基準測試給大家看看水準

平台資訊
CPU: AMD Ryzen 7 1700X OC3.9G
Cooler: AMD Wraith Max幽靈散熱器
MB: 微星X370 GAMING PLUS
RAM: 宇瞻 黑豹 DDR4-3000 8GB*2
VGA: PowerColor 紅魔黃金版(AXRX 580 8GBD5-3DHG/OC) 驅動18.2.3
SSD: 宇瞻 Z280 M.2 PCIe 480G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的部份皆直接以超頻狀態進行(預設值來跑我個人覺得參考價值不大,相信也不是各位想看的)
先來個AIDA基本資訊驗證(用AIDA的好處就是不必要多開一堆視窗也可以直接看到完整的重點資訊,除了顯卡以外)
40669674971_6e22969eac_z.jpg


GPUZ顯卡基本資訊
40669674821_6807188d07_z.jpg


CPUZ跑分
38898312330_abe7a473e4_z.jpg


AIDA記憶體跑分
25799334457_8158e3f213_z.jpg


R15
40628046402_1594657b13_h.jpg


X264
40628046052_4eda27c5ee_b.jpg


superposition DirectX 1080p high
40628063302_5920cd90f3_b.jpg


superposition OpenGL 1080p high(看到分數與DirectX的差距時有點驚訝)
25799366377_033b961d3a_b.jpg


3DMARK11
38859768210_5493bc9905_b.jpg


在3DMARK系列測試下順手比較了一下手邊的4790K+1070的跑分,意外發現在1700X多核優勢的帶動下出現了挺妙的結果(這個比較屬於純分享,畢竟2者CPU的核心/線程數差別太大)

3DMARK FIRESTRIKE
39960307104_35f3f7c09c_b.jpg

對比4790K+1070
38859786050_022e5e068c_b.jpg


3DMARK SKYDIVER
39960307064_38bd587a2d_b.jpg

對比4790K+1070
40670064291_ec41477c12_b.jpg


3DMARK CLOUDGATE
39960307954_9de62479e7_b.jpg

對比4790K+1070
39960307894_46ac23a651_b.jpg


3DMARK ICESTORM
39960309784_1ae725c47f_b.jpg

對比4790K+1070
39774999815_c10dc2290f_b.jpg


3DMARK ICESTORMEXTREME
26798810948_89465a9d28_b.jpg

對比4790K+1070
26798810688_ebcf892a1c_b.jpg


3DMARK TIMESPY
39775001355_7d1af86fd1_b.jpg

對比4790K+1070
39960311944_7fce9abb86_b.jpg


虹彩6號:圍攻行動-特效約90%
40628143792_160baec7a7_h.jpg


磁碟效能測試
(先附上Z280 M.2 PCIe 480G官方資訊及CRYSTAL DISK INFO驗證)
讀: 2,750MB/s
寫: 1,500MB/s
40628039322_65b0b1f5ed_b.jpg

(沒加散熱片就連待機都是這麼熱情)

簡單的以CRYSTAL DISK MARK跑了一下,除了在預設模式下的SEQ Q32T1寫入比官方標示差以外,其它都是有達標的,0FILL甚至是破表演出(唯獨4K Q32T1讀取低落)
40628039392_b77ffc81a9_b.jpg


實際轉檔測試
使用格式工廠以WMV轉AVC 1080P(X264) MKV檔測試預設時脈與超頻至3.8G後的時間差異,不過十分可惜的無法讓1700X3.9G或更高的時脈跑完,僅能以3.8G的時脈勉強跑完,而X265格式完全只能以預設時脈下去跑,故不列入測試範圍
(期間以AIDA監看主機板溫度達到79度,但CPU才70度,這顆Wraith max幽靈散熱器壓制力出乎意料的強大,是否因為板子溫度或其它問題不好說,有入手相同U跟板的玩家們可以自行嚐試,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預設時脈
40628118532_93e4e454fd_z.jpg


超頻至3.8G
25799432777_618d1b4a2b_b.jpg

時間差約2分50秒左右,若是可以超至3.9G或4G相信會再快不少


驅動功能簡介
簡單的介紹一下AMD REDEON顯卡驅動內鍵的幾個我個人覺得很棒或實用的功能

在驅動裡的遊戲>全域設定>全域圖形裡有個GPU工作負載選項,這個功能可以設定目前的顯卡是拿來正常使用或是挖礦用(預設顯示卡即為一般正常使用,運算為挖礦)
25799509407_752e85cac6_b.jpg

而最右邊的效能監督則是可以在遊戲中顯示目前電腦的使用率(詳細主要以顯卡使用率等相關資訊為主)
25799509487_ca4a17ded6_z.jpg


RADEON RELIVE不僅可以錄影也可以串流直播並可依照自己喜愛的播放平台做選擇,且不會佔用太多系統資源以影響運作
39960428544_764d0d85f3_b.jpg

39960427954_449331d360_b.jpg


RADEON OVERLAY主要特色是可以直接在遊戲內透過快捷按鍵叫出Radeon ReliveRadeon Chill、效能監控以及顏色調整等功能選單,不用再像過去一樣得跳出遊戲畫面才能夠操作設定(預設的RADEON OVERLAY功能快捷鍵是Alt+R)
38859897580_acbbded093_h.jpg

