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機/筆電 散熱膏需要是不一樣的 說明讓你知道

嘉義胖哥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6/8/07
訊息
122
互動分數
14
點數
18
不論是桌機的CPU還是筆電的CPU在裝散熱器的時候
都是要使用散熱膏來填補CPU和散熱器中間的空隙
基本上散熱膏一定要會導熱
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的在意導熱的系數
當然導熱系數是散熱膏選用的一大關鍵
但是大多數市售的散熱膏都是針對桌機產品設計的
使用在筆電上面會不會有差異的
請特別留意散熱膏最主要的做用是填補CPU和散熱器中間的空隙
散熱膏的倒熱系數一般都在10以內
現在雖然有些頂級款的是在10以上但是大多都是相當粘稠不易塗抹的
跟銅的導熱系數達到400和熱導管隨便都超過3萬以上
可以說還是天差地遠的 這一定要搞清楚

桌機的CPU在使用散熱膏的時候
事實上並不是真的塗在CPU的晶片(DIE)上
而是塗在CPU的原廠上蓋上面
桌機的CPU原廠的散熱器是4隻塑料鉚丁下壓固定
散熱器本身是高剛性的
下壓密合的力道是相當的大的
如果是一些塔扇甚至是使用螺絲的旋力直接下壓
因為CPU有上蓋保護基本上晶片是沒有被壓裂的可能的
下壓的力量夠大所以桌機有很多塗抹的方式
米粒法 點點法 條狀 平塗 你怎麼塗基本上效果不會差太多
因為下壓力足夠能把多餘的散熱膏擠出去
密合度通常都不差 散熱膏層基本上都能壓的非常的薄

筆電基本上都是使用裸晶為主
固定方式通常是彈性鋼片或是彈簧螺絲下壓
基本上筆電的散熱器下壓的力道其實是很小的
你在安裝筆電的散熱器螺絲的時候其實不用死命用力的去鎖的
因為那也不會增加多少的下壓力道的
現在的主流通常是彈力鋼片
其實你拆下來的時候用手去折看看沒有很硬的
在加上螺絲鎖點都有一段距離
稍微施力跟死命去鎖下壓力是差不多的
有些筆電甚至你鎖的很緊拆起來晶片位置還是有不少的散熱膏
你就知道下壓的力量有多低了
對比桌機來說筆電的散熱器跟本沒有辦法把太過黏稠的散熱膏壓開
通常使用導熱系數在5以上的散熱膏
就會比較建議要用平塗薄薄的一層會比較好
用米粒法的甚至有可能壓不開散熱膏變成沒有跟散熱器接觸到

這就是胖哥為什麼過去曾經使用過MX4或是一些導熱系數較高後來沒有續用的主因
特別是那些導熱系數在10以上的產品
如果你要使用的話一定要用刮板刮平且盡可能的薄
不然因為散熱器的下壓力不夠
效果甚至可能沒有MX2這種導熱系數低的來的好
所以如果要用那些散熱系數特別高的產品建議自行施做
或是在你能夠看的到施作過程的店家處理
這樣比較不會沒有該有的效果

在來的原因就是CPU跟散熱器接觸的面積大小了
1151腳位的CPU原廠CPU上蓋的面積是812mm2
第1代i7的晶片面積是296mm2
當時胖哥有測試過mx2能夠撐大約3年沒有乾(快乾了)
跟原廠標示的8年還是有差距
後來到了4代174.4mm2(長調狀)
差不多1年可能就已經乾掉了
胖哥一度認為產品偷工減料了
但是事實上是晶片的面積差異產生的裂變時間不同
桌機的面積大就算是4邊都乾了
主要做用的核心區還是正常的就沒有問題了
但是3代之後的筆電cpu窄邊都是不到1cm的
6/7代的晶片面積是最小的 因此也會乾的特別的快
散熱膏跟空氣直接接觸就會快速的產生裂變
因此部份的筆電品牌會將散熱膏的用量加的非常的多
為的是增加散熱膏的耐久度
但是散熱片還是一樣會卡灰塵阿
所以正確的方式應該還是要定期拆機清潔保養更換散熱膏

看到這邊應該可以了解桌機和筆電對於散熱膏的選用是不一樣的
原因是散熱器的下壓力和使用散熱膏的接觸面積
下壓力道較弱的筆電對於施作的工法要求會高非常的多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更換的散熱膏也沒有比原廠的好(導熱系數)
但是更換之後效果通常會比較好
因為筆電組裝廠的工人是沒有那種閒工夫幫你慢慢塗的
不是那種讓融貼片式的就是一陀給它上去

市面上有一些標榜特別使用甚麼散熱系數多高的散熱膏
如果不明白上面的道理基本上是不會有甚麼好的效果的
胖哥會特別公開這樣的資訊是因為我們已經有獨步全球的液金技術了
散熱膏的部份一些品牌或是店家只有寫出使用甚麼散熱膏
但是我這邊有處理過特選散熱膏的機器
施作的品質大多是有問題的
所以特別寫出來讓大家知道了解
也讓那些品牌或是店家能多加練習之後讓散熱膏該有的效果做出來
但是筆電在施做效果更好的代價就是耐久度會降低
也因此胖哥這邊會要求大家要1年回來清潔保養一次
講清楚之後大家應該就更能夠了解胖哥這邊的專業和用心了
 
▌延伸閱讀