40670198291_9b59611cce_h.jpg

39960443604_51cd92fbc1_h.jpg

38859898900_e6ca3d8661_h.jpg


AMD LINK是一個可以透過手機來監控電腦當前狀態的功能,只要可以成功與你的電腦配對連線成功後就可以像是遠端遙控一般的操作,又或者是遊戲中不想開太多程式來看時也可以使用此功能,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手機不支援的關係一直無法成功配對連線,所以僅能概略說明操作步驟(有興趣的玩家可自行嚐試)
設定方式是進入驅動後點選首頁下方的AMD LINK即會切至該頁面,點選開啟後再點新增裝置,配對連線的方式提供掃QR CODE或是手動輸入的方式(不管選哪種都要記得手機要安裝AMD LINK APP並打開選擇跟電腦中對應的配對方式)
39960398954_835fbef331_z.jpg

40670211341_e75ef6a84c_b.jpg

40670211401_82299d5e15_b.jpg

39960477134_9bac8aac8d_b.jpg

AMD LINK APP操作畫面,若是連線成功就可以開始監控(因為無法成功連線,所以放上概略步驟)
40670489821_efddfee802_b.jpg



遊戲實玩
終於來到本次主要要分享的重頭戲了,所有遊戲內容皆以Radeon Relive功能錄製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40698165301_984cceebb8_b.jpg

在這款遊戲中分別測試了Radeon Chill關閉與開啟後的變化

Radeon Chill未開啟

Radeon Chill開啟後

這段影片為使用Radeon Relive的直播功能錄下,不過不知道為何完成後的影片就算是1080P下用電腦在YOUTUBE看都感覺糊糊的,用手機卻不會(一般錄影也不會有此問題,在其他遊戲的直播錄影中也是如此)

遊戲時特效開啟皆為9成左右,可以看到表現仍然十分流暢,不過可惜手邊沒有2K或4K螢幕可以再做進一步測試

《絕地求生 PUBG》
38887613640_4a7518526b_z.jpg

這款當紅的大型多人連線對戰遊戲有玩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特效開高是沒有意義的(根本沒空去注意細節做得好不好啊~),再者像是在廣大的草原上讓像雜草等複雜的地面細節完全顯現出來的話根本是自殺行為(射不到敵人跟被殺都不知道人在哪),不過若是有玩家對於在差異上可能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的話可以來參考一下,所以設定方面也實際的錄下各種特效程度差異的影片供大家參考

預設時脈-特效全非常低

預設時脈-特效全最高

超頻3.9G-特效全非常低

超頻3.9G-特效全最高

由以上影片可以看到遊戲本身優化差到超頻與未超在特效全開下幾乎無差異,不過若是以特效全最低下在超頻後不但可以更加穩定及維持較高的FPS(與預設下的效能至少高了10%),而且各種反應速度也快上不少(當然不是指連我的反應都變好了XD,基本上還是新手練習中的我槍法跟反應都是一樣爛,不是剛跳完就死,就是搜好搜滿後就當快遞了..)
 

金大帥

不是會員
已加入
1/29/16
訊息
1,092
互動分數
29
點數
48
另外針對流暢度到底是不是一定得要開至最低的部份其實不用太糾結,設定對了一樣是可以高FPS順跑,影片中我有針對哪些設定會特別影響整體效能做了解析,並提供我的設定給大家做參考(不過沒錄聲音XD)(不過麻煩請不要硬想拿低階U來跟我說照這設定根本無法順跑,神都不會救你的)


Wraith Max幽靈散熱器燈效實拍
想要調整這顆散熱器的玩家記得要使用你的主機板廠商所提供的軟體來設定
(微星主機板可使用GAMING APPMystic Light來調整,個人建議盡量使用後者來設定,特別是有超頻的玩家)

在預設下是很美的紫光(剛好是我個人最愛的顏色)
26798222998_31cb0272bb_b.jpg


透過軟體設定將燈關掉後AMD字樣仍會保持亮著,這樣看也是挺不錯的
40627552462_c4625a600e_b.jpg


單閃模式

雙閃模式

呼吸模式

隨機模式


總結
AMD RYZEN 1700X這樣的高階多核CPU撘配著這張PowerColor紅魔黃金版RX580 8G基本上來說已是火力十足了,大部份遊戲想順跑或是在多工方面也應該都沒有問題,微星這張X370 GAMING PLUS雖然該有的都有,但可惜散熱不佳,若是可以再搭配更好的板子及時脈更高的記憶體的話相信是更能發揮其效能(試過這顆1700X在電壓1.4V下可以4G進系統及完成CPUZ BENCH,但其他測試及遊戲都無法完成)
(另外個人建議若是有入手相同板子的玩家在調校上要是遇到不順的地方,可以將bios更新至5.5版使用)
今年即將上市的RYZEN 2000系列目前國內外各大論譠也有些許相關消息釋出,就資訊來看似乎已準備好再次給予對手重擊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期待啊~
以上是本次的開箱分享,謝謝收看

(何時變成一篇只能放7個影片,是我太久沒來這裡發文